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大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能抓住犯人?

2021-01-09 騰訊網

前言

綰復圖形購首惡數人。——《明史·黃綰傳》

明朝《義俠記·萌奸》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一分錢鈔一分貨」。漸漸地,有錢能使鬼推磨便成了一句日常俗語。的確,生活中還真是這麼回事!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罪犯的身份一旦被確定,警方就會將他的姓名,年齡,性別,長相等基本信息通過網絡發布,在網上迅速傳播,警方就可以迅速追蹤到逃犯的蹤跡。

可是,在什麼技術都不具備,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古代,該怎麼去追蹤抓捕犯人呢?並且,雖說那時也有通緝令,可古代「通緝令」很多人看不懂,且畫得很籠統,真的能抓住犯人嗎?

古代「通緝令」的弊端

我們都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過古代「通緝令」,大部分人是通過古裝電視劇見到的,一群人在城門口圍著觀看的那張紙,應該就是「通緝令」了。那麼真實的「通緝令」到底長什麼樣呢?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通緝令」出現在公元前52年,這份通緝令是《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書中通緝的是一位婢女,並用文字描述了這個婢女的長相,身形等各個特徵。雖然記載得很詳細,但沒有配圖,這說明古代早期的「通緝令」還沒有實行配圖的方法,是到了後期,配圖「通緝令」才開始大量使用。

儘管「通緝令」上描述犯人的特徵越來越詳細,但依然存在許多弊端。第一,「通緝令」的時效性太差。從衙門開始著手製作「通緝令」,再到「通緝令」的發布,以及到四處張貼完畢,事情可能已經發生大半個月了。過去了這麼久的事情,很少會有人留有印象,因此根本無法得到高效的效率,時效性差。

第二,傳播受阻,能理解的人太少。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通緝令」只能通過兩種方式傳播。一種是親眼所見,即老百姓們親眼看到城牆上「通緝令」的內容,可是在古代能讀書識字的人少之又少,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通緝令」的內容。另一種則是聽人說,人們在看到「通緝令」後會互相傳播,問題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多後,信息很可能就與原來不同了,信息發生錯亂,則對抓捕犯人沒有幫助。

第三,畫像不準。古時讀書識字的人少,能畫畫的人就更少了,並且民間畫家畫畫技術也還不夠成熟,在「通緝令」上也就只能畫個罪犯的大概輪廓吧!

由於古時技術各方面受限,「通緝令」的確存在不少弊端,可是為什麼古代那麼熱衷於利用「通緝令」抓罪犯,並且還能成功抓住呢?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通緝令」的有效性。

古代「通緝令」的利端

其實在古代,這樣的「通緝令」也不全是弊,它也有利,否則怎麼能抓住那麼多的罪犯了。如《三國演義》中,董卓在追捕曹操時,便用到了「通緝令」,他四處張貼曹操的畫像,使得曹操無處可躲,最終在中牟縣被陳宮捉住。這就說明「通緝令」在古代還是有效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連坐。古代實行保甲制度,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犯罪了,這一戶,這一甲(十戶),這一保都會受到牽連,得到相應的處罰。這樣一來,大家相互監督,舉報犯罪之人。而「通緝令」的用處就在於將罪犯的大致相貌告訴老百姓,提醒他們千萬不要私藏罪犯,否則自己和家人也會受到牽連,這樣犯人就很難逃脫了。

第二,重賞。當老百姓看到「通緝令」後,會對上面的人留有印象。只要有利可圖,人們就會竭盡全力,並且這個利還不是小利,而是大利。古代,官府為了能夠儘快將罪犯捉拿歸案,他們通常會選擇重賞,重賞提供罪犯線索的百姓。有時候,人們無意間碰上了罪犯,將罪犯線索報告給官府,就能拿到豐厚的報酬,這極大地激發了老百姓們上報的想法,自然而然,抓捕罪犯的行動就輕鬆了許多。

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通緝令」對於抓捕罪犯還是行之有效的。雖說畫出來的畫像是抽象籠統了點,但是抵不過它豐厚懸賞的誘惑呀,老百姓們還是會抓住這個致富的機會,因此古代才能出現那麼多通過「通緝令」抓捕上罪犯的案例。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能抓到人嗎?官差:看看一行字就明白了
    天道是很公平的,儘管它看起來不那麼周密,但是犯了罪的人最後一定會受到懲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用來比喻作惡的人一定逃脫不了法律的懲處。我們平時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官兵們拿著犯人的畫像四處搜捕犯人,或者官府貼出通緝令通緝犯人。但這樣的方式,真的可以抓捕到犯人嗎?
  • 古代通緝令把人畫成鬼樣,為何還能抓到人?你看看最後一句寫了啥
    古時沒有網絡,手機相機也都沒有的,對於逃犯,他們不得已畫個圖片,公示天下。但他們的畫是稀奇古怪的,極為抽象,好端端的一個人,常常被畫出了鬼的感覺,畫完了人物肖像之後,再配一段文字,然後設置懸賞金額,不久,多少能抓到逃犯。問題來了,畫得如此抽象,它是怎麼找到逃犯的呢?
  • 古代通緝令能抓到逃犯?官員:你看看上面那句話,想跑比登天都難
    若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追捕犯人更是難上加難,只得四處張貼通緝令,即便描繪得出神入化,對比真人肯定會有一定出入。那麼古代通緝令真能抓捕到逃犯嗎?當時的官差直言不諱,你看看上面那句話,想跑比登天都難。老百姓還可以詳細閱讀「海捕文書」上對罪犯的面部特徵作出的詳細描述,不用看全臉,只要發現有這些特徵的人就允許直接進行檢舉。  古代「通緝令」存在的問題  凡事都有兩面性,真實的古代「通緝令」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很多弊端。一件案子發生,到確定嫌疑人,再安排畫出通緝令,肯定是需要一定的人手介入。
  • 古時候「株連九族」為什麼沒人敢跑?看完才明白,誰跑誰是傻子
    所謂株連九族,就是代指古代封建社會法律體系中的連坐制度,說白了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只要家族中有一人犯了大罪,基本上一個家族的人,有時連帶著親戚好友都會被牽扯進來,一同被誅殺。所以說,基本上被判決以株連九族的犯人,也往往都是幹了一些謀逆之舉,從而惹來了殺身滅族之禍。
  • 為什麼犯人在坐牢前會先被剃光頭?難道頭髮裡真能藏東西嗎?
    在這些影視劇裡面有著很多細節,其中有一條估計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就是犯人在入獄之前,除了需要脫光被獄警檢查外,頭髮還得被通通剃乾淨,如果沒有經過這一步,那麼該影視劇可就不太嚴謹。 實際上犯人在入獄前需要剃光頭是全球統一標準,如果非要給出一個具體原因,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回答避免藏東西,為什麼犯人在坐牢前會先被剃光頭?難道頭髮裡還真能藏東西嗎?
  • 古代犯人被誅九族,其親人為何不趁機逃跑?其實逃跑才是真的傻!
    古代犯人被誅九族,其親人為何不趁機逃跑?其實逃跑才是真的傻!文/鬧騰的歷史古代實行君主立憲制,封建社會的君主都是希望把整個國家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因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容侵犯,每一任皇帝都是感受到了權力的重要性,更是對權力增添了渴望,人的貪婪是無限的,所以那些皇帝也都是恨不得把權力都死死的攥在自己的手裡,但無奈一個人並不能管理整個國家,只能分給不同的大臣,有管財政的
  • 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為何犯人總是要按手印畫押?
    但指紋的特殊意義的發現卻並不是在現代,遠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雖然古代不具備指紋識別技術,但犯人犯了事伏法總會籤字畫押按手印,這又是為何呢? 指紋在古代的意義 在各類古代破案影視劇和文獻記載當中,我們總是對犯人行刑前的一幕十分熟悉,當知縣大人準備行刑之前,總會讓犯人們籤字畫押按手印,對自己所犯之事有個了結,但有的人就會有疑問了,這古代並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如此興師勞眾的讓犯人按手印是為何呢?
  • 水滴刑讓人極其痛苦,為什麼犯人卻不咬舌自盡?專家:原因很簡單
    古代刑罰大多以報復主義、懲罰主義、恐嚇主義為主要特點,其手段之殘酷,量刑之深重遠超當代社會。早在中國夏朝時期,就曾出現過「金作贖刑」的民間傳說,以刑罰制度建立法律體系,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要進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駭人聽聞,談之色變的酷刑,比如:「腰斬之刑」,即用大刀將犯人沿腰斬開,由於人的主要器官集中在上半身,腰斬之後犯人並不會立即身亡,而是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斷氣;再如「四俱五刑」,即先將犯人的手腳剁下來,然後戳瞎眼睛,割掉鼻子耳朵,最終再將犯人軀幹斬為三塊。
  • 古代「癢刑」是什麼樣的刑罰,讓山羊舔犯人腳心,狂笑不止窒息而亡
    刑罰自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了,相比較於現代社會由法律所展開的刑罰,中國古代的刑罰要來的殘忍很多。相信大家都了解過古代刑罰,像"五馬分屍","浸豬籠"這些刑罰都是非常痛苦的,不過今天要跟大分享的並不是這些名字聽起來就讓人瑟瑟發抖的刑罰,而是一種非常奇葩的刑罰,這個刑罰就是"癢刑"。1.的執行過程究竟如何?
  • 古代處決犯人選午時三刻有三個原因,一個是陽氣重,一個是犯人困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古代史》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古人在處決犯人的時候,通常都會規定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比如說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為什麼犯人都必須要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來斬殺呢?其中又包含哪些原因?
  • 古代死刑犯人砍頭,為啥專挑「午時三刻」?畢竟到晚上就不好了
    我們看古代電視劇裡常有午時三刻,午門外問斬這樣的描寫,比如《水滸傳》中第四十回「梁山好漢劫法場」裡,押著宋江、戴宗上法場,「報導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接著人就被劫了,那你有沒有好奇過,怎麼問斬還要講究個時辰呢?午時三刻到底有什麼樣的講究?
  • 古代被處以流刑的犯人們都被發配到了哪裡?他們為什麼不逃走?
    流刑,通常指的是將犯人遣送到邊遠地區服勞役的刑罰,於秦漢時期被確立,隋朝時期將其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至清朝。流刑,作為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時常出現在我們的影視劇中,那麼小編時常在想,古代那些被處以流刑的犯人都會被發配到哪些地方呢?
  • 紋身師抓住小偷,動用中國古代「墨刑」其額頭上刺字,太特麼毒了
    一名巴西少年在偷竊自行車時,被一個名叫Maycon Wesley的巴西紋身師當場抓住。這個紋身師抓住他的頭,把他按在椅子上,並在他的額頭紋上「我是個小偷、是個失敗者」的紋身。在視頻中可以聽到,Wesley問少年是否喜歡自己的新紋身。事後,少年失蹤,他的家人在網上看到這段視頻並報了警。警方逮捕了Wesley和他的朋友,他們表示當時放走了男孩,並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 古代真以丹鳳眼為美?古人說它有氣場又威嚴,那韓國人是丹鳳眼嗎
    且內外眼角都要十分的尖細,十分精緻的那一種。且眼尾要上揚,外眼角的位置必定是高於內眼角的。大多是內雙,內雙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丹鳳眼的神韻。許多人都以為丹鳳必是單眼皮,但是自古就有「青鸞丹鳳」的說法,即青鳥為鸞,丹鳥為鳳。查遍了古籍,也只有火紅的鳳凰為丹鳳的說法,沒有「單鳳」的說法。所以說所謂的丹鳳眼必是單眼皮的說法是以訛傳訛而已。中國傳統戲劇中若是旦角,也基本都會畫上丹鳳眼。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生理上的迫害,還能有藥可治,可心理上的摧殘,給人帶來的痛苦卻是持久而深遠的,於是在古代,歷代統治集團參照這一邏輯,設立了流放之刑。所謂「生不如死」,就是指流放之刑這樣的刑罰。犯人雖不會被處以極刑,但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此生再也無法回歸家園,這對許多囚犯來說,都是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因此,許多人對流放之刑談之色變,而犯人們大多選擇死亡也不願承受流放之刑。
  • 古代三寸金蓮定能得寵?且看不一樣的女子,讓皇帝只立一個皇后
    古代三寸金蓮定能得寵?且看不一樣的女子,讓皇帝只立一個皇后三寸金蓮,這四個字,本來是讚美蓮花的,卻被用來形容古代女子的足部。短、纖小、弓形,越小的越美。古代美女據傳宋代某些貴族無所事事,便想出為讓自己的妻妾變得更好看,於是從頭到腳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家宴時候都帶出來對比,看誰妻妾美。結果比來比去都差不多一樣,唯一讓男貴族們不滿意的是,她們都有一雙大腳掌。
  • A級通緝令!看到這10人立即報警!
    A級通緝令!看到這10人立即報警! 為深入推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盜竊盜割石窟寺石刻、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盜竊古塔等文物建築以及其他盜竊、倒賣、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動,切實保護國家文物安全,公安部9月4日發布A級通緝令
  • 電信詐騙A級通緝令發布 已有3人被震懾自首
    摘要:9月26日,公安部公開發布A級通緝令通緝10名特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逃人員。截至28日,懾於A級通緝令和強大輿論壓力,短短3天時間,已有黃業雄、鄧振川、鄧春平3人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A級通緝令發布後,9月28日13時許,鄧春平在福建省漳平市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 「得饒人處且饒人」上一句為何很少人提?只因太犀利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勸世名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能寬恕別人的地方就儘量寬恕,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趕盡殺絕。這句話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標誌,和我們的求同存異、包容文化一脈相承。是啊,如果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中華大地哪來的民族融合、四海皆兄弟?或許早已是一盤散沙。人類文明的最終走向不正是這樣嗎?多元發展、和諧共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 《水滸傳》透露的古代處決犯人的「良辰吉日」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對一個鏡頭再熟悉不過了。哪個鏡頭?就是在大殿上,皇帝老兒看哪個大臣不順眼,就會小眼睛一瞪,大臉蛋子一耷拉,桌子一拍,大叫一聲:「把誰誰推到午門外給俺砍了」。然後呢,午時三刻一到,三眼銃一放,喇叭兒一吹,鬼頭刀一舉,人頭落地戲就算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