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究天人之際」,司馬遷反覆強調的「三五」,指的是什麼?

2021-01-09 中華神秘文化

#歷史那些事#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曾談到自己發憤著《史記》的目的,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此,我們一般的理解是:探究自然界與人事的關係,貫通古今社會變革的規律,形成自成體系的獨特言論。

那麼,「究天人之際」所謂「探究自然界與人事的關係」,與我們今天提倡的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科學精神,是一回事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事實上,從《史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其實主要是推究「天道」和「人道」之間的感應關係,即人間的社會變化,尤其是軍國大事,是如何受「天命」的支配和控制的!

在《史記》中,司馬遷專門撰有五篇專書,來集中論述如何推究「天命」,即《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它們記述了推究「天命」的諸多手段:曆法、星佔、封禪、卜筮等。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當數《天官書》所闡述的星佔學。從《天官書》全篇內容來看,其中除少部分可歸入天文科學的範疇外,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星佔學內容,由此也可見太史公的意旨所在。

而在《天官書》中,司馬遷反覆提到了一個詞——「三五」,它是什麼意思呢?

先來看《天官書》「論贊」中,太史公曰:「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這是司馬遷從星佔歷算學的角度,探究了天人之際的演變規律,認為「為國者必貴三五」,即作為主持國政的人,一定要高度重視「天命循環」的「三五」周期——「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考察上下各一千年的變化,然後才能完備地了解天人之際的關係。

而在《天官書》的結尾,司馬遷再次提到了「三五」——「為天數者,必通三五」。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引原文了,這部分論述可以視作司馬遷對星佔學的綱領性總結,簡單概括如下:

1.在天象的變化中,恆星是很少發生變化的(「常星之變希見」),發生變化最多,且對星佔學最為重要的是日、月、五星「三光」,故星佔學中用得最多的是日、月、五星的星變之佔(「三光之佔亟用」)。

2.凡是發生天象之變,只有超出常規的才用來作佔。「為國者」在發生日變時,要注意行修德政,發生月變時要反省刑罰是否得當,發生星變時要對外睦鄰、對內人和。

3.發生天變後,應採取的最好的辦法是「修德」,其次是「修政」,再次是「修救」(採取補救措施),又次是「修禳」(祈求上天消除災殃);最糟糕的就是不聞不問,無視出現的問題。

4.除了日、月、五星「三光」的天變外,還需重視日暈、月暈、日月交食、雲氣和風這五種天象。因為它們與國家的政治軍事等大事相關,是最能溝通天人之間關係的表象。

可見,所謂「為天數者,必通三五」,「三」即日、月、五星「三光」的變化;「五」即日暈、月暈、日月交食、雲氣和風五種天象的變化。

此外,還有論者認為,「三五」之「三」,指的是「天、地、人」三才或「三生萬物」之三;「五」則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也有說「三五」指的是「三皇五帝」,即天命循環與王權更迭之間的關係。

總之,我國古代「三五之道」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但不管怎麼說,都與「究天人之際」有著密切的聯繫!

/完.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其實早已給出答案
    其他大臣一聽,便開口說些什麼「陛下治世有道,天下海晏河清,位比堯舜,功蓋三皇」之類的吹捧話語,皇帝一聽便十分高興,紛紛賞賜金銀珠寶,朝堂上下一片祥和。然後再讓人將這些祥瑞散布民間,大肆吹捧,便又能收割一片人心。
  • 推薦四本都市小說:鐵口直斷,一卦千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少年葉天偶得相師傳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往聖繼絕學。精彩部分: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時SX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神豪的安逸生活》劇情簡介:什麼樣的生活最安逸?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紇,指孔子父親叔梁紇。叔梁紇與孔子的母親顏氏女野合,生了孔子。「野合」這個詞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上古時期有一種古老的巫術,叫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所以,男女交合與神靈護佑,性與祈禱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張圖是成都出土的東漢磚畫,叫《桑林野合圖》。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那麼什麼是天命呢?
  • 面試官:給「木」字加一筆,是什麼字?問題雖簡單,只有1人答對
    面試官問:木字加一筆畫是什麼字?要求在十秒鐘內回答出來,並且說出來的字越多越好。話音剛落,大家就爭先恐後地回答,「禾」、「本」、「未」、「術」、「末」等字都被答到,可面試官看起來絲毫不滿意,甚至還皺了下眉。於是,劉女士覺得肯定沒這麼簡單,開始揣測面試官問這道題的用意,半猜半疑地回答:「本」這個字是四筆,再加一筆就是五筆,五筆畫的字太多了,數也數不清。
  • 落魄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為官愚忠還是男兒大志?
    大家都知道,宮裡的太監們基本都是站著方便的,但是司馬遷卻只能蹲著方便,足夠悲憤的事情了,他卻隱忍了下來。這究竟是愚忠還是胸懷大志?其實司馬遷被牽連的原因有點扯。漢武帝的時候曾派兵討伐匈奴,可負責押送軍械、糧草的李陵卻遇到了匈奴的重兵包圍,最終寡不敵眾成為戰俘。
  •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的區別是什麼?
    另外司馬遷和班固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思想差異,司馬遷時期,儒家思想還沒有被推倒那麼高的位置,所以司馬遷在評價很多歷史人物的時候並沒有單單用儒家思想的價值觀來做單一的評價,而是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的看法。而班固則不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班固則成為這個運動的產物。
  • 農村人說的「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都是指什麼?
    農民大多是以種地為生,在農村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文化,農村人的一飲一食都有講究,農村人還對此進行了總結,常說「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那麼都是指什麼呢?1、五穀農民對農作物十分熟悉,因為常年種植,在勞動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植物,那麼五穀都是指的是什麼呢?
  •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看看你會不會有所感受!
    對司馬遷影響比較大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司馬談貴道,司馬遷崇儒。他「考信於六藝」「折中於夫子」,以孔子言論作為褒貶人物的尺度。在政治上,他主張大一統,崇尚仁政、孝治。在道德觀上,他維護儒家「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的禮儀道德。二十歲時,在父親的授意下,他走出書齋,開始遊歷考察。
  • 一個人開始交好運的三個暗示,若你身上有一個,就要恭喜了
    這就是一個人開始交好運的三個暗示,若你身上有一個,就要恭喜了。一、自律這個世上的大多數人,其實才智都差不多,沒有誰比誰高明很多。但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夠取得成功,大多數人都很平凡,甚至非常平庸,只能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似乎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這樣說:「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有的人每天比別人多積累了一點。
  • 農村俗語「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啥意思?「五和六」是指什麼?
    導讀:農村俗語「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啥意思?「五和六」是指什麼?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走過的,所得到的教訓,融匯成了一句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一代代的流傳下來,而俗語的包含很廣泛,其中就有關於婚姻的,娶妻嫁人乃是一輩子的人生大事,娶個好妻可以保你家庭和睦,事業更上一層樓,反之不光婚姻不會長久,而且婚姻生活還有可能會是一地雞毛,不盡人意,而對於農村俗語就有相關的「警示」,就比如「男不娶五
  • 司馬遷不懂山東人(2020高考作文)
    萬眾矚目的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材料作文,就是講三個山東人的愛恨情仇故事,以及山東老鄉孔子和陝西人司馬遷對他們的評價。看完材料審完題之後,我想我註定是要跑題了,因為我馬上得出了這麼兩個推論:第一、司馬遷不懂管仲。
  • 農村房屋陽宅三要指什麼?陽宅風水吉兇取決於哪些方面?
    農村一直都有很多關於宅子的風水方面的講究,有一個陽宅三要指的什麼,您知道嗎?
  • 司馬遷聽老百姓說:誰知道什麼是仁義,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人
    「誰知道什麼是仁義,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人」——漢朝老百姓的話簡介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散文家,曾受學於孔安國,董仲書。司馬遷幼時起就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學習知識。父親進京任職後,司馬遷留在家鄉耕讀牧養。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提到: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司馬懿在民間調研考察時,曾聽到過老百姓講,"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仁義,只曉得誰對他們好,誰就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