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南芬塘村,和中國南方的其他村莊並沒有區別。悄然發生的變化,卻藏在不起眼的四季輪迴之中。
——題記
這是南芬塘村村民最常來的麵館之一,張寒照常點了一碗肉絲麵。李新建熱情地打了一聲招呼:「寒叔,有幾天沒來了啊。」張寒笑著應一聲:「吃了三年了,要走了,以後可能難得吃到了啊。」
李新建是南芬塘村的普通村民。2018年3月,他看著村裡來了一個50來歲的中年男人,大家都叫他「寒叔」。彼時,他只知道「寒叔」是上面派下來扶貧的,卻並沒有對這個說話隨和、幽默的幹部寄予太大的希望。
駐村第一書記,能給這個村帶來什麼變化?直到一個月後,他收到了「寒叔」親自送上門的幾十株香椿苗。
李新建的妻子收到寒叔送來的香椿樹苗
「我是鄉裡長大的,是農民的兒子,雖然出來工作了,但我很清楚農民們不缺土地,而是缺信息、缺資源、缺市場,缺致富的能力」。
張寒到南芬塘村之後,村裡給他準備的辦公室他沒進去過幾回,而是天天走村串戶,在田間地頭實地看、現場聽。香椿,就這樣成了他選定的第一批致富產品,並且立即自掏腰包給貧困戶送去了300株香椿樹苗。
若不處在李新建的境遇裡,很難理解這些香椿對他的意義。李新建自己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幹不了重體力活,老婆的身體也不是特別好。大兒子因患白血病去世,巨額的醫療費用已掏空了整個家的基礎。
生活甚至沒給李新建兩口子留下悲痛的時間, 家裡還有小兒子和小女兒需要上學。
張寒在李新建家走訪
「他們這個家,光給錢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幫他們重建生活的信心。」張寒明白。
香椿種植成本低、技術要求不高,大家都愛吃,不愁銷路。對李新建一家人來說,是2018年種下的第一個希望。也因為香椿,南芬塘村的絕大部分村民,認識了「寒叔」,看到了這個在禁毒崗位上摸爬滾打19年的老民警的堅定。
一組數據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南芬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1戶233人,其中一般貧困戶64戶,低保貧困戶29戶,重殘貧困戶8戶。「寒叔」的每一天,就是努力讓這個數字變小,直至歸零。
工作中的「寒叔」
作為對南芬塘村有著深厚感情的本地人,很難無動於衷,不去做點什麼」。
----黃雄廣
「大家都在講我做事紮實、用心,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真的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借新媒體這個平臺,我其實特別想感謝給予我支持幫助的人」。「寒叔」告訴記者。
在南芬塘的幾年時間裡,張寒找朋友、找愛心人士、找愛心企業家……尋找多方支援,為南芬塘村的貧困戶籌錢、籌碎米、建房屋、賣農副產品。
黃雄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是土生土長的南芬塘人,在「寒叔」的薰陶下,也加入了「寒叔」的「扶貧朋友圈」,他自掏腰包給村裡的貧困戶購買豬仔並逐一回購。
「寒叔搞這個扶貧太上心了,他的一言一行,給我們太多感動了,感動之餘,作為對南芬塘村有著深厚感情的本地人,很難無動於衷,不去做點什麼」。黃雄廣說。
水都喝不了衛生的,還談什麼脫貧?
南芬塘村裡有個新建組,共有17戶人家。他們的生活與外部世界存在著時差——他們今年才喝上了穩定的、乾淨的飲用水。之前各家人吃喝用度的生活用水,大家都習慣了靠人力走一裡多路去挑、去提。「寒叔」實地了解情況後,憂心忡忡:井裡面一層枯枝落葉,大家連水都喝不了衛生的,還談什麼脫貧?
「寒叔」當即與村幹部商量,馬上籌集材料,將古井改造一新。
村民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理解,感受得到對方的光,看得到對方的好。村裡的湯愛蘭、胡鳳明知道修水井需要人力,帶著家裡人都去幫忙,對寒叔的信任和感激,都變成汗水滴落在土裡。
現在,17戶人家都裝上了自來水管道,井水清澈乾淨。
張寒站在田埂旁,
遠處是已經通上自來水管的新建組
「寒叔」總是在為南芬塘操心,這裡仿佛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他操心的事情那麼長遠:對貧困對象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情況,為他們講解國家扶貧政策;一邊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討制定具體的脫貧計劃。
他操心的事情那麼精細:「鼓勵貧困戶養蜂蜜、養雞養鴨都很不錯,我先幫他們諮詢好養殖技術、銷量渠道的情況,然後再帶他們一起幹……」。貧困戶領到了40-60羽不等的雞苗,「管就一定要管到底。」張寒為楊建均家籌措資金建雞舍,又為了雞食奔忙,6000多斤碎米、玉米,被分別送到50多戶養殖貧困戶家中。
從這之後,村民們帶著感激調侃,說他是個「討米書記」。當然,在這個頭銜之外,還有「養蜂專家」等名頭,既然都是百姓自發送的,「寒叔」都欣然接受。
張寒仔細查看李新建家蜂箱的間距是否合適
米可以討、錢可以湊,但是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甚至一群人的理念,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張寒去南芬塘之前,村幹部黃銀豔只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緝毒民警,第二天,他們就感受到了張寒辦事的嚴謹。南芬塘村的扶貧任務一直都很重,「寒叔」二話不說,就要村幹部帶著他們一家一戶的上門走、親自問,把政策詳詳細細的跟貧困戶們講清楚,爭取他們的理解,贏得他們的支持。
這一走,就是三年。南芬塘的每一條路,張寒都再熟悉不過;南芬塘的每一家貧困戶的情況,「寒叔」也都爛熟於心。
「自己不把自己當幹部,群眾才會把你當朋友」。
嚴伯羅是村裡的年輕勞動力,也是貧困戶,一個人住在搖搖欲墜的危房裡。村裡想給他安排工作,他一口拒絕:我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這要如何脫貧?
張寒瞄準了南芬塘村周圍有不少建築工地,就上門給嚴伯羅做思想工作,引導他當個泥工學徒。慢慢的,嚴伯羅覺得這個老頭出的主意靠譜,是真心為自己著想,便老老實實的聽從了「寒叔」的安排。
在「寒叔」的籌措下,
嚴伯羅住上了新蓋的房子
走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寒叔」忍不住要嚴伯羅把床鋪多收拾收拾,把房前屋後打掃乾淨。嚴伯羅摸著後腦勺的發茬,笑著把「寒叔」說的話都應下來。
返回村部,路過一戶村民家時,女主人就抱著孩子高高興興的跑出來,「叫爺爺!」他們招呼著「寒叔」進屋坐。這是「寒叔」的工作,也是他在南芬塘村的生活。「自己不把自己當幹部,群眾才會把你當朋友」。
2020年是國家的脫貧攻堅之年,一千多個日子的努力,南芬塘村百餘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寒叔」帶給這隅土地的,有形的會老去,無形的卻從此改變了南芬塘。
「三年精準扶貧,今年最後一年啦,我快六十了,老了,可我希望南芬塘越來越好,畢竟這裡有我陪它走過的一段路!」
這就是「寒叔」和他的三年。
致敬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所有人!
攝影:夏萌
審核:賀任、馮勝
【來源:寧鄉公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