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劉純懿沒被喜番,「如何不內卷」還是要回答下去

2021-01-10 澎湃新聞

奇葩7又開始了,年過半百的馬東越來越花哨,越來越奇葩,光看開頭就知道節目組得多大的腦洞想這些創意。

這檔節目成功闖入00後,在年輕一代中甚有影響力,而每每節目組設置的一些辯題也總能成為輿論場或者職場白領們的談資,其影響力真不可小覷。在傳播學上,前者是說的傳播效果,後者說的是議程設置能力。

導師組今年引進了「新人」劉擎,華師大的哲學系教授,前陣子,看到他的很多粉絲或校友們在朋友圈刷屏,看得出人氣很旺,表面上看是節目更加深入人心,但大家議論的是,對這檔節目再度引進學術加持的看好,節目總得有點厚度吧,辯題不能太流於口水,有些常識也更需要普及。

從研究經濟學的薛兆豐加盟,讓薛教授的經濟學著作大賣,到哲學思辨的引入,不少網友說,看來這波哲學又要紅了。

教授們放下身段,抵達年輕人中間,其實不是什麼壞事,政法大學的羅翔不是在B站上也紅起來了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接受和學習方法。不要懷著對綜藝的不屑,馬東們也努力的,情懷和追求在他們身上也還沒有完全消退,他們也是心懷理想挖空心思包裝節目,關注熱點話題供公共領域激蕩和思辨;而對於教授們來說,在一些年輕人愛看的節目裡,傳道授業潤物細無聲,不見得就比課堂教學差。

當然,教授與選手們交流溝通也不要發怵,年輕時候不也是從學霸過來的嗎,什麼風浪沒見過,也不要怕現在的年輕人懟,不知道的事情也不要不好意思,蔡康永就說了,這個節目他獲取的遠遠超過他輸出的。教學原本就是相長。

所以說,到了他們中間,一是要講得動聽,二是要懂得傾聽,得知道這代人究竟在想什麼?這兩點做到了,我們才能有第三,就是教授們得把真正要講的東西講出去,這樣孩子們才能入耳入心。這對很多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來說,都挺重要得。一句話,就是到達率。

比如說,北大的那個女孩,劉純懿,當她把「如何解決內卷」拋出來的時候,教授們的回應如何才能真正答疑解惑並實現積極引導,十分考究,本質上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劉純懿的名言是「不想拿第一,就是想知道怎麼才是輸」,背負著狀元的經歷講了內卷的痛苦和無奈。從小到大,一路捲來,拿了市狀元,老師還說,你多拿幾分就是省狀元了。她的困惑就是,市場孕育出這麼多元的文化,為什麼還會有內卷?當下,為什麼我們還會擠在同一個賽道上?

這是最近一陣幾乎無解的話題,輿論場上,各路學者專家,各家媒體大號紛紛撰文,但總是雲裡霧裡,無數學子們一聲嘆息,萬物皆可卷。

來看導師的回答,以下是實錄:

「你說得好像以前我們不捲似的。」(馬東)

「你有一個誤解,其實以前內卷的更多,只不過是今天我們有機會反省,要不要多元,要不要內卷,這些正是機會來了的結果,市場化就是孕育多元化的一個溫床,而不是相反。」(薛兆豐)

薛教授說理,馬東講現實,導師們要說的,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你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不見得比前人嚴重,有什麼問題一起想辦法解決,而不能讓自己變得更頹更緊繃。

就像劉擎說的,不能把問題說得太真實,解決說得太簡單。

劉同學最終沒有被「喜番」。而之所以沒有被「喜番」,導師們是三個意見:內卷白講了、槓精、沒能把過去狀元的輝煌摔在地上,太在乎別人的評價。

「狀元是我的枷鎖,帶給我的快感是一時的,永遠『有人』告訴你要向上攀登,但是我並不想這樣」劉同學悻悻離開,留下了讓導師們思慮的失敗宣言。

蔡康永問:你為什麼在乎「有人」的那個「人」呢?

究竟應該怎麼面對別人的評價,這裡重提一個故事,也就是兩個月前,當內卷席捲輿論場的時候,另一個話題也紅遍網絡,也是北大,中文男足們在0:12醫學,0:8地空,0:9數學;進球0,失球29,淨勝球 -29慘烈賽況時,他們是這麼說的,在宇宙中心,「北大中文男足」喜迎2020年最後一次失敗,這個故事也發生在北大校園,劉同學一定也知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同「秀優越感」,撒貝寧被稱為芳心縱火犯,奇葩說劉純懿就被...
    見到馬東等人,這種架勢也沒放下來。侃侃而談內卷的同時,特意Cue了楊冪和蔡康永,要給他們解釋一番,似乎在內涵二人文化修養不夠,這麼高深的詞沒聽過,或者聽不懂。但是事情發展的走向並不像她想像中那樣,馬東、蔡康永等人關於內卷的提問,她一個也沒回答出來。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言下之意是:本仙女聽得懂你說的「內卷」,只是認真在聽你發言而已。)之後劉純懿就一直說著內卷的話題,表示自己已經是高考狀元了,可是永遠有人比她優秀,因為「內卷」讓自己很苦惱,並反覆用自己是高考狀元的歷史來闡述自己對「內卷」有多厭惡。楊冪聽得眉頭緊鎖,完全不知道她在表達一些什麼,但楊冪心裡是知道她在說什麼的。
  • 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這些神操作,究竟是虛耗還是提升
    這種情況下,「內卷」自然成了大學生最好的調侃方式和最真實的寫照。因此,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以下的這些神操作,究竟是彼此虛耗還是自我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種神操作下的「內卷」,顯而易見是虛耗自己和他人的,很不明智。說起很多類似的「內卷」,有不少人也許會思考一下,這些神操作,究竟是無效虛耗還是自我提升?甚至不少聰明人也開始逐步去剖析「內卷」背後的真正原因,而其實全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畢業後的就業壓力。
  • 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
    越往壞處想,越會覺得別人說話的真實性,有些事情還沒發生,但是他們覺得如果真的發生了不就太晚了嗎?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在巨蟹座的眼裡,所有人都有"作案"的嫌疑,甚至有時候會直接質問,如果你的回答有敷衍的成分,他們的突然襲擊,一定讓你措手不及。當面的質問,回答的讓巨蟹覺得純屬狡辯,定會攪得大家不得安生。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出現新的變化之前,面對這個「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跳脫出簡單自我重複的圈層,實現人生的躍遷呢?其實,真實的處境就是,你手裡並沒有這樣一幅地圖,也沒人會給你送上這樣一幅地圖。這就像很多人期望別人能夠給自己一幅生活中的認知地圖一樣,希望只需要按照地圖的指示就可以一步一步收穫幸福的生活,可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一個認知地圖,也不會有任何人能夠提供給你這樣一幅認知地圖。
  • 我在日本社會裡,看到了中國內卷的未來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但還是越來越內卷呢? 乍一看,的確不合常理,勞動力減少,人力應該更稀缺,為什麼工作還是這麼難找呢? 要想搞清楚勞動力和就業之間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知道,通常我們所說的勞動力,到底指的是什麼?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例如:國際形勢不好導致很多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無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競爭更加激烈,就是一種內卷;中小學生上補習班也是一種內卷。具有負面意義,強調競爭的不必要、不理性、對人精神的打擊和摧殘。內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優質資源有限等等。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 《奇葩說》第7季,女神楊冪金句頻出:努力活著的人,運氣都不差
    而看看楊冪的情感經歷,不就是如此嗎?她沒成一線前,愛的低調。婚後,跟劉愷威各種不合兩人分開,離婚傳聞像月經貼一樣滿天飛,她都從不回應,也不在乎。委屈嗎,難受嗎,也有吧,畢竟是人,誰不希望人生春風得意,情場有良人相伴,職場日進鬥金的。
  • 《對白》:「內卷」不如舒展
    18-25歲,是人生行至四分之一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迷茫和掙扎的「至暗時刻」,旺盛的精力與大把的時間,對應的卻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站在大學與社會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考研還是就業?去北上廣深還是小城市?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相關資料ll人類學家項飆:內卷是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也成了一句熱門口頭禪,不管什麼事物統統可以內捲化,比如上學內卷、工作內卷,就連戀愛都可以內卷,戀愛內卷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狀態,那麼   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
  • 白巖松劉震雲等人談「內卷」:不如舒展
    18-25歲,是人生行至四分之一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迷茫和掙扎的「至暗時刻」,旺盛的精力與大把的時間,對應的卻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站在大學與社會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考研還是就業?去北上廣深還是小城市?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夜讀|老家的電影院
    現在手機上隨時可以選座位買電影票,那時就是有錢,看電影也不容易,特別是新片上映,買票就成了一場戰鬥。電影院左側的一間小房子,只留一個30釐米高、20釐米寬的小門洞作為售票窗口。記得1975年電影《海霞》上映,我和幾個小夥伴一早趕去電影院,售票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長隊。約莫8點光景,售票窗口一打開,原本排好的隊伍瞬間就亂套了,人們爭著往前擠,努力把手伸向那個小小的窗口。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經常瀏覽網文的你,一定經常看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在2020年很火,入選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究竟是何義?何以成為了流行詞?帶著這些疑問,我專門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現在我把內卷的來龍去脈說給你聽。2020年內卷首先在大學生中,尤其是如清華北大這些知名高等學府的學生中流傳開來。
  • 夜讀|一個人最好的能力是什麼?
    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遇到事情靠得住,責任面前有擔當,信用永遠是第一,總結起來就四個字:「讓人放心。」一個人無論做人,還是處事,一定要有底線,有原則,有誠信。01 | 做人有底線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去某企業應聘,來求職的人很多。面試一輪之後,進入筆試環節。這些題對他來說都不難,他快速寫著,卻被最後一題難住了。
  • 8萬人贊成「準點下班才是好員工」:都不加班,內卷能停嗎?
    8.1萬人投票給準點下班的員工,而支持加班還不到1萬人,也就是說,近九成打工人都不認可用工時來判斷員工好壞。一邊倒的結果,也透露出這屆打工人的倦怠和絕望。當資本家宣揚「996是福報」時,我們看到的景象,常常不是那麼回事。12月29日,某電商平臺女員工在下班路上猝死。她的最後一條朋友圈,還在轉發音樂APP的年終總結,沒想到生命驟然終止。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在他看來,越能「勾起」豐富情緒的詞彙,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別是那些既往的詞彙無法精準形容的情緒,如果新的流行語能夠恰到好處地傳達,那麼這個詞彙就很有可能一直流行下去。「比如『get』,『get』到一個點,就是一種很形象地形容『理解』的詞,它能夠描述一些和一般意義上的『理解』不一樣的感受。還有『喪』這個詞,『喪』所傳遞出的微妙情緒,其實用一些其他的詞很難代替。
  • 「夜讀·散文」「砬子溝」的堅守
    與外界隔離的官兵,不僅要忍受漫長孤獨的冬季,最難的就是訓練物質條件極差,沒有訓練場所,教材教具奇缺,戰士們心急如焚。為了儘早掌握飛彈武器裝備的操作技能,他們「凍」中不停,土法上馬,因陋就簡,用木頭、蘿蔔、泥巴做教具,用木板製成儀器面板,用草繩、麻繩當電纜,在簡易訓練器材上,練手法、跑線路,體會要領,夜以繼日的不懈探索,創造了許多令人讚嘆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