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文
2012年初,陵縣文化和旅遊局的石賢聖同志曾撰有《漫話古鎮神頭》一文,發表在2012年1月13日的《德州晚報》上。該文將神頭鎮名稱之來歷和漢墓群、東方朔墓以及地方特產的「厭次春龍」(香椿)寫得具體生動,對人們認識和了解神頭起到了較好的推介作用。本文作為《漫話古鎮神頭》的續篇,期望讀者能對明清時期的古鎮神頭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一、稱其「經濟重鎮」當之無愧
陵城區神頭鎮在明清時期一直是陵縣區域的商業繁華之地,稱其經濟重鎮當之無愧。 300多年前,曾任過山西馬邑縣知縣的陵縣人李蕃祚撰寫的《建修神頭鎮後馬頰河西橋碑記》記載:「縣治東二十裡許,有巨鎮曰『神頭』,相傳為厭次故城也。城之廢不知幾何世年,而居人之繁庶,市廛之布列,四方商旅之輻湊而雲集,於陵六店(柏林店、徐家店、大柳店、鳳凰店、鹼場店、淄博店)居首」。
更能證明神頭鎮商業繁榮的是另外一塊石刻碑文,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陵縣知縣梁舩撰寫的《神頭鎮課稅碑》。該碑記載了明末清初神頭鎮由每月6個集日增加到12個集日的史實。神頭鎮本來是二七大集,即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6天為大集,即每5天一個集日,四方商賈與士民聚集此地進行交易。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許多人覺得5天一集在時間上有點長,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些肉類熟食和蔬菜不夠新鮮,所以在鴻臚寺序班邑人康湛等人的籌劃下,在集與集之間又加上一個小集,使集與集之間的間隔時間縮短為2天,成為5天2個集,每個月的初二、初四、初七、初九、十二、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二十九成為12個集日。集日的增加,無疑方便了附近人們的生活,滿足了大家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當然,集日增加也是商品經濟繁榮的標誌之一。一般而言,5天2個集日,有點接近城市人的生活了,也有點與現在人的生活接近。並且為了保證所加小集,即規定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6個小集不收商戶的課稅,從而使物價便宜許多,自然來此趕集的人越來越多,集市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康熙中期,神頭集市有了專業分工,出現了線市、果市、魚市、木市、布市、菜市等。專業市場的形成,使相同的商品得到相對集中,可以增加購買者更好地對商品進行性價對比,便於購買者挑選中意的物品,這也較好地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市場需要。
為了降低市場費用,裁革冗稅,鎮街士民公議設「官鬥兩枚、官秤一枝、牲口經紀二人而已,無別需索也」,甚是便民。後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水災後,當地谷價騰踴,遊手滑民視為奇貨可居,不僅把持行市,而且與牙儈串通立鬥數枚,找一些地痞無賴做幫掛鬥戶,橫索鬥錢。凡是買賣的東西,無不額外徵稅,甚至發展到公開詐騙客人銀物。牲口經紀更是心狠手辣,恨不得讓買賣牲口之家倒黴破產。各專業市場的行頭紛紛訛詐商戶,攪亂市場,致使商賈裹足不前,集市規模越來越小。為了打擊市霸和不法牙儈,鎮街紳衿曾多次向知縣申訴,並承諾「一切課稅,本街紳衿捐輸,一律不讓行商承擔。至於市場管理人員的選用,必須是鎮民公議忠實之人,皆由僱充,既不領牙貼、也不負責收稅」。這樣一來,市場管理人員就沒有了魚肉商戶的理由和辦法。這裡的集市不僅有了「義集」之稱,而且也迅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繁榮。自那以後,神頭鎮的商業繁榮一直延續至今。
二、譽為「文化重鎮」名符其實
神頭鎮不知是距離縣城較近的緣故,還是受智聖東方朔的蔭庇,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尤其是明代中後期,這裡接連考出康丕揚、石維屏兩位進士並成為朝廷重臣,由此也造就了陵縣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仕宦家族。
康氏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北直隸(今北京郊區)玉田縣遷至陵縣神頭鎮(街)的農戶。現分布陵城區、德城區以及省內外多處地方,人口達3000餘人,是德州區域為數不多的文化世家。
明清時期該家族共考出進士3人,舉人3人,各類貢生17人。
三名進士分別為:七世康丕揚、九世康廉採、十世康樵。康丕揚,萬曆四年(1576)舉人,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康廉採,字計庸,號繼驤,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十六年(1659)進士,授福建興化府推官,遷河北靈壽縣知縣。康樵(1661-1712),字友漁,一字牧齋,號雪濤,一號雪廬,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人,四十二年(1703)進士,以母老就兗州府教授。在任4年,甚得士心,未及報政卒。
三名舉人為:康恕、九世康嚴採、康鳳翥。康恕,成化十六年(1480)舉人,官知縣;康嚴採,順治八年(1651)舉人;康鳳翥,字紫庭,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人。
康氏家族代表人物為七世康丕揚。康丕揚(1552-1632),字士遇,號驤漢。生而穎敏,讀書過目不忘。 16歲進入縣學。萬曆四年(1576)中舉,二十年(1592)進士,先後任寶坻縣知縣、密雲縣知縣、陝西道監察御史兼管河東鹽政、遼陽巡按兼學政,後署理兩淮鹽課。在任期間,修理城池,平反冤獄,嚴於執法,懲治惡僧,化解矛盾,維護安定,注重釐正文風,發展當地教育事業。萬曆三十七年(1609)春,致仕歸裡。晚年教子課藝,整理地方文化冊籍,對家鄉的文化事業建設有突出貢獻。崇禎五年(1632)秋卒,享年81歲。著有《北臺疏草》2卷、《按遼疏草》6卷、《按晉疏草》6卷、《三關圖說》《按淮疏草》2卷、《癸卯兩事志略》5卷、《省身錄》1卷、《蓄德錄》1卷、《千秋鏡源》60卷、《六朝兵□》27卷、《廣古傳信方》5卷、《集閩方》4卷、《宮傳方》3卷、《東坡先生外集》86卷、《韓魏公集》30卷、《白氏長慶集》4卷、《評》4卷、《公移尺牘四六詩文》84卷、《棲鳳館遺文》1卷、《東方先生文集》。其中,《三關圖說》《東坡先生外集》《東方先生文集》3書仍存於世。康丕揚曾為東方朔墓立碑並輯《東方先生文集》,集東方朔事跡與作品於一體,目的是進一步弘揚東方朔文化,還東方朔本來的歷史面目。
康氏家族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陵縣誌·藝文志》中收錄的康氏家族文士9人所著書目26種,即:康丕揚——《按遼疏草》6卷、《北臺疏草》2卷、《按晉疏草》《按淮疏草》2卷、《癸卯兩事志略》5卷、《省身錄》1卷、《蓄德錄》1卷、《千秋鏡源》60卷、《六朝兵鑑》27卷、《集聞方》4卷、《廣古傳言方》5卷、《官傳方》3卷、《白氏長慶集評》4卷、《公移尺牘四六詩文》84卷、《棲鳳館遺文》1卷、《鋤經堂遺文》1卷;康湛——《萬紫園集》;康溥《厭陽稿》24卷;康嚴採——《挹爽亭遺集》1卷;康溫採——《松雲軒遺集》1卷;康樵——《大冶齋遺文》1卷;康灼坤——《梯霞齋遺文》1卷;康堅——《謙受堂遺文》1卷、《經史統要》2卷;康約——《此君山房詩文集》2卷、《康氏詩草合集》8卷。
石氏家族原籍河南汝縣,始祖石甫於洪武年間遷往臨邑城南清涼店,稍作停留後遷入神頭鎮後石家村,世代務農。
明清時期該家族共考出進士1人,舉人1人。進士為七世石維屏;舉人為八世石天麒,石維屏長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舉人,官至合肥縣丞。歲貢生1人:石青碧,乾隆五十年(1785)貢生,道光《陵縣誌》有傳。
石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為石維屏。石維屏(1573-1638),字邦衛,號新周,陵縣神頭鎮後石村人。萬曆二十八年(1600)舉人,二十九年(1601)進士。初知獻縣,循良稱第一,去後謳思立祠祀焉。升任兵部武選司主事;丁憂,服除改任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調任禮部儀制司主事,後遷祠祀司員外郎。天啟二年(1622),由精膳司員外郎升任禮部儀制司郎中。天啟三年(1623)五月,石維屏被委任為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汝南道;天啟五年(1625)九月,升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管遵化道,出任山石(山海路、石門路)關內道。天啟六年(1626),升為陝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崇禎二年(1629),改任為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石維屏仕宦32年,田產不增,死後入陵縣鄉賢祠。
三、以俠肝義膽「捍家衛園」
世人皆知美好家園是由人們共同打造而成,守護家園更需大家的精誠細心。光緒《德州志略》中有一篇《許文魁傳略》,具體記載了神頭南街許文魁、徐文烈兄弟於清末帶領團民抗擊捻匪保護家園的壯烈事跡。
清後期自鹹豐年間以來,魯西北大地深受捻軍與本地黑騎軍的匪亂禍害。同治元年(1862),神頭南街許文烈以武生授職衛千總,四品頂戴,奉旨團練。許文烈乃傾家所有招募丁壯,製造械仗,帶領團隊晝夜訓練。未數月,而土匪三千餘人,豎旗放炮,已至邊臨鎮橋下,神頭鎮上的老百姓開始自危。許文烈對大家說:「不要怕,對付這種流賊還不容易嗎? 」親率團勇四百名,令各執擋板伏地不動,等待盜賊火藥放盡,然後銃、炮、弓箭一齊俱發,叫喊著一齊殺向敵陣。賊眾大敗,殺賊數百名。
又明年,捻匪宋景詩攻破陵縣城,劫庫殺官。早已探聽到神頭街十分富有的捻匪,以迅耳不及之勢突然出現在神頭街上。許文烈調團不及,乃率本家親丁二十餘名突圍巷戰,急令居民上房,磚瓦齊下。賊失勢稍退,遂整隊出戰。一直將賊追到韓村,又給了盜匪一個沉重打擊。老百姓剛覺得有點安全感,而許文烈以積勞受病落下殘疾,不能再繼續帶領大家御匪了。
許文烈的哥哥許文魁,字漢章,由衛武生保舉守備。遇事明決有膽略,然深沉不伐,與弟文烈以氣節相磨礪。同治七年(1868)春,捻匪張總愚擾境,遣賊數萬包圍神頭街,街上的百姓因害怕皆赴許文魁居所,跪地哀求他想辦法。許文魁毅然決然地對大家說:「我弟不能出,此事應是我的責任。雖然兵兇戰危,很難保其必勝,我將以一身當之。 」說完,隻身造訪賊營,見其帥胡勞幅,謂之曰:「將軍數萬之眾圍鎮,吾鎮之父兄子弟已無不延頸以待命矣。然有以知將軍之必不攻也。 」賊帥曰:「請試言之。 」許文魁慢條斯理的說道:「將軍之為此來也,欲何為乎?不就是為了馬匹與財貨嗎?為什麼我說將軍不必真攻了。將軍愛馬,人亦愛其馬。將軍愛財,人亦愛其財。況室廬於斯,身家於斯,人知必死,雖婦人孺子亦皆將死守,而為將軍之勍(強)敵,若旦夕不下,我們的民團阻在你的前頭,而你們身後還有官兵的追擊,你們的軍師為什麼不知道為將軍的前途命運著想呢?為啥不能兩利而俱存之,就不知道久攻不下會招致兵敗的後果嗎! 」賊帥問:「為之奈何? 」許文魁見時機成熟就順勢說道:「吾以諸父老不釋之故,謬充團長,終不忍以區區者為父老累。吾家有私藏煙土二百兩,名馬二匹,願以贈將軍。 」賊帥聽後高興地說:「敬諾。 」許文魁剛走出賊帥帳篷,就被一幫剛剛負傷的敵軍傷員圍住,喊著要殺死他報仇。許文魁大聲說道:「我若害怕死就不會來這裡。爾等何不持吾頭去? 」賊眾曰:「試試你的膽量。怎敢相犯? 」及還,許文魁對部下說:「我不能在匪賊面前失信。 」派人持煙馬贈之,賊便移營而去。後月餘,賊眾數萬猝至,攻圍甚急,外援阻絕,許文魁及其姪許龍驤率團五百餘人迎戰,自晨至夕,力竭陣亡,蒙賜恤典,準許文魁世襲雲騎尉,嫡男許良弼可予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