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古裝劇的朋友對一個鏡頭再熟悉不過了。
哪個鏡頭?就是在大殿上,皇帝老兒看哪個大臣不順眼,就會小眼睛一瞪,大臉蛋子一耷拉,桌子一拍,大叫一聲:「把誰誰推到午門外給俺砍了」。
然後呢,午時三刻一到,三眼銃一放,喇叭兒一吹,鬼頭刀一舉,人頭落地戲就算收場了。
簡單,省事,乾巴利索快。效率真高,看著解氣。
過去有句老話,叫「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演戲的為了吸引觀眾,劇情的安排不能按常規出牌,必須不同於普通人的思維。按套路出牌,剛一開頭,觀眾就能想到結尾,那誰還掏錢買票啊。所以,劇本的安排越奇越好,越超出觀眾的意料越吸引人。
是不是劇情越奇越好呢?也不盡然,凡事都有個度。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名導演呢?因為他們能洞察觀眾的心裡,準確把握觀眾的脈搏,對症下藥,先把他們忽悠瘸了,最後把他們忽悠捏了,成了自己的鐵桿粉絲,說啥啥信,這樣,好多導演的想法就會成為一部分人共同的想法,即使是錯的,說的人多了,好像就成了真的。「三人成虎」就是如此。
回過頭來咱們再聊這殺人。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除非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罪行斬立決外,死刑一般都在每年的秋後執行,稱之為秋決。
無論是斬立決還是秋決,在執行日的午時三刻行刑是沒有異議的。
「良辰」問題解決了,那麼是不是隨便一天的午時三刻都可以執行死刑呢?
也不是,古代行刑有著嚴格的日子篩選,不是「吉日」,絕不行刑。
關於「吉日」的選擇,《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有真實的記載,引用如下:
當案卻是黃孔目,本人與戴宗頗好,卻無緣便救他,只替他叫得苦;當日稟道:「明日是個國家忌日,後日又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皆不可行刑;大後日亦是國家景命;直至五日後,方可施行。」原來黃孔目也別無良策,只圖與戴宗少延殘喘,亦是平日之心。
有朋友問了,這黃孔目之言可信嗎?有依法行事之處,也有忽悠蔡知府的成分。
《宋刑統·斷獄律》中「決死罪條」規定:「諸立春以後,秋分以前決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雖不待時,若於斷屠月及禁殺日而決者,各杖六十。待日而違者,加二等」。
「斷屠月」指正月、五月和九月。
「禁殺日」指每月十直日(十直日,讀作shí zhí rì,漢語詞語,指一月中規定禁止執行死刑、屠宰、漁釣的十天。),即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可見,黃孔目說的沒錯。七月十四日、十五日均為禁殺日,七月十六日據黃孔目講似乎也是「國家忌日」,而據《宋刑統·雜律》中「國忌私忌」條知,國家忌日不得決斷刑獄。
七月十七日呢?黃孔目沒有給出禁止行刑之理由,因為根本無法給出理由,是他為救宋江、戴宗二人故意忽悠蔡九知府,拖延時日而已。好在蔡九知府也不懂。
無論是午時三刻行刑還是每月的十直日禁殺,都不是隨便拍腦袋隨意規定的。
午時三刻行刑,符合天道。這一點在網上好多高人已經做了精彩的解釋。
每月的十直日禁殺符合人道。無論十直日是道教還是佛教的規定,把這些宗教要求融入到法律中去,既符合儒家的慎殺精神,也體現了國家對宗教信仰的保護,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團結大眾的目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宋刑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