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應-別讓別人毀了你

2021-01-10 逸俊晨曦

首先來個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黑羊效應:指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旁觀卻視而不見的現象。其實,「好人」即屠夫,好人是黑羊,其他人即白羊,好人與其他人都是受害者,只不過好人受到的傷害更多,更可卑可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舉幾個例子:①校園霸凌(比較極端)②一群人孤立一個人,其他人冷眼旁觀。 危害:①容易使「黑羊」心理上產生問題,產生自我懷疑,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②嚴重的會導致「黑羊」患上自閉症或抑鬱症,難以與他人正常交流,甚至自殺。原因:①從眾效應。白羊不認為屠夫傷害了黑羊,視而不見,反而使其氣焰噴張,隨大流。 ②逃避責任。屠夫們互相認為彼此應負責任,認為自己並沒有犯錯。措施:①自我疏導。內心樹立積極暗示,樂觀看待。 ②友善待人。不傷害排擠他人,不做「屠 夫」。

③不建立小團體,不結黨營私。

總結:我們,要溫柔對待世界,待人以真誠實意,如此,滿天光明。

相關焦點

  • 工作中,你的公司有出現黑羊效應麼?
    黑羊效應:在小組生活日常中,幾個好人莫名其妙地欺負他人,排斥另一個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集體意識將取代個人意識。每個人的行為往往都是集體行為。許多屠夫甚至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排斥「黑羊」。最後,為了使自己感到心裡上的自我安慰,他們開始不由自主的為「黑羊」,貼上 「標籤」表明你的起點是正確的。
  • 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
    因果與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大意是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那麼其他人就會不加思考地去加以攻擊,並且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筆者在想,教科書上為什麼不能出現有關類似於這樣的心理學文章,而不要讓這個社會鬧出「被害者無辜、加害者冷漠、旁觀者無視」的笑話。
  • 「黑羊效應:是什麼東東?你有過黑羊經歷嗎?
    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扮演著欺負黑羊的屠夫,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罷了。你是否常常覺得什麼都沒做錯,卻遭到了群體的孤立或排擠?有可能你已經陷入黑羊效應之中。
  • 警惕黑羊效應,讓好人不為難好人
    這種在一個群體裡,好人欺負好人的現象就是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甚至朋友之間,都會有這種現象。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對「黑羊效應」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黑羊效應》。在這本書裡,陳俊欽全面分析了黑羊效應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黑羊效應的影響,避免傷害別人和被別人傷害。什麼是黑羊效應?
  • 黑羊效應(上):為什麼你會成為那個無辜被欺負的人?
    黑羊效應或許「黑羊效應」可以給我們答案。所謂黑羊效應,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坐視不管的現象。這裡的「欺負」不是專指惡意的攻擊,而是指事件最終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在這個現象中,通常有三種角色:無助的黑羊,即受害者,他們常常什麼也沒做,就無辜遭受周圍人群的攻擊;持刀的屠夫,即加害者,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對某個人做某些事很有趣,於是有意或無意中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冷漠的白羊,即旁觀者,目睹部分或全部過程,卻沒採取任何行動。
  • 《少年的你》:以分析黑羊效應減少校園霸凌中弱勢群體的心理傷害
    本篇文章將從「黑羊效應」的原理入手,以什麼是黑羊效應、為什麼會發生黑羊效應、及怎麼應對黑羊效應,三個方面加以詮釋《少年的你》中所出現的校園暴力的全貌。目的是為了讓無論在校園暴力中處於什麼身份的人,都能在錯誤的定位中,重新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早日擺脫黑羊效應帶給其身心的枷鎖。
  • 心理學 黑羊效應--好人的「作惡」
    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怎麼才能避免自己成為那個黑羊呢?第一,黑羊效應中,屠夫們的選擇的目的性很強,往往都是群體中比較懦弱孤僻的那些人。換句話說,如果你身邊一直圍繞著很多可以共同進退的人,屠夫是很難對你下手的。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集體裡發現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遇到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共同進退,讓屠夫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黑羊效應:受攻擊的那個就是壞人?屠夫是壞人?或許未必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問題,那就是黑羊效應,這實際上對於如今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關鍵的,如今的社會雖說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是不再需要去關注群體或者是沒有太多的一些個幫派存在的,但是影響我們的圈層好像是越來越寬泛,畢竟我們接觸到的事物是越來越多,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無數的圈子,
  • 拖鞋抽臉、口袋放鞭炮:黑羊效應下,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被稱為「黑羊效應」,是由黑羊、屠夫、白羊三方構成的群體獻祭儀式。屠夫總要殺掉一隻羊,每隻羊都不願任人宰割。當羊群中突然出現一隻引起屠夫注意的黑羊時,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羊群會幫著屠夫追殺那隻黑羊。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安全。
  • 黑羊效應:一場「好人」欺負「好人」的盛宴,卻透露了人性中的惡
    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老師對「黑羊效應」有20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黑羊效應》,系統向我們介紹了這種現象,以及解決這種現象的具體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奇特的心理現象。02 為什麼會出現「黑羊效應」?
  • 讀書時刻:黑羊效應中的「屠夫」心裡是怎麼產生的?
    《黑羊效應》黑羊效應中「屠夫」的心裡是如何產生的:1.認知行為失調。人的行為通常是追隨著認知在走的,當行為先於認知發生時,就可能會根據已經完成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刮刮樂受騙。學歷越高或越聰明的人越難以承認自己受騙了,因此也更容易陷得更深,這是「認知行為失調理論」。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個性有所差異。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的性本惡,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
  • 黑羊效應: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好人,每一個人都是惡魔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扮演著「屠夫」的角色,他們因為從眾心理而對某些無辜的人施加傷害,少數受到傷害的人便是羊群中的「黑羊」。對於「屠夫」加害「黑羊」的行為,數量更多的「白羊」因為事不關己而對這種侵害冷眼旁觀。
  • 宣布結婚喜訊的志玲姐,為啥成了受害的黑羊?
    1、林志玲們為何忽然就成了「黑羊」?6月6日,臺灣名模、藝人林志玲在新浪微博上宣布自己結婚的消息之後,不到72小時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黑羊效應」。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不管你承認與否。在現實生活與工作中,「黑羊效應」經常發生。
  • 《黑羊效應》書訊
    在書的正文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在焦慮的世界裡,我們都爭著做好人。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並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經常讀一些同類型的書籍,原因在於一本好的心理學圖書總是能讓我更深層次的看清人性的本質和更好的了解自己,黑羊效應也同樣給了我這種閱讀體驗。為了能讓更多的讀者讀到這本書,我決定將其重新策劃出版。
  • 避免職場欺凌,小心被排擠——黑羊效應
    其實,她這是被黑羊效應擊中了。什麼是黑羊效應呢?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可能成為扮演欺負黑羊的屠夫,可能是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沒有人願意心存惡念的傷害他人。
  • 原來,這就是「黑羊效應」
    「一群好人無故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坐視不管的心理陷阱」,這種社會現象,被稱為「黑羊效應」。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殘酷冰冷的現實裡,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也可能成為無緣無故被蹂躪的「黑羊」。其中他將「黑羊效應」分為三類人:無辜的受害者「黑羊」,持刀攻擊黑羊的屠夫,冷漠的旁觀者「白羊」。比如:胡小蝶是最先被欺負的「黑羊「,後來跳樓自殺後,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幫她蓋了一件衣服,從此成為第二隻黑羊;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對某個人做某些事很有趣。這些參與者本質上並不是罪大惡極的壞人,可最終,他們傷害了無辜的人。
  • 黑羊與灰鷹:巴爾幹的苦難和重生
    《黑羊與灰鷹》以英國文學家、評論家麗貝卡·韋斯特巴爾幹之行的沿途見聞為線索,追溯了巴爾幹歷史上緣於民族、宗教、地緣等因素的內外政治糾葛與軍事衝突;也在對當地居民生存現狀的見證中,力圖揭示當地各民族命運的悲劇之謎——巴爾幹苦難之人的內心始終湧動著一股為神聖犧牲的、如鷹般洶湧的渴望,他們祈盼著,猶如被獻祭的羔羊以毀滅的姿態達至永恆。
  • 迴避屬羊帶來連鎖效應 專家建議科學理性規劃生育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張晨翼)「迴避屬羊」的生肖偏好正在帶來連鎖效應,一方面導致中國2015年的出生人口下降,另一方面2016年可能迎來生育小高峰。
  • 巴納姆效應|心理學告訴你,別再相信「星座說」
    在了解巴納姆效應之前,先來看一段對人格的描述:「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地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