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說善生經》看父母與子女的責任——顏尊嚴

2020-11-28 佛教在線

一、前言

家庭是由父母與子女組合而成的。一個家庭是否充滿溫情與祥和的氣氛,在很大的程度上維繫於父母與子女能否積極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儘自己的責任。

中華民族向來都以父慈、母悲、子孝為一切善之根本,正所謂「孝者、天性也」。孝順是人類崇高至善的美德。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可見,佛教也是個注重孝道的宗教。

佛教裡有部著名的經典,取名為《佛說善生經》。這部經典提及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倫關係。依佛法來說,一個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誠與快樂。家庭,對於佛法的修習者來說,應該是個修習菩薩道的道場。每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應各從自己的本分努力,以佛法去攝受和教化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使父母或子女從自己的慈愛中走向佛法的光明。

正當「家庭觀念」日益淪落,中華民族所持有的傳統倫理及文化價值觀瀕臨「破產」的邊緣之際,我們更有必要探討父母與子女之人倫關係,以作為其他道德善法之根本。充滿溫情的家庭,有賴於父母與子女同心協力去創造、維持與改善。

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無可否認,在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方面,父母對孩子扮演了潛移默化的深遠角色。古人說「三歲定八十」,如果父母經常向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道理,如慈悲、謙虛、容忍、待人處事的美德,孩子長大後必定懂得如何以禮待人。

相反的,如果父母抱著消極厭世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揮霍無度、不珍惜生命,我們很難想像孩子長大後能夠活得充實、堅強。

故事:有一位父親在商場上常常被人欺騙,他想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免得孩子太相信他人而吃虧。於是,他將四歲大的兒子放在六尺高的書架上,然後要求他跳入自己的懷裡。起初,孩子很害怕並猶豫不決。父親見狀,高聲道:「跳呀,我是你的父親,當然會接住你。」於是,孩子閉上眼睛往下一跳,可是,父親卻沒有接著他。撞得滿臉烏青、頭破血流的孩子,帶著痛苦和滿盈盈的淚水,呆望著父親。父親說:「這是給你一個教訓,永遠不要信任他人,包括你的爸爸!」各位,你們說這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據說,這位孩子長大後變得自暴自棄,並患上精神錯亂症,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他可信任的人。對每個人,他都疑神疑鬼。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孩童時期就應該灌輸正確的人生觀。父母絕對不能把人生際遇的失落加諸於孩子身上!

《善生經》裡,佛說父母應以五事敬事其子。其一者,制子不聽為惡。善巧地去引導兒女止惡向善,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不難發覺有許多父母對孩子疼愛入骨徹髓,但卻忽略了建立孩子的正確人生觀。有些父母雖發覺自己的孩子犯錯,然而,為了「面子」等問題便極力地為孩子辯護,甚至覺得「家醜」不得外揚。這種做法恐怕會給子女帶來不良的效果,使他們變本加厲地犯錯。

故事:有一母親去探望被判死刑的兒子。母子相見,母親傷心欲絕,孩子卻顯得格外鎮定並向母親懇求道:「親愛的媽媽,你以自己的奶水餵我長大,現在可否讓我吸最後一口奶?」由於愛子心切,母親立刻答應。豈知,當孩子吮吸乳房時竟狠狠地咬下她的乳頭,破口大罵道:「媽,我有今日的下場全是你的錯。當我年幼時,犯下偷竊和欺騙的行為,你不但不給予糾正,還幫我掩飾。你根本不曾真正的愛我!」母親頓時驚愕,茫然不已。

我想,如果我們真正地愛孩子,就應該「淨化」對孩子的愛心。《善生經》裡說父母應該「慈愛」兒女。所謂「慈愛」,便是「淨化的愛」、「以智慧為前導的愛」。

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人生觀,當然子女長大後也可糾正父母的錯誤觀念,尤其是脫離一些繁陋的傳統束縛。中華民族有優秀的傳統,也有腐敗的渣滓。受過科學教育和佛法薰陶的兒女,有義務和責任去引導父母遠離傳統迷信的教條。時代的進步,帶來新的知識與價值觀,父母向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學習,是值得鼓勵與讚許的。

然而,我深切地體會到,要長輩向幼輩學習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中華民族。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由於長輩們的倚老賣老心態表諸於形,阻礙了他們向幼輩學習的勇氣。不過,身為子女的如果能先禮敬長輩,並善巧方便地去攝受教化,長輩自然會心悅誠服地去學習,進而提升自己。所以,《善生經》非常強調「奉養」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另外,兒女與父母不能互相學習,也可能是因為親情關係尚未建立。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子女是永遠達不到要求與期望的,而兒女卻認為父母是難以親近、嚴肅的。在這樣互相排斥和緊張的關係下,要互相學習的確不太可能。

三、建立親情的關係

良好的親情關係,肯定能帶給家庭成員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家庭可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可以讓兒女有健全的心智成長,這要看家庭成員的親情關係如何。

良好的親情關係應如何建立呢?《善生經》裡說:身為子女,「凡所有為,先白父母」。對於許多人來說,母親是世界上最囉嗦的人。例如:不管你什麼時候出門,她總是千吩咐萬叮嚀:「出門要小心」、「早點回來」等等。這些話聽久了,很煩躁。開起車來照樣橫衝直撞,頭破血流時才知道母親的金玉良言是從生命的體驗得來的。

即然父母所累積的知識與經驗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為何我們不將自己的計劃、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坦誠於父母?我想,子女若能常與父母交談、商量,不只能得到寶貴的意見,也可避免讓父母產生疑惑與不必要的擔心。只要父母肯以開明的態度去看待子女,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協助孩子的機會,這必定可以建立良好的親情關係。

我認為馬來西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風俗習慣。例如:在新年期間,子女一定恭恭敬敬地向父母請安、問好和道歉。子女的過錯,也因新年間道歉而「一筆勾消」。還有,馬來西亞民族也喜歡全家人到郊外野餐、打球。然而,我們卻鮮少看到華人父子一起下棋、野餐。為什麼我們不懂得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我們都知道懺悔的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曾向父母懺悔?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佛教把一切讚美與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話稱為「愛語」。佛教徒應以愛語來互相勉勵、互相肯定與接納家庭成員,使親情的關係得以改善和維持。不管父母或子女都應當遠離綺語、惡口、兩舌等不良言行。因為,這都是家庭糾紛的主要導火線。妒嫉心、瞋恨心、傲慢心與猜疑更是建立良好親情的絆腳石。

我覺得充滿溫情和諧的家庭裡,應該常聽到「謝謝你」,「親愛的,我很感激你」、「孩子,我愛你」或者「親愛的,我為你的成就而感到榮耀」類似的話。學佛的人都知道,在佛教裡有很多「咒語」,如果能誠心去持誦,必能得到應有的感應。「謝謝你」,「我愛你」便是大家在家裡所應持誦的「咒語」。只要大家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與諒解,這些「咒語」肯定會促進良好的親情關係,使大家都活在「愛」的環境裡,並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與肯定的。在感受家庭溫暖之下,我們更能使自己對家庭懷有感恩之心。

四、學習感恩

提起感恩,我想大家都知道父母恩情海樣深。蓮池大師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因此,大師勸世人要孝順父母,感恩於父母。

今日的世界已經變了樣,有些子女在嬌生慣養下,出國留學,畢業後便忘恩負義,一去不回,把撫養自己的親生父母棄如敝屣。「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心。」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卻禽獸不如?追根究底,這些「有知識的人」若不是自卑心在作崇,便是不懂得感恩。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房間裡掛著一張值得驕傲的照片。那是在畢業典禮時,母親與我在天后宮一起拍的照片。許多到訪的朋友都非常羨慕,因為他們與父母拍照時,兩人的距離足以讓「大象」走過,而母親與我卻是那麼的「親密」。孩子「不敢」與父母親一起拍照,除了證明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外,也顯現出子女不懂得感恩於父母。《善生經》中說,子女必須對父母恭順不逆、感恩於父母,試問多少子女已盡了自己的本分?

我發覺在苦難中磨練成長的孩子,要比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更懂得感恩於父母。因此,我認為父母除了與子女分享快樂、「供給無乏」以外,也應讓他們有機會分擔家務。這樣,孩子便能養成節儉、勤勞、獨立的美德。子女也可體會到父母所供給的物質享受是從節衣節食、勞苦中得來的。受了父母的恩惠,當然要懂得感恩、回報。從感恩而回報,我們便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最大的回報,莫過於引導家人歸向佛法正道。

五、引導父母或子女歸向佛法正道

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善生經》裡也指出,父母應「慈愛」子女,子女則應「愛敬」父母。可見,儒家與佛教兩大傳統文明,其世間法是一致的。這也是東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孝行,不只注重「孝」、「慈愛」,更希望父母或子女能互相引導,歸向佛法正道。《不思議光經》上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可見,佛教的孝行才是最徹底、最究竟的大孝。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許多正信的佛教徒,即使是弘法工作者都不曾發揮「法味同嘗」的悲心,讓家人領受佛法的利益。自己沾上法益,卻忍心讓親愛的眷屬漂流於佛教以外,或沉溺於邪知邪見中。

我深切地相信,如果父母能在子女的童年灌輸正信、正見與正行的佛法,家庭裡肯定不會出現苛評佛教、篤信外道邪見的子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果子女先接觸佛法,在沾上法益後應善巧方便地去引導雙親歸向佛法正道。換句話說,不管是父母或子女,大家都有義務與責任去互相勉勵並使對方成為自己在菩提道上的伴侶。

佛教徒應從同見、同行與同願的基礎上,建立佛化家庭並互相修持。佛教要迅速的發展起來,建立佛化家庭是首要急務,也是正信佛教父母與子女的責任。事實上,當我們醒覺到自己對佛教、對親情的責任後,我們才有可能勇猛精進去研究和修學佛法。這樣,才能善巧方便地製造更多的學佛因緣來化導家人信佛、禮佛和學佛。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去說父母或子女不學佛是由於因緣不具足,或者他們沒有善根福報去聽聞佛法了。

六、結語

佛教講因緣,更要我們懂得惜緣。既然父母與子女是在因緣具足下聚合,那麼我們就應該有共同的責任去協助家庭成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在互助互愛、互相接納與肯定之下為幸福家庭鋪路。

世尊在《善生經》裡開示了「善與不善法」,更為我們解說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倫關係。親情的關係,是需要從真誠的信仰、感恩與奉獻中建立起來。

朋友,你是否擁有一個和樂溫暖的家庭?你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是否越來越冷淡、疏遠?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請先反省自己是否已盡了在家的責任與本分。因為,充滿溫情的家庭,有賴於家庭成員同心協力去創造、維持與改造。

相關焦點

  • 朝暮課誦:《善生經》 在家修行者要做好的六件事
    佛告長者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善生對曰:唯然,願樂欲聞。佛告善生:若長者、長者子,知四結業,不於四處而作惡行,又復能知六損財業。是謂善生,若長者、長者子,離四惡行,禮敬六方。今世亦善,後獲善報。今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稱,獲三十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
  • 佛說,錢財不能交給這幾種人!
    但是,佛並不否定財富,譬如《善生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物。」《雜阿含經》中也說:「始學工巧業, 方便積財物。」佛家認為,世人求財,應該從「正命」中來。並且,求財不是為了一己私慾,而是將錢財作為自己行善的工具。天下財富為五家共有,自己也只是暫為保管而已。那麼,世人該如何「保富」呢?《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開示,錢財不可以交給這四種人。第一,不付老子財。
  • 佛說: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教育好兒女!
    佛陀在《善生經》裡,規定父母當以五事養育子女。何謂五事: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惡;二是教授子女正確的處世道理;三是關心愛護子女;四是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條件,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好好教育兒女,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肯教育兒女。
  • 如何為父母家人祈福,方是正信?佛說要這樣做
    尤其是在家庭倫理觀念、孝道文化特別強的東方,為父母、為家人祈福而正信邪信者比比皆是。那麼,我們該怎麼樣為自己、為父母、為家人祈福呢?奉持正信、拒絕邪見呢?南傳長部《屍迦羅越經》、《長阿含·善生經》中都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如是聞,佛住王舍城竹林精舍時。
  •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
    《善生經》|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佛教文化的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的智慧教導眾生,以至於不管是在臺灣、香港等等第四處都有佛學院,甚至有些中小學都把佛陀的經典納入學校的教育中。在佛家文化經典中,其中一部經典《善生經》,就是佛陀與佛弟子善生的開示說法。
  • 佛說因果,因為它,多少子女的債越來越難還……
    佛說因果,子女與父母有著宿世的因緣,或報恩、或報怨、或討債、或還債,在報恩還債中形成割捨不斷地親情與聯繫。佛弟子勸人向善,以自在心處理家庭瑣事,隨著子女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許多父母都碰到了世紀難題——輔導作業,這讓許多家庭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 佛教經典故事之:善生童子割肉餵父母,誠動六界,開悟成佛!
    當時,善住王膝下有一個男孩名叫善生,年僅七歲,十分可愛。善住王夫婦抱著兒子,在兵荒馬亂之中逃到國境外。從本國到父王的國境,要費七天的時間,中間隔著荒無人煙的荒野。他們攜帶七天的乾糧,踏上逃亡路。不料,中途迷了路,七天後仍未抵達父王的國境。糧食吃完了,這樣下去,一家三口非餓死不可。「不能讓三個人都喪命在路上,總得犧牲一個人,讓其他兩個人活下去」。
  • 看《佛說入胎經》,對小孩子和命運的思考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乾乾淨淨的,就看我們怎麼就教。確實是這樣,我們好好教,孩子好好學,互相滿意。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他不相信人生有三生三世,可他又思考不透,為何人會生而不平等,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下來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可是現實裡總不是這樣,有些孩子生下來就帶有殘疾,讓父母心痛。
  • 子女與父母的前世今生,有10種大因緣
    明天就是重陽節了,有的佛友留言說:如何能幫助父母提升福報?1、如何來到父母的身邊凡夫眾生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後會轉為「中陰身」,這個中陰身又輪迴到哪裡呢?《涅槃經》中說:「父母交會判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 佛說:情人、夫妻、兒女的因緣,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
    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種下的因緣,才造成了今生的業果。故而,來報恩的夫妻,都對自己的另一半很好,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不要說夫妻矛盾,拌嘴都很少,旁人看了都豔羨不已。如果是子女來報恩,那就是子女小時候獨立自主,不用父母費心,長大了還孝順的很,父母老了也能享盡天倫。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未盡的因,變成了今生的果。
  • 佛樂 |《大悲咒》字字皆慈悲,功德無量!
    《大悲咒》出自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為九十九億恆河沙數如來所說,功德威力無與倫比,讀此咒能清淨業障,救拔諸苦,如果每日讀誦七遍,臨終時可以隨意往生任何佛國。持大悲咒可以解決生死中最切身的善終和善生問題。可掃盡一切不吉祥的惡死,具備種種吉祥的善生。無論現生暫時問題亦究竟解脫問題,大悲咒皆以不可思議方便力,遮止一切惡因惡果,具足一切善因善果。免十五種惡死:持大悲咒能掃盡一切不吉祥的惡死,遮止一切惡因惡果。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子女難管教,也存在因果!常讀誦這部經,可讓兒女孝順、父母舒心
    在子女關係上,有些家庭是父慈子孝,關係融洽;有些卻是六親如冰,關係淡薄;還有些關係惡劣者,甚至互相敵視,這都是因為前生結下的緣分不同。無論關係的好壞,既然都成為了一家人,就要想辦法維繫一家人的關係與家庭的和諧。而這部經就可以為你和家人帶來神奇的功效,趕快試一下吧!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固執執拗,造業起禍,不知回頭,那誰也拯救不了你。佛菩薩只是大眾心靈的寄託,生命的指引,但是修行是自己的事,誰也頂替不了你。俗語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南無佛說秘瘟經》I 簡體注音
    開kāi經jīng偈jì無wú上shàng甚shèn深shēn微wēi妙miào法fǎ,百bǎi千qiān萬wàn劫jié難nán遭zāo遇yù。南ná無mó佛fó說shuō秘mì瘟wēn經jīng爾ěr時shí佛fó在zài舍shè衛wèi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佛說,孝順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一個知恩報恩、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大福報在後面。
  • 佛說,能把這2件「小事」做好,等同在「供佛」,功德自然無量
    導語雖然說佛教也是宗教的一種,但是佛教他推廣的是一種與世間善良的法是一致的,都是勸人要善良要丟掉惡的法。而佛門作為接受一切眾生修佛引渡的門,它接受許多信仰佛教的人們,更加會幫助他們脫離生死的輪迴。那麼我們在供佛拜佛的時候,要怎樣才能做到自己能夠功德無量呢?
  • 佛說:父母,夫妻,孩子前世是你的什麼人
    佛有前世佛,今生佛,來世佛。前世佛即過去佛,指燃燈古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今生佛是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來世佛是未來佛,即彌勒佛。佛教中說:未來佛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世。彌勒要到第十小劫降生人間成佛,那時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世界豐美和樂。土地豐熟,街道香淨,氣候宜人,疾病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