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喪事,是中國傳統喪葬文化的保存,不同的地方喪葬文化有別,這也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各地的差異。
按照各地的傳統,在辦喪事過程中,孝家要擺一次酒席,不同地方擺酒席的時間安排不一樣。有的地方在送葬前擺宴吃飯,有的地方在送葬回來後擺宴吃飯,還有的地方把擺宴吃飯放在送葬的前夕晚餐。這三種地方風俗筆者都比較熟悉,且都親身經歷過。
辦喪事座席種類
農村辦喪事期間,分流水席和正餐兩種。正餐只有一餐,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擺宴,一席至少八到十個菜以上,一般按當地習俗來按排每座人數和上菜的個數;流水席就是辦喪事期間招待幫忙、客人、陪夜等人的普通座席,一般只上四到六碗菜,主要是根據孝家的經濟狀況來定。舊時的流水席,來人可隨到隨吃,像河水一樣流個不停,人們可隨時打水,稱流水席。現在辦喪事很多地方都進行了改革,傳統意義上的流水席少了,一般分早中晚夜(即霄夜)四餐,開餐時間相對比較固定。
送葬前的擺席
送葬前的擺席不管是前夕還是次日清晨,都是習慣稱的正餐,也就是預示喪事即將辦完,要送老人出去安葬。孝家為了感謝親戚朋友和鄰裡的而辦的酒席,因此,這種酒席與紅事中的酒席桌上擺的沒有區別。這種宴席開席時,先由主持辦喪事的人(稱之為執客司、執客師、總管等)先講一通感謝的好話,然後,主持人帶著孝子孝女哭喊著給每座行跪拜之禮。這種宴席因被孝子孝女的悲傷之情感動,席上的人都陪著落淚。此種方式在送完喪後,人們自行離開,三日內,除舅舅、姑姑等親戚為孝家「進財」需接待做飯外,孝家不用再請其他人到家事來吃飯。此後一段時間內,辦過喪事的家庭一直籠罩著一種悲傷的氣氛。
筆者的家鄉屬於這種風俗。
送葬後的擺席
送葬後的擺席也是辦喪事中的正餐。此種風俗在送葬前一直是流水席,不辦正餐,待送完葬後,送葬的人不離開,仍舊回到孝家,蔣孝家的家裡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包括房屋貼的孝聯都要除去,再擺席。因為已經把老人送走了,孝子孝女到每個座席上說一些感謝的話,不用哭喊著行跪拜之禮,一般來說在此種酒席上,孝子孝女也不宜再過分地露出悲傷之情。這樣,這種酒席也就少了那種悲傷的氣氛,顯得比較輕鬆自如,吃飯時有說有笑地閒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筆者的妻子家鄉就是這種風俗。
擺席時間不同是對生死觀的不同理解
以上兩種喪事的擺宴習俗,送葬前的擺席地方的禁忌要多一些,受封建傳統的禮教思想影響要深一些,對孝家的要求嚴一些。而送葬後的擺席地方,人們則要樂觀和豁達一些。
中國人講究的是死者入土為安,親戚朋友和鄰裡經過數天辦喪事的辛苦操勞,有的人接連敖夜,一直籠罩在一種莊嚴肅穆悲傷的氛圍裡,送完葬,把喪事圓滿辦完了,人們都有一種成就感,發自內心的喜欣之情自然也就掛在臉上。
喪事辦完了,意味著老人去世帶來的悲傷就像翻書一樣,這一頁翻過去了。去世老人的至親繼續悲傷一陣也是應該的,但不可能要求親戚朋友和鄰裡繼續陪著孝家一起悲傷,這既不合符情理,也不是可能做到的事。一個村子、一個大的家族之中,生死病死皆屬正常現象,而一些喜喪,老人是年登壽滿,喪事可以用喜事方式來辦,這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例如,有的地方老人上了九十(也有上百歲的),兒孫戴孝不是白布,而是紅布,這本身是對老人的圓滿辭世是一種慶賀,慶賀老人高壽的福分。
增廣賢文中有一句這樣的話:「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人生一世,衰老和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因此,我覺得農村辦喪事送完葬以後,擺酒席,在乾乾淨淨的孝家吃酒席,參與辦喪事的人露出真實的高興表情,沒有什麼不可以,這是農村人在自然規律面前樂觀、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舊時代的一些農村尚且能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形成這種喪文化,我們現在的人就更不要計較一些儒腐的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