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授銜時,這五人主動放棄大將軍銜,他們是誰?後來如何?

2021-01-10 趣味論古今

拿破崙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這句話不無道理,人生在世有四大喜事,金榜題名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在哪一方面,都希望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上個世紀戰爭的時候,國家處在生死存亡之間。在這危亡之際,眾多的英雄戰士投身革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祖國做貢獻。他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憑藉著頑強的革命意志走過了數十年的戰爭時光。

關於授銜的相關意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戰爭已經勝利了,但是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祖國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建設。當年叱吒一方的將軍們,走下屬於他們的戰場,投入到另外一場戰鬥中。而這個戰場是屬於祖國繁榮發展的戰場,或許是比打仗更辛苦的工作,但是他們沒有絲毫的怨言。

在1955年的時候,在北京的中南海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對解放軍將領們進行授銜。在進行軍銜評定的時候,工作是相當複雜的。為了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主席就建議,只對還在軍隊系統的將領進行授銜。那些已經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授軍銜。

主席的這個建議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但是似乎對於那些曾經徵戰一方,現無緣授銜的將軍有些許的不公平。儘管如此,主席的這個建議還是得到了首肯。

我們都知道,在那次授銜儀式上,有十位將軍被授予開國大將。但是在一開始的軍銜擬定的名單上,還是有其他的人是可以被授銜大將的。他們主動提出放棄大將軍銜,他們就是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滕代遠這五位將軍。

下面,我們來仔細說一下這五位將軍:

李先念

李先念是湖北黃安人,就是著名的「將軍縣」。小時候的李先念做過木工,後來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李先念參加革命運動。1927年的時候,李先念加入了共產黨。

後來,李先念的遊擊隊編入了紅軍的隊伍。在1931年的時候,李先念擔任紅四方面軍的團政委。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中,李先念帶領紅軍戰士重創敵軍。在紅軍長徵結束後,李先念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的委員,後來臨危受命,負責軍事指揮的工作。

抗日戰爭的時候,新四軍的第五師就是在李先念的領導下創建的。李先念始終堅持和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在抗日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的力量,壯大我軍的部隊。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上,李先念留下了光輝的戰績。

解放戰爭的時候,在敵軍的進攻下,李先念領導中原軍區的戰士沉著應戰。以6萬人的兵力突破敵軍30萬大軍的包圍。在後來的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工作中,李先念負責後勤的保障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李先念主政湖北。在授銜的時候,以李先念的功績,是可以授予大將軍銜的,但是他主動放棄了。李先念後來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譚震林

譚震林將軍,他是跟著主席一起上井岡山的人。譚震林小的時候在私塾讀書,後來就在書店中當學徒。在這期間,譚震林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接觸到了革命思想。1926年的時候,譚珍利加入了共產黨,開始了他革命的旅程。

抗日戰爭的時候,譚震林帶領新四軍的戰士在皖南一帶開展遊擊戰爭。他多次以少勝多,粉碎日軍的進攻。1941年的時候,譚震林擔任新四軍第六師的師長,成就不小。

解放戰爭的時候,譚震林和許世友將軍一起指揮濰縣、濟南等重大戰役。在淮海戰役中,譚震林是前委指揮之一。新中國成立後,譚震林在浙江省任職,因此也就沒有參與授銜。不然以他的功績,也是大將軍銜。

在後來的任職中,譚震林擔任過國務院的副總理,成就也很高。

鄧子恢

鄧子恢也是一位老革命,他在1926年的時候加入共產黨,在1930年的時候被選為蘇維埃政府的主席。在紅軍長徵的時候,鄧子恢留守蘇區堅持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的時候,鄧子恢參與新四軍的整編工作,後來帶領戰士們在皖東參加遊擊戰爭。在解放戰爭的時候,鄧子恢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鄧子恢擔任農業部的部長。

而鄧子恢和主席之間,還有一段故事。鄧子恢和主席曾經是上下級的關係,但同時他們也是好友。在紅軍時期,有一段時間主席身處逆境,這個時候鄧子恢還生病。但是他還是特別關心主席的情況,帶病為主席熬湯,補身體,對主席的關心無微不至。

在授銜的時候,鄧子恢負責農村建設,也就放棄了大將軍銜,在1954年的時候,鄧子恢擔任國務院的副總理。

張鼎丞

張鼎丞和鄧子恢是老搭檔,他還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在1927年的時候,張鼎丞加入共產黨。在1934年的時候,張鼎丞和鄧子恢一起,帶領戰士進行遊擊鬥爭。

抗日戰爭的時候,張鼎丞是新四軍第二支隊的司令員,在蘇南戰場和日軍進行鬥爭。解放戰爭的時候,他擔任過華中軍區的司令,為解放戰爭貢獻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張鼎丞在福建工作,也就沒有參加授銜儀式。後來張鼎丞擔任過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成就也很高。

滕代遠

最後一位要說的就是滕代遠,滕代遠是湖南麻陽人,也是早期紅軍的創始人之一。在紅軍的時候,他擔任過紅三軍團的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的時候,為了壯大我軍的武裝力量,滕代遠擔任太行山抗大總校的副校長,為我軍培養大批優秀的幹部。在解放戰爭的時候,他參與指揮了很多次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滕代遠擔任鐵道部的部長,也沒有參與授銜。但是以滕代遠的功勞,也是有資格授銜大將的。

小結:

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這些浴血奮戰的將軍,他們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舍小家顧大家,他們都是黨和人民的英雄。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和平世界,離不開他們的打拼,他們是一個時代的英雄,也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英雄。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此人主動辭掉大將軍銜,後來成就更高,官至副國級
    當北伐軍到達湖南省攸縣的時候,譚震林由於熟悉地形條件,主動給北伐軍帶路,還幫助北伐軍傳遞情報,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是在這個時期,譚震林加入我黨,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黨員。在土地革命時期,譚震林主要負責農民運動,一方面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調動農民的參軍熱情,不斷壯大紅軍實力。
  • 55年授銜,毛主席力辭大元帥,帶動三人辭帥,四人辭大將軍銜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1955年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在剛開始醞釀如何制定軍銜等級時,我軍同樣計劃仿照蘇聯老大哥的經驗,設立最高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就是在我們所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上再加一級大元帥。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前言毛主席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呀!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
  • 1955年授粟裕大將軍銜對其他大將有什麼影響?
    1955年給粟裕評定大將對其他大將有什麼影響?一句俗話說出原因在1955年我國進行的大授銜之中,有一個將領的位置至今都存在著一定的話題,此人就是大將粟裕!因為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粟裕有可能會被授予元帥的軍銜,但是等結果出來之後,發現他只不過是大將,這倒並不是說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戰功是能夠排得上前三位的。對於這樣的一位高級將領沒有被授予元帥應該是很多人比較意外的一件事情,至今也有很多的說法,認為當年的粟裕是主動謙讓的元帥位置,那麼當時我們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給這樣的一位高級將領授予大將之位呢?
  • 66年前,評定軍銜的主要負責人是誰,他們都是什麼軍銜?
    1955年評銜前的三年,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準備活動,想要在評軍銜的過程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給將士們都有一個交代,其實評軍銜就是在軍隊裡面進行分級,分級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1952年軍隊就已經有分級了,是從上到下來進行分級的,算是秩序井然,一目了然,也從來沒有遭遇過什麼非議,不過後來真正開始授銜的評定工作時,大家卻發現,這根本不像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相反的是,這完全是困難重重。
  • 1955年首次授銜,第一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分別是誰?
    軍銜制也因此橫空出世,第六次會議通過後,決定在這一年的9月進行首次授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807名,那麼這麼多的優秀將領之中,誰又是第一呢?
  • 1955年授銜,大將候選人有15位,評上了10位,還有5個人是誰?
    1955年的時候,新中國開展了授勳儀式,給曾經為中國付出血與淚的將士們授銜,期間一共有15位大將人選,不過最終只評選了10位大將,那麼剩下的這5位都是誰呢?實際上除了戰死的那些傑出將領以外,很多將軍都有資格本評選為大將,但是大將的名額卻只有十個,因此最終還是有將軍遺憾落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一下這些落選的將軍吧。
  • 1955年授銜,候選人一共有15位,評上的有10位,另外5個人是誰?
    後來對當時貢獻卓越的英雄們論功行賞,我國一共評選出了10位大將。但是在人們看來,當時大將軍銜的名額實在是太少了,很多英雄只獲得了上將的軍銜是相當惋惜的,因此有人表示,如果將大將的名額定為20個,應該會差不多。那麼如果當時我國可以評選20位大將,又有哪些人可以入選呢?
  • 1955年授銜,大將候選人一共有15位,評上了10位,另外5位是誰?
    1955年的時候,新中國開展了授勳儀式,給曾經為中國付出血與淚的將士們授銜,期間一共有15位大將人選,不過最終只評選了10位大將,那麼剩下的這5位都是誰呢?實際上除了戰死的那些傑出將領以外,很多將軍都有資格本評選為大將,但是大將的名額卻只有十個,因此最終還是有將軍遺憾落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一下這些落選的將軍吧。
  • 1929年參加紅軍,1936年擔任師長,為何55年授銜時只是大校?
    按照這些要求,周時源將軍便被同時授予這三大勳章。要知道他早在1929年就參加革命,1936年的時候就已經擔任紅軍師長,被授予這三大勳章那是實至名歸。但令人不解的是,能在1936年就擔任紅軍師長的周時源,為什麼在1955年,只被授予了個大校軍銜?要知道和他同一時期的紅軍師長,至少都是中將軍銜,而且還有好幾位上將,就比如楊成武、楊得志、韓先楚。
  • 《亮劍》他雖然是一名後勤部長,但1955年授銜時,卻是中將軍銜!
    《亮劍》他雖然是一名後勤部長,但1955年授銜時,卻是中將軍銜!《亮劍》這部劇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在劇中有一位後勤部長,也是唯一一位能夠有機會出鏡的後勤部長,他就是張萬和,與李雲龍是老鄉,都來至大別山。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這位後勤部長到底是一個什麼級別呢?團一級?旅一級?還是師一級呢?還有,1955年他會授什麼銜呢?
  • 1993年晉升上將軍銜的將軍都有誰,當時他們的年紀有多大?
    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儀式,從此解放軍有了自己的軍銜,當時上將軍銜是排在元帥和大將之後,不過第隨後因為種種原因,軍銜一度在解放軍中被取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使得我軍更好的發展,在1988年,解放軍再一次實行軍銜制。
  • 回顧90年軍銜制度沿革 來認認這些肩章
    戰爭時期我軍部分幹部曾有軍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許多國民革命軍軍官放棄了軍銜和高官厚祿,脫下了將校呢,換上了粗布軍裝,投身革命陣營。在紅軍隊伍裡,沒有軍銜等級,官兵的服裝和識別標誌也沒有區別。
  • 陳賡為什麼和毛主席說:我的大將不是你給的?和這位特殊上將有關
    1955年授銜時,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這是對他革命貢獻最大的鼓勵,而在這一次的授銜時,發生了這麼一件趣事,當時陳賡有一次遇見了自己的老鄉李聚奎,和他開起了玩笑,李聚奎將軍是個老實人,當時陳賡和他說「你也夠資格被授大將了」李聚奎連連擺手,他說「我是不夠格,不過你是夠格的」陳賡聽到李聚奎的話,計上心頭。
  • 華東軍區海軍司令袁也烈:曾是林帥上級,55年因何僅被授少將銜?
    1955年9月,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解放軍將領們,我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有1048名共和國將領被授予了少將以上的軍銜,其中有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 1965年,軍銜制改為行政級別,十位大將分別享受什麼待遇?
    1965年初,為了改變軍內的等級觀念,促進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實行了九年之久的軍銜制度取消,只保留元帥軍銜,其他將領則改為行政幹部級別。十位開國大將也不例外,當時有七人被定為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羅瑞卿、王樹聲。除了已經去世的陳賡,還有一位大將享受元帥待遇,一位享受上將待遇,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在十位大將當中,張雲逸年紀最大,級別最高,被定為行政三級。
  • 他曾沒有任何軍職,1955年卻被授上將軍銜,只因做出的這些貢獻
    在那場持續幾十年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多少革命先輩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雖然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按照貢獻大小進行論功行賞的,元帥、大將、上將,都是有一定的評選標準的,對於十大元帥、大將這樣的大人物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們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
  • 扎西整編後,紅一軍團下轄六個團,團長都是誰?55年授何軍銜?
    那麼紅一軍團這六個團,團長分別是誰?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紅一團,楊得志楊得志,1911年出生,湖南醴陵人。他17歲參加了湘南起義,跟隨朱老總上井岡山,開始革命生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楊得志作戰英勇,晉升很快,長徵前夕被任命為紅一團團長。他率部多次擔負前衛任務,強渡烏江、強渡大渡河,功勞很大。
  • 放牛娃出身的名將,大展宏圖時被殺害,若不犧牲必是大將種子
    很多人都知道,1955年授銜的時候,我軍元帥軍銜僅授予了十人,大將軍銜也是10人。他們都是資歷深厚、戰功卓絕的名將,都是我軍響噹噹的大人物。而在紅軍奮戰的歷史上,和他們地位差不多的當然不止這幾位,只是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新中國的建立,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位將軍,他就是大將資格的人選,可惜在他準備大展宏圖時,被人殺害了。盧冬生,1908年盧冬生出生在湖南的一個佃農家庭,從小給地主放過牛過活。他的事跡,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屌絲逆襲的感覺。他雖然從小給地主家放牛,但是他遇到了一個好地主人家,這個地主家有個大少家,叫陳賡。
  • 授銜時年齡最大的開國少將,賀龍有了他,就什麼都不怕了
    1955年授銜時,開國少將的平均年齡是43歲,其中最小是吳忠,只有34歲,最大的是誰呢?就是本文要說的史可全老將軍。史可全生於1892年,授銜時已經63歲了,什麼概念呢?即使在十大元帥裡面,也只有朱老總比他大,還有劉伯承跟他同齡,十大大將裡面,也只有張雲逸跟同齡,上將、中將就更不用說了,都比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