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

2021-01-10 兩面真相

因果與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大意是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那麼其他人就會不加思考地去加以攻擊,並且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

筆者在想,教科書上為什麼不能出現有關類似於這樣的心理學文章,而不要讓這個社會鬧出「被害者無辜、加害者冷漠、旁觀者無視」的笑話。

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黑羊效應,那麼他還會做一個不假思索的人嗎?

當然也不能排除有存心利用黑羊效應去害人的小人,但是如果前世界人都明白了黑羊效應,再要想通過黑羊效應去加害於人,畢竟也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筆者更願意相信世人大多數應該都還是善良的,不是嗎?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會怎麼看呢?

備註:原創作品!來源於生活的最小細節。記得關注兩面真相,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黑羊效應:是什麼東東?你有過黑羊經歷嗎?
    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扮演著欺負黑羊的屠夫,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罷了。你是否常常覺得什麼都沒做錯,卻遭到了群體的孤立或排擠?有可能你已經陷入黑羊效應之中。
  • 《少年的你》:以分析黑羊效應減少校園霸凌中弱勢群體的心理傷害
    本篇文章將從「黑羊效應」的原理入手,以什麼是黑羊效應、為什麼會發生黑羊效應、及怎麼應對黑羊效應,三個方面加以詮釋《少年的你》中所出現的校園暴力的全貌。目的是為了讓無論在校園暴力中處於什麼身份的人,都能在錯誤的定位中,重新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早日擺脫黑羊效應帶給其身心的枷鎖。
  • 心理學 黑羊效應--好人的「作惡」
    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怎麼才能避免自己成為那個黑羊呢?第一,黑羊效應中,屠夫們的選擇的目的性很強,往往都是群體中比較懦弱孤僻的那些人。換句話說,如果你身邊一直圍繞著很多可以共同進退的人,屠夫是很難對你下手的。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集體裡發現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遇到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共同進退,讓屠夫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工作中,你的公司有出現黑羊效應麼?
    黑羊效應:在小組生活日常中,幾個好人莫名其妙地欺負他人,排斥另一個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集體意識將取代個人意識。每個人的行為往往都是集體行為。許多屠夫甚至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排斥「黑羊」。最後,為了使自己感到心裡上的自我安慰,他們開始不由自主的為「黑羊」,貼上 「標籤」表明你的起點是正確的。
  • 黑羊效應-別讓別人毀了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黑羊效應:指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旁觀卻視而不見的現象。其實,「好人」即屠夫,好人是黑羊,其他人即白羊,好人與其他人都是受害者,只不過好人受到的傷害更多,更可卑可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舉幾個例子:①校園霸凌(比較極端)②一群人孤立一個人,其他人冷眼旁觀。 危害:①容易使「黑羊」心理上產生問題,產生自我懷疑,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②嚴重的會導致「黑羊」患上自閉症或抑鬱症,難以與他人正常交流,甚至自殺。原因:①從眾效應。
  • 黑羊效應(上):為什麼你會成為那個無辜被欺負的人?
    黑羊效應為什麼大衣哥什麼也沒有做錯,卻要不斷遭受這些村民集體的傷害攻擊呢?或許「黑羊效應」可以給我們答案。所謂黑羊效應,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坐視不管的現象。這裡的「欺負」不是專指惡意的攻擊,而是指事件最終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 警惕黑羊效應,讓好人不為難好人
    這種在一個群體裡,好人欺負好人的現象就是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甚至朋友之間,都會有這種現象。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對「黑羊效應」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黑羊效應》。在這本書裡,陳俊欽全面分析了黑羊效應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黑羊效應的影響,避免傷害別人和被別人傷害。什麼是黑羊效應?
  • 拖鞋抽臉、口袋放鞭炮:黑羊效應下,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被稱為「黑羊效應」,是由黑羊、屠夫、白羊三方構成的群體獻祭儀式。屠夫總要殺掉一隻羊,每隻羊都不願任人宰割。當羊群中突然出現一隻引起屠夫注意的黑羊時,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羊群會幫著屠夫追殺那隻黑羊。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安全。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心理學有個經典效應也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著名的黑羊效應。所謂的黑羊效應也就是在一個群體中,一群人無意識的傷害了新加入群體的人,不過奇怪的是被傷害的人也很無辜,欺負他的人也不是有意為之,旁觀者也無濟於事。這幫人中,被傷害的人被稱作黑羊,而傷害他們的人稱為屠夫,袖手冷眼相看者可以叫做白羊或旁觀者。這就構成了黑羊效應。
  • 黑羊效應:一場「好人」欺負「好人」的盛宴,卻透露了人性中的惡
    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老師對「黑羊效應」有20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黑羊效應》,系統向我們介紹了這種現象,以及解決這種現象的具體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奇特的心理現象。02 為什麼會出現「黑羊效應」?
  • 讀書時刻:黑羊效應中的「屠夫」心裡是怎麼產生的?
    《黑羊效應》黑羊效應中「屠夫」的心裡是如何產生的:1.認知行為失調。人的行為通常是追隨著認知在走的,當行為先於認知發生時,就可能會根據已經完成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刮刮樂受騙。學歷越高或越聰明的人越難以承認自己受騙了,因此也更容易陷得更深,這是「認知行為失調理論」。
  • 黑羊效應:受攻擊的那個就是壞人?屠夫是壞人?或許未必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問題,那就是黑羊效應,這實際上對於如今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關鍵的,如今的社會雖說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是不再需要去關注群體或者是沒有太多的一些個幫派存在的,但是影響我們的圈層好像是越來越寬泛,畢竟我們接觸到的事物是越來越多,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無數的圈子,
  • 宣布結婚喜訊的志玲姐,為啥成了受害的黑羊?
    先從名詞「黑羊」說起。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於1985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卻因於當年猝然去世而與該獎失之交臂。他曾經寫過一篇題為《黑羊》的小說,採用了象徵的手法,屬於寓言類小說。在《黑羊》一文中,作家描述了誠實人如何在一個荒誕的世界裡難以生存並最終死去。黑羊代表了什麼?究竟誰又是黑羊?黑羊,意為敗家子、敗類、害群之馬。
  • 黑羊效應: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好人,每一個人都是惡魔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扮演著「屠夫」的角色,他們因為從眾心理而對某些無辜的人施加傷害,少數受到傷害的人便是羊群中的「黑羊」。對於「屠夫」加害「黑羊」的行為,數量更多的「白羊」因為事不關己而對這種侵害冷眼旁觀。
  • 《黑羊效應》書訊
    在書的正文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在焦慮的世界裡,我們都爭著做好人。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並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經常讀一些同類型的書籍,原因在於一本好的心理學圖書總是能讓我更深層次的看清人性的本質和更好的了解自己,黑羊效應也同樣給了我這種閱讀體驗。為了能讓更多的讀者讀到這本書,我決定將其重新策劃出版。
  • 為何沒做錯什麼卻被孤立?避免職場欺凌,小心被排擠——黑羊效應
    其實,她這是被黑羊效應擊中了。什麼是黑羊效應呢?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可能成為扮演欺負黑羊的屠夫,可能是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沒有人願意心存惡念的傷害他人。
  • 原來,這就是「黑羊效應」
    造謠者是壞人嗎?也不是。他們恐慌,為求自保攻擊他人,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惡意攻擊他人,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他人惡意攻擊。「一群好人無故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坐視不管的心理陷阱」,這種社會現象,被稱為「黑羊效應」。
  • 黑羊與灰鷹:巴爾幹的苦難和重生
    不只是一本遊記《黑羊與灰鷹》是一本難以被定義的文學作品,韋斯特記錄了她在巴爾幹地區的所觀所想,她感性的認知,為的是挖掘這片地區民族差異和政治衝突是什麼,為的是探明這片土地的人民怎樣生活,為什麼這樣生活。這樣的分享,比單純的旅行文學更加豐厚。陳丹燕表示,韋斯特最動人的一點,是她不僅是一名作家,還擁有探險家的胸懷和勇氣,她信念堅定,可以忍受旅途的漫長和艱難。
  • 你的記憶被篡改了嗎?曼德拉效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的記憶靠譜嗎?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你很清晰地記得曾經發生過的某一件事,但當你和別人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對方的記憶卻和你的不同,這種記憶錯亂在科學上被稱作「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2013年,南非總統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布後,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
  • Sheep你有什麼誤解嗎?別把他翻譯成羊
    學了英語十多年後,三觀有沒有更新,Sheep沒有翻譯成綿羊,還翻譯成了什麼?我們能用替代原則嗎?外國人數羊是因為「sheep 與sleep接近」,這給了他們心理暗示,而中國人數餃子是因為「水餃和睡覺同音」,這是一個公式嗎Sheep=SleepSheep=餃子Dumpling=Sleep因此Sheep的翻譯就是Dumpling哈哈哈,這只是易世君開的玩笑,從不認真~在英文的許多表達式中,Sheep實際上可以翻譯成你的意想不到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