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是公元前13世紀時猶太人的民族領袖。史學界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裡都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先知。
按照以色列人的傳承,摩西五經便是由其所著。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領被奴役的希伯來人逃離古埃及,前往一塊富饒之地:迦南地。經歷40多年的艱難跋涉,他在就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去世了。在摩西的帶領下,希伯來人擺脫了被奴役的悲慘生活,學會遵守十誡,並成為歷史上首個尊奉單一神宗教的民族。

1、不可敬拜他神。
2、不可雕刻偶像。
3、不可妄呼上主。
4、遵守安息日。
5、孝敬父母。
6、不可殺人。
7、不可姦淫。
8、不可偷盜。
9、不可作假見證。
10、不可貪財。
這「十句話」是天主親自刻在兩塊石板上(申4: 9—13;5:4—22,24;9:11出20:1申10:1—4出34: 1,27—28),而這兩塊石板後來放入約櫃中,被人抬著遊行或遷徙。
「摩西十誡」是聖經中的重要篇章,其著重於行為規範訓導的故事,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在世俗社會中世代傳承,西方文明 中的倫理道德,或多或少都受到 其有形無形的教育與啟示。「摩西十誡」作為最早的宗 教律法之一,體現的是上帝與人類的「約法」。這是上下約法, 是單方面的約定。雖然契約講求對等原則,但它卻是西方律法之所由然,因為它包含了人類早期 法律中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是後世西方契約性社會結構中最深遠 的文化基礎之一。「摩西十誡」 經歷了從舊約到新約再到世俗化 的演變過程,深深影響了西方文 明中的社會法律、社會道德倫理。
「摩西十誡」不是通過一部分人為另一部分人立法,而是通過上帝與人訂立契約的方式來體現,這就賦予法律以神聖性和相互責任上的關聯性,具有不僅是 「他律」,同時也是「自律」的內涵,這也成為一種世俗社會的道德戒律。這一道德戒律在《申命記》中被再次重申,並和其他申命契約書一道載於律法書中, 存放在約櫃裡。聖經中說,為使人類不忘自己與上帝的契約,增 強遵守律法的自覺性,契約書每隔7年必須從約櫃中拿出,在人們面前重新宣讀一次,強調了對法 律的內心的虔誠和守法的自覺。
康德曾說,人類文明是由「惡」推動的。康德所說的 「惡」,就是指追求功利和由此導致的競爭、排他等行為。如果沒有這種由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對立所引發的競爭,就不會有生存的危機感,就不會迸發出求生 存的衝動,就不會產生創造發明的靈感,就不會有文明的階段性進步。

但是,「惡」如果不加以 限制而任其膨脹的話,必將導致人人自危,結果是整個文明的坍塌和社會的大倒退。因此對人性 中「惡」的動機以及其他缺陷, 需要借法制來加以防範。同時,人性中又有著向善的傾向,能夠 用道德來予以教化。所以,法制與道德、他律與自律同為規範人的行為的手段,在內容上有交叉和重合的方面,在形式上也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西方社會契約論的歷史嬗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