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跟西方的古人,為什麼都崇尚自然?

2021-01-10 斜槓衛東的錦囊

文言文是很多人的難點,死記硬背都沒有用,為啥?因為你要建立不起來對它的親近感,感受不到文言文表達的魅力,是肯定學不好的。所以我們今天就乾脆另闢蹊徑。就是結合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讓你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

古人有些愛好,跟我們今天有很不一樣,我們今天很多人喜歡大城市,喜歡汽車,喜歡高樓,似乎離天然的東西比較遠。你可能好奇:古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我們先進入一個哲學命題,學習《道德經》裡的一段話。語句很簡單,只有短短四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自然。《道德經》裡的這句話,為什麼就能幫你理解古人愛天然呢?

首先,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第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它幾乎奠定了中國人延續幾千年的自然觀。我們愛好天然的根子都可以追到這兒。孔子和老子是差不多同期的思想家。孔子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比如,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王、臣子、父親、兒子各自都要有自己的樣子,遵守自己角色的規範。

而我們這要說的老子,雖然跟孔子同時代,但他們關心的事兒可不一樣。老子關心的,是人跟整個宇宙的關係。

在《道德經》裡,他探討的是宇宙的起源、宇宙的運動。《道德經》裡的這個「道」字,指的就是整個宇宙,在老子看來,「道」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為人類而有所改變。我們再喜歡月圓之夜、黃昏晚霞,月圓也不會多來幾天,晚霞也不會長掛天邊。

有本書叫《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作者是一個美國的物理學家,叫泰勒。在這本書的扉頁上,作者寫下了一句話: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有著它自己的運行規律,你懂或者不懂,有沒有牛頓、愛因斯坦,它都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轉。

你看,現代天體物理學探討的問題,兩年多年前,中國春秋時代的老子也在思考,他說「道法自然」,這跟「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在哲學層面上是遙相呼應的。

哲學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思考和追問,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能有這麼深刻地思考,真是了不起!

有個小朋友叫麥兜,大概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她指著爸爸媽媽戀愛時候的合影問:「我在哪裡?」

媽媽說:「那時候沒有你。」

麥兜完全不能理解,憤憤不平地說:「沒有我,那多浪費啊!」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普通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跟五歲時候的麥兜小朋友差不多,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並不知道規律是什麼,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想應該怎麼樣,要怎麼樣。而老子的偉大之處,就是他超越了自己個人的局限,把人放到了整個宇宙中去理解。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老子不是先知,也不是天體物理學家,為什麼他能產生這樣的哲學思考呢?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跟中國早早進入農耕文明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中國的天文曆法已經相當發達了。

土地是農耕民族賴以生存的資料,糧食需要在大地上生長,遮風擋雨的房屋需要大地承載,所以要「人法地」,這就是人遵循地的規律;但大地上能不能長出足夠的糧食,還需要風調雨順,陽光、溫度、降雨都配合,這就引出了下一句「地法天」;而通過天文觀察,日月星辰有它自己周而復始的循環規律,這就是「道」,天法道;而老子對於「道」的理解,是遵循自然,自然而然,這就是「道法自然」。

正是因為認識到要遵循自然規律,古代的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了二十四節氣系統,用來提醒人觀察天地運行,指導農業生產。我們把時間概念跟自然概念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二十四節氣裡,你聽過的比如雨水、霜降、白露、小雪這些節氣的名字,本身就是自然現象。

現在,我們順著老子的這段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一路推演上去,你也可以推出「人法自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子能夠把渺小的、個體的人,跟整個宇宙聯繫起來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就是我們崇尚自然的心理起點。

對比起來,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強調的就不是人遵循自然規律,而是人跟自然的衝突和鬥爭,是有非常強烈的人類自我中心意識的。比如荷馬史詩,通篇都是古希臘英雄怎麼戰勝自然災難的故事。就連古希臘神話裡的神,也都是按照人的樣子塑造的,人體的美就是一切美的典範。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對天然的熱愛,是怎麼直接反映在文學和繪畫裡的。還是先來對比一下。你看,西方的畫,純粹的風景畫並不多,更大量的是人物畫。比如達·文西那幅最著名的《蒙娜麗莎》,現在收藏在法國的羅浮宮,畫面裡不是沒有風景,但風景只是《蒙娜麗莎》背後朦朦朧朧的背景。西方還有很多肖像畫乾脆就是在室內畫的,完全沒有自然風景。

但對比一下中國畫,我們有一個詞叫「山水花鳥」,這是中國畫最主要的題材。中國畫裡也不是沒有人,但我不知道你觀察過沒有,中國古代的畫家總是把人畫得很小很小。比如北宋著名畫家範寬,他是著名的山水畫大師,2004年,美國的《生活》雜誌把他列進了上一個千年裡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一百位人物之一。

範寬的畫有什麼特別呢?首先,尺幅很大,他最著名的《溪山行旅圖》,高度超過兩米,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裡,上面畫的是陝西的山,雖然題目叫《溪山行旅圖》,說的是人,但行旅中的主角——四頭驢和一個小人兒,都畫在畫的右下角,不仔細找根本發現不了。

我去過天津博物館,看範寬的另一幅畫,叫《雪景寒林圖》,這幅畫同樣尺幅很大,仍然是山林佔了最主要的畫面,氣勢蒼茫,左下角有一間小小的木屋子,只是隱約有一個人在張望。

範寬的畫都是把人融入了自然當中。我把這兩幅畫的圖片都放在了文稿區裡,你可以試著找一找山水間的人,看看那個人有多小。你仔細想想,對比起來,達·文西畫的是眼前的美人,但範寬高高遠遠地看著,看到高山深谷,看到大雪寒林,也看到了山水間微不足道的人。

同樣,咱們來看一看文學。西方文學裡小說很發達,小說是什麼?是關於人的故事。而中國文學裡最燦爛的是詩歌,只要你讀過一點中國古詩就會發現,詩的主角很少是人,即便是要寫人,想要抒發情感,也往往是用自然景物來烘託氣氛,比如「枯藤老樹昏鴉」。

中國跟西方文化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這並沒有對錯或者高下之分,但不同的起點,會把不同的文明引向不同的方向。

最後,我要提醒你注意一個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裡連用了四次「法」字。

平常你熟悉的「法」字,是個名詞,指的是法則、法律。而這句話裡的「法」,是個動詞,意思是遵循法則。我之前說過,古文裡經常一個字要擔負很多的任務,「法」就是這樣——法則是「法」,遵循法則也是「法」,而這兩個意思,名詞和動詞之間是有關聯的。

好了,文章就寫到這裡,我幫你總結三個知識點: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國人看待人與自然關係的核心。

2. 東西方對待自然的態度有很大差異,中國人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講究順應自然,西方人更喜歡把人看作自然的對立面,追求徵服自然。

3. 「法」既可以是名詞,表示法則、法律,也可以是動詞,表示遵循和效法。在古文裡,名詞和動詞互相轉化的用法很常見。

最後:

你更喜歡哪種看待自然的方式,順應自然還是徵服自然?可以想想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裡頭,有沒有例子,請你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思考,一起分享吧。

歡迎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喜歡的朋友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西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強大的中國40多年都沒捲入戰爭?
    然而也有例外,中國從79年自衛反擊越南後,便專心於自身國家建設,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對外戰爭。這顯然不是出於中國不敢打仗的原因,近代遭受戰火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也不是因為國力不強無力進行戰爭的原因,當前中國的國力正處在49年建國以後的巔峰期,並且還在不斷上升,毫無疑問在軍事方面也是世界強國。中國40多年來未參與戰爭,西方國家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其實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 西方文明,東方專制?看看中國如何影響啟蒙運動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也是中國粉絲,他很有勇氣,專門到海牙,和斯賓諾莎悄悄地見了一面。他們共同發現,中國是個很獨特的國家,它不像歐洲,不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而是世俗國家。用今天的話來說,中國是一個具有現代性的國家。他們認為中國採用了世俗的,貼近自然的,而非神權的方法進行治理,結果是成功的。為什麼要去Delft瓷器博物館?
  • 那麼多顏色中,張角為何偏偏崇尚黃色?
    古代很多王朝都崇尚某種顏色,例如秦朝崇尚黑色,西漢崇尚黃色,「新莽」也崇尚黃色,東漢崇尚紅色……即便是張角的黃巾軍,也有一個崇尚的顏色——黃色。黃巾軍有句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他們的士兵們都用一種黃色的絲巾,或是包在自己的額頭上,或是纏在自己的手臂上,「黃巾」軍這個稱呼就是這樣來的。
  • 為什麼中國人不學西方餐桌禮儀?網友:西方不見得比中國好,驚訝
    為什麼中國人不學西方餐桌禮儀?網友:西方不見得比中國好,例如,吃飯時不要滿嘴食物說話,不要發出聲音,這些都是很好的餐桌禮儀。為什麼中國人不學習西方的餐桌禮儀呢?1、因為中國和日本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禮儀,請考慮一下話的不同,為什麼大多數西方人都沒有基本的東方餐桌禮儀呢?這真的是曝光和背景的問題,有很多國際性的中國朋友,他們大部分在西方生活或學習,因為他們總是和西方人交流,所以相應地調整了。
  • 每天一點國學:西方十二星座,中國二十八星宿,兩個一樣嗎
    每個星座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先天性格及天賦,按照月份衍生到人類性格,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星座相學。如今我們常說自己是什麼星座的,其實就是來源於西方的星相學。與此對應的是,中國早在西方確定黃金十二宮之前的商朝,已經率先把星空分成若干個區域,包括三垣二十八宿。比西方的十二星座更加精準,更豐富,更有說服力!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中國人的哲學起源,認為生命循環是沒有盡頭的,我們的生老病死,世間萬物的興衰榮辱不過都是「道」的往返。在這種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潮之中,我們的老祖宗,並不認為時間是個單獨的存在,甚至在古早的時候,連時間一去不復回的概念都沒有,逝去的只是我們的個體,而蒼天萬物則是永恆。沒有時間觀,落實到世俗之中就是對時間的線性發展沒有概念,也不在乎。
  • 為什麼古代美女一律都是單眼皮
    翻閱古人畫作,畫裡的美人幾乎是清一色的細長丹鳳眼,與今人追求的大雙眼皮大圓眼珠子大開眼角完全不同。居然一個雙眼皮的美女都沒有看到!不光是各種仕女圖,連男人也全是清一色的單眼皮!單眼皮的宋太祖趙匡胤漢武帝古人的畫像多細窄的鳳眼,今天我們卻以雙眼皮大眼睛為美,是今人和古人的長相有了大變化,還是古今審美的大反轉呢?
  • 道德經的終極奧秘:古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人真的越來越笨嗎
    在中華大地上,百家爭鳴,出現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西方出現了蘇格拉底,印度出現了釋迦摩尼,那個時代可以說地球文明是一個智慧大爆炸的年代。可是,現代卻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智者。那麼為什麼 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智慧呢 ?人真的越來越笨嗎?仔細品味道德經的奧秘,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道德經》中,參透了《道德經》的奧秘,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古代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
  • 為什麼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容易混淆
    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畫中的古人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人物畫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具有獨特的時代文化,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藝術文化。跨過大洋彼岸,遙望此時的西方人物畫發展狀況,卻籠罩在一片黑色的陰霾中。西方黑暗的中世紀(476年至1453年)直到中國的明代才結束,十幾個世紀間,中國人物畫的繪畫和理論水平都遠遠領先於西方世界。直到文藝復興的出現,一切出現了反轉。
  • 你們只知道西方的12星座,卻不知中國也有星座——古代星官體系
    中國的星座起源與西方不同,我們的祖先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把天上的繁星與人世百態緊密連結,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市井百姓,從皇家的宮殿到民間的庭院、經商的貨車…統統都被搬到了天上,形成了一個個「星官」(在中國,星官即為星座)。不僅如此,「星官」的變化還被看作時局變遷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啟示。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視天象觀測,他們想要透過天象來獲知上天的旨意,預測世間的吉兇。
  • 十二生肖為什麼選這幾樣動物?中國文化告訴你!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包括許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中國傳統方位喜歡正南而不喜歡正北,傳統顏色喜歡黃色和紅色,而不是黑色和白色。即使是一些普通的數字,在中國人眼裡也有講究,但是由於人們對它都習以為常,很少探究他們的根由,因此也不曾想過它們所包含的文化意識所體現的文化精神,事實上許多的民族崇尚和禁忌,既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對自然萬物觀察認識的結果,也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心理歷程和精神氣質的表現。
  • 不論在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土星都跟農業、道德有關
    由於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都是星空中比較明亮的天體,因此在很早以前,華夏民族的祖先就發現了他們的存在。古人認為,天空中的五大行星分別代表著五行,而土星由於土黃的顏色,因此對應了土元素。土,顧名思義,代表著孕育萬物的大地,對於華夏農耕文明而言,「土」的文化意義非同尋常。
  • ...事兒」港媒:為什麼對部分西方媒體而言,只有中國的壞消息才是好...
    中國日報網1月12日電 香港英文版《南華早報》1月11日刊登評論文章稱,長期以來,部分西方媒體涉華報導存在偏見,只有中國的壞消息才是他們眼中的好新聞,全文編譯如下:作者說,在我從事的英文新聞圈,只有壞消息才是真正的新聞,好消息根本算不上新聞,在報導中國時尤其如此。
  • 從古至今,紅色真的是中國人最崇尚的顏色嗎?
    在現代,更多的人會認為是紅色的確,只有紅色被冠以「中國」稱之為「中國紅」但在歷史上,色彩文化有傳統的體系也有詩情畫意的變幻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的社會狀況在古代,每個朝代都有一個自己的屬性秉承某一種「德性」,崇尚一種顏色青、赤、黃、白、黑這五色最為特殊因為它們不僅是五種顏色
  • 中國的鳳凰與西方的鳳凰有什麼不同?
    中國四大聖獸:青龍、朱雀、玄武、白虎。西方白虎,正西在八正卦為中為幹天、兌澤,根據五行學說,西方屬金為白色,形象是一隻白色的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秋季象徵蕭殺,白虎出現當然也不是什麼好兆頭,我推測我們中國人不太喜歡白色的原因跟這個有些關聯。南方朱雀,正南在八正卦為中為離火,根據五行學說,南方屬火為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夏季熱烈,當然是火者居之。
  • 中國古老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比
    中國傳統哲學與唯物辯證法之探討,你會發現,中國古老哲學,早已包含唯物辯證法,西方用西方的語言闡述了而己。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互換、互生、相剋,及極限,事實上都是辯證法,而西方辯證法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細分和解釋,並非一種首創理論。
  • 專家發現中國古人曾自製天然水晶石眼鏡
    趙孟江在對自己的近千件藏品、中國古代與眼鏡相關的文獻記載,以及出土文物進行仔細研究後認為,在一些專家學者所認為的玻璃眼鏡傳入中國的年代之前,中國人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光學知識和高超的水晶石透鏡磨製技術,而當時的社會需求也推動了天然水晶石眼鏡的產生。考古發現,中國古人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能磨製出精美的水晶器物。
  • 《這就是中國》:「新愚昧主義」讓西方讀不懂中國,也讀不懂自己
    在這個意義上,我想他們兩人都屬於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 但我今天和大家探討的不是中國睜眼看世界,而是世界睜眼看中國。雖然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21世紀,西方的主流媒體由於種種原因,長期誤導世界輿論,導致外部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非常扭曲的。這也是為什麼過去數十年西方媒體老是炒作「中國崩潰論」。
  •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 與其關心西方星座,不如花兩分鐘了解下中國星座與古代天文
    然而星座可不是西方專利,我國古代也有自己的星座專利,古人稱之為十二星次。你說巧不巧,都是劃分了十二星區,可能有人質疑,會不會涉嫌抄襲或者借鑑成分?這個傳正小二要嚴肅地告訴你,不存在這種可能,原因如下。我國關於十二星次記載最早見於《左轉》《爾雅》等古籍,即春秋前,而西方的十二星座最早是古巴比倫提出的。按時間算,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