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兩品一標」成為網銷金字招牌

2021-01-15 瀟湘晨報

推進「網際網路+綠色食品」行動

「兩品一標」成為網銷金字招牌

華聲在線1月13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嚴宏玉)剛剛過去的一年,「湘字號」綠色食品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記者今天從省綠色食品辦公室獲悉,「兩品一標」成為網銷金字招牌,引領湖南農業綠色發展。

所謂「兩品一標」,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去年來,應對疫情影響,省農業農村廳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組織「兩品一標」產品,對接「湖南綠色食品網商城」「禾悅商城」等網銷平臺,引領「網際網路+綠色食品」行動,優質優價助農增收。

日前,省綠辦根據網上銷售額,表彰了恆豐糧油、建華生態農業、桃淵明果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據介紹,恆豐糧油公司立足新田富硒區域,創辦綠色食品基地,開發「恆豐」有機米和「六薯公」綠色食品系列產品,帶動1000多戶農民脫貧增收。去年,公司線上銷售額逾2600萬元。

「網上銷售『不見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更讓消費者放心。」恆豐糧油公司總經理彭愛萍介紹,綠色食品認證就是 「金字招牌」,產品質量可追溯,優質優價不愁賣,種田致富有保障。

綠色食品走俏市場,農業綠色發展步伐加快。省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譚小平介紹,至去年底,全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增至118個。經農業農村部認證,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達2554個,排全國第5位;有機食品認證242個,排全國第2位,僅次於黑龍江。全省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一年新增36個,創歷年來最好水平。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創智匯」成為肥西招才引智金字招牌
    5年來,「創智匯」已成為肥西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通過「創智匯」大賽平臺,推介肥西創新創業環境和政策,吸引各類優秀人才走進肥西、各類優質項目落戶肥西,促進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力地助推了肥西的高質量發展。    肥西縣有關承辦單位勇於探索嘗試,不斷改革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肥西特色的辦賽路徑。一是不斷優化賽程設置。
  • 圍觀汝州老城市標店!
    老城市標店開業後的首個星期天,小新帶大家瞅瞅老城市標超市嚯一下,就看見老城超市購物廣場幾個字。肉夾饃、餛飩、餃子、擀麵皮,還有麻辣燙老城市標店太大了,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鮮菜園!招牌很醒目惹眼新鮮不新鮮,看圖說話!
  • TVB古裝劇:從招牌變雞肋
    TVB古裝劇:從招牌變雞肋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目前正在播出的TVB劇集《包青天再起風雲》,從7月22日開播就出師不利,首周跨平臺平均收視僅為21.9,成為今年以來首周收視成績最差的劇集。
  • 好消息:翼龍和宜人都停止發標了!
    這周,翼龍貸和宜人貸的官網,都已經停止發標了,投資人不能再投標。 像翼龍貸這種平臺,悄悄的默不作聲的就停止發標了是好事,只有越早停止發標,尤其是要在出違約風險之前停止發標,才更有可能良性清退。
  • 一庫好水,澤潤「金」字招牌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保水是硬任務,湖北省十堰市肩負著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作為國家貧困地區,發展是硬驅動,84萬貧困人口摘帽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十堰的選擇是護好綠水青山,加快綠色產業轉型發展。11月16日至17日,中國生態文明論壇首次在中西部地區十堰市召開,這是國家對十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最高肯定。
  • 湖南慈利姐妹為父追兇25年案庭審:嫌疑人翻供稱並非故意殺人
    11月17日上午,案件在湖南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在長達5個多小時的庭審中,犯罪嫌疑人張某標突然當庭翻供,表示自己並非故意殺人,而是過失致人死亡。其姐姐張某春在庭審中表示對檢方指控的窩藏罪認罪認罰。15時30分,法官宣布休庭,擇日宣判此案。
  • 成華區開展一環路樓頂廣告招牌整治行動助力城市天際線風貌提升
    2020年,成華區大力推進城市天際線清爽行動,多措並舉對一環路沿線樓頂亂象開展專項整治,通過摸底調查、建帳銷號等措施,逐步拆除樓頂違法違規、存在安全隱患的廣告招牌,目前已拆除21處30塊,一環路沿線城市天際線風貌顯著提升。
  • 湖南這31個地名一讀就錯,不服就試試!
    8輛途經賈誼故居的公交車,有5輛報站時讀錯音。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播音系教師、普通話測試員靳輝傑也表示,「誼」字只有一個讀音,統讀「yì」,第四聲。 「長沙是歷史文化名城,希望長沙市民能把歷史文化名人的名字讀準了,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弘揚,也是對民族精神的一種繼承。」
  • 湖南:烙在歲月深處的70個歷史瞬間 - 深讀湖南 - 湖南在線 - 華聲...
    向大眾展示湖南的自然、歷史、經濟建設等標誌性綜合內容。省博印證著湖南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以過去照亮未來,以銘記抵抗遺忘,成為一座湖南人的精神文化家園。 1957年 「一五」計劃 1957年,「一五」計劃的最後一年。這一年,火車的哐當、機械的叮咚與人們的歡呼合奏出一曲「一五」計劃交響樂。株洲拔節生長,成為新的工業小鎮。
  • 底板+廣告字竟然有這麼多種組合,這些門頭招牌總有一款滿足你!
    門頭招牌是店鋪形象重要的一部分,漂亮的門頭招牌能讓人過目不忘,增加品牌的知名度。招牌是一個店的靈魂,像是認識一個人得知道他叫什麼名,才有後續交流。那麼門頭招牌都有哪些種類呢?
  • 認準歌手招牌動作:吐舌瞪眼狂甩頭
    認準歌手招牌動作:吐舌瞪眼狂甩頭點擊進入鳳凰美女音樂秀場歌唱類選秀層出不窮,老將各種努力煥發第二春,新人各種上進要有辨識度,現場除了要唱得好,颱風有自己獨特的招牌動作也是必需品嘴上賣萌之鄧紫棋的「金魚嘴」其他代表:阿信鄧紫棋的「金魚嘴」,萌翻一眾90後歌迷,通過《我是歌手》暴紅之後,很多網友翻出她之前做「金魚嘴」的視頻和圖片,在網絡瘋傳,讓更多的人認識這位唱得好又擅長賣萌的新生代小天后,此外連她因為左邊顎骨萎縮導致上下顎牙齒不能咬合等也成為話題。
  • 標緻換標「獅子頭」!新標不服不行,網友:不擔心被「起訴」嗎?
    對於汽車品牌換標這樣的行為,我們經常在自主品牌汽車上面可以看到,為的是提高品牌地位。而作為法國著名汽車品牌標緻汽車,似乎也緊隨了一次換標潮流,在旗下的新能源汽車上將使用全新的品牌LOGO。於是當標緻換標「獅子頭」之後,網友表示:新車標設計不服不行,這是完全不給蘭博基尼面子呀!
  • 謎一般的國四豪爵標海王星UA125T-E,比國三鈴木標反而便宜一千元
    如今國四來臨,鈴木這款經典老車應該不會被遺忘吧,但近日老凱卻發現,豪爵標的國四海王星卻先一步於鈴木標海王星上市,售價8580元,而目前在售的鈴木標國三海王星的指導價是9580元,升級國四反而便宜了1000元,只是一個商標的區別嗎?這不僅讓車友們聯想到五羊本田的佳御110,那個只是換成了聯合標,而海王星直接更換成了豪爵標,成為純國產車型,一代經典就此落幕?
  • 豐田這車捨棄「牛頭」標換上「鷹」標,足以代表日本汽車最高水平
    但仔細想一想,又有哪個國家不是這樣呢?通常我們說到日本最好的車型往往第一眼想到的便是雷克薩斯,但其實雷克薩斯並不是豐田最好的車型。在日本還有這樣一款車,它採用的是「鷹頭」車標,大家都沒有見過,並且它還只在本土銷售,而這就是豐田甚至是日本本土最好的車—豐田Harrier。說到豐田Harrier我估計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其實它就相當於是日本本土換標版的雷克薩斯RX。
  • 湖南永州書記:不要讓5+2、白+黑、8+X成為工作常態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湖南永州不少領導幹部、媒體人士3月13日紛紛轉發一篇題為《不要讓5+2、白+黑、8+X成為工作常態——關於轉變黨員幹部工作生活作風的思考》的文章。這篇長達4600多字長文的作者,正是今年2月剛剛上任的湖南永州市委書記嚴華。文章末尾落款顯示,該文發布於3月13日。
  • 用「土話」、成語諧音做招牌 南寧這些集市成「網紅」
    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13日訊(記者羅珊珊 韋幸文 實習生 覃芊芊)用南寧「土話」、成語諧音做成招牌,近日,南寧市青秀區琅西綜合市場、內街生鮮集市等多家集市因注重「文化包裝」成為新「網紅」,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拍照參觀。
  • 湖南地區的通用語言,湖南「塑普」
    ,作為一門走在普通話和湖南方言之間的獨特語言,憑藉著極強的感染力在廣袤的湖湘大地上迅速紮根,茁壯成長,成為了湖南人的特色、外地人的噩夢。   塑普在湖南可以說是隨處都可以聽到,街邊店鋪的叔叔阿姨、公園散步的爺爺奶奶、校門口的中小學生,幾乎所有年齡階層的湖南人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塑料普通話
  • 湖南祁東一女官員吸毒死亡?警方通報
    來源標題:湖南祁東一女官員吸毒死亡?警方通報 據紅網祁東分站消息,5月3日,湖南祁東縣洪橋街道發生一起非正常死亡警情。
  • 臺灣《湖南文獻》,幾代湖南人辦了70年
    臺灣《湖南文獻》,幾代湖南人辦了70年紀錄片《望湘》海報湖南衛視都市頻道編導金婷與《湖南文獻》主編劉鵬佛(左)在臺灣大學椰林大道第一次見面。金婷我居住的小區附近,正在新建一所初中,舊房子轟隆垮掉的聲音,總讓我想起去年冬天駐臺時,深夜被地震震醒的恐慌。
  • 湖南桂陽縣領導手機號碼和辦公室門牌向社會公布
    一想到得提前通過工作人員預約,保安還會「設卡」,恐怕許多人會搖頭。而在湖南郴州市桂陽縣,縣委書記、縣長的手機號碼和辦公室門牌向社會公布,群眾有問題可以撥打手機預約見面,還可以直接上門反映。上門找縣委書記、縣長,到底難不難?4月18日,記者來到桂陽縣,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