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前夕,中方絕密情報被日諜竊取,他們到底用了什麼手段?

2021-01-18 地平線薦賞

1937年7月,北平「7·7事變」爆發沒幾天,日本近衛內閣決定向中國增兵,中國抗戰拉開帷幕。而作為交戰雙方,中日兩國則把第一場戰鬥的地點,選擇在了上海。當時,日軍揚言3個月內滅亡中國,國民政府同樣集結了各路人馬,要在上海跟日軍一較高下。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集結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不同種族,上海不僅是海內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還是世界間諜之都。此時,日本諜報界的巨頭們對中國的間諜戰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就這樣,中日雙方的諜報大戰便在這座東方之都上演。

日本作家川合貞曾經講過:上海作為間諜之都,情報組織盤根錯節,有人跟美國有染,也有人跟德國、英國、俄國或者日本有關,僅在上海的日本諜報機關就有海軍、陸軍、東京警署、外交部、司法部、臺灣總督府、高麗總督府,它們即獨立又互相競爭。

隨著「7·7事變」的發生,也預示著中日戰爭的全面展開,因此,日本朝野上下加快了向中國增兵的腳步,希望能夠一舉拿下中國華北地區。與此同時,上海灘也同樣暗伏危機,表面一片平靜祥和的大街小巷,卻隱藏著無盡的殺機和陰謀詭計。

1937年8月9日,上海「大山事件」爆發。當時,日本海軍陸戰隊駐紮在上海豐田織紗廠裡,一天,中尉大山勇夫等人駕車強闖虹橋機場,在不聽勸阻之下,被喬裝成保安團的中方士兵當場擊斃。這一事件的發生,竟然成了「8·13淞滬戰役」的導火線。

事件發生以後,作為上海市長的俞鴻鈞不想事態進一步擴大,便跟日方駐上海公使岡本季正協商,但岡本以中方軍隊滲透上海為由,提出將機場保安團全部撤離,但被俞市長嚴詞拒絕。此後,雙方雖有接觸,但暗地裡卻調兵遣將。這個時候,一件怪事發生了。

當年,上海市政府的辦公地點在市中心,俞市長天天上下班需要路過四川北路的日本海軍司令部,簡直是如鯁在喉。於是為了保險起見,他命令全體人員把一些情報檔案轉移至它處。但是,當大家準備轉移的時候,竟然發現所有檔案都不翼而飛,只剩下一摞摞白紙。

上海陳存仁醫生在小說《抗戰時代生活史》裡有這麼一段描述:當時,市府秘書王長春很早就被日本間諜收買,他便夥同其他相關同事上演了「盜卷宗」的戲碼,導致上海市府所有檔案情報落入日方手裡,相當於上海市府的情報部門,早已變成了日本人的部門了。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為了日後不再受到日本人的監視,俞市長就率領其他十幾名親信,將市府的辦公地點搬到了法租界白賽仲路上的一棟小洋樓裡。可是,令俞市長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上午剛剛搬進新辦公樓,東西還未整理,下午就叫日本同盟社給報導了出來。

另外,陳存仁醫生還回憶道:日本同盟社撰寫的稿件,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按照報紙採用的新聞稿形式,另一種則是不公開的內部參考資料形式。其中,在參考資料當中就提到了上海市政府秘密喬遷之事,還把全部工作人員名單寫得一清二楚。

然而,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過了不久,南京方面給俞市長的一份以私人加密形式的公文資料,再次落入日諜手裡並成功破譯,而且依然在日本同盟社的參考資料中給披露了出來。這可把俞市長驚到了,經核查發現,洩密之人竟是自己的法文秘書耿嘉基。

耿嘉基,字績之,江蘇松江人,父親是前清出使比利時的欽差大臣。7歲的時候,他隨父親來到法國讀書。學成歸國以後,在父親好友的安排之下,成為了外交部的一名小職員。接下來,當張群就任於上海市長的時候,他也隨之來到上海任市府的法文秘書。

上海新聞大佬金雄白曾經回憶說:在上海一提到耿秘書,不說家喻戶曉,但場面上的人都知道。當年,他除了在上海市政府工作以外,他還在法租界的巡捕房和公務局裡擔任秘書一職。所以,耿秘書在上海灘可謂是一位黑白通吃、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

據知情人透露,耿績之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被日本情報機關收買成了漢奸。當「淞滬會戰」打響以後,他多次向日本特高課提供機密情報,甚至在日軍佔領上海以後,他竟然跟汪偽特務頭子李士群走得非常近。因此,還被國民黨軍統列入暗殺名單。

當年,身為軍統情報員的陳恭澍曾經說:汪偽政權成立後,耿績之辭了法租界職務,隱居在自己的深宅大院,還以上海大亨自居。雖然算不上什麼大學問家,但他卻廣納門客,特別是廣交政府官員,擴大影響力。不過,他並不魚肉民眾,偶爾還做一下好人行善積德。

後來,耿績之在上海永嘉路的公寓裡飲彈自盡,對於他的死因看法不一。其中,小編在國內的一些資料中,看到有一段耿績之曾對朋友講的話,說:如果日本人侮辱我,我一定自殺。小編覺得諷刺,一個背叛祖國的人還敢說這話。不過,他確實受到了日本人的侮辱。

事情發生在1943年的某一天,日軍在一列從上海開往南京的火車上,查獲了大量偷運的走私大米。因為,當時整個上海灘的大米,通通被日本當局專營管制,中國人不能私自買賣大米,否則坐牢。然而,日軍在抓捕的這一批走私犯裡,有人就供出了耿績之。

隨後,耿績之被日本憲兵逮捕移送南京關押,經過家人四處託人,才被釋放回到上海。可沒過幾天,就傳出他自殺的消息。不過,大家分析這幾十萬斤的「大米走私案」,應該是汪偽高層所為,耿績之作為明面上的參與者,他只有自殺才能保住家人的安全。

1943年3月,汪偽政府糧食局的一些中層相關官員,隨後被日軍抓起來統統槍斃了。這一起轟動整個上海灘的「大米走私案」,查到這一級算是草草結案,至於背後的真相,只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事實上,在「淞滬會戰」之前,日本情報機構不僅僅收買了耿績之、王長春等一些上海市府的工作人員,日本諜報人員還把手伸向了遠在上海千裡之外的南京政府裡的核心階層。

淞滬開戰之前,在一次南京軍委會的最高國防會議上,老蔣頒布了對長江下遊江陰要塞的封江令。當時,老蔣命沿江部隊清除江陰一帶長江上的航標,並在長江主要航道布設水雷。但沒想到,長江沿線國軍部隊正在準備行動之際,日本方面卻已經得到了情報。

從8月6日到8月7日兩天裡,所處長江中上遊的南京、武漢、宜昌、重慶等各大碼頭,停泊的日艦和商船,共計30多艘。當時,這些艦船好像接到了國民政府的封江命令一樣,沒有任何的遲疑,所以艦船全部開足馬力、快速駛向長江中下遊方向。

與此同時,位於長江中上遊各大城市裡的日僑,也都統統放下手上所有事情,登上日船火速轉移。有的人家中電風扇還在轉,有的人家飯桌上的飯菜還冒著熱氣,甚至有的人家連一些貴重物品都沒來得及拿。等中方海軍趕到的時候,只攔下2艘日本小商船。

當南京方面得知消息以後,老蔣氣得把桌上的景德鎮花瓶都摔碎了。顯然,這是一次嚴重的洩密事件,這說明了在政府高層,也就是那些掌握絕對機密的人群裡,一定是出現了奸細,而且這個人還是核心圈的成員。那麼,到底是何人洩露的最高的絕密情報?

當初,參與這次最高等級的國防秘密會議的,除了老蔣自己以外,還包括行政院長汪精衛,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政部長何應欽,還有全國幾大戰區的指揮官。顯然,這些大人物不會是奸細,於是,擔任本次會議記錄的行政院秘書黃浚,浮出水面。

原來,黃俊早年在日本留學,而且還是日本駐南京公使須磨是早稻田大學的同窗。而須磨表面上是一名駐華公使,實際上卻是以外交官作掩護的日本間諜。當年,他就是以同窗之情買通了黃俊,所以在老蔣封江命令下達的那一刻,黃俊就將情報傳給了須磨。

拿到情報以後的須磨,一看事態嚴重立刻把情報通過電臺,上報給了駐上海的日本海軍司令部。接下來,就看到了各港口的日軍及軍艦、商船,立即升火、快速離開原碼頭,駛向長江下遊,並且強行衝過江陰要塞,徹底打碎了國民政府的這一次戰略部署。

就這樣,在中日雙方在淞滬交戰之前,日本人沒開一槍一炮,只是通過日諜的暗中活動,就把中國軍方戰局從主動出擊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境地,而日軍在日後的戰局中取得了絕對優勢。顯然,諜報活動的破壞力是巨大的,也導致我們在整個抗戰過程中損失慘重。

相關焦點

  • 《捍衛者》定檔9月22日 再現淞滬會戰六百壯士悲歌
    《捍衛者》定檔9月22日 再現淞滬會戰六百壯士悲歌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近年來,隨著《血戰鋼鋸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敦刻爾克》等電影的出現,戰爭題材電影重回大眾視野。
  • 此人潛伏中國37年,竊取150份機密情報,到2016年才被發現
    間諜的歷史上非常悠久,根據《左傳》中的記載,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諜」:「使女艾諜澆。」書籍《說文解字》中對「諜」的解釋是:「諜,軍中反間也。」間諜也稱奸細、細作、斥候、特務、臥底等。著名的警匪片《無間道》,也講述了兩個臥底的主要故事。有一個人潛伏中國37年,並竊取150份機密情報,直到2016年才被發現,到底是什麼情況?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第四十八軍淞滬會戰戰鬥詳報》,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會檔案,3255-13,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戰史會檔:《陸軍第二十軍與淞滬會戰》,轉引《川魂-四川抗戰檔案史料選編》《近衛在日本七十二屆議會的施政演說》,《申報》1937年9月6日《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8冊,《松井石根日記》時間注1937年10月8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馮玉祥:《呈蔣委員長感機電
  • 他潛伏中國37年,竊取150條機密情報,直到2016年才被發現
    《說文解字》中也解釋道:「諜,軍中反間也。」在《孫子兵法》中還詳細介紹了「諜」的具體內涵,乃分為「五間」。 現如今,我們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並不意味著能夠放鬆警惕,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他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我們的動向。二戰結束後,日本仍然打著中國的注意,他們還在中國留下不少日本間諜,專門來搜集中國的重要情報。對日本間諜的了解,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土肥原賢二、川島芳子等人身上,其實現代時期也有間諜存在,比如阿尾博政。
  • 甲午戰爭前 中方高級電報密碼已被日方破譯(圖)
    說法一:日間諜成功滲透搞到密碼  歷史上的日軍,是極為善於使用間諜手段的,宗方小太郎、明石元二郎、土肥原賢二這些人都在世界間諜史上留名(當然不是啥好名)。  甲午戰前數年,日本軍部即向中國派遣大批特務,組成龐大的間諜網,搜集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理山川、風俗人情等各方面情報。
  • 外交部:美國竊取海量數據信息,難道不想做出任何解釋嗎?
    1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國務院5日發推特稱,所謂「清潔網絡」目前包括180家電信公司和數十家高科技公司,形勢正向對華為和中國共產黨其他監控工具不利的方向發展。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坂西利八郎:日諜青木宣純的得意門生,號稱「7代興亡的不倒翁」
    所以,孫中山搞的什麼共和這一套,他們並不太願意接受。然而,年輕一輩的日本人,則支持和擁護孫中山,因為他們迫切希望中國亂。因此,在孫中山一眾高舉「反清」運動的過程當中,日本著名的民間情報組織「黑龍會」為他提供了資金上的幫助。有了經費的保障,孫中山倡導的「中華同盟會」,在1905年的東京正式掛牌成立。然而,同盟會地址就設在「黑龍會」頭子內田良平的家裡。
  • 美國出動王牌特工,想竊取原子彈機密,未料到卻栽在兩隻老鼠身上
    西方國家也就在這個時候看到了偷竊原子彈機密的希望,美國出動王牌特工,想竊取原子彈機密,未料到卻栽在兩隻老鼠身上。在新中國大量從國外進口先進設備的時候,一個名叫喬治·瓦特的人假扮成為一個英國的設備調試專家,來到中國對設備進行檢測。但是實際上,他是美國派來偷竊中國原子彈機密的王牌特工。
  • 中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標誌地:淞滬抗戰中的「八字橋」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導致東橋被毀,僅剩西橋。1933年,西橋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成為閘北進入虹口的咽喉,是日軍最重要的前哨陣地。「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當日上午,中國軍隊向「八字橋」搜索前進。部隊進抵橋西時,被日軍發現,遂向中國軍隊開炮,導致數名中國士兵傷亡。中國軍隊當即迎頭痛擊,雙方在「八字橋」附近展開激戰。
  • 上海八字橋見證淞滬血戰第一槍
    [摘要]兩次淞滬抗戰開始於八字橋,日軍被中國軍隊擊斃的第一位少將斃命於八字橋附近,中國軍隊第一次向日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也是在八字橋。說到八年抗戰開始的標誌,每一個國人都會想到盧溝橋。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繼續擴大,蔣介石決定在華北決戰,但是為確保側翼必須先要迅速解決上海的日軍,而且為了防止日軍進入長江,蔣介石下令在江陰沉船封鎖長江,可惜被潛伏在汪精衛身邊的日本間諜洩露了情報。7月28日,得到消息的日本僑民從漢口和長江沿岸迅速撤離到上海。7月29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永野修身發布命令,要求第一艦隊主力駛往上海,配合在上海的第三艦隊備戰。
  • 4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戰死的最高將領是誰?都是什麼軍銜?
    長沙會戰,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中國軍隊以九萬餘人的傷亡,殲滅了日軍11萬人,並且抵抗住了日軍猛烈的進攻,第四次是在1944年,中國軍隊沒能複製勝利,日軍攻陷了長沙。這四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都戰死了很多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雙方戰死的最高將領都是誰?
  • 盤桓中亞上空的情報刺探者——「黃金雕」(APT-C-34)組織
    從報告結果來看,其深刻勾勒出一個中亞內陸國如何藉助網絡攻防技術,採購或研發網絡武器,進行信息情報與機密竊取;進而在網絡戰大安全時代,擺脫地緣束縛與局限,全面掌握網絡空間的控制主權。操縱黃金雕(APT-C-34)的幕後勢力:哈薩克斯坦網絡戰時代,諸如中亞地區等地緣條件較差的國家,難以影響大國的決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網絡空間也任人支配。
  • 王耀武血戰淞滬,採取夜戰奇襲的戰術,日軍士兵在夢中見了閻王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不得轉載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上海地區的局勢也驟然緊張起來……8月9日,日本軍曹大山勇夫擅闖虹橋機場,被我機場保安部隊開槍擊斃。日本人遂要脅中方撤走上海的一切軍隊,中國人當然不能接受。上海戰事隨即展開。
  • 諜王佐爾格,鮮為人知的風流一面,最後時刻極少人知的那句感嘆
    二戰期間佐爾格潛伏在日本時期,獲得了許多對於前蘇聯來說超級重要的情報。被稱為超級間諜。其情報的重要性和傳奇色彩在後世對二戰的十大間諜的評比中,他當之無愧排名第一,被譽為"諜中之王"。今天的佐爾格,已經不但成為一個情報人員的經典形象而被載入史冊,他的許多工作方法也被作為經典教案而被許多國家的情報組織做為培訓情報人員的重要教材。
  • 蔣介石與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
    [摘要]關於開闢淞滬戰場的原因,蔣自己如何解釋? 1937年的淞滬之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規模巨大、作戰最烈的一次戰爭,時間長達三個月,日方動員兵力約25萬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5萬人,其後的南京之戰實際上是它的尾聲。
  • 梅州人率《八佰》「壯士許國」,這段悲壯歷史8月21日上映!
    原標題:408 Request Time-out 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了 故事很悲壯 小編在梅城的電影院看時 還聽到周圍傳來 隱隱約約的啜泣聲   《八佰》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 當代漢奸:1977年考入大學,洩露我國機密情報,行刑前很囂張
    什麼是「公派」,就相當於是國家出錢讓你出去學習,學成之後是得回國造福國家造福社會的。原本有著不錯發展的沃維漢卻在之後的想法大變,在德國學習期間被臺灣軍情局策反,以重金酬之,並且還給他把一些電子設備配齊,沃維漢開始搜集一些國家的情報,不僅如此,沃維漢還前往奧地利經商,並將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接到奧地利,在沃維漢回國之後,她的妻子和女兒便加入了奧地利國籍。
  • 《八佰》再度定檔,8月21日上映,你對它有什麼期待?會去看嗎?
    《八佰》是一部以中國歷史中著名的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1937年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附近展開大規模會戰,史稱:淞滬會戰。戰鬥持續三個月,中國軍隊用折損60%精銳部隊為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