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教誨都是貫通的,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2021-01-09 人文傳媒網

《論語》中有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我們這一生的天命是什麼?使命是什麼?責任是什麼?一個人從小成長,連對自己的家庭、家族都沒有使命,他能做君子嗎?人生能不空過嗎?

所以古代的人難得在哪?他知命,他知道時時要想著家族的命運。當他念念為家族著想,不為自己想,那自私自利沒起來。我看到身邊的一些長者,真的是道義人生,幾十年下來我們從沒看他們為自己想過,這個就是傳統文化的根。

大家想想,他都沒為自己想,招感來的人生是什麼境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不為自己想的母親,贏得了公婆、贏得了丈夫、贏得了孩子深深的感激。人生沒有吃虧的事情,也沒有佔便宜的事情。這個是人這一生要想著,我自己的天命,我要能實踐。

《中庸》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恢復我們的慧命呢?能不能恢復我們的本善明德呢?那一個人假如時時想著,這就是我人生的目標,他就不會蹉跎光陰,時時想著提升自己,這一生不能空過。再由他體悟智慧,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社會、成就民族、成就世界。

所以我們這個「知命」,知怎麼樣挽救地球的命運。這個是知命,這個是有志氣的人的思考。確確實實我們遇到的是「覆巢之下無卵」的社會現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再看到《論語》這些教誨,感慨老祖宗思考得太徹底了。只要人不為天下想,這個天下一定會亡;不為家想,家就會亡。這個不是過高要求,這是做人就應該這樣。只要偏離了這些態度,一個世界便可以快速瓦解。

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社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腦海裡浮現那些景象沒有?浮現在眼前的是,一家辦喜事,整個街道全動起來了,搓湯圓啊,就像是自己家裡的事一樣,幹得熱火朝天,在那擦汗,「哎呀,喝杯水」,「不用不用,幹完再說」。

這樣的社會多和諧,多有人情味,離我們多遠?才二十多年啊。大家就知道,那個文化你才一代人不傳,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快斷了,你想拉都不一定拉得回來。

所以真正認知清楚的人知道,文化承傳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可以周遊列國十四年無怨無悔?他對文化承傳的重要性比誰都清楚啊!而就是因為孔子的那一份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明明知道在他這一生都看不到成果,他還無怨無悔、嘔心瀝血去做,因為他很清楚這個對一個民族太重要太重要了。

孔子以後所有的聖賢人,包含每一個朝代的盛世,哪一個人、哪一個朝代的成就離開了孔子的教誨呢?那大家想想,孔子那時候的堅持,值不值得?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要能看得到千秋萬代的子孫,我們要負責任啊!所以後人對孔子非常讚嘆,「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後孔子而成聖的那些聖賢人,沒有孔子給他們做榜樣,他們不知道要效法誰啊!

我記得第一次跟師長見面,第一次談話,很珍惜。不要第一次每一句都記住,第十次只記五句,那麻煩了,我們的恭敬心在退步了。

不能第一次看光碟,哇,精神抖擻,看到第十次,打瞌睡了,那態度就在往後退了。所以師長講的,「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

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教化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很多皇帝都帶頭學,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對這三教的教育很重視。

為什麼叫教育?儒家、道家、佛家,成一家之言教化人生,這是教育。所以雍正皇帝講,「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這三教的教誨都是貫通的,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那我們想一想,學儒就學孔子,學什麼?學他的立志,孔子這一生的志向就變成我們的志向。孔子的志向是什麼?

《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賢與能,講信修睦......」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落實每一條,都可以做到的,不是要多少條件以後才做得到。

「道」絕對離不開生活,每一句當下都可以實踐。假如不能實踐,那是我們自己的心分別執著了才不能實踐,句句都能當下去落實。

相關焦點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更多的時候,天使與魔鬼是勢均力敵的。
  • 善極必昌 惡極必敗:《天樞上相諸葛仙師啟化真經》注釋
    士人要秉承聖賢的教誨、農民要遵守國家的法則。商人以公正的心態行為處事,工人以熟練的技巧利益他人。如果能夠遵守奉行、自然會收穫吉祥與福報了。原文:人生塵世、光陰無幾。或為富、或為貧、皆有命運。或為貴、或為賤、都是因果。富貴豈能萬世、福儘自然消滅。光陰難待半刻、壽終應於輪迴。不悟之者、則墮地獄、而受輪迴之苦。曉修之人、自能脫俗、而歸聖賢之域。天理昭昭、報應無差。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 為善的為何不多,但作惡卻要了了分明?
    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第一步是教你能夠保住人身,不墮惡道,把墮惡道的業因統統戒除。太上這一大段,你看他講的善不多,講的惡比善要多兩倍,為什麼?用心我們很清楚、很明了,希望我們不要墮惡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選擇出家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什麼?
  • 「好」與「壞」,「善」與「惡」,僅一念之間
    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和地是沒有思維的,自然也沒有人的感情,它不會因為誰行了善就褒獎誰,也不會因為誰做了惡就懲罰誰,聖人如是!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行演化的規律,其規律又符合自然之法則,天地就任其自生自滅,此所謂天道。
  • 在你心中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自古有聖人的性善說,性惡論,各自有理有據。傳統教育的觀念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存活的這些時間也是以此為認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遵循性善之說指導行為總會看到他人的性惡之態!是什麼讓人有了不同的善與惡呢?
  • 三霄墊底,第一已進階成聖,立地成佛?
    所謂聖人之下皆螻蟻,這可不是句空話,真正能「不生不滅」的只有「先天聖人」,金仙是了悟天地大道,而聖人則是掌握天地大道,其中的差別無法估量,境界的差距,造成了實力上的強弱涇渭分明。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三界之內的先天聖人屈指可數,只有區區十餘人,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還有天庭的昊天上帝、瑤池金母,西方教二聖接引、準提,補天造人的妖族大聖女媧,再有就是功德成聖,隱居在火雲宮的天地人三皇(伏羲、神農、燧人),先天聖人以下就是大羅金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準聖」,他們領悟了大道規則,假以時日,很有可能突破進階,超凡入聖。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因為人人都有「四心」,所以人人都固有仁義禮智的善。2)道德品質之所以各有差異,惡之所以出現,是由於後天壞的環境影響了人的善良本性的發展。3)道德觀念是人的本性固有的仁義禮智這種「善端」從內心擴展開來的結果,道德良知要往內求,而不是向外尋。孟子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發現了人性的光輝點,即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我們努力培養,就能獲得善良,遠離罪惡。
  • 《悟學.第十篇》知人善人
    《悟學.第十篇》知人善人悟學.十八子 20191227 子時「知人善任「:知人是前提,善任是目的。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史記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這幾句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本性善良的。儘管大家生下的時候性情是相近的,然而在後天的教育學習過程中好和壞就會越拉越遠。如果不從小好好教育,那麼善良的本性就會慢慢變壞。這種關於人性本善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孟子。孟子曾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你這麼笨的人,得一點一點的手把手的教,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學不好我可要打板子的。 惠施:唷,好好好。 莊子:惠施同學,我先問你,什麼是善? 惠施:扶老太太過馬路就是善,做好人好事就是善。原來善與惡都是老天爺定的,而不是由人來定的。 莊子:對。進步了嘛。善惡的本質,就是天人關係。人順天則為善,人逆天則為惡。 惠施:那人是怎麼由善變成不善的呢?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他們爭吵了幾千年,也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 一切都是福報,如何積累福報呢?
    邪淫傷身敗德,消損福報極快,果報非常慘烈,現世即感倒黴、運氣差、耗錢財、被人欺負、卑賤、家庭不和、婚姻不順、工作不順、精神恍惚、自卑、恐懼、乃至惡疾、死亡等等苦惡之命運,若不真切懺悔,命終還會墮入惡道,備受痛苦煎熬。
  • 持五戒,行十善!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
    一念為善,天地增加正氣;一念為惡,天地增加戾氣。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真諦。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這個道理,所以天下大亂。世間一切都在說法,有的說善法,有的說惡法,有的說旁門左道的邪知邪見法,有的說中道了義的正知正見法。換句話說,說善法,教人看得破,放得下,得到自在;說惡法,教人看不破,放不下,得不到自在。人為什麼顛顛倒倒?就因為執著,一切放不下。善法是什麼?
  • 老子的為善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德經》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這一章的意思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為道的前提是得道。得道才能去為道。不得道如何為道。是吧。這就好比去某個城市,不知那個城市所在,如何去。也好比做任何事,比如做題。公理定理都不熟悉,如何解題。因此,為道的前提一定是得道。得道的一定是聖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八個字,恰是太極的樣子。也是太極在萬物背後的樣子。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無為之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