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背後的歷史與文化

2021-01-09 黑龍江新聞網

□林頤

一日三餐,中國人每天都離不開筷子。而在西方人看來,這兩根小小的棍兒,實難對付,到底怎樣才能運轉自如呢?在亞洲存在著一個獨特的「筷子文化圈」。對於移居海外的華人來說,許多本土文化漸漸遺忘了,但筷子仍然是他們的日常用具。

王晴佳一家是美籍華人。在教兒子用筷的過程中,歷史學家的本能讓他意識到了筷子所蘊含的文化。他驚訝地發現,在西方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筷子專著。因此,他決定撰寫《筷子:飲食與文化》。這部作品從年鑑學派歷史觀出發,將視角轉向世界各地文明的生活結構,包括糧食的種植、食物的加工和食用方式(就餐禮儀)等,縱橫交錯,旁徵博引,從微物見歷史。

筷子,也叫「箸」。據考古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使用箸了。這與當時的農耕生產有著密切聯繫,熟食的需求與陶烹的普遍化,大約是箸產生的契機。作者將箸與匕(勺子)、刀具做了一番比較——勺子比筷子更早產生,但在烹調過程裡,筷子可以用來檢查、攪拌、品嘗食物,用途更廣泛。作者搜集大量的歷史典籍,呈現中國飲食結構的演變過程。漢代是我國飲食文化民族風格的奠基時期。據《鹽鐵論》記載,當時的烹調方法包括燒、烤、炙、煨、蒸、煮、煎、炸、燜、拌、涮等十餘種,從側面反映了箸的普遍化——這些烹調方法大多不適於用手或匕。漢朝是對外開放的大時代,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其後,南北朝廣泛使用釜、鐺等鐵質烹調器。入唐之後,「炒」法盛行,例如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等書中也有烹調與餚品的精細化記錄。兩宋風雅,食客眾多,《東京夢華錄》這類文集不在少數,餚饌食譜琳琅滿目。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舌尖風華,百味人間,袁枚《隨園食單》等為人稱道。

中國人真好吃,烹飪工具發明迭出,技法不斷翻新,食材廣泛實驗,追求色香味俱全。只有筷子,最好就是筷子,才能任意拆分、拾取大塊的食物,又可以隨意拈取,挑揀塊、條、絲、丁、片、末等任何形態的食物。

作者引用日本飲食史家一色八郎和美國歷史學家林恩·懷特的論述,指出世界上存在著三大飲食習慣或飲食文化圈:1.用手指吃飯,佔世界人口40%,包括南亞、東南亞、中東、近東、非洲;2.用刀子、叉子、勺子吃飯,佔世界人口30%,包括歐洲、南北美洲;3.用筷子吃飯,佔世界人口30%,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這些差異顯著的飲食習慣,反映了諸多不同——食物的攝入(比如肉食比例,或者澱粉類主食是穀物還是土豆、番薯等)、食物烹飪、飲食禮儀和餐桌禮儀等。

這三大飲食圈的形成,與各自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聯。熱帶地區習慣用手,因為食物以涼食居多;高緯度的人就要用刀叉來分割肉類;中國人追求食不厭精,主食是米飯,配合食用魚、肉、蔬菜等,簡單多用途的筷子就再實用不過了。飲食圈內部也是有細微差別的。比如,朝鮮半島居民喜歡匕箸共行,因為熱湯對他們很重要;而在大多數中國家庭裡,勺子大概都退居筷子之後。

中國傳統注重道德教化,箕子見象箸,感商紂之奢侈,遂有亡國預言。史家以「失匕箸」刻畫人物心理震撼——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掉落筷子,險些暴露心中所謀。筷子成雙成對,寓意「百年好合」當然很恰當,婚慶習俗少不了,情人自古多佳話,難怪卓文君寫詩句「少時青青老來黃,每結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李白用筷子比喻分離的悲苦,白居易歌頌竹箸「儉潔無羶腥」,秦觀以此表達鄉野生活的樂趣……我們的東鄰島國同樣流行著很多有趣的竹子、筷子的神話傳說,《古事記》《枕草子》等文學亦把筷子作為描寫對象。筷子就如同它的形質,看似簡單,在使用者手中,卻能變化萬端。

《筷子:飲食與文化》是一部包羅萬象的作品。儘管如此,仍有遺漏。作者選取的材料主要來源於中國典籍、文人筆記和西方史論。不過,在我看來,作為百姓日常用品,筷子在民間文化裡也有許多可探討的。例如,竹枝詞、歌謠、小調、諺語等。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送嫁調》,借「我和小妹如同一雙竹筷……」表達深情。作為民藝一大品類,象箸、玉筷、金筷、銀筷等各種筷子,以及附加的雕飾工藝和祥瑞象徵意義,也可討論。

《筷子:飲食與文化》

王晴佳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相關焦點

  • 品讀筷子背後的文化意蘊
    【現象】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用筷子進餐。筷子不僅是一種取食工具,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最近出版的《筷子:飲食與文化》一書中,歷史學者王晴佳聚焦「筷子文化圈」,讓筷子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該書通過將飲食文化置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國的東亞文化傳統之中進行考察,發掘了筷子在文化傳統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讀來引人入勝。【點評】對中國人來說,筷子屬於尋常日用之物,但對歷史學者來說,可以從一根筷子中窺見一段歷史。「垂垂水線白封青,一箸能生兩眼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詩詞書畫,也在一飲一啄、一杯一箸間。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其實是歷史文化下的必然產物
    其中最簡單,也是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筷子。筷子是我國的獨特餐具,它在中國上演了幾幹年的歷史,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更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會吃飯,就會用筷子。每天一日三餐都使用筷子,可以說,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而不是像西方一樣用刀叉嗎?
  • 一雙筷子蘊含哪些歷史文化?
    說起筷子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在熟悉不過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使用筷子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比西方使用刀叉早了一千多年。筷子在先秦時稱「梜」,《禮記·曲禮上》記載「羹之有菜者梜」。漢代時稱為「箸」,傳至明代,因為江南水鄉的漁家忌諱「蛀」的諧音,便改成了「筷」。
  • 「筷子」背後是文化的沉澱,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
    近日,D&G杜嘉班納發布的一段短視頻「趕筷吃飯」中,對筷子介紹到:這是一種「小棍子形狀的餐具」且視頻中模特用筷子的動作誇張,片中旁白語言傲慢,引起中國網友的不滿。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獨特的發明,也是國人熟悉且擅長的一種餐具,在中餐文化裡筷子被賦予了很多文化,比如啟迪、傳承、明禮、關愛、守望、睦鄰等。文化的沉澱,讓筷子具備了一定的情感意義。筷子,是指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製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
  • 美食文化:筷子背後的故事
    筷子,是中國人最主要的餐具,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人使用筷子,由來已久,不會使用筷子或使用不好筷子,都會被人取笑。生活中,不少年輕人不會用筷子,尤其吃麵時,兩根筷子平行,把麵條一圈圈纏起來送進嘴裡,看著總讓人忍俊不禁。
  • 你不了解筷子,是因為你不知道它背後的文化內涵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件事的起因居然是因為筷子。在此前杜嘉班納拍攝的「起筷吃飯」系列影片中,將中國的筷子形容成「小小的兩根棍子」,並且說「用這樣小小的兩根棍子來吃義大利偉大的傳統瑪格麗特披薩,切不了只能夾起來了」(語氣裡充滿了對筷子無用的鄙視),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讓國人看了極其反感。
  • 中國筷子文化大普及
    再加上模特誇張的表情,網友紛紛覺得是在歧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不樂意了,眾多藝人在微博表態:不會出席 Dolce&Gabbana 大秀,很多模特也宣布罷演,緊接著文旅部發布通知:計劃在上海舉行的大秀正式取消!昨日晚間,除D&G中國官網外,中國地區八大重要電商銷售渠道紛紛下架該產品。很多網友表示:幹得漂亮,不下架留著過年嗎?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全球範圍內,人類進食方式可以分三大群,一是直接用手抓食;二是用叉子、勺子,三是用筷子。用叉子的就是歐美國家的人;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國家的人;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人。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 筷子的文化和使用筷子的忌諱
    筷子是我們在生活中用到的餐具之一,關於筷子的起源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而筷子使用的時候也是有著講究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筷子的來歷和文化以及筷子使用的忌諱。首先筷子是我國獨特的餐具之一,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是華夏的智慧的結晶。
  • 一雙筷子的誕生與流行:既是餐具,也是傳統文化象徵
    一頭圓、一頭方,長約數寸……日常掂在手裡的筷子平平無奇,看上去似乎沒啥閃光點。但事實上,它的身上卻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與禮儀,由古至今依然如此。一雙筷子從誕生到流行,既是餐具的演變,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一雙筷子的幾個名字早先,筷子稱為「梜」,還有一個名字叫「箸」。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另外在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太大打不開,力氣太小夾不住菜,這表示人在天地間應該懂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既有包容心又有進取心。所以我們老祖宗的這份傳統和智慧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作為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這一份驕傲。筷子早期稱為「箸子」,明清時期改為「筷子」,「箸」有停駐拋瞄之意,「筷」是希望船兒快點。
  • 說起筷子,你知道它蘊含著多少中國民俗和文化嗎?
    說起筷子,你知道它蘊含著多少中國民俗和文化嗎?最近DG事件被傳得沸沸揚揚,從設計師的不當言論到之前的關於筷子的宣傳片都成了人們目光的焦點。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筷子背後的那些文化,看一看中國美食都有哪些精妙之處和獨到的文化。
  • 趙麗穎因筷子引熱議:中國的筷子文化,你了解多少?
    但以弘揚中華美食為己任的《中餐廳》,在呈現一道道美味中華菜餚的同時,是否也相應推廣一下中國的餐桌禮儀、筷子文化?藝人「扒拉菜」引熱議,恰恰說明筷子在中國人的餐桌乃至文化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想想看,小小一雙筷子,承載了中國人多少情感與記憶?
  • 中國的筷子文化
    文:朱廣海圖:來自網絡吃飯,外國人用刀、叉、勺攝取食物,中國人用筷子夾取食物,外國人對中國人的這一做法視為可笑,這是為什麼?這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們吃飯用筷子是有講究、有文化的。我們通常用的筷子長七寸六,這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慾,七情為喜怒哀樂悲恐憂,六欲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人生理上的需求。筷子的兩端一頭方一頭圓,意為天圓地方。用筷子得成雙成對,表明陰陽相對和平衡。持筷子我們是用手拿,這代表著天地人和。拿筷子是用5根手指夾住筷子的上半部分,5指代表著五形:金木水火土。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文/芸豆【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筷子,是中國獨有的東西,是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儘管在民間有許多關於筷子的傳說,但筷子真正的歷史還是可以追溯到很早。
  • 外國侮辱中國「筷子文化」,中國人火了,告訴你筷子代表什麼
    去年外國一個奢侈品品牌對中國人使用筷子的偏見,一時間一起了中國國民的軒然大波,人們在網絡輿論上表示強烈的不滿,後來這品牌的創始人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布道歉視頻,用中文說對不起,但這樣的舉動在我看來更像是被瘋狂大臉後的無奈,充滿了滿滿的虛偽與敷衍,沒有任何的反思和真誠。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早在上古的商王朝,紂王就用象牙筷子了,這便說明了古代筷子種類的多樣性。筷子是歷史不斷演變發展的產物,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出現了多種種類,也被賦予了餐具之外的文藝價值筷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產物,在先秦時,人們將筷子稱為「挾」,在商朝時,筷子多被稱為「箸」,此後「箸」便成了筷子的統稱。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的冷知識
    我們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的歷史已經有四千多年了,筷子是兩根我們去通常稱呼為一雙。因為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筷子一頭是圓的一頭是方的,待變的是天圓地方我們使用圓頭夾飯菜,」圓「代表的是」天「民以食為天,筷子的標準長度七寸六分,代表的是人有七情六慾。吃飯也是修煉,要去除自己的七情六慾,筷子在夾食物的時候,一動一靜,動靜結合。拿筷子的時候大拇指和中指代表著」天地人「三才之象。如此簡單的一個物件卻高妙絕倫的應用了物理學的槓桿原理,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
  • 一雙筷子,多少文化
    箸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當年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見了覺得害怕,這就是「象箸之憂」的典故,比喻以小見大。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 一雙筷子: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象徵,情系古今源遠流長
    一雙筷子: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象徵一雙簡簡單單,上方下圓的筷子所傳承的是中國五千年來人們的美好祝願和傳統文化,雖然不如其他國家的刀叉精美,但它對於每個中國人的意義卻是非比尋常的。它不僅僅是中國人吃飯用的餐具,同時也是中國人之間溫暖與關懷的傳遞者,一雙簡單平凡的筷子卻支撐了無數普通中國人的情感和故事。對於中國人來說,它不僅僅是筷子,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之一。筷子的歷史悠久,分類眾多。早在先秦時期筷子就已經出現,名為"挾"。殷商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筷子,當時的筷子被人們稱為"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