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無條件投降69年紀念日。最近來到沁陽市常平阻擊戰戰場遺址憑弔抗戰將士的各界人士也逐漸多了起來,負責接待的沁陽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李建國手繪的一張常平阻擊戰示意圖,將憑弔者們帶到了當年血火紛飛的戰場。
今年56歲的李建國,1999年任主管文物工作的文化局副局長時,在常平阻擊戰的戰場遺址周圍,發現了不少抗日陣亡將士的墓碑,就開始為這些烈士尋找遺屬,後被媒體廣泛報導,被稱為「當代穀子地」。
每當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李建國在給學生們宣講這段歷史時,總看到很多茫然的眼神。
李建國說,由於常平阻擊戰地域範圍大、作戰次數多,想再現這次阻擊戰的全貌、理清作戰線路的確十分困難。2004年的一天晚上,他翻看沁陽市地圖時突發奇想——何不繪製一張常平阻擊戰示意圖!有了它,人們就可以直觀地理解這場戰鬥了。
李建國拿來鉛筆,以沁陽市地圖為底本,一筆一筆地在地圖上繪製,可畫著畫著就再也畫不下去了——掌握的史料不足。
李建國不得不再次翻閱歷史檔案。然而,關於常平阻擊戰的記載只有寥寥數語:1939年春夏之交在太行山南麓豫西北地區沁陽市常平、窯頭一線,國民革命軍第40軍39師115旅阻擊近3萬試圖打開豫晉通道的日軍。在近兩個月的阻擊戰中,敵我共進行大小戰鬥400次,殲敵2000多人,3000名中國抗日將士長眠在太行山中。
怎樣才能獲得更多關於常平阻擊戰的細節和真相呢?李建國決定繼續上山實地考察和走訪。
「李局長,又來搞調查了吧,快到家裡坐坐!」10年來,李建國踏遍了戰場遺址的村村寨寨,走訪了近百位老人,村裡的父老鄉親都把他當成了老熟人。
李建國在採訪過程中,整理出了30多本厚厚的採訪日誌,詳細記錄了每次走訪了解到的故事和信息,有了第一手反映常平阻擊戰的歷史資料,他也成為研究這場戰役的歷史專家。
李建國知道,他走訪的很多老人並不是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當時年齡尚小,所知有限,如果要繪製一張反映敵我雙方更翔實、更準確、更客觀的作戰示意圖,資料仍舊不夠。
正當他發愁時,從媒體上得知李建國在繪製常平阻擊戰示意圖的國民革命軍115旅抗戰將士的後人,開始源源不斷向他提供來自我國臺灣及日本的更全面的史料,豐富了示意圖的內容。
2008年10月,李建國亮相中央電視臺《生活》欄目,在他的講述中,常平阻擊戰將士們的英雄事跡展現在世人面前。電視機前,常平阻擊戰指揮者國民革命軍115旅少將旅長黃書勳的次子——現居上海的黃建國流下了熱淚。
今年已近八旬的黃建國老人,是上海市地礦局的退休工程師,他從出生起就沒見過父親。
昨日上午,黃建國老人在電話裡告訴大河報記者,多年來,他在不斷尋找父親抗戰的足跡,看過這期節目後,他輾轉聯繫
到了李建國,兩年後,他又親自到沁陽與李建國見面,並走訪了常平阻擊戰遺址。「常平阻擊戰,是我父親黃書勳人生中最精彩的、最輝煌的歷史。我也一直在研究常平阻擊戰戰史。」
黃建國寄給李建國厚厚一沓史料,是全國各地及海外他父親老部下的遺屬們收集的,包括我國臺灣以及日本記錄的有關常平阻擊戰的內容。收到這些資料,李建國如獲至寶。為核實常平阻擊戰的每一個細節,李建國與黃建國雖然相隔千裡,但常常通過電腦視頻討論到深夜。
今年50多歲的任曉暉,是國民革命軍115旅上校副旅長史振京的曾孫女婿,在陝西省寶雞市從事外貿工作。昨日上午,任曉暉在電話裡對記者說,2013年春節期間,他與妻子的表姐妹相聚,席間提到祖上史振京將軍在抗戰期間參加並指揮常平阻擊戰的歷史,希望他能對其生平進行整理。
「由於歷史的原因,嶽母對其爺爺史振京鮮有提及,之前只知道曾在馮玉祥部任職。我在整理史振京將軍資料的過程中,就是從媒體對常平阻擊戰的報導入手,然後進行資料收集的。」任曉暉說。
2013年春節過後,任曉暉設法與李建國取得了聯繫,並從李建國的QQ空間裡看到,李建國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在地圖上手繪了一張常平阻擊戰作戰示意圖,對了解常平阻擊戰歷史很有幫助。
於是,任曉暉以2013年9月谷歌衛星地圖為背景,以李建國手繪的常平阻擊戰示意圖為藍本進行了複製,繪製成了一張新的常平阻擊戰示意圖,並得到李建國的肯定。之後,任曉暉多次與李建國通過視頻討論到深夜,並結合新掌握的史料,以及當時的道路和歷史遺蹟,對常平阻擊戰示意圖進行了20多次修改。今年年初,他們製作成了如今這張「升級版」的常平阻擊戰示意圖。
▼任曉暉繪製的常平阻擊戰示意圖記者看到,這張常平阻擊戰作戰示意圖以沁陽市衛星地圖為底本,用圖例清晰地標註著國民革命軍115旅布防的三道阻擊陣地防線、撤退路線、前期陣亡將士墓地、中日軍隊肉搏戰等準確位置,還有日軍的進攻路線、炮群位置、所使用的飛機轟炸地、毒氣彈投放地點以及日軍的部隊駐地和番號,直觀、形象地還原了常平阻擊戰各路戰線的情況。
「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銘記歷史,是為了啟示未來。」李建國說,「國民革命軍115旅的抗日熱血男兒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不惜以生命和熱血報效國家,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和時代所需要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常平阻擊戰發生在沁陽,(給當地)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一份重大歷史資源和財富。我們整理出來這份資料,對歷史、對後代,都是非常寶貴的,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1939年5月到7月,日軍為打開豫晉戰略通道,進而分割、蠶食我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調集了華北方面軍前田治師團(35師團)近3萬人,集結在豫西北太行山一帶,企圖強攻進山。為粉碎日寇陰謀,國民革命軍第40軍39師115旅數千官兵,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隊支持、配合下,和日寇展開了殊死搏鬥,在近兩個月的阻擊戰中,共進行大小戰鬥400次,殲敵2000多人,而3000名中國抗日將士也長眠在太行山中。常平阻擊戰是8年抗戰中,發生在豫西北地區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參戰將士大多犧牲,包括115旅參謀長鄧其冼和副旅長史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