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理財不二牛
時間跨入2017年,公募基金2016年的各項數據逐漸出爐。
經歷2015年大增後,即便A股行情低迷,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不但沒有萎縮,反而歷史性地突破9萬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的規模增長迅猛,增加約一萬億元。
整體規模激增的同時,單只基金的兩極分化不可避免,資產淨值低於清盤紅線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也越來越多。
截至2016年12月30日,牛妹統計發現,有接近170隻基金面臨清盤壓力,其中還有28隻當年成立的基金。而規模最少的,已只剩不到20萬!
對於公募基金而言,沒有規模,談何生存,這些基金該何去何從?
迷你基金有增無減
牛妹根據Wind資訊統計發現,截至2016年末,已有167隻基金的淨資產規模低於5000萬元(各份額合併計算,剔除發起式基金、分級基金子份額、ETF聯接基金,下同)。這一數據相比三季末,增加了18隻。
除了上述167隻基金存在清盤壓力,還有80隻基金的規模位於5000萬~6000萬元的危險區域,隨時可能跌破清盤紅線。相比三季末同樣也呈增長趨勢,共增17隻。
同時,淪為迷你基金的還有2016年當年才成立的產品,有28隻規模「跌破」清盤線,27隻規模位於5000萬~6000萬元。
給去年的基金算筆總帳 結果這150隻都要哭暈了......
根據《基金運作管理辦法》,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基金資產淨值低於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向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
過去,一隻公募基金規模大幅下滑的主因,通常是業績虧損導致投資者持續贖回,或是基金成立後幫忙資金退出致使規模下降。而2016年,基金規模的下降還帶有突發性和劇烈性,銀行、保險等機構的委外資金大量介入公募基金,這些機構持有人的持有規模大,身份上又類似「一致行動人」,一旦市場或政策有變,這些「一致行動人」的退出就會造成基金份額的劇烈變化。
如債券型基金創金合信尊利,成立於2016年2月26日,去年三季度末資產淨值還有3億元,年末時僅剩19.07萬元。對於這種情況,濟安金信副總、基金評價中心總經理王群航分析表示,「該基金很可能是委外定製產品,委外資金贖回後,規模就剩下個零頭。」
2016年中報披露,創金合信尊利的機構持有者比例為99.97%,其成立時也是踩著2億元的門檻,不難判斷,這是一隻典型的定製基金。而對該基金的後續運作,創金合信公司相關人士回復理財不二牛稱會持續營銷。
機構資金撤退對基金規模的影響,在C份額上更為明顯。與原有份額相比,單只基金下設的C份額在費率多有大幅優惠,且銷售渠道大多僅包含基金公司的直銷平臺,因而申購C份額的也多為機構資金。
牛妹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前述167隻迷你基金中,下設有C份額的,至少有10隻四季度遭遇50%以上份額的贖回,6隻C份額贖回比例超過90%。
指數基金苦等FOF
從基金類型來看,167隻面臨清盤壓力的迷你基金中,指數型基金最多,有50隻;混合型排在之後,有47隻,其中27隻為靈活配置型;QDII基金2016年雖然大放異彩,但受以往低迷業績的拖累,也長期以來迷你基金的大戶,目前有19隻。
值得注意的是,資產淨值只有幾百萬元的12隻基金中,一半也為指數型。
指數型基金由於是被動投資,基金公司運營成本低的同時,帶給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也相應有限,加之許多指數型基金跟蹤的標的指數一致,同質化較為嚴重。
如此規模小,公司又不賺錢,為何基金管理人還未將其清盤呢?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產品部人士對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表示,「首先指數基金規模小同業績優劣沒有顯著關係,從同業來看,除去寬基指數產品的規模較大外,行業指數和策略指數基金的規模均較小。」該公司旗下有幾隻指數基金的規模也小於5000萬元,對於後續打算,其表示公司會加強持續營銷。
王群航認為,「指數型基金是典型的高風險產品,因為倉位高,股市行情不好時,指數型基金通常賺不了錢,甚至還要虧損,投資者缺乏購買動力,導致其規模下降淪為迷你基金。但此時,基金公司還留著指數基金或者繼續發行的原因,主要是FOF開通後,基金公司將其作為FOF配置的標的產品。」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指數基金肯定是FOF組成部分之一,未來會考慮將其納入公司FOF的配置。
王群航同時提到,FOF選擇的基金主要有兩點要求,「成立一年以上和規模一億元以上」,因而「堅持到底就是最後的勝利,迷你基金先把時間熬夠,再把規模做上去,一旦FOF產品落地,通過自己公司或者其他公司的FOF,迷你基金就可能東山再起」。
「起死回生」關鍵靠運作
除了部分基金乾乾脆脆清盤,指數基金苦熬「資歷」等待FOF配置,其他迷你基金繼續死扛,也許是有更好的出路。
「不願意清盤的原因,就是把這隻基金當作殼,繼續尋找委外資金來填充,也就不必發行新產品。」王群航稱。
另一有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市場人士也回復牛妹,公司尚未對旗下迷你基金有進一步安排,但尋找新的資金,是目前行業的慣常做法。
2014年10月,嘉實三個月理財和博時月月盈兩隻短期理財基金相繼宣布暫停下一運作期運作,不再接受申購申請,並為所有投資者自動提交贖回申請。暫停運作之前,兩隻基金的規模都只有2億元左右。
經過長達1年左右的「休眠期」,嘉實三個月理財發布2016年半年報,披露其E份額新增50億份,持有人戶數為201戶;其中個人投資者僅1戶,申購有200份,剩下200戶均為機構投資者,佔比近乎100%。截至2016年末,該基金合計規模為21.35億元。
博時月月盈理財則剛剛在12月23日打開R份額的申購,並於12月26日截止。最新規模數據為4.51億元。
王群航表示,「未來可能不會有太多迷你基金選擇清盤,經過適當運作,基金公司繼續尋找委外資金注入,或者進入FOF的基礎基金池,迷你基金就能絕處逢生。這可能是目前迷你基金『好死不如賴活』的原因之一。」
同時,他也提醒到,對委外定製基金,一旦機構贖回基金規模只剩零頭,基金資產每天都處於虧損狀態,個人投資者沒有必要參與這類基金,而基金公司也不會指望散戶來申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