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圖上翻,無意中在興安白石鄉看到一個景區點:秦家大院。
去景區的路並不好走,越往前面就越是深山老林。這樣的地方有它的特點:更有神秘感,山林中獨有的鄉村文化會保存得更好,受到商業的衝擊相對來說也會小得多。
當我來到那附近,看到好幾個村民和幾個孩子坐在樹下的石凳上乘涼、聊天的時候,我知道我到了。
在馬路邊上,經過一段臺階,立著一座木質門樓,看得出來有些歲月了,漆層已經褪去亮麗的顏色,留下斑駁的痕跡。門樓的正中央立著兩塊匾,分別是「文魁」、「武魁」。
秦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秦家「幫」字輩的秦幫彥授恩科進士,秦家大院正是秦幫彥富貴還鄉的一種展現。
當然,這裡並不只是出了秦幫彥這一個進士,科舉期間曾出武狀元1名,文科進士20名,舉人數十名。
所以,才有了「文魁」和「武魁」的牌匾。
門樓大門設有10多公分的門檻。門檻兩邊各有一個方形的石臺,不高,正前方上刻有浮雕,經歷了歲月之後,有的地方已經剝落。只有正上方的那一面仍舊光滑鋥亮,像極了那些被人們盤了幾年後的手把件。
我想起以前我家的老房子,大門也是這樣的構造,也是有兩個石臺子。那時候我總喜歡坐在那兩個石臺子上,在上面玩,或者是端一碗飯坐在上面吃。
這兩個石臺子大概也是這樣的情況,況且這個大院子裡面還住著幾十戶人家。每天,在地裡幹完活的人回來,把鋤頭扔在一邊,坐在石臺子上休息一會。另一個人剛從家裡出來,趁著晚飯前的這個間隙出來走走,看到大門口坐了人,於是也一屁股坐下來,遞上一支煙,就這樣閒聊起來。
大門連通著裡外,它總是敞開著的,是人們向外界尋求新鮮的一片中間地帶,既可以向外敞開懷抱,碰到街坊鄰居打聲招呼,一起坐下來聊天;同時也不會丟失對家裡的感知和控制,小孩在哭鬧,家人的喊叫都能馬上做出反應。在鄉下一般都是這樣,那些門口和村口大多是人們休閒和社交的場所。
走過門樓,是一棟棟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築:青磚黛瓦,雕梁畫棟,錯落有致。房子的大門設有門楣,底座為青白石門檻,門楣上有牌匾。牌匾為四個字,有「紫氣東來」、「吉門餘慶」、「永振家聲」……看得出來當時人們對家族文化氛圍的重視。
這些房子到現在仍舊保存完好,而且多數還在住人。其中有些房子在做農家樂,可以去裡面吃一些當地的土雞土鴨和簡單的蔬菜瓜果。這裡一般接待的顧客較少,如果想感受一下當地慢節奏的生活,在農家樂住個一兩天也是不錯的。
一位老先生,60多歲的樣子,在門樓處和我相遇,他曾經在這裡做過一段時間的導遊,又是當地人,所以對這裡的歷史和建築相當熟悉,他堅持要帶我去左邊的房子裡面參觀。我一看大門是半掩著的,問這是不是他的房子,他說:「不是,沒關係,隨便參觀。」
房主人並不在家,裡面顯得靜悄悄的。推開大門,一種濃烈的氣氛撲面而來,像是過年的喜慶的氣氛。木質樓房的柱子上貼滿了紅色的對聯,家裡的家具都擺放得很整齊,像是剛剛收拾過了一樣,或者他們家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這個樣子,為了給參觀的遊客一個好的印象。
老先生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房子的構造,那些石刻圖案的寓意,還有這裡曾經的輝煌歷史。
走過大門就是天井,裡面用瓶瓶罐罐種了一些觀賞植物。天井後邊就是堂屋,也就是掛了好多對聯的地方,中間的立著神位,平時用於舉行祭祀活動。堂屋左右兩側擺著凳子,上面掛著裝裱好的紀念照片。正中的牆上則掛著房主人的照片,還有一些獲得的榮譽。
堂屋左右兩邊是廂房,門都是關著的,但窗戶是開著的,只開了上半邊。窗戶是一個鏤空的隔板,簡單的矩形花紋,這樣的窗戶構造是很久以前流行的款式。我想起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過的畫面:一位女子睡醒起來,伸了伸懶腰,就用一根木棍把窗戶撐起來,讓陽光照進房間。
堂屋的後邊是廚房。
廂房旁邊各有一條過道,在堂屋左右兩邊,過道盡頭設有一扇門,可以通往其他住戶家。
值得一提的是,院落裡房子的布局好像是早就設計好了,不同房子的這些通道是建在一條直線上,只要把這些門都打開,那麼就可以直直從大院的這頭走到大院的那頭。
秦家大院目前保有明清風格建築群23棟30座,佔地面積達17000平方米。坐落於後龍山山脈腳下緩坡之上,依山勢拾級而建,寓意步步高升。建築物之間的過道成井字形排列,十分規整。前面所說的廂房旁邊的過道是橫向的,縱向的過道在兩棟建築之間,一級級往上,直通山腳下。這些過道都用青石板鋪成,只有一米多寬。
畢竟,秦家大院是為那個時代而建的,它不再適合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出行。無論是那些階梯還是窄窄的過道都不允許大型車輛的進出。所以,現在已經有部分住戶搬離了老屋,在馬路邊上重新建起了新房。
那些沒人住的老屋大部分還保存完好,東西大多被搬走了,留下小部分難搬的,還有過於老舊的那些物件。少數偏僻處的老屋屋頂已經垮塌,房間裡長滿了綠色植物。
時間快到黃昏,告別了老先生,我也該回去了。
院落裡,不遠處傳來孩子的笑聲,還有家長的說話聲。接下來,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從過道赤身跑過,一邊不停地笑,他大概是剛洗完澡。
一位村民趕著一頭牛從外邊回來,肩上還扛著幾個玉米,他經過門樓,走進那窄窄的巷道,留下一個漸漸遠去的背影。
這次偶然的相遇還是沒讓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