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看看這是國家博物館裡的一片龜甲
由於隔著玻璃而且光線不是很亮,拍的不太清楚。但也能看到上面有一些類似卦爻的符號。
商朝時期的卦和現在的不同,有三爻卦,4爻卦和六爻卦。
且從商到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還存在過一種數字卦,就是用一、五、六、七、八這樣6個數字來了表示不同的爻位。數字的大小奇偶都有不同的含義。
清華簡裡面記載的《筮法》就提到了數字的用法。
後續在逐漸的演變當中,數字固定為了4個。
個人猜想,隨著佔筮事例的逐步累積,出現了可以根據陰陽變化來取用的文字筮書,比如連山,歸藏,周易。
根據歷史記載,連山歸藏的字數比周易要多。字數少有利於流通使得更簡潔的周易留傳了下來。
西周陶拍記載當時的周易還是用至少3個符號記錄卦像。由此也可見現在的周易版本是在不斷的演變當中逐步成型的。
今本64卦的卦序和卦名,也與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有所不同。
西漢焦延壽曾給4096卦(兩個六爻卦重合而得)每卦寫了一首佔詩。起到輔助卦象推斷吉兇的作用。
《大象傳》六十四條,分別解釋《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意;《小象傳》三百八十六條,分別解釋《周易》三百八十六條爻辭和用詞。
而焦氏易有16000多條,大大豐富了周易的詞彙庫。
但世事萬變,僅僅這些解釋還不夠,於是焦延壽的學生京房將周易與天幹地支五行相結合,稱之為納甲法。
自從京房易學在西漢出現以後,數千年來流傳不衰,歷代都有學者對此術進行研究、充實、修正、提高,其著作層岀不窮。如晉代的《洞林》、唐宋時的《火珠林》、明代時的《斷易天機》、《黃金策》、《卜筮元龜》、《易林補遺》、《易冒》、《卜筮全書》,以及前清的《易隱》,乾嘉之後的《增刪卜易》與《卜筮正宗》。
卜筮正宗抄襲了很多增刪卜易的卦例。
除了納甲法之外,看卦象看體用生克,錯卦綜卦互卦等來推斷吉兇演變的方法也一直在流傳,比如《梅花易數》。
除了易卦本身的演變,起卦方法也有變化。
從燒灼龜殼甲骨,到蓍草疊扐,到銅錢搖卦。
蓍草起卦又稱大衍筮法,以十八變成一卦。銅錢搖卦又稱金錢課。以三個銅錢起卦。
從起卦的概率均勻性來講,銅錢搖卦要優於蓍草起卦。銅錢搖卦動爻靜爻以三比一均勻分布。蓍草起卦概率分布不太均勻(數據以電腦模擬統計獲得)。
現在較為常見的六爻筮法即是從京房易發展而來。擯棄了建候計算等一些不實用或者不應驗的東西。在卦宮取用取像等方面也有所改進,逐漸成了現代較為流行的筮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