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我們這一生的天命是什麼?使命是什麼?責任是什麼?一個人從小成長,連對自己的家庭、家族都沒有使命,他能做君子嗎?人生能不空過嗎?
所以古代的人難得在哪?他知命,他知道時時要想著家族的命運。當他念念為家族著想,不為自己想,那自私自利沒起來。我看到身邊的一些長者,真的是道義人生,幾十年下來我們從沒看他們為自己想過,這個就是傳統文化的根。
大家想想,他都沒為自己想,招感來的人生是什麼境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不為自己想的母親,贏得了公婆、贏得了丈夫、贏得了孩子深深的感激。人生沒有吃虧的事情,也沒有佔便宜的事情。這個是人這一生要想著,我自己的天命,我要能實踐。
《中庸》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恢復我們的慧命呢?能不能恢復我們的本善明德呢?那一個人假如時時想著,這就是我人生的目標,他就不會蹉跎光陰,時時想著提升自己,這一生不能空過。再由他體悟智慧,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社會、成就民族、成就世界。
所以我們這個「知命」,知怎麼樣挽救地球的命運。這個是知命,這個是有志氣的人的思考。確確實實我們遇到的是「覆巢之下無卵」的社會現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再看到《論語》這些教誨,感慨老祖宗思考得太徹底了。只要人不為天下想,這個天下一定會亡;不為家想,家就會亡。這個不是過高要求,這是做人就應該這樣。只要偏離了這些態度,一個世界便可以快速瓦解。
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社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腦海裡浮現那些景象沒有?浮現在眼前的是,一家辦喜事,整個街道全動起來了,搓湯圓啊,就像是自己家裡的事一樣,幹得熱火朝天,在那擦汗,「哎呀,喝杯水」,「不用不用,幹完再說」。
這樣的社會多和諧,多有人情味,離我們多遠?才二十多年啊。大家就知道,那個文化你才一代人不傳,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快斷了,你想拉都不一定拉得回來。
所以真正認知清楚的人知道,文化承傳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可以周遊列國十四年無怨無悔?他對文化承傳的重要性比誰都清楚啊!而就是因為孔子的那一份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明明知道在他這一生都看不到成果,他還無怨無悔、嘔心瀝血去做,因為他很清楚這個對一個民族太重要太重要了。
孔子以後所有的聖賢人,包含每一個朝代的盛世,哪一個人、哪一個朝代的成就離開了孔子的教誨呢?那大家想想,孔子那時候的堅持,值不值得?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要能看得到千秋萬代的子孫,我們要負責任啊!所以後人對孔子非常讚嘆,「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後孔子而成聖的那些聖賢人,沒有孔子給他們做榜樣,他們不知道要效法誰啊!
我記得第一次跟師長見面,第一次談話,很珍惜。不要第一次每一句都記住,第十次只記五句,那麻煩了,我們的恭敬心在退步了。
不能第一次看光碟,哇,精神抖擻,看到第十次,打瞌睡了,那態度就在往後退了。所以師長講的,「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
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教化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很多皇帝都帶頭學,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對這三教的教育很重視。
為什麼叫教育?儒家、道家、佛家,成一家之言教化人生,這是教育。所以雍正皇帝講,「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這三教的教誨都是貫通的,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那我們想一想,學儒就學孔子,學什麼?學他的立志,孔子這一生的志向就變成我們的志向。孔子的志向是什麼?
《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賢與能,講信修睦......」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落實每一條,都可以做到的,不是要多少條件以後才做得到。
「道」絕對離不開生活,每一句當下都可以實踐。假如不能實踐,那是我們自己的心分別執著了才不能實踐,句句都能當下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