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夭」的秦王朝都城有多大

2021-01-21 鐵柱有故事

古代的城市系列

 

1.關中盆地的城市

 

「陝西據天下之上遊,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而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

——顧祖禹

 

關中盆地由渭河水系衝擊形成的平原,又稱八百裡秦川。具體範圍可以認為是北到北山,南至秦嶺,西起寶雞,東達潼關,這樣一個長近八百裡,寬幾公裡到幾十公裡的狹長地帶。                            

關中盆地四面有天然的關隘險阻,易守難攻。而且土壤豐沃,交通四通八達,緊鄰農業發達的巴蜀地區和牧業發達的隴山、河套。司馬遷對於關中的地緣政治優勢有貼切的描述:「夫關中左般、麗,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山北有胡苑之利。」除以上優勢外,關中平原海拔在800 ~ 100米之間,由關的山 中東出具有高屋建領之勢。基於以上原因,關中平原在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成為立都的首選之處,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關中盆地城市系列將介紹兩個時期的城市,

秦鹹陽與唐長安。

 

Part 1

秦都鹹陽:

 

-建城歷史:

秦都鹹陽見證了秦朝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從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於此,到秦朝滅亡的140年裡,鹹陽的發展時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創建期,發展期,鼎盛期與衰敗期。秦孝公十二年,秦國遷都鹹陽,當時的鹹陽極為簡陋,只有小範圍的宮廷與翼闕。孝公主要對宮廷等象徵國家權威的建築進行了維修與初步的擴建,為鹹陽的發展奠基。

  

如上是一種翼闕,其常建於宮殿前,為君主列令,下臣待詔記事之處,是君權威嚴的象徵。

 

發展期:從秦惠文王「取岐雍巨材,新作宮室,南臨渭,北逾涇,至於離宮三百」,直至莊襄王的九十年時間裡(公元前337年一前247年),經過發展、充實,擴大,「山南水北俱陽」的鹹陽名稱,已不能概括原來的地理特點了。不過,這時都市的布局還是清楚地表明:作為國家的政治重心仍以渭北為主,寢廟和皇家苑囿分列於渭南的東西兩區,諸多宮廷建築則以渭水為軸線,有如飛禽之兩翼,南北伸展,橫空而行。此時期興建了如鹹陽宮,興樂宮等建築。


(秦惠文王)


鼎盛期: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帝國。首都鹹陽也隨之急驟擴大,成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其壯麗繁華的景象,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連當時服役於此的劉邦看到都城的宏偉和秦始皇的威儀,也不禁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喟然長嘆。鹹陽富庶興盛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集中了優秀的文化和聰穎幹練的人才,吸收了戰國時期列國都城建設的精華。濃厚的學術氣氛也曾一度使它生機勃發,光華四射。這一時期,秦始皇對鹹陽宮進一步擴建,還將六國宮室在鹹陽城複製了一套

,並開始建造阿房宮。

 

-城市規模:

秦朝都城鹹陽到底有多大?無論是人口還是城市的佔地面積,古代史料並未詳盡的考察與說明,僅留下了如「鹹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等含糊之語。

秦鹹陽並沒有外郭的限制,歷盡百年建設,各種離宮別館遍布關中地區,假如以此計算鹹陽城的面積的話,那麼其面積將近3000平方千米,將是漢長安城百倍,現西安的近四倍。當然這樣計算非常不嚴謹,一是建造如此之大的面積的城市按照當時的生產力,150年是遠遠不夠的;二是當時整個鹹陽的人口顯然不足以布滿整個大小几乎有關中盆地十分之一的區域。但是可以估計,秦朝的鹹陽城應呈散落之勢,其面積加起來應當大於漢長安城的面積(36平方千米)。

再看秦朝的人口。戰國末年,諸侯國相繼湧現出許多繁華城市,像齊都臨淄坐擁七萬戶,人口不少於三十萬;「車轂擊,民肩摩(早上出市穿新衣服,晚上回家就擠破了)」形容的是楚國都城郢的熱鬧景象。那作為當時最強大的秦的首都——鹹陽的人口最多時有多少呢?史料記載,秦始皇破六國,遷六國貴族十二萬戶至大鹹陽地區,加上秦國的皇室,宮廷僕役及政府官員、駐軍,和以及原有的居民,鹹陽城區人口或大於等於五十萬。大鹹陽地區還應加上修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的七十餘萬徭役,整個大鹹陽地區人口過百萬是可能的。

 

-建築特色:

秦鹹陽城的特色即空前的龐大與恢弘,這與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是離不開的。其實不光秦朝,在東周時期,由於周王室衰微,各種的周禮也隨之亂套。並且這點在建築上有很大的體現,比如當時列國非常流行修建高臺建築,那麼何為高臺建築?我們知道古代的宮殿是修建在一層高於地面的臺基上的,高臺建築會將宮殿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拉高,登入殿堂的路程拉長,讓入訪大臣或使節對坐在高高在上的君主產生敬畏之心。

一般而言諸侯的宮殿和臺基不得高於和大於周天子的宮殿和臺基,否則會被視為謀逆反。但那時各路諸侯都懷揣狼子之心,在宮殿的修建上也是越修越高,越修越大。比如燕國武陽臺臺基高達11米,相當於四層樓高,秦鹹陽宮的臺基高度更是讓燕國勇士秦舞陽望而害怕腿軟。

(現代仿建秦時的高臺宮殿)

 

秦朝的鹹陽布局在中國古代也是空前絕後。自古以來,朝代都城的設計常常非常注重一種對稱之美,例如唐長安城,元大都等等。

(唐長安城)

(元大都)

而不同於其他時期的都城,秦朝鹹陽並沒有外城郭,各種宮殿宗廟星羅棋布的分布在黃河渭水交匯之處,之間由各種直道甬道相連接。令世人讚嘆的是,鹹陽主要宮殿布局是按照星座天象而規劃的,這在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天象之城鹹陽)

-阿房宮:

阿房宮為秦所修建的最大也是最後一座宮殿。嬴政建造阿房宮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權力階層的享樂之意,也有其政治意圖。一方面嬴政欲將渭河南面作為「帝王之都」建設重點,一方面想以龐大的權力中心建築體體現王權的至高無上,從秦始皇集聚天下的武器鑄造十二個大金人立於阿房宮前可見帝國不可一勢的氣魄。          

嚴格地說,阿房宮並不是秦始皇時期開始建的,其實阿房宮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開始建造,秦始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秦始皇徵調民工70餘萬,耗費五年修建阿房宮。阿房宮一期工程主要由阿城(阿房宮附屬建築總稱),阿房宮前殿(阿房宮主體建築)以及宮殿門闕組成。至於阿房宮到底有多大,阿房宮到底建了多少?這個學界上一直有爭議。

宋敏求(北宋)在《長安志》裡描述阿房宮遺址:西北東面有牆,南面無牆,城牆周長五裡一百四十步,高八尺,頂部寬四尺五寸,底部寬一丈五尺(城牆橫剖面上窄下寬),但可惜的是宋朝以後就被夷作農田,至今無所尋。


      (阿房宮想像圖)


關於阿房宮前殿的尺寸,作者比較認同司馬遷在史記裡的描述:長750米,寬116米,臺基高11.65米。至今前殿的遺址只剩延綿不絕的夯土,長1300米,寬500米左右,總面積60萬平方米以上,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廣場——天安門廣場的1.5倍。

不過更有學者指出,阿房宮停建時,地上建築並未成規模,因為考古勘探結果顯示阿房宮遺址沒有大火燒過的痕跡,而同時期其他的秦朝宮殿則大多有火燒的痕跡而且與史料記載項羽火燒鹹陽吻合。

 

-鹹陽的集市:

秦朝時期,雖然朝廷重農抑商,但也是為合法的商品交易提供了保護。

當時鹹陽城有四個較大的集市,分別為直市,平市,奴市(奴隸交易市場),軍市(軍需品交易市場)。集市的中央樹立高高的市樓,市場管理者在裡面監察秩序,擊鼓罷市。

集市的貿易貨物是多種多樣的,且為了平衡物價,集市被嚴格地按照商品種類分區。鹹陽的百姓可以在集市內買到麥、谷、禾等農產品,豬、牛、馬等家畜及肉製品還有玉器,鐵器,陶器等等手工藝品。當然集市上也有不少有趣的文體活動,比如鬥雞,走狗,蹴鞠,摔跤等。並且,朝廷對於重刑犯往往在集市內動刑,比如商鞅, 嫪毐等都是被車裂於市。

 

-灰飛煙滅:

秦朝末年,項羽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與此同時,劉邦也一路攻到了鹹陽城下,秦王子嬰出城向劉邦投降,劉邦受降並進入了鹹陽,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百姓愛戴。

但是由於劉、項大軍實力過於懸殊,劉邦只得讓出鹹陽城。項羽進入鹹陽城後,不僅肆意屠殺居民與投降的秦軍、擄掠宮女與鹹陽城的財富,還挖掘破壞貴族的墓葬,縱火將鹹陽城的幾乎所有宮殿門闕燒得一乾二淨。(「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錞取銅,牧人尋羊焼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水經注·渭水》)

昔日富麗的鹹陽不再了,秦鹹陽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灰燼, 只留下了荒涼的遺址。
     元代詩人施子博做詩一首《鹹陽懷古》

       鹹陽秋水草離離,千古愁雲鎖翠微。  
      黃犬已亡秦鹿失,白蛇方斬漢龍飛。
      煙消故國空流水,樹老荒城自落暉。  
       應是驪山九泉下,死魂猶望採芝歸。

 

參考文獻:

王學理《秦都鹹陽》

倪健中《首都中國》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都城概述(多圖)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到1911年清王朝壽終正寢,在長達2132年的時間裡,有數百個王朝,同時有其各自的都城。小編整理如下。 一、夏朝 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據《世本.居篇》記載,夏朝建立者大禹在陽城建都。在都城建起了城郭溝池、宮室臺榭和監獄,還駐紮著軍隊。
  • 子女早夭,乃至絕後,清朝皇室子女高死亡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清朝皇帝列表可怕數據,子女早夭率達到出生率的一半同治帝絕後,光緒帝絕後,宣統帝絕後,三個皇帝都絕後,同時在清王朝時,皇子皇女早夭的現象十分嚴重。統計中,清朝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有三個皇帝絕後了,暫且不說,這九個皇帝共有子女146人,15歲之前夭折逝世的共有74人,夭折的數量對比出生人的數量令人心驚,達到了一半的概率,這不禁會使得人們發問,大清朝怎麼了?大清朝的皇帝怎麼了?
  • 歐洲教皇的權利究竟有多大
    歐洲教皇的權利究竟有多大薩拉丁的輝煌勝利並不能表明地中海霸權的形成,事實上,真正地中海霸權形成的原因是阿拉伯人對穆斯林的徵服,這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勝利是阿拉伯人對地中海周邊伊斯蘭國家的侵略,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更是由阿拉伯人建立的「薩拉丁」王朝,可以說是憑藉的阿拉伯帝國
  • 曹魏都城形制影響深遠
    關鍵詞:都城;形制;洛陽城;曹魏;北城;太極;後世;軸對稱;正殿;考古發掘 作者簡介:   從兩漢時期的多宮形制到居北居中的單一宮城形制,再到中軸對稱的坊市制都城布局,中國古代都城形制處在不斷變化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而在漫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形制演變史上,曹魏時期的都城規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皇子們為什麼容易早夭?
    據學者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中統計,我國古代人平均壽命: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這乍一看古人的平均壽命短到和貓狗相差無幾!
  • 陳徐瑋:「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首先,關於國內時代的王陵,主要爭議集中於廣開土王之陵墓主身份的判定上,有學者根據銘文磚上的「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嶽」認為其是太王陵,有學者則根據碑和陵的朝向認為其是將軍冢,他根據出土遺物的年代,認為414年所築的廣開土王陵為將軍冢的可能性更高。其次,關於東明王陵,王陵之前築有陵寺,但在高句麗其他王陵並未發現陵寺遺蹟,也沒有拜謁陵寺的記錄,因此該王陵為東明王陵還是遷都的長壽王陵依然不能確定。
  • 商朝都城朝歌是旅遊勝地,這裡的成語苑,有句成語讓人回味
    《封神演義》講述了武王伐紂的精彩故事,紂王所在的都城就是朝歌,正因如此,朝歌也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了「暴君」居住的場所。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朝歌不僅真實存在,而且還是一處旅遊勝地。此處有一個著名的「成語苑」,小編說一下,裡面的石頭刻寫著成語,而最後一句成語卻令人心驚。這個成語究竟是什麼?
  • 開封穩居北宋都城167年,這座城佔據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2,趙匡胤的出生地是洛陽,歷史上曾有14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居於天下之中,既有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有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趙匡胤帶著親信們前往洛陽進行了一番考察,他在考察期間說出了遷都的想法,趙匡胤本以為由他來提議,大臣們隨聲附和,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但他沒料到的是,遷都的事情遭到了眾人的一致反對。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真實情況非常的殘酷
    秦朝雖然十五年而亡,可是漢朝法律制度也是學習秦朝的,漢朝和秦朝一樣也是實行「軍功爵制」,沒有功勞不得封賞,否則怎麼會有「李廣難封」?當然,另外一個要素就是秦始皇治理國家不成熟,因為在此以前沒有人能夠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秦始皇是第一個,所以也沒有任何經驗沒有適當調整法度。
  • 大五帝錢中的「秦半兩」它真的有半兩之重嗎?
    說秦半兩它有倉促定製的侷促感,是因為秦朝在歷史上似乎如曇花一樣,匆匆一現就不見蹤影。它短暫的壽命只有屈指可數的十七年。關於秦朝速亡的評判,歷代皆有,褒貶不一,但其速亡的主要原因總體而言大家都把它歸於秦之暴政,今天我們且不論秦亡之因,只管來講有有秦一朝確立並在中國所有鑄幣中形制使用最長久的圓形方孔錢——秦半兩。
  • 有一種生命狀態叫「早夭」
    人生中有種生命現象叫「早夭」,即一個人沒有活到成年時就死亡,這是由於各種想像不到的意外導致的生命過早結束的現象。但是在生活中也有一種現象,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生命雖然沒有結束,但是卻早早的開始渾渾噩噩、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像行屍走肉般的活著,就像羅曼羅蘭說的「在20歲或者30歲就死了,以後不過是一天天的重複」就是這種人的真實寫照,其實這種生活狀態從實質上講,也可以說是一種另外形式上的「早夭」。
  • 周王朝東遷看似迎來復興,實則僭越之事頻發,王朝統治風雨飄搖
    東周的建立從表面上來看是延續了周王朝的統治,甚至還有可能迎來新的復興,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這個時期的東周王室在權威和影響力上今非昔比,也無力震懾中原諸侯。周平王西遷標誌著東周的建立東周建立襄公因功建國周王朝之所以能夠成功東遷到洛邑和秦國息息相關。秦國的祖先本是商朝時期的惡來和飛廉,名聲和地位都不高。
  • 從攻入北京到倉皇出逃,闖王李自成的42日都城生活
    明朝崇禎皇帝眼看大勢已去,自刎於煤山,大明王朝也徹底走向了分崩離析。 從進入紫禁城到被吳三桂和多爾袞聯軍擊潰,李自成在都城做了42天的天子。那麼,在這42天裡,他都做了些什麼?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從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經歷了無數次朝代更迭,但其中的大一統王朝只有九個,依次為: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那麼,九大王朝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呢?秦朝:(秦始皇)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者為秦始皇嬴政。
  • 除了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大同還做過哪些都城,時間共多少年?
    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夏商到民國,朝代持續更替,產生了很多國家,有的大一統,有的則處於分裂時期,而無論是不是大一統王朝,國都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是國家的重要象徵。而國都不僅有首都,還有陪都,輔佐首都的若干職能。大同,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被評為中國第九大古都,在大同歷史上,一共有多少次成為都城的朝代,每次作為都城的時間是多久,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 我國歷史朝代起止時間、都城對照表,值得收藏!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這時期,在我國北方,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 朱標的死對後世影響有多大?說不定西安直到今天還是首都
    北京地位的奠定最主要的功勞還是要歸功朱棣,因為朱棣在這裡建都,才有了北京600年的繁華。但這個機會卻是朱標給他的,如果朱標沒有生病去世,那麼明朝的國都應該是建立在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那麼中國現在的文化經濟中心會不會是西安呢?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一、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國是六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而且離秦國也最近,秦國滅亡韓國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從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為止,首先是韓國南陽郡守投降獻地投降,然後在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軍攻入韓國都城新鄭,俘虜了韓王安,隨後佔領韓國全境,並將韓地設置為秦國的三川郡,於是韓國滅亡。
  • 兩千年來蓋棺定論的「暴秦」,就要被幾部電視劇洗白了嗎?
    ▲每看完一部,筆者都覺得讀了一部網絡爽文照這個思路,嬴秦足以成為歷史楷模,近年來為秦始皇乃至秦帝國翻案之風也絡繹不絕,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它只是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在過去兩千多年裡都被冠以「暴秦」之名而被主流思想所唾棄。那麼,誰眼中的秦帝國才是它本來的模樣呢?
  • 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
    導語: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公元前16世紀,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桀因為殘暴,被東方商部落首領湯擊垮,存在了400多年的夏王朝由此也徹底地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商王朝歷時500多年(自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十七代三十個王,由於商王朝距今太過久遠,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商王朝只是一個傳說的王朝,它可能壓根不存在。直到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殷墟我們發現了商朝的甲骨文,這些甲骨文明確的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襲表」,這就表明了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