前言
綰復圖形購首惡數人。——《明史·黃綰傳》
明朝《義俠記·萌奸》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一分錢鈔一分貨」。漸漸地,有錢能使鬼推磨便成了一句日常俗語。的確,生活中還真是這麼回事!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罪犯的身份一旦被確定,警方就會將他的姓名,年齡,性別,長相等基本信息通過網絡發布,在網上迅速傳播,警方就可以迅速追蹤到逃犯的蹤跡。
可是,在什麼技術都不具備,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古代,該怎麼去追蹤抓捕犯人呢?並且,雖說那時也有通緝令,可古代「通緝令」很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的能抓住犯人嗎?
古代「通緝令」的弊端
我們都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過古代「通緝令」,大部分人是通過古裝電視劇見到的,一群人在城門口圍著觀看的那張紙,應該就是「通緝令」了。那麼真實的「通緝令」到底長什麼樣呢?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通緝令」出現在公元前52年,這份通緝令是《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書中通緝的是一位婢女,並用文字描述了這個婢女的長相,身形等各個特徵。雖然記載得很詳細,但沒有配圖,這說明古代早期的「通緝令」還沒有實行配圖的方法,是到了後期,配圖「通緝令」才開始大量使用。
儘管「通緝令」上描述犯人的特徵越來越詳細,但依然存在許多弊端。第一,「通緝令」的時效性太差。從衙門開始著手製作「通緝令」,再到「通緝令」的發布,以及到四處張貼完畢,事情可能已經發生大半個月了。過去了這麼久的事情,很少會有人留有印象,因此根本無法得到高效的效率,時效性差。
第二,傳播受阻,能理解的人太少。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通緝令」只能通過兩種方式傳播。一種是親眼所見,即老百姓們親眼看到城牆上「通緝令」的內容,可是在古代能讀書識字的人少之又少,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通緝令」的內容。另一種則是聽人說,人們在看到「通緝令」後會互相傳播,問題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多後,信息很可能就與原來不同了,信息發生錯亂,則對抓捕犯人沒有幫助。
第三,畫像不準。古時讀書識字的人少,能畫畫的人就更少了,並且民間畫家畫畫技術也還不夠成熟,在「通緝令」上也就只能畫個罪犯的大概輪廓吧!
由於古時技術各方面受限,「通緝令」的確存在不少弊端,可是為什麼古代那麼熱衷於利用「通緝令」抓罪犯,並且還能成功抓住呢?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通緝令」的有效性。
古代「通緝令」的利端
其實在古代,這樣的「通緝令」也不全是弊,它也有利,否則怎麼能抓住那麼多的罪犯了。如《三國演義》中,董卓在追捕曹操時,便用到了「通緝令」,他四處張貼曹操的畫像,使得曹操無處可躲,最終在中牟縣被陳宮捉住。這就說明「通緝令」在古代還是有效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連坐。古代實行保甲制度,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犯罪了,這一戶,這一甲(十戶),這一保都會受到牽連,得到相應的處罰。這樣一來,大家相互監督,舉報犯罪之人。而「通緝令」的用處就在於將罪犯的大致相貌告訴老百姓,提醒他們千萬不要私藏罪犯,否則自己和家人也會受到牽連,這樣犯人就很難逃脫了。
第二,重賞。當老百姓看到「通緝令」後,會對上面的人留有印象。只要有利可圖,人們就會竭盡全力,並且這個利還不是小利,而是大利。古代,官府為了能夠儘快將罪犯捉拿歸案,他們通常會選擇重賞,重賞提供罪犯線索的百姓。有時候,人們無意間碰上了罪犯,將罪犯線索報告給官府,就能拿到豐厚的報酬,這極大地激發了老百姓們上報的想法,自然而然,抓捕罪犯的行動就輕鬆了許多。
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通緝令」對於抓捕罪犯還是行之有效的。雖說畫出來的畫像是抽象籠統了點,但是抵不過它豐厚懸賞的誘惑呀,老百姓們還是會抓住這個致富的機會,因此古代才能出現那麼多通過「通緝令」抓捕上罪犯的案例。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