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了中國,也統一了貨幣,規定黃金是上等幣,單位是「鎰」。銅是下等幣,單位是「半兩」。戰國時期,一半的錢已經在秦朝鑄造了,開始的時候是國錢後來變成了方孔圓錢。秦朝統一後,半兩錢將會流向全國。從那時起,方孔圓形貨幣已經使用了2000多年。現在,我們看到的秦朝貨幣,它的半價大小不一,直徑3.2 - 3.4釐米,重量8克左右。錢文又長又窄,略微彎曲。沒有內外郭,背平。沒有輪廓的半圓形圓孔被稱為「半圓形」貨幣。
表面有對稱的「半圓」,字體為大纂,鑄造方法也很原始,直徑較小,重6.9克至7克,幾乎是半圓。秦幣的特點是只標註面值,不標註地名。「圓」是圜的古文,半圓相當於一半的貨幣,可以與一兩型圜錢貨幣同時鑄造,這兩種貨幣同等重要,同時流通。可以看出,在秦國貨幣開始的時候,它是二等貨幣體系。戰國中期,布幣、刀幣和蟻鼻幣等貨幣在關東國家實施起來,秦幣似乎晚了一點。
正是因為時間已經很晚,貨幣形態才是最佳選擇。與其他形式的貨幣相比,圜錢具有突出的優勢:圓邊沒有邊,不易磨損,中間有孔,易於穿透,體積小,易於流通。但這不是秦國的發明。周人早就開始使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集權封建政權。為了消除封臣政權留下的殘餘,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採取了一項重大舉措,統一貨幣,同時統一語言和統一計量。
統一貨幣實際上是秦的原始貨幣在全國通行,廢除了六國的原有貨幣。秦簡《金布律》中記載,秦朝除了黃金、銅錢之外,「布」也是一種貨幣。並規定:「布袤八尺,福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就是說布作為貨幣使用,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如果尺寸或質量不符合標準,便不許流通。明代,白銀被用作流通的法定貨幣。
大多數交易都使用銀,銀和銅是主要貨幣。然而,在明朝早期,鈔被用來代替錢,後來變成鈔和錢都可以使用。主要是紙幣。奇怪的是,明朝只發行了一種「大明寶鈔」。在明朝,皇帝繼位都要鑄年號幣(也有好幾代人沒有鑄幣),總共有十位皇帝鑄幣。由於朱元璋皇帝「元」字的禁忌,明朝所有的錢幣都被統稱為通寶,銀錠也被禁止使用。大明寶鈔是明朝發行的唯一官方紙幣。它在明代已經流通了270多年。
明太祖洪武始建於1375年。由於當時缺少銅,明洪武在第七年頒布了《貨幣法》,設立了一個鑄鈔局,第二年,它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的印刷框架高約30cm,寬約20 cm,是世界上最大的紙幣。寶鈔分成六個等級:一、五百、三百、兩百一百。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長久使用,明代紙幣只發售不回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