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毛主席力辭大元帥,帶動三人辭帥,四人辭大將軍銜

2021-01-08 騰訊網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1955年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在剛開始醞釀如何制定軍銜等級時,我軍同樣計劃仿照蘇聯老大哥的經驗,設立最高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就是在我們所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上再加一級大元帥。

從軍銜評定之初,彭德懷和羅榮桓就領導總幹部部先後擬定了幾個方案,分別與中央軍委的各位委員交談,共同對每位將領的定銜磋商、定案。在磋商中,所有參與軍銜評定的人員都認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也應該參與此次授銜和授勳。

而在最初的授銜中,就計劃設立大元帥軍銜,準備授予毛主席。並且元帥和大將也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10位,而是13位元帥,還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大將則是14位,還包括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

毛主席在得知這個方案後,堅決立場不參與授銜,也不參與授勳。軍銜評定的相關人員以蘇聯授予史達林大元帥銜的例子勸毛主席。毛主席則說:「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態度非常堅決,就是不參與授銜。

為了讓毛主席接受軍銜和勳章,人大常委甚至專門為此召開會議進行討論,想要以最高立法機構的權威決定此事。有位民主人士提出,「只要我們人大常委作出決定,毛主席也要遵守啊!」

這位民主人士發言後,會場要求給毛主席授大元帥軍銜的呼聲更高了。參會的委員們認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不僅是人民軍隊的創建者,更是指揮過許多重大戰役,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會的委員們還表示,這些領導人在黨和全國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理應為他們授銜授勳。尤其是毛主席,他的功勞最大,理應像史達林那樣被授予大元帥軍銜,尤其是毛主席要比史達林指揮部隊打的仗多,時間也更長。

主持會議的劉少奇,深知毛主席的性格,知道毛主席做出決定的事情很難讓他改變。會議的最後,劉少奇發言說:「諸位經常見到毛主席,可以當面勸說毛主席,爭取毛主席同意,待毛主席同意後再做相關決定。」

不過這些勸說自然是徒勞,毛主席始終沒有同意接受軍銜和勳章。但是所有參與授銜工作的人可不這麼想,所有的人都希望毛主席最終接受軍銜和勳章。

總後勤部根據最初擬定的首先方案,結合蘇式禮服和軍裝樣式,組織軍需生產部門設計出了元帥、將、校、尉各級軍官以及士兵的軍裝,並制出相應的樣裝送到中央軍委審定。

這些禮服樣式,隨即被送到了中南海,就擺在菊香書屋東面的勤政殿內,以便讓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審查。這些禮服中,當然包括專為毛主席一人設計的最精美的大元帥禮服。

看過新式禮服後,毛主席的態度依舊沒有改變,強調自己不參加授銜和授勳,即便做了禮服也沒有用。

彭德懷、羅榮桓、總幹部部副部長宋任窮、賴傳珠等來中南海向毛主席匯報關於軍銜評定方案和授予勳章工作及其進展情況。

彭德懷說:「這次授銜,部隊中絕大多數同志都能夠正確認識這次授銜工作,態度很端正。雖然出現了個別的攀比心理,提出了一些與實際不符的要求,但是申請降銜的同志也不再少數,值得表揚……」

在聽取完匯報之後,毛主席針對匯報中要授予自己大元帥軍銜的問題,特意又提了出來:「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我就不要這個大元帥了,大元帥的軍裝,看著好看可穿著不舒服嘛!我成了大元帥,那咱們的人民政府,就會被西方帝國主義污衊是『軍政府』。況且,咱們工作是要紮根於群眾的,穿著一身元帥軍服,到群眾中講話、活動也不方便,這不是脫離群眾了嘛!依我看吶,所有現在已經到地方工作的,在軍隊上沒有職務的同志,都不評軍銜的好。」

毛主席說完,便側過身問坐在自己身邊的劉少奇和周總理,說:「恩來,少奇,你們覺得這個提議怎麼樣啊?」

周總理說:「我同意主席的意見,我看我們已經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就不要評銜了。」

劉少奇也在一旁表態:「我也同意主席的意見。」

會後得知毛主席意見的鄧小平、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也紛紛表示同意主席的意見,不參與此次授銜授勳。

最終,評銜工作組根據毛主席的意見和其他領導人的表態,認為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和鄧小平等同志,工作重心都已大部或全部轉移到了地方,而且現在處於和平時期,他們一時不會參與到軍隊的工作當中,不要軍銜也有道理,最終一致通過不授予他們軍銜。

就這樣,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出現的大元帥軍銜,因為毛主席的力辭,成了一個空銜,最終被取消。

在毛主席的帶動下,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紛紛讓銜,均主動提出不參與授銜授勳,最終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辭去元帥軍銜,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四人辭去大將軍銜,形成了我軍十大元帥、十大將軍的歷史局面。

他們的主動讓銜,讓在授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最終全部迎刃而解,也有力地安撫了部分對授銜有意見的將領,並且在國際上取得了主動地位。毛主席主動帶頭地方同志力辭軍銜,再一次顯現了毛主席的深思熟慮與高瞻遠矚。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出錯,也想讓更多人知道老一輩人的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前言毛主席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呀!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
  • 55授銜時,這五人主動放棄大將軍銜,他們是誰?後來如何?
    在進行軍銜評定的時候,工作是相當複雜的。為了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主席就建議,只對還在軍隊系統的將領進行授銜。那些已經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授軍銜。主席的這個建議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但是似乎對於那些曾經徵戰一方,現無緣授銜的將軍有些許的不公平。儘管如此,主席的這個建議還是得到了首肯。我們都知道,在那次授銜儀式上,有十位將軍被授予開國大將。
  • 陳賡為什麼和毛主席說:我的大將不是你給的?和這位特殊上將有關
    1955年授銜時,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這是對他革命貢獻最大的鼓勵,而在這一次的授銜時,發生了這麼一件趣事,當時陳賡有一次遇見了自己的老鄉李聚奎,和他開起了玩笑,李聚奎將軍是個老實人,當時陳賡和他說「你也夠資格被授大將了」李聚奎連連擺手,他說「我是不夠格,不過你是夠格的」陳賡聽到李聚奎的話,計上心頭。
  • 1955年授銜時,此人主動辭掉大將軍銜,後來成就更高,官至副國級
    1902年的時候,譚震林出生在湖南省攸縣。為了維持生計,譚震林在很小的時候就出來打工了,在一家刻字店幫忙印刷訂帳本。正是由於這樣的經歷,譚震林認識了很多字,也讀了很多書。一次機緣巧合下,譚震林認識了餘來。
  • 回顧90年軍銜制度沿革 來認認這些肩章
    並且,按照國民革命軍的軍銜等級,給各級幹部都授了軍銜。開國中將陳先瑞曾回憶1937年12月毛主席在抗大對他說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名義上歸蔣介石統一指揮,實際上還是黨中央領導和指揮,這一條是不能變的。現在有那麼一些人,國民黨授予什麼中校、上校,就神氣起來了,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了。
  • 他曾沒有任何軍職,1955年卻被授上將軍銜,只因做出的這些貢獻
    在那場持續幾十年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多少革命先輩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雖然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按照貢獻大小進行論功行賞的,元帥、大將、上將,都是有一定的評選標準的,對於十大元帥、大將這樣的大人物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們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
  • 1955年授粟裕大將軍銜對其他大將有什麼影響?
    1955年給粟裕評定大將對其他大將有什麼影響?一句俗話說出原因在1955年我國進行的大授銜之中,有一個將領的位置至今都存在著一定的話題,此人就是大將粟裕!因為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粟裕有可能會被授予元帥的軍銜,但是等結果出來之後,發現他只不過是大將,這倒並不是說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戰功是能夠排得上前三位的。對於這樣的一位高級將領沒有被授予元帥應該是很多人比較意外的一件事情,至今也有很多的說法,認為當年的粟裕是主動謙讓的元帥位置,那麼當時我們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給這樣的一位高級將領授予大將之位呢?
  • 1955年首次授銜,第一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分別是誰?
    1955年,對於中國的很多軍事家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在幾年的發展後,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政治和物質的堅實基礎。軍銜制也因此橫空出世,第六次會議通過後,決定在這一年的9月進行首次授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807名,那麼這麼多的優秀將領之中,誰又是第一呢?
  • 大將徐海東:革命時他的人頭和毛主席一樣貴,建國後女兒仍是農民
    大將徐海東猛虎大將"四一二"政變後,徐海東按照組織安排,立刻脫離部隊,回到老家。惱怒之下,民國政府把徐海東與毛主席、朱德並列為「全國通緝」懸賞額最高的三人,標定頭顱賞額均為25萬塊大洋。有一次,紅25軍北上過程中,徐海東因傷留在了最後的輜重部隊。當敵人小股部隊跟上來時,部隊驚慌不安,徐海東從擔架上勉強站了起來大喊:"同志們,不要怕,我是徐海東。"就這一句話,部隊就安靜了下來。
  • 1955年授銜,大將候選人有15位,評上了10位,還有5個人是誰?
    1955年的時候,新中國開展了授勳儀式,給曾經為中國付出血與淚的將士們授銜,期間一共有15位大將人選,不過最終只評選了10位大將,那麼剩下的這5位都是誰呢?實際上除了戰死的那些傑出將領以外,很多將軍都有資格本評選為大將,但是大將的名額卻只有十個,因此最終還是有將軍遺憾落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一下這些落選的將軍吧。
  • 1955年授銜,大將候選人一共有15位,評上了10位,另外5位是誰?
    1955年的時候,新中國開展了授勳儀式,給曾經為中國付出血與淚的將士們授銜,期間一共有15位大將人選,不過最終只評選了10位大將,那麼剩下的這5位都是誰呢?實際上除了戰死的那些傑出將領以外,很多將軍都有資格本評選為大將,但是大將的名額卻只有十個,因此最終還是有將軍遺憾落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一下這些落選的將軍吧。
  • 華東軍區海軍司令袁也烈:曾是林帥上級,55年因何僅被授少將銜?
    1955年9月,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解放軍將領們,我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有1048名共和國將領被授予了少將以上的軍銜,其中有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 1929年參加紅軍,1936年擔任師長,為何55年授銜時只是大校?
    1955年授銜的同時,軍委也向廣大解放軍戰士們授予了三大勳章: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根據評選的標準,要獲得八一勳章,最低要求得是在1927年到1937年參加革命戰爭。獲得獨立自由勳章,最低要求得是參加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獲得解放勳章的最低要求,得是在1945年到1950年參加國內解放戰爭。
  • 66年前,評定軍銜的主要負責人是誰,他們都是什麼軍銜?
    1955年評銜前的三年,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準備活動,想要在評軍銜的過程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給將士們都有一個交代,其實評軍銜就是在軍隊裡面進行分級,分級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1952年軍隊就已經有分級了,是從上到下來進行分級的,算是秩序井然,一目了然,也從來沒有遭遇過什麼非議,不過後來真正開始授銜的評定工作時,大家卻發現,這根本不像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相反的是,這完全是困難重重。
  • 1955年授銜,候選人一共有15位,評上的有10位,另外5個人是誰?
    後來對當時貢獻卓越的英雄們論功行賞,我國一共評選出了10位大將。但是在人們看來,當時大將軍銜的名額實在是太少了,很多英雄只獲得了上將的軍銜是相當惋惜的,因此有人表示,如果將大將的名額定為20個,應該會差不多。那麼如果當時我國可以評選20位大將,又有哪些人可以入選呢?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從1921年建黨以來到1949年,我黨走過了將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挺過了許許多多的戰爭,終於迎來了嶄新的生活。1955年,我國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用來表彰在戰爭中做出了卓越功績的人們。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所以,上將一共有57人,中將一共有177人。
  • 1965年,軍銜制改為行政級別,十位大將分別享受什麼待遇?
    1965年初,為了改變軍內的等級觀念,促進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實行了九年之久的軍銜制度取消,只保留元帥軍銜,其他將領則改為行政幹部級別。十位開國大將也不例外,當時有七人被定為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羅瑞卿、王樹聲。除了已經去世的陳賡,還有一位大將享受元帥待遇,一位享受上將待遇,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在十位大將當中,張雲逸年紀最大,級別最高,被定為行政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