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地球周圍的天空中水汽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缺氧的。由於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成雲和雨,重新又落回到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這樣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海水就慢慢變成鹹的了。同時,由於當時大氣中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而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
大約在38億年前,在海洋裡產生了以低等的單細胞生物為主的有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然後慢慢積累,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就開始登上陸地。就這樣,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以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與陸地接觸。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但沒有獨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統。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地中海和內陸海。
邊緣海又稱「陸緣海」,位於大陸邊緣,以島嶼、群島或半島與大洋分隔,僅以海峽或水道與大洋相連。邊緣海的主要潮汐和洋流系統直接來自大洋,水文特徵受大陸影響,變化比大洋大。
地中海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位於大陸與大陸之間的海,四周被大陸包圍,有較寬的、為數較多的水道與大洋相通;二是特指位於南歐、北非、西南亞之間的地中海海域,它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
內陸海又稱內海或封閉海,是指位於某一大陸內部的海。內陸海通常被大陸、島嶼或群島所包圍,但有狹長的水道或海峽與大洋相通。內陸海面積小,深度不大,海底地貌較單純。
當夜幕降臨時,海面上會發出奇妙的光,好似海在燃燒。這種現象被稱為海發光,俗稱「海火」。其實,「海火」是由大量的生物發出的,發出「海火」的生物非常多,從細菌到生物都有。
在很多海域都有「海火」現象,但不一樣的海域「海火」出現的次數不一樣。如杭州灣以南海洋裡發光的生物比較多,發光天數很多,每年會有200天以上,發光強度非常大。
「海火」對人類很有幫助。它可以幫助航海人員在晚間識別航海標誌和障礙物,可以幫助漁民尋找魚群。如果海洋環境反常時,「海火」出現次數多並特別明亮。
此時,人們要警惕地震或者海嘯的發生。但是,「海火」發出的光可能會刺激航海者的眼睛,削弱眼睛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