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勸世名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能寬恕別人的地方就儘量寬恕,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趕盡殺絕。
這句話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標誌,和我們的求同存異、包容文化一脈相承。
是啊,如果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中華大地哪來的民族融合、四海皆兄弟?或許早已是一盤散沙。人類文明的最終走向不正是這樣嗎?多元發展、和諧共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我們早就在這樣做了,所以中華文明能延續幾千年而不斷,這是這個道理。
回頭來再說說這句名言,它出自哪兒呢?作者為何這樣有感而發呢?他是聖人嗎?請接著往下看。
這句話出自宋朝學者姚寬的《西溪叢語》,是一首詩,七言絕句,相關記載如下:
【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後死於褒信,託後事於一村叟。數年後,叟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這段記載說的是一個道士的故事,這個道士很會下棋,每次下棋他總是讓別人先下,但他總能下嬴。他死後,屍體不在棺中,只在裡面留下了一首詩,就是上面那4句。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姚寬這個人是靠譜的,歷史上有名有姓,其子孫還流傳到現在。姚寬最知名的故事就是曾經被秦檜排擠過,秦檜死後,他才翻了身。
《西溪叢語》是姚寬的一篇雜文,無關痛癢,所以裡面的故事相信也不至於造假。
道士留下的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前面2句說的是他下棋的心得,他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往往也有柳暗花明、枯木逢春的時候,但後面說的就有點犀利了。
第3句說他自出洞(下山)以來,還沒有遇到過敵手,這明顯是獨孤求敗,視天下為無物啊。難怪他總是讓人先走一步,原來是胸有成竹、有恃無恐啊。
這是一種強者的姿態,強者示強,這本無可厚非,誰有點兒能耐不顯擺?關鍵是看他接下來怎麼做。
他最後一句「得饒人處且饒人」一下子又將鋒芒藏了起來:雖然我很強,但我願意和弱者共存。這其實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不恃強凌弱,給人空間,甚至同情弱者,這是很多強者做不到的。
強者自強,但也要懂得畏懼和仁道,不懂畏懼,你將不受約束,闖下彌天大禍;不懂仁道,你將視生命如草芥,世界將陷入恐慌。
我很欣賞中國功夫裡面的一種哲理:習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不是為了爭強鬥狠,更不能欺負弱者,相反,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公義。
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力,沒有誰可以凌駕於別人的幸福之上,所以,當你高高在上的時候,請給下面的人多一點兒謙虛和寬容。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