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十篇》知人善人
悟學.十八子 20191227 子時
「知人善任「:知人是前提,善任是目的。
關於知人用人,自春秋戰國之後的文化典籍中的,被稱為觀人三經的著作:
首推:《人物誌》--三國.劉邵;
其次:《長短經》--唐.趙蕤
最後:《觀人學》--民國.邵祖平
一部《二十四史》,也是我華夏文明知人用人史。
司馬光《資治通鑑》 第一篇 德才論: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史記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縱觀上下五千年,關於知人用人,本人認為:
歷代帝王,首推劉邦:
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劉邦對各種人才兼容並包,兼收並蓄,用人所長,容人小過;使他們各就其位,各盡其用;終滅孤家寡人之霸王,開創大漢四百年之基業。
劉邦一生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就23個字,其中求賢佔三分之一強:「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歷代名臣,首推曾國藩:
曾國藩根據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作傳世奇書《冰鑑》,該書細緻入微講述如何洞悉人心、識人用人之道,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
曾國藩一生寫過大量的日誌、家書、文章,識人用人之道盡在其中:
1、「餘所見將才傑出者極少,但有志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
2、「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
4、「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5、「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
6、「用人極難,聽言亦殊不易。全賴見多識廣,熟思審處,方寸中有一定之權衡」。
7、「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8、「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需調劑入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9、「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10、 「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規,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也。」
11、「大約選將,以打仗堅忍為第一義。而說話宜有條理,利心不可太濃,兩者亦第二義也」。
12、「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13、「勤學問以廣才,擴才識以待用」。
14、「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調理而少大言為主」。
15、「不苛求於全才材,宜因量氣以器使」。
16、「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
……
四大名著首推《水滸》.宋江:
施耐庵在書中是這樣描寫宋江的:「坐時渾如虎相,走動時有若狼形。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四海之心機。」《水滸傳》中不論是武功還是智謀,都有遠勝於宋江的人,比如論智謀他遠不及軍事吳用。為什麼宋江能做頭把交椅呢?在於宋江從諫如流,善於團結形形色色的人才,謙恭博愛,真誠待人以及他知人善任,總攬全局的才能。
宋江領導的水泊梁山,有成分來源複雜,性格趣味差異極大的108條好漢組成。其團隊山頭林立,人員龐雜,分屬不同利益集團,個個都有名氣,人人武藝高強,而且稍不遂意就要鬧事,可以講是最難領導的群體。而宋江通過他的努力,硬生生的把水泊梁山打造成一個團結的、卓越的團隊。其中蘊藏的識人之道、用人玄機,多少年來,啟迪著我們無盡的思考與探索。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