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中國數十年來的法治進步,每一個腳印背後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在一個個中國法律史上的重要時刻,《今日說法》與其說是始終在場的冷靜慎重旁觀者,不如說是扶持弱者的同路人。
父母打孩子違法嗎?抓到小偷是交給公安局還是自行處理?常回家看看是口號還是法律義務?20年來,《今日說法》正是從這些小事開始「說法",成為了每天午間中國人最有益的下飯節目。
1998年,內蒙古人張紹剛還沒有遇到他命中注定的另一個內蒙古人李誕。
這年他剛剛研究生畢業,留在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北京廣播學院任教。
儘管圓臉小眼睛的張紹剛看起來一團和氣,事實證明,人不可貌相。很快,一位新老師的暴脾氣就在廣院學生中流傳開來。
那個時候的張紹剛還沒學會自黑,他讀書、上課、罵學生,享受著寧靜的校園生活,並不知道命運的饋贈會在十四年後標好價格。
另一邊,武漢人撒貝寧的本科四年生活已經進入尾聲。
對於徘徊在畢業關口的「北漂」撒貝寧來說,和今天的年輕人一樣,留京還是逃離北上廣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還好,焦慮沒有持續太久,他順利保研,成了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還要在這個他覺得「還可以」的園子裡再待上幾年。
同一年,在北大和廣院之間的中央電視臺咖啡廳,一檔新欄目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負責人肖曉琳此前參與了包括《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半邊天》等項目。彼時,她剛剛結束了在美國為期兩年的學習,準備回國辦一檔全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
《今日說法》來北大招主持人,老師覺得撒貝寧平時話多,就讓他去了。在北京西長安街木樨地橋邊的一棟老民居裡,撒貝寧遇上了同樣話多的張紹剛。
儘管只差三歲,嘴甜的撒貝寧還是張口就來「張老師」,而張紹剛是這樣形容和撒貝寧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像沒長毛的猴子」。
1999年1月2日中午12點38分起,中國人的午餐桌旁多了兩個話癆。
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1990年代,是一個世紀的尾聲,也是中國媒體黃金時代的開始。
觀眾在彩色電視機面前,目擊堆積成山的假貨被銷毀,政府與環保組織端掉可可西裡的偷獵部隊,中國運動健兒在亞運會上奪冠,熱播電視劇多數與民生大小事有關……
點擊播放 GIF 0.7M
《焦點訪談》關注點是「用事實說話」。
「大眾媒介」的時代來了。1998年,中央電視臺門口出現了兩條長龍,一條是向《焦點訪談》反映社會問題的隊伍,一條則是前來向《焦點訪談》解釋、求情的隊伍。
然而媒體扮演的只能是守望者,是黃昏起飛的密涅瓦貓頭鷹,法制才是維持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基石。正如肖曉琳所說,「如果新世紀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大廈,法律,就是它鋼筋鐵骨般的基礎結構」。
作為中國第一檔以「法」為名,以案說法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在當時被認為是「垃圾時間」的午間時段扛起了「吃力不討好」的普法重任。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概括《今日說法》的話,二十年來它只做了一件微小的工作: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器上,而是刻在每一個國民的心中。
點擊播放 GIF 1.4M
《今日說法》則重在「普法」,為正義代言。
《今日說法》早期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佔據其絕大部分內容的仍然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父母打孩子違法嗎?抓到小偷是交給公安局還是自行處理?常回家看看是口號還是法律義務?家庭暴力只是私事嗎?
法治無小事,這些問題放在今天來看似乎已經是不必再討論的公理,然而在《今日說法》的節目單上都是值得好好討論的選題。
一方面當然可以從中窺看二十年前普通民眾法律知識的嚴重匱乏,但另一方面卻是《今日說法》清醒的自我定位——普法。
有學者將《今日說法》稱為「姥姥文化」,換言之就是連家裡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不足的老年人也能看懂的節目。
放棄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高屋建瓴式的宏大敘事,《今日說法》選擇把法律這個中國老百姓最需要的武器以近乎笨拙的方式交到了他們手裡。
法制節目成套路
導演畢贛剛拍完《路邊野餐》那會兒,帶著只花了20萬勉強拍好的素材來到北京找投資。有資方願意支持這個項目,還通過製片給畢贛推薦了剪輯師。
畢贛為了表達自己的剪輯思路,給剪輯師推薦了兩個作品,一個是塔可夫斯基的《鄉愁》,另一個就是《今日說法》。
作為以案說法的節目,案件永遠是每天的主角。
在《今日說法》二十年的製作中,自然不乏大案、奇案。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今日說法》簡直就是電視界的老乾媽。
一波三折的劇情,恰到好處的剪輯總能讓人慾罷不能,並在茶餘飯後發出一句由衷的慨嘆:「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點擊播放 GIF 2.3M
節目組搭建了一個現場,構築起觀眾們的「童年陰影」。
大概由於《今日說法》給不少人留下了童年陰影,《今日說法》的忠實觀眾們還評出了《今日說法》十大奇案,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煙鎖殯儀館」。
2010年7月13日,山東商河孫集鄉。在一處廢棄農田的機井中,有人發現一具高度腐爛的全裸男屍倒插在井底。
經屍檢,死者是由於腦後遭到重擊所導致的粉碎性骨折而死,但警方在檢查現場遺留的斧子時並未發現血跡和指紋。
通過詳細比對屍體特徵和斧子的形狀,民警追查出一起僱兇殺人案,但經過審訊卻發現兇手就是死者本人。
隨著案情的推進,又牽扯出案中案,嫌疑人在多個出場人物間反覆搖擺,你方唱罷我登場,竟無一人有善行。
配合撒貝寧的金牌解說和「年薪百萬」的大佬剪輯食用,活脫脫一出現實版的《低俗小說》。
有網友畫出了「煙鎖殯儀館」案件的因果聯繫。
獨特的節目形式卻讓並不追求收視率的《今日說法》自開播以來收視效果就節節攀升,穩居央視所有節目的收視前十名,甚至一度超過了《焦點訪談》而直逼央視的頭牌節目《新聞聯播》。
這也讓眾多地方臺開始效仿《今日說法》開辦各自的法制欄目,可以說正是這一大批後起的模仿者或曰競爭者和《今日說法》一起推動了普法工作。
但隨著收視率競爭的加劇,不少法制欄目開始異化為一味追求「腥、星、性」的娛樂節目。
2015 年,律師陳秋實在《我是演說家》節目中諷刺了時下法制節目故作神秘的套路:「寂靜的夜,一雙黑手伸向了她。如花似玉的少女,又是否會慘遭蹂躪與摧殘?廣告之後,精彩繼續。」
後來的許多法制欄目,就和央視的另一檔高收視節目《走近科學》一樣,玄之又玄。
曾有記者問撒貝寧在見識了如此多的人性灰暗之後,是如何保持陽光的。
撒貝寧回答:「到今天為止,再罪大惡極的案例,我都不會說槍斃他。這就是真實。他幹了壞事,回家抱著孩子,很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慈愛父親中的一個。我看得越多,我越能理解別人,我就越愛這個世界。」
這或許就是《今日說法》與其他法律節目在出發點上的不同,法律不是為了讓人恐懼不安,而是使惡念感到敬畏,使善意感到安全。
普法之後
《今日說法》不僅僅是說法、普法,它也推動了法律的進步。
1999 年,八歲男童傅強在做疝氣手術的進程中,因麻醉出了問題導致成為植物人,家人要求進行醫療鑑定。
但當時實施的還是80年代出臺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衛生行政機關集醫療鑑定的組織權、實施權、決策權於一體。
此時鑑定委員會的副主任竟然是該醫院的副院長,家人要求迴避未遂,最終幾經周折才認定這是一次醫療責任事故。
2002年4月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專門規定了鑑定中的迴避制度。
2002年,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當時醫生推薦他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
這種藥品的售價是23500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個月需要服用一盒,藥費加治療費用幾乎掏空了他的家底。
2004年6月,陸勇偶然了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格列衛」抗癌藥,藥效幾乎相同,一盒僅售200元。
印度和瑞士兩種「格列衛」藥檢對比顯示,藥性相似度99.9%。陸勇開始服用印度「格列衛」,並於當年8月在病友群分享了這一消息。隨後,很多病友讓其幫忙購買此藥,人數達數千人。
2013年,陸勇因銷售假藥罪被逮捕,經法庭裁定無罪釋放。這一故事最終被改編為電影《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中徐崢飾演的角色,就是以陸勇為原型。
縱覽中國數十年來的法治進步,每一個腳印背後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在一個個中國法律史上的重要時刻,《今日說法》與其說是始終在場的冷靜慎重旁觀者,不如說是扶持弱者的同路人。
在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以及更為紛繁的節目選擇的大環境下,二十年「高齡」的《今日說法》無可避免地顯露出些微的老邁和不合時宜——在說法、普法之後,《今日說法》何去何從?
隨著肖曉琳病故,撒貝寧和張紹剛轉型綜藝,如今的《今日說法》慢慢歸於平淡,或許這才是《今日說法》在二十年前想看到的。
2001年冬天,《今日說法》團隊在和網民線上交流時,有人問及《今日說法》的創辦初衷,肖曉琳回答道:
「古代有句話,『不教而誅,謂之虐』,我國有了三百多部法律,公民有了解法律內容的知情權,辦《今日說法》就是為了把這個權利交給我們的觀眾。」
參考文獻:
展江 李洋.「午餐桌上的法律 」與中國法治化進程.現代傳播.2009年第一期
時統宇.見證世紀之交中國社會法治進程.現代傳播.2009年第一期
何蘇六.「說法 」十年 :變與不變.現代傳播.2009年第一期
楊彩雲.十年法治的記憶——從《今日說法》透視中國法治進程.法制與社會.2009年9月(下)
《撒貝寧:天生就是打圓場的人 不工作就虛無》.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12月
《新老派先生張紹剛》.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1月
戴錦華.隱形書寫.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 | 曹徙南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