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大帝是古代中國信仰中的山神,分別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這五位神仙也是古老的中國民間信仰。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認為山清水秀,雲纏霧繞,地大物博,高峻雄偉,神秘莫測,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懼。於是人們祀之為神,頂禮膜拜。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坐騎:五色神牛、金眼神鷹;職責:掌人間賞罰、貴賤、冥司主事。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坐騎:火眼金睛獸、鐵嘴神鷹;職責:掌五金、冶鑄,羽禽飛鳥之事。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坐騎:青驄馬;職責:掌土地、山川、林木。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坐騎:烏騅馬。職責:掌江河、湖海、走獸。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坐騎:黃彪馬;職責:掌星辰分野。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在泰山神被晉升為帝後,道教亦賦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稱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靈死注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從而使東嶽泰山神從掌管陰魂的陰王—躍而為掌人間善惡注生錄死的大帝。
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內存有此圖的碑刻。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漢武元封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間。後太初年中,李充自稱馮翊人,三百歲,荷草器負圖傲遊。武帝見之,封負圖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圖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兇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橫惡不起禎祥永集雲。故此圖不獨用為佩軸,家居裱成畫圖,安奉亦可……」。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7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米),位於陝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300.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1898.3米),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北嶽真行圖對應古北嶽,與山西渾源無關)。
中嶽嵩山(1491.7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五嶽之首泰山,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有人認為,五嶽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蹟,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繫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裡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的注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麼是"五嶽",而不是"四嶽"或者"六嶽",人們經過研究,認為我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恆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恆山)、中嶽為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道教創立以後,繼續將五嶽神話,認為五嶽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東嶽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稱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稱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稱為上聖司真洞天。晉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書》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顏色的說法(木代表東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黃色),聲稱太昊為青帝,治東嶽岱宗山(泰山),祝融為赤帝,治南嶽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西嶽華陰山(即華山),顓頊為黑帝,治北嶽太恆山(即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中嶽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歷史上所稱的北嶽恆山和南嶽衡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山西恆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嶽恆山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陽的大茂山(古稱恆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恆山所取代。而南嶽衡山舊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稱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為南嶽。
一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唐朝時,南詔則稱雲南境內的蒼山(中嶽)、烏蒙山(東嶽)、無量山(南嶽)、高黎貢山(西嶽)和玉龍山(北嶽)。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朝鮮也封過五嶽。
五嶽的形圖,各有特點,彼此形象表明什麼,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五嶽圖是表示五嶽形狀的,東嶽泰山形體龐大,如巨人端坐,老態龍鍾,肅穆威嚴,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說;西嶽華山形體陡峭奇險,壁立如削,因有「華山如壁立」之說,南嶽衡山形體如鳥翼,光澤秀美,騰空而飛,因有「衡山如鳥飛」之說;北嶽恆山,高峻谷深,飛嶺縱橫,如猿攀躍,因有「恆山如猿行」之說;中嶽嵩山形體如人臥,外觀奇偉,內含奧妙,因有「嵩山如人臥」之說。
也有人說,五嶽真形圖是代表「五行」演化而來的五個方位和五種物化。東嶽圖表示「木」,西嶽圖表示「金」,南嶽圖表示「火」,北嶽圖表示「水」,中嶽圖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況且古代「五行」說對五嶽觀念的產生穩定都起過重要的作用。還有人說,五嶽真形圖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東嶽圖繪的是青龍,西嶽圖繪的是白虎,南嶽圖繪的是朱雀,北嶽圖繪的是玄武(龜蛇),中嶽圖繪的是廟內住土神。如此等等,眾說紛紜。但究意是什麼?有待行家研究。
這幅圖,或者說其中的符號,是目前我國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獻和道教經典集合《道藏》中,仍然流傳於世的古人作品。因為這五個符號,不僅見於書目抄繪,更見於諸器,如飾物(日常穿戴用具)、鼎器(禮器)、硯臺(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歷經近兩千年,長久不衰,故沒有被滾滾歷史所湮沒。
五嶽真形圖概說
蓋聞,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五嶽之中,岱嶽為其祖,莫不應其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乎乾坤之位。且五嶽者,古經雲「分掌世界人間等事」。
東嶽泰山圖說
東岱嶽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也,在兗州奉符縣,是成興公真人得道之處,長白、梁父二山為副。嶽神姓歲諱崇,封號「天齊仁聖帝」。岱嶽者,主於世界人民官職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貴賤之分、長短之事也。
西嶽華山圖說
西嶽華山,在華州華陰縣,是黃廬子真人得道之處。終南、太白二山為副。嶽神姓姜諱壘,封號「金天順聖帝」。西嶽者,主世界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之事也。
南嶽衡山圖說
南嶽衡山圖說:南嶽衡山,在衡州衡山縣,是太處真人得道之處,潛山、霍山為副。嶽神姓崇諱覃,封號「司天昭聖帝」。南嶽者,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也。
北嶽恆山圖說
北嶽恆山,在定州曲陽縣,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嶽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
中嶽嵩山圖說
中嶽蒿山,在西京河南府登封縣,是寇謙之真人得道之處。女幾、少室二山為副。嶽神姓惲諱樊,封號「中天崇聖帝」。中嶽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種,管此事也。
中下層文
東嶽太靈蒼光司命真君。
南嶽慶華紫光注生真君。
中嶽黃元大光合真真君。
西嶽素元耀魄大明真君。
北嶽鬱微洞淵無極真君。
說明
此碑原在岱廟延禧殿旁,清乾隆間移置縣署土地祠,1979年復移置岱廟院,1983年移置岱廟碑廊。碑高126釐米,寬74釐米,圓首。碑陽刻《張宣慰登泰山記》,碑陰刻《五嶽真形之圖》。其右上部刻東嶽泰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10行80字;右下部刻南嶽衡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8行56字;左上部刻北嶽恆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9行62字;左下部刻西嶽華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9行58字;中部刻中嶽嵩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11行66字。皆正書,字徑l.5釐米。另中上部刻五嶽概說9行58字,字徑2釐米,正書。下部刻五嶽稱號5行50字,字徑l.5釐米,亦正書。最下部刻《抱樸子》中的一段記載,多殘缺,行數、字數不詳,亦無法著錄。額篆書陽刻「五嶽真形之圖」橫列六字,字徑8釐米。
五嶽真形之圖起源頗早,據《萬花谷記》記載,「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漢武帝,帝視其巾器中有小書,乞瞻覽。母曰:『此五嶽真形圖也,乃三天太上所出,豈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與之,藏柏梁臺」。又按《抱樸子》記載,「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鬼魅蟲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以上皆道家符讖之說,科學解釋,有待進一步考證。此圖刻於何年,缺載,一般認為刻於明萬曆年間。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並序
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鋩暢乎嶺崿。雲林玄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趨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
子有東嶽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
子有南嶽形,五殟不加,闢除火光。謀惡我者,返還自傷。
子有中嶽形,所向惟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
子有西嶽形,消闢五兵,入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司迎。
子有北嶽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
子盡有五嶽形,橫天縱地,彌淪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
昔黃帝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侯鹹宗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徵之,破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泰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蟬粥金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徒往來,無有常處。察四嶽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無輔,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潛山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後。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適始於黃帝耳。
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諸得佩五嶽形,入經山林及詣泰山,君及諸山百川神,皆出境拜迎子也。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
南嶽衡山君,領仙官七萬七百人。諸入南嶽,所部山川神皆出迎。南嶽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從群官來迎子。
中嶽嵩高君,領仙官玉女三萬人。入山,諸是中嶽所部名靈,皆來迎子。中嶽君服黃素之袍,戴黃玉太己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而來迎子也。中嶽是五土之主,子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
西嶽華山君,領仙人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神並來迎。華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素九旒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而來迎子。
北嶽恆山君,領仙人玉女七千人。其入所部之山川,神皆來迎。北嶽君服玄流之袍,太冥真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而來迎於子也。
青城丈人,黃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嶽之上司,以總群官也。丈人領仙官萬人,道士入其山者,丈人服朱光之袍,戴蓋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車,從眾靈而來迎於子也。
廬山使者,黃帝所命,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位,蓋五嶽之監司。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朱誹之裯,戴平華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來迎於子也。
霍山南嶽儲君,黃帝所命,衡嶽之副主也。領群靈三萬人,上調和氣,下拯黎民,關校眾仙,制命水神,是峻驗之府,而為諸靈之所順也。道士入其境,儲君服青錦之袍,戴啟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來迎子。或乘科車,或駕龍虎。
潛山儲君,黃帝所命,為衡嶽儲貳,時參政事,令職以輔佐者也。入其山,潛君服紫光繡衣,戴參靈之冠,佩朱官之印,乘赤#1此之車,而來迎子?諸佐命山君,並輔弼嶽君,預於位政。道士入其山,佐命服朱袍,戴仙華之冠,佩太上真形之章,而來迎子,所來無常。
東方朔言:古書五嶽真形首目者,乃是神農前世,太上八會群方飛天之書法,殆鳥跡之先代也。自不得仙人譯註顯出,終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圖進取山象,及書古文卷畢,以此題外面,然後盛之,帶符。當得正月建寅,齋七日。齋中寫白訖,醮如傳受法。但易章中自說辭旨,隨人也。凡寫書,皆燒香於左右。
授圖祭文
某以胎生肉人,百官子孫,沉湎囂惡,流濁世務,運遇有幸,得奉大化,滌蕩穢俗,許以更始,修心慎違,希企靈真,夙夜馳競,不敢寧捨。昔以某年月日,歲在某處,受先師甲乙真形,按九都千明之科,許得傳授。謹按道法,當付良密。今有同志道士,某郡縣鄉裡男生某甲,年若干歲,小心勤翼,必能宣啟靈化,敷正神氣。即以今年月,砍血誓書,授其真圖,委繒告盟,禁以不傳。天親同心,常相愛護,不得棄元崇末,要衒榮利。其五八大約,禍福所期,量己審人,任之處焉。謹清齋祭付一列,上達三天。
右鄭君所出。
某胎生肉人,枯骨子孫,生長濁世,染亂罪考,宿行積咎#2,禍高丘陵。天啟其衷,得聞聖化,心開改跡,好生樂道。仰慕靈感,斯求真應,庶蒙清蕩,以延性命,恆捨穢率善,願為種民,攅求遐年,當須天啟,登山履川,亦賴靈助,注心道門,不敢攜貳,並仰貢方物,自輔信。以今即日,受五嶽真形,藏戢一己,與之終始,五八有期,永無中洩。傳授相#3親,愛護同氣,蠲齊榮辱,天科所右,不敢慢惰,抵犯禁罔,遵受法訣,封之於心。謹清齋告祭,以為其始。唯即一列,上達三天,章奏太上,除某三屍,登書生錄,刻題玉札,緘之絳府。五方靈嶽,各道五神,千山百川,時差侍官,營守圖文,防護某身,使長生文存,壽延億千。
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五嶽山真形文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家有婦及兒樂道者,未中以大書傳授,且令帶以此文,盛以絳囊,著頭上。闢眾鬼百魅,兇邪不敢犯。子帶此首題猶爾,況其真形大文邪。〔葛〕洪謂:亦宜齋而佩之。
三天太上大道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有命,天地山川丘陵,神護我子慎,害患令久安,長生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三天太上長生符,道士佩之頭上,入山林江海,橫行天下,眾神奉衛,莫敢當此。子齋祭帶,寫如五嶽同。名太上道君動文。天書不可了知,東方朔顯出之。此乃鳥跡以前有法,非三皇之世書也。諸佩之者,與五嶽形共盛。唯仙人題山中名物之處,作漢字,一不得上之耳。東春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東嶽泰山真形圖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東嶽泰山形源,周回二千裡,在瑯瑘界。
南夏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南嶽衡山真形圖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南嶽衡山形源,周回二千裡,在長沙界。
中央戊己土地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中嶽嵩山真形圖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中嶽嵩山形源,周回一千裡,在黎陽界。
西秋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西嶽華山真形圖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西嶽華山形源長在華陰界,周回四千裡,南北長在華陰界。
北冬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北嶽常山真形圖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北嶽常山形源,周回三千裡,在常山界。
黃帝命霍山南儲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霍山一名赤城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霍山形源,周回一千裡,界在會稽。
潛山南儲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潛山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潛山形源,在廬江北界,周回三千三百裡。
青城丈人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青城山 一名天國山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青城山形源,在蜀郡界,周回二千七百裡。
廬山使者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廬山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右廬山形,在廬江南界,周回一千一百裡。
黑者,山形,赤者,水源,白者,是室穴口也。畫小則丘陵微,畫大則隴岫壯。葛洪謂:高下隨形,長短取象,其源畫神草及石室之處,自是後來仙人輩,於其圖處,畫識之耳。
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洞元靈寶五嶽真形圖
五嶽山真形文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三天太上大道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有命;天地山川丘陵;神護我子慎;害患令久安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長生
天地山川丘陵 神護我子慎 害患令久安
東春
天地山川丘陵 神護我子慎 害患令久安
東嶽泰山君所領群神,五千九百九人,在兗州界,周回二千裡。
天地山川丘陵 神護我子慎 害患令久安
南夏
天地山川丘陵 神護我子慎 害患令久安
南嶽衡山君所領仙官七千七百人,在長沙界,周回二千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中央戊己土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中嶽嵩山所領神童仙女三萬人,在洛陽界,周回一千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西秋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西嶽華山君所領仙人玉女七千人,在長安東界,周回四千裡,南北長。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北冬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北嶽常山君所領仙童玉女二萬人,在常山界,周回三千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黃帝命霍山南儲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霍山真形,在平陽界,周回一千七百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潛山南儲君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潛山真形,在廬江北界,周回三千三百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青城丈人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青城山真形,在蜀郡界,一名天國山,周回二千七百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廬山使者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廬山真形,在廬江南界,周回一千二百裡。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黑者山形,赤者水源,黃點者,洞穴口也。畫小則丘陵微,畫大則隴岫壯。葛洪謂:高下隨形,長短取象。家有蓄圖者,善神守護,其家眾邪惡鬼,災患疾病,皆自消滅也。若上士佩之,則萬神皆為朝禮矣。山驢泉脈,源流上下。昔王母授漢武帝本經萬餘言,在圖上。今分為五局,傳授禁限,其科嚴不可得傳也。
右前七道,三天太上道君長生符,上士佩之頭上,入山林江海,橫行天下,眾神奉衛焉。一名太上道君勑文天書。天文不可了知,東方朔顯出之。此為鳥跡已前繇文,非三皇之世書也。諸佩之者,與五嶽真形共盛之。後仙人題山中名芝物處,細字,不得佩之。
太歲年 月 日告行
保舉師
監度師
度師具位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