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孩打工十年返鄉開圖書室:要減少未成年人外出打工

2020-12-01 澎湃新聞
2016年7月2日,故事課上,吳利珠在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七月,午後的覽表村格外安靜。老屋瓦頂下的吊扇發出輕微的嗡嗡聲,悶熱的空氣被撕開一道口子又迅速裹緊,一陣又一陣。吳利珠手夾一支煙坐在沙發上,講著自己自14歲出門打工以來的經歷,每每回想到有趣的地方,就爆發出一陣旁若無人的大笑,驚得躺在她腳邊的狗兒「貓母」猛然抬頭,看她一眼,又重新垂下腦袋緩緩合眼。

鄰居家的兩個小男孩光腳跑進屋來,自顧自坐下。半晌,哥哥忽然開口:「暑假的那個課,是幾年級的?」

「都有。」吳利珠說。

「要是四年級的我就去。」

「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吳利珠笑。

小男孩兒和弟弟對視一眼,臉上浮起一層喜色。

「那我也去。」弟弟說。他三年級。

「什麼時候?」哥哥問。

「我還沒弄好。時間定了跟你們說,肯定會叫你們的,好吧?去吧。」吳利珠說。

倆小傢伙笑嘻嘻一溜煙兒跑了。

這是吳利珠回鄉辦鄉村圖書室,並與NGO合作引進高校學生假期下鄉義教的第二個年頭。

吳利珠辦的鄉村圖書室。

三年級輟學外出打工

覽表村地處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岐石鎮。村裡只有一條公路,算是主街,街道兩旁是林立的小鋪,小鋪之間有窄窄的小道。從小道往裡走就像進了迷宮。許多房子由於太老,已經空了,村裡人都搬去了更高處的新房子。覽表圖書室離主街道不遠。一棟二層小樓,就坐落在一條小道口,再往裡走一段就是媽祖廟。

「燈塔計劃」的義工們是2015年暑假時初次來到這裡的。這是一個旨在「通過滋養生命的教育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義工組織,培訓和組織在校大學生和在職人士下鄉,在當地學校和社區進行義教。他們看中了覽表村圖書室立足社區的屬性,聯繫到吳利珠,打算做一個月的義教。「珠姐很快就答應了。」領隊廖秉勳說。

他對吳利珠的第一印象是「直率」:「一下車,她先打的招呼,然後就很爽朗的跟我們說東西放哪裡,去哪裡休息一下。」

燈塔義工們接手了圖書室的日常運營,並按照計劃開展實踐性課程。令廖秉勳印象深刻的是一節培養觀察力的課:「馬上有孩子發現,(圖書室)書太多了,書架不夠。本來就觀察一下,結果早晨上完那節課,下午他們就搬了一個廢棄的老虎機——應該是當地路邊撿的,裡面已經空了——拿去自己加個木板,做成書架就拿過來了。我們都震驚了。」

廖秉勳也發現,村裡的孩子特別缺乏陪伴。「我有問過他們,發現他們關注的根本不是我們課上什麼,而是能和我們一起玩。直到現在還有孩子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去。」廖秉勳說。根據他家訪了解,覽表村的孩子有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本身文化程度也不高。

孩子們在圖書室裡看書。

圖書室的創辦者吳利珠自己就曾是留守兒童。家中五姐弟,她是老大,十歲的時候就要照顧下面三個妹妹一個弟弟了。同輩人中,家裡有四五個小孩的比比皆是,八九個的都不少見。

與多子女相對應的,是不重視教育。覽表學校的吳校長說,

當地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近十年才有所好轉,如今覽表學校初中畢業的學生中,有近一半會上高中,若加上中專職高,比例能稍高些。而在十年前,據其個人推測,升學率可能只有現在的一半。

吳利珠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父母沒幹預,按村裡的風氣,女孩子讀書不重要,

何況他們都在外打工,也顧不上。那時候,在吳利珠眼裡,「進城打工」是特別洋氣的一件事,春節時外出打工的人回來,個個都穿得漂漂亮亮,帶著零食玩具,還有一年裡攢下的大把鈔票,神氣的不得了。上學有什麼意思呢?吳利珠想。2003年中秋節前,村裡又有人說要出門打工時,她毫不猶豫:「我也要去!」不到15歲的小女孩,自此走上了打工路。

一走就是十年多。她在塑膠廠做過童工,到首飾店做過銷售,去東莞賣過衣服,又跑到深圳去端盤子。工資不過千八百塊。租不起房,她總找包住的工作,睡的就是多人宿舍的木板床。沒錢的時候,「泡麵吃到你吐!有時候連泡麵都沒得吃。」吳利珠重重吐一口氣,彈彈菸灰,又揚手撥散了煙霧。

體會過現實的艱辛,她不希望再有孩子重蹈覆轍。然而自家弟妹中,老二和老三兩個妹妹也是沒讀到初二就都輟學了。等到2007年奶奶生病,

吳利珠回到家的時候,就只剩弟弟和小妹在讀書。村裡也仍然有未成年的孩子看著「衣錦還鄉」的同村人,放棄了上學,陸陸續續出門打工。

「我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社會都(發展)這麼多年了,他們還是這樣!」吳利珠說不清心裡是什麼滋味。再出門的時候,她學會了抽菸。心裡煩,睡不著,半夜起來點一根。又索性又找了一份酒店服務員的夜班工作,一天打兩份工。吳利珠說,那是賺錢最多的時候,但心裡特別煎熬,工作總是幹不長,總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卻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跟那個行屍走肉一樣。」她說。

直到2009年,她到了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友之家」)。「我當時就覺得,我找到了,這就是我想要做的。我終於找到了!就是那種感覺。」即便是七年之後的現在,吳利珠說到這裡,還是會重重點一下頭。她在那裡學習了半年後,進入其下設專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服務的同心實驗學校,擔任校長助理。

命運的齒輪「咔嗒」一聲,切入了另一條軌道。吳利珠沒想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的自己,竟從此一猛子扎進了教育事業。

圖書室很受當地孩子們喜愛。

回鄉辦圖書室堅持公益

「一條小魚看到這一切,怎麼也鬧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爬到高高的山上去摘月亮。這不是還有一個嗎?喏,就在水裡,在我旁邊呀。」2016年7月2日下午,覽表圖書室裡傳出齊刷刷的童音。

吳利珠盤腿坐在地板上,合起手中的兒童繪本《月亮的味道》,向圍坐在她身邊的二十來個孩子提問:「你們從中有沒有聽到,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是什麼東西?」

「團結!」一個小男孩飛快地回答。

「嗯很好,還有呢?」

「疊羅漢?」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說。引發孩子們一陣嘻嘻哈哈……

「故事課」是覽表圖書室每周六下午的必備節目。周日下午是繪畫課。周末的晚上還有電影小劇場。這是辦了兩年圖書室後,根據孩子們的時間逐漸調整的。

2014年初,吳利珠告別了同心實驗學校。她在告別信中寫:「孩子們都愛闖,在闖的過程中,無論是摔破頭,還是不能溫飽,他這時才會想起家裡的好,可是他回不了頭,因為這是他的選擇,這是他人生必經的路,所以他不會後悔,也不能後悔。」 那時,據她出門打工已愈十年,奶奶身體越來越不好,村裡的情形,也讓她更想要從根源上改變未成年人出門打工的現狀。吳利珠決定,回故鄉那個真正的家。

創辦圖書室之前,吳利珠先在覽表學校初中部做了兩個月的志願支教。在吳校長的記憶裡,吳利珠「很不簡單」:「她對學生思想教育這一塊很不錯,學生都願意跟她反映一些心裡的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看到吳利珠在下課時間和那些不想讀書的學生們聊天、交流。

吳紹創那時讀初二,他覺得吳利珠很「神奇」:「珠姐改變了我們對老師的印象,開放,真的是超級開放。」他說,吳利珠常在班會課上做「案例分享」,把自己出門打工的經歷講述給學生們聽。「就想讓他們知道,真正打工是什麼樣子。不是像他們想像中那麼好的。」吳利珠說。

一邊上課,一邊就籌划起了圖書室。吳校長帶頭支持,將學校置換出的幾套桌椅送給了吳利珠。政教處主任吳木金也特別看好,還把她的故事寫出來,貼到朋友圈和「覽表貼吧」去,號召大家幫忙。同村人吳飛鴻在微信群裡聽說了這件事,主動和吳利珠聊起來,並最終贊助了圖書室第一年的房租:「我也是初中畢業出來(打工)的。當時可能也是和大環境有關,年少無知,覺得(讀書)也沒多大作用,還不如闖一下。」吳飛鴻說,見過了外面的世界,能再回頭來給村裡面做點事,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值得支持。

圖書室二樓,也是吳利珠的辦公室。

阻力卻更多。

首先反對的就是家人:「因為沒錢賺吶。我奶奶那時候經常罵我姐的,又不賺錢,做這個幹什麼?」

小妹吳麗媚回憶說。又補一句:「我們這邊,女孩子掙錢也是要寄回家的,要留著蓋房子的。就看誰家房子蓋得好,誰家就有面子。」儘管房子最終是留給家中男丁,但長女要去做不賺錢的事,蓋房子總會更加困難,吳利珠的父母都不同意。

村裡人質疑的理由恰恰相反:不賺錢,誰信?「我們這裡思想落後嘛。就覺得這地方就算你開一個圖書室又怎樣,肯定沒人去。那些阿嬤其實講話也挺那個的,她們對這個圖書室還是有誤會,說她辦這個事情,肯定是為了有錢賺。」學生蛋蛋說起自家親戚當時的態度,有點不好意思。

那時候,村裡孩子的休閒活動,是到河邊玩耍,在家看電視,去地下的電子遊戲廳,家庭條件比較好的00後們則喜歡手機遊戲。學生吳紹創總結說,

當時村裡人的想法,就是覺得吳利珠很奇怪:「因為圖書館第一要錢;第二,這種地方不可能有一個圖書館;第三,一個女人辦的。而且她又沒錢又沒勢力,不可能辦成一個公益性的機構。」

吳利珠渾不在意。她14歲出門,18歲就不顧父母反對闖遍北上廣,更是從小就不服氣潮汕「重男輕女」的思想,從不覺得自己比男孩差。「他們說這裡沒人要看書,我說你不看,但你怎麼知道別人也不看?」她理直氣壯。

眾人觀望中,圖書館終究是開了。學生們支持她,幫她打掃衛生、刷牆布置。一個叫吳曉芳的小姑娘,擔心有人來圖書室看書要喝水,沒水壺,回家就跟在外打工的父親打了電話,第二天就買了一堆生活用品送來。提起這件事,吳利珠至今還很感動。可她自己是不肯要錢的,怕別人說圖書室「不純」。

開是開了,卻沒人來。「之前有小孩過來,父母都把他帶回去,不準他過來。」學生「零點」說。「點點家族」是吳利珠發展的圖書室管理團隊,成員起初都是吳利珠在覽表學校時教過的學生。零點說,自己的暱稱意味著「好的開始」。

「點點」們的確為圖書室帶來了好的開始。他們聯合制定了圖書室的使用規則,在學校裡不遺餘力地跟同學宣傳圖書室,還積極邀請他們的堂弟表妹、七大姑八大姨來圖書館參觀捧場。

漸漸地,村民們看真的不收錢,小孩子去了圖書室也就不會再到河邊玩耍,安全許多,也開始放下心來。

吳利珠又開始折騰活動。端午包粽子,趣味畫彩蛋,還要邀請在村裡的爸爸媽媽們一起來上「親子課」做遊戲。清明期間的故事會,吳利珠用圖書室的藏書《象老爹》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教育的故事。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開始續寫,讓她對孩子的寫作能力、想像力驚喜不已。她甚至有了一個新計劃:要多讓孩子們續寫故事、講故事,然後自己畫畫。「以後我們就自己出繪本,讓我們農村孩子講自己的故事。」

村民吳樹英有六個孫輩,現在,他每周六都會帶著兩個還在村裡念小學的孫子,去圖書室看看書,「輔導他們一些不懂的問題」。他說,孩子們平時課外活動並不多,圖書室現在是很大一部分孩子課餘的去處,他希望圖書室的規模可以再擴大一點:「搞一點小孩子喜歡的娛樂場所,內容豐富一點」。

發動村民:希望改變教育觀

周六晚飯過後,吳利珠交代林楚玲去圖書室放電影,自己則騎上小摩託,一腳油門開去了村委會主任家。林楚玲是吳利珠的遠房表妹,也是圖書室現在的幫手,吳利珠每個月給她1800元工資,還包她吃住——都在自己家。一個臥室,小妹和林楚玲睡床,她睡沙發。

7月,有新同事要來。吳利珠很期待,但第一件事兒,是得把這倆人工資解決了。她計劃眾籌。眾籌平臺是不要的,因為一次性、沒後續:「(我)甚至連他是誰都不知道。」她打算拉個微信群,從村裡加一百個人,每人每月月底拿出50塊錢,平時不需要聊天,但是圖書室做了什麼都會在群裡交代。「讓大家看到我們在做的,告訴他們我們會這樣一路做下去,有什麼疑慮我們也可以隨時解答。同樣是籌到錢,但是我們這個除了籌錢,還能連接。」吳利珠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

「連接什麼?」

「連接人。連接的意義很好啊,你可能得到很多新想法。」

「村裡面有多少人願意參與?」

「至少十個。」

「那剩下90%的人呢?」

「他們找認識的人,滾雪球一樣的。而且這些人一定要認同,不認同他也不會幹的,認同他也願意跟我聊天,我覺得這樣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底氣來源於實踐。圖書室房租到期,要交第三年租金的時候,吳利珠就試驗過。2016年6月11日晚,她在朋友圈發:「雖然不知道能不能籌到2500的房租,但我還是想試一下……這一次希望由村民大家來參與。無論捐多少只是希望你們來參與。」隔天下午,她就曬了微信紅包記錄和零錢餘額:2651.98元。

最初給她捐水壺的吳曉芳說,這是因為圖書室越辦越好:「真的,沒有這麼好的。然後現在也很多人支持,一些父母,以前都不怎麼看好。不賺錢呀,自己都養不起還弄什麼圖書館,我媽剛開始這樣說。現在也挺支持的。」

吳利珠則說,日久見人心:「他們看到外面寄來書,就會問『哇這麼多書,誰寄的?』我說朋友啊,全國各地都有。他們覺得外面人都能幫忙,本村的為什麼不能幫,很多人就觸動了。」

陳佳盛是吳利珠在「工友之家」的學弟。2015年六月,他來到圖書室實習,印象最深的除了「燈塔計劃」的義教活動,就是吳利珠辦的「媽媽班」。他說,村裡的婦女普遍文化比較低,所以他教的也是最基礎的識文斷字,從拼音開始,每周一、三、五和周日晚八點上課,教一個小時,一晚上能教十幾個字。「沒想到會有這麼好的效果。那些媽媽特別熱情,八點開始,有人七點多就來等了。」陳佳盛說,媽媽們有時候也會帶著幾個小孩過來,讓他們在一邊看書。

這也是吳利珠的另一個小算盤:「給媽媽上課,媽媽的一些想法就能體現出來,直接影響到小孩。」最近她又去找村委會主任,就是打算再次把村裡的女人們組織起來,教跳廣場舞。要參加可以,一周跳六天,另外有一天就放其他東西,比如教育片,看完要交流感想。

吳利珠希望,能把人聚集起來,

改變村裡不重教育的顧念。「改變觀念,家長是一個很大的阻礙力,所以要從家長入手。」

她說。為了幫助家庭困難的孩子上學,她又在村裡發起了助學金項目,發動本村人「認領」學生進行捐助。從2015年春節之前開始,至2016年7月,已經有9個孩子成功被成功認捐。

她期待培養出一批像「點點」們一樣願意讀書,認同圖書室,進而也認同家鄉的孩子:「我知道他們無論以後學習也好,工作也好,他們會在外面。但是我希望他們至少對家鄉有認同感,而不是覺得家鄉很糟糕,格格不入。我覺得可以從學生做起,(讓他們知道)它是你的家鄉,你要為你的家鄉做點事情。」她說,最初一批十幾個「點點」當中,有2個初中畢業後去上了技校,7個讀了高中,還有2個剛剛考上大學。

鄉村圖書室,如何為繼?

對吳利珠來說,如果要給「日久見人心」後面加半句,大概會是「四處欠人錢」。2016年初,她去北京參加培訓,順道去看望了「工友之家」的創辦者之一王德志。

「我想問她情況怎麼樣,她說這好那好的,什麼都好。我說有錢嗎,她說沒錢。」

王德志在電話裡無奈地笑。他擔心圖書室現在的模式無法持續運營。

回鄉兩年半,吳利珠已經欠了近十萬塊錢,信用卡都是劃了這張還那張。

這也是大妹妹至今與吳利珠不和的原因:「我們家本來就不是富貴的家庭。……你說我們家裡要是輕鬆一點,我哪裡會反對她?那是她的夢想,你說我怎麼可能阻止她。(但)還是會遇到現實的問題啊。」

吳利珠照舊沒心沒肺的模樣,搬出自己歪理:「(債主)我有跟他們講,如果你需要錢你告訴我,我可以拆東牆補西牆。反正我是沒錢的,你借給我錢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我不知道借到猴年馬月,而且還有可能忘掉。但你要用的時候一定告訴我,我可以從別的地方借來還你。」

也不是真的毫無壓力。2016年,她主動申請了廣東省春桃慈善基金會「橋畔計劃」。該計劃於每年4月舉行評審會,選出25 家左右初創期教育公益組織,給予每年最高6萬元的非限定經費支持。吳利珠拿到了5萬元。

春桃基金會負責人Doris說,選擇她,不是因為項目書寫得有多好,而是看中她的人:「珠珠是這樣一個人:她在做的這個公益項目,你不給錢,她都會做。失敗多少次,都會堅持做下來。我們也看中她整合資源的能力,包括調動高校的志願者去她那裡支教,發動村裡媽媽的參與,自己去NGO參加活動和培訓,在尋求支持方面她也會跟不同方去聯繫。」

基金會的資助暫時只有一年。未來的錢從何處來,吳利珠暫時還沒去想。她說自己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人。零點說,「珠姐想做的事情,一定要辦成,無論別人支持還是不支持。」他最佩服這一點。卻又忍不住加一句:「但是有時候不考慮後果,沒想到後果就去做了。」

新同事則說,圖書室只是一個載體:「既然在村裡,村裡的事就遠遠不止這些,會有越來越多的事情出來,需要解決。我們能做到多少,也是看我們能做到哪一步。」

那麼,鄉村圖書室是一個能夠推廣的模式嗎?常年關注兒童閱讀領域的Doris給出的回答,是能,也不能。圖書室是便於上手的項目,模式推廣絕無問題,然而誰來操作至關重要。若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推廣,流於形式在所難免。若是民間自發行動,最重要的,就還是人。

她說:「珠珠是本地人,熱愛那裡,能夠紮根在那兒,堅持下來。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有這樣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夢見外出打工的人回家 夢見外出打工的人回家來了是什麼意思
    夢見出門打工女人夢見自己外出打工是什麼意思女人夢見自己外出打工,預示著自己的運氣不太好,生活中將會碰上很多麻煩事。這個時間可能會和一些異性糾纏不清,並且遭到損失。女人夢到自己外出打工有什麼預兆準備考試的人夢見自己外出打工:意味著理科成績未達理想。談婚論嫁的人夢見自己外出打工:說明反目成仇,感情破裂難成。
  • 外出打工的能回家過年嗎,鍾南山及各地相繼...
    」 張伯禮院士強調,多點散發是難以避免的,希望大家在春節的時候少聚集,沒有特殊情況,儘量不要安排外出旅遊,在北京市也要儘量少聚集、少外出。但出行現在確實要更加重視注意。到國外的也是不鼓勵,國內的是可以的, 當然 對國內的有一些現在已經列為中風險地區,不要去。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是需要的,要是這樣的話,還是可以平安度過新年和春節 春節日益臨近,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員都會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過年的時候會不會影響返鄉?城市和農村會不會再次封路?
  • 農村娶的少奶奶外出打工掙錢,婆家人很擔心,這是為何,怎麼辦?
    我三爹是一個把錢看的很緊的人,平時也比較節約,畢竟在農村來源不多,又生的兒子,三爹覺得還是要多存點錢才行。不過,可能人一旦閒下來後,就喜歡斤斤計較,我三爹說我三媽幾句,三媽也會不依不饒,最後吵起來。外出打工,心就飛了
  • 上了年紀的農民還外出打工,這3大主要原因,令人心酸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外來農民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且人越來越多,這其中也包括上了年紀的農民工,都60歲以上的人了,還在進城打工,這或許已經成了當下社會一個很是普遍的現象。這些上了年紀的農民不是閒不住,而是這3大原因,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 為什麼農村有的年輕人寧願忍受貧窮卻不願外出打工?懶惰的佔少數
    題主提到的這個問題,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例子,但是這些年輕人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很多。所以關於這個問題,老農認為有這麼幾方面原因,和大家分享。第一類人,自身懶惰。身邊有這樣一些年輕人,沒什麼文化、沒什麼技能,無一技之長,只有自身勞力,但是從來不用。
  • 來自打工女孩的心聲:我想早點回去相親成家,不想再在廠裡打工了
    那麼來自深圳某工廠打工女孩的心聲是怎麼樣的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卻是小雪最真實的心聲,爸!我想早點回去相親成家,不想再在廠裡打工了。原來小雪18歲剛滿就來到深圳龍華最大的電子廠打工,期間也有不少追求者,但是都被她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家裡人告誡她必須努力打工掙錢,家裡房子還沒蓋,再加上弟弟還要讀書,所以小雪非常省吃儉用,除了在廠裡面的花費,基本沒有什麼別的費用,每次發工資總是準時寄回家,轉眼弟弟也慢慢長大了,自己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這些年打工的錢基本給了家裡,手頭也沒有什麼錢,本來還以為出去學點技術的,家裡人卻認為女孩子沒有必要學習太多
  • 實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 一年見一次
    實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
  • 晚安打工人!如果不打工,你還能做什麼?
    ,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不知道這個「打工人」的梗怎麼就火遍了全網,在年輕網友的微博和朋友圈「打工人」文案和表情包瘋傳,甚至競相模仿和翻拍小視頻。早安,打工人!」「朋友們,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等土味勵志口號,真實反映出打工人的搬磚心聲,無不透露出濃烈的無奈自嘲與互相寬慰。這種跨越了空間的,集結在網絡背後的共鳴,是時代洪流下一聲嘆息:「生活真難!但還是要工作啊!」
  • 農村越來越多「少奶奶」吃喝供著,外出打工卻讓家人擔憂。為何?
    導讀:供著吃供著喝,攀比他人好生活,外出打工是非多。我是筆者,很高興你的問題。歡迎關注我,我們共同探討三農話題。前兩天,同學給我打來電話,要我們幫他兒子找個對象,我回他電話說,別逗我了,你家明明都是有兒子的爸爸了,一家人過的和和美美的。
  • 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可以考慮這三件事,快遞,電商和創業
    這兩年,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看到了農村的發展前景,紛紛回到村裡。筆者通過走訪得出,農民朋友要是不想外出打工,可以考慮這三件事,快遞,電商和創業。快遞行業。在農村,快遞網點很少,村子裡都沒有。在外的子女想從網上買點東西給家裡的父母寄回去,快遞迴來的物品往往需要到就近的縣城去取,不是很方便。如果能把農村的快遞行業進行合理布局,多設幾個快遞網點就好了。
  • 剛剛進入農曆十月,有一波農民工返鄉,老農:不由自主
    說句實在話,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大項,一項是種地的收入,一項是外出打工的收入。現在,很多農村都剩下孩子,老人和婦女,身體健壯的男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在全國各地的大城市,都能看到農民工的身影。說實話,農民工靠外出打工,也確實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很多,有的農民工因為家裡土地沒有那麼多,留在家裡也是白白浪費時間,家裡那些地留給老人和媳婦就可以了。
  • 夢見去外國打工沒去成是什麼意思
    夢見去外國打工外出打工是對於自我的一種挑戰。遠離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打拼。在夢中外出打工象徵著對於生活的開拓創新。單身的人夢見自己外出打工,預示著自己的運氣不太好,生活中將會碰上很多麻煩事。這個時間可能會和一些異性糾纏不清,並且遭到損失。
  • 996是網際網路「打工人」的宿命?
    先是快手宣布實行大小周工作制,即大周工作6天、小周5天的工作模式,後是字節跳動為鼓勵加班,表示要給周末加班的員工開出2倍的薪水。 但,加班帶來的「過勞」,有時候卻成了「打工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998年出生,年僅23歲的pdd員工張某霏在凌晨1點半回家的路上不幸猝死。
  • 打工人為什麼會火爆 打工人是什麼梗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打工人最新資訊 > 正文 打工人為什麼會火爆 打工人是什麼梗
  •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是什麼梗 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段子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是什麼梗 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段子時間:2018-04-04 22: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是什麼梗 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段子 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是一個採訪視頻,小偷對記者說的話. 原話如下 記者:為什麼要做小偷?
  •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這輩子都不能打工」出獄後周立齊在幹什麼?
    「開出租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去這個村。」司機關上車窗後冒出一句,「你們剛才說,這是偷電瓶車那個阿三的那個村呵?」他沿土路徑直往裡插,越開越野,開上5公裡,土路還在往前探,等到路邊竹林和樹林逐步由平房替代,民政村就到了。村口有棟兩層樓的大房子,門大開著,廳堂裡有兩個玻璃矮櫃,算是小賣部。中午時分,沒人對小賣部的貨品感興趣,大家都坐在門口,男人眯眼曬著太陽,女人在剝苞谷。
  • 兒子外出失聯,父母以為他在外地打工,他卻「躺」在自家後院19年
    不僅如此,因為這些負面因素滋生出來的黑暗面更讓人無法招架,在很多刑事案件當中都有夫妻雙方因為一些原因殺死另一半的情況,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樣一起案件。這一起案件其實也比較的令人迷惑,因為在這一起案件當中,受害人已經死亡了整整19年,而受害人的父母卻一直認為他是在外地打工,19年未見,卻一直認為自己的兒子在外地打工,而且都沒有一個電話回來,這怎麼能夠說是正常呢?
  • 2019年正月農民工哪一天出門打工最好?你會選吉日出門嗎?
    關於農村人過完年後哪天出門打工,其實是和農民工放假時間長短和走親戚拜年會有關係,我感覺是很少會有人考慮哪天出門打工最好的問題,應該沒有什麼吉日出門的習慣,畢竟春季打工往往是旺季,這會兒外出找工作雖然工作機會多,但競爭壓力也大,必須及早外出打工才會找到好工作多掙點錢!
  • 打工人是什麼意思 打工人是什麼梗
    打工人是什麼意思最近網友們有沒有經常看到打工人的表情包。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們還不是很清楚打工人是什麼梗?那麼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打工人的梗介紹吧。打工人是什麼梗一、出處介紹打工人是意思就是打工仔,現在很多上班族、社畜都這樣稱呼自己。
  • 勞動論|紀念許立志:從「打工文學」到「工人文學」的可能
    兩個一商一學的,在香港取得了莫大成功的潮汕人,成為人們想像「潮汕」身份的參照物。許立志選定了他們加以反諷,這是他拒絕做「潮汕人」嗎?不是的,他只是拒絕做「李嘉誠」和「饒宗頤」們那樣的潮汕人;至於因「來自潮汕」和潮汕鄉土的血肉聯繫,那是不可能拒絕承認的。和《北遊記》對讀,不如說,許立志所拒絕認同的,正是「南國話語」的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