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給整個世界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而作為二戰主戰場之一的中國,傷亡以及損失更是世界罕見的。後來對當時貢獻卓越的英雄們論功行賞,我國一共評選出了10位大將。但是在人們看來,當時大將軍銜的名額實在是太少了,很多英雄只獲得了上將的軍銜是相當惋惜的,因此有人表示,如果將大將的名額定為20個,應該會差不多。那麼如果當時我國可以評選20位大將,又有哪些人可以入選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當時什麼人才能夠獲得大將軍銜,想要成為大將軍銜,必須是一級軍區司令員及相當於該職務者,要是從這個標準來看的話,其實當時的各大兵團級將領都是有資格獲得大將軍銜的。不過由於軍銜授予需要相當重視,再加上大將軍銜是有限的,出於對這些因素的考慮,國家決定不再給轉入地方工作的軍隊幹部授銜。因此當時譚震林、程子華、滕代遠、鄧子恢、張鼎丞等優秀軍事人才便沒有被國家授予大將軍銜。
不過由這些人的貢獻都是相當巨大的,因此如果當時可以選擇20個人授予大將軍銜的話,這些人是當之無愧的「大將」。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假設罷了,就1955年的授銜儀式來看,當時入選的其實有15個人,當然這也是因為國家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經過數次的討論以後,國家決定對其中的10人授予上將軍銜,那麼剩下「落選」的5人又分別是誰呢?這五個人分別就是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和周純全。
張宗遜其人是曾經紅軍主力師師長,他與徐海東、陳賡等關係都不錯,並且他的軍事才能也相當出色,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為國家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指揮過大同集寧戰役,參加過延安保衛戰等各大重要戰役,很多開國名將都曾經受過他的指揮,因此他完全具備成為大將的實力。
宋任窮則是「三灣改編」後的首批連隊代表,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貢獻同樣相當巨大,擔任過不少軍隊重要職務,是我國軍政工幹部中的重要人物,如果名額足夠,完全能夠被授封大將。
蕭克也曾經擔任過軍隊重要領導人,並且不管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他所參與過的戰役數量都不在少數,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著部隊解放了湘、鄂、贛、粵、桂等省以及海南島,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說,蕭克其實也是擁有決選大將的資格的。但是由於一些原因,蕭克並沒有入選大將,實在是有些可惜。
王震的歷史職務其實不比當選的10位大將低,畢竟王震不管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參與過不少重要戰役,並且帶領部隊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許光達辭讓大將時,就向政府極力推薦了王震,可想而知王震當時在軍中的聲望以及做出的貢獻。
最後一個人就是周純全了,雖說周純全本人曾經犯了一定的錯誤,但是周純全的軍事才能是毫無異議的,正是因為他的能力相當卓著,做出的貢獻完全能夠將功折罪,並且彌補完錯誤以後還能夠憑藉剩下的貢獻競選大將,可想而知周純全本人的能力有多強。
不管授予什麼軍銜,他們的貢獻都不會被否定,在人們心目中,雖然他們並沒有被授封大將,但是在民眾心中,他們都是國家的重要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