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都具有一定教育意義,每一句俗語都有深刻的大道理。很多民間俗語雖然沒有記錄在冊,卻在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中,逐漸理解其中的內涵,並教會人們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做人要大度,不能斤斤計較或者得理不饒人。即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在理,也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隨著人們的閱歷逐漸豐富,慢慢地知道這句話的真正精髓所在,「饒人處且饒人」也體現了做人的原則。
一、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心胸狹窄、有的人樂觀向上,也有的貪婪善妒、無所不為。而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也要本著一顆善良、友愛之心,面對對方犯下的錯誤不要總揪著不放,要給他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
任何事情在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都表現出兩面性,因此遇到不如意之事,不要做太多爭辯。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面對對方犯下的錯誤趕盡殺絕,並非是君子所為。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和不同的人,沒有人永遠是正確的。
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選擇原諒,既給了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又讓我們自己心胸更寬廣,展現出自己更善良的一面。避免為人處事計較太多,最後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所以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現實生活中,寬容大度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對於這種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對於他人的惡習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很不容易。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一個三番四次的給你使絆的人,怎麼能夠輕鬆地原諒對方。
「得饒人處且饒人」說出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其他人交往交流的時候,要學會包容他人,不能用狹隘的思想去考慮事情。平時不與人爭短長,才能活得更輕鬆,做一個善良的人,最終會收穫善果。
古人曾經說過:冤冤相報何時了,對於一個本性善良的人而言,做錯的事情如果不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最後會自暴自棄甚至會誤入歧途。所以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通過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雖然蘊含著很深的道理,但是任何事情也不是絕對的。要看「饒」過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品,如果是唯利是圖的小人,不值得去關心和選擇原諒。「以德報怨」只會助長他人的惡習,對社會對他人也是一種傷害。
二、得放手時須放手
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俗語一般都分為上下兩句,就像我們平時說的諺語一樣。這兩句話意思相似有的相近也有的相反,但是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民間俗語的下一句就是「得放手時須放手」。關漢卿的《竇娥冤》中就有「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記錄。
《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
「遂將所得野味,置於穽中,空手而回。正是:得放手時須放手,可施恩處便施恩」。
這裡的「得放手時須放手」,意思就是做人做事不能夠太固執。「放手」其實也解決了不必要的束縛,準確的選擇放手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放手就是及時放棄的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很多時候事情總不能向理想一面發展。常言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經過勤奮努力之後,當自己的理想唾手可得之際,可能會遇到人生的岔路口,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人的一生有的時候就像我們做選擇題一樣,因為答案只有一個,所以對其他的相似的答案,一定要選擇放手,如果鬍子眉毛一把抓,最後很可能一無所獲。有的時候該放手時就不要太執著,避免失去更加寶貴的東西。
結 語
世間的事和人總會發生變化,在擁有的時候學會珍惜。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沉澱,當已經不再適合自己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放手。其實有的時候放棄,也是在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放棄一些事情也會獲得更多的東西。「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仍然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