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申不害:自相矛盾的格局,註定變法不能長久,終成笑話

2021-01-10 夜談野史

公元前403年,韓與魏、趙共同大敗知伯後,實現「三家分晉」,並被周天子正式承認為諸侯。地緣劣勢的韓國地盤最小,且國力最弱。北有魏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隨時都有被這些大國吞噬的危險。到了戰國中期各個國家開始變法圖強。先有魏國有李悝變法強魏,後有秦國有商鞅變法強秦、夾在魏秦中間的韓國深感安:再不變法,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不顧貴族眾卿反對,破格提拔本為「鄭國賤民」的申不害為相,在韓昭侯的支持之下開始實施變法強韓。

作為一個被韓國徵服兼併的鄭國小民,申不害自然很珍惜韓昭侯的知遇之恩,將畢生所學全部傾注在處理韓國事務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申不害本學黃老,但推崇「循名責實,明賞慎罰」的刑名學,也就是法學。他提倡「術」與「法」相結合,為了滿足當時封建君主集權統治的需要,他主張君主應擅長「術」之道,也就是要做到喜怒不流於臉上,不給下屬揣測之道。而且君主還要能夠玩弄「權術」,推崇國君「獨斷」,要牢牢地把持住國家的最高權力。

針對貴族階層:他取得了韓昭侯的絕對支持,收回貴族特權,清理貴族的府庫以充盈國庫;在吏治方面:申不害主張官員要稱職不越位,履職情況要有檢查和考核,推行「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不僅可以選拔出真正的人才,還提高了整個國家政務處理效率;在經濟方面:申不害一方面鼓勵農民開荒種糧,另一方面又大力推動手工業、冶鑄業的發展,也因而有了「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可以說功勳卓著,變法也立竿見影,昔日弱小的韓國在短期內變得國強民富。申不害為相15年,為韓國創造了「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的局面,但是各諸侯稱之為「勁韓」。

然後大家知道的在韓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後,韓國漸漸的變成一個奇葩,被秦第一個滅掉!對比商鞅變化來說申不害變法算是失敗的變法,究其原因申不害變法過段依賴「人」治,而再在其中極其容易產生特權思想!

申不害變法以「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術」治方略,其變法的關鍵節點在於實施者君主能否完美的操控「術治」,如果君王英明,國家就能穩定發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權力便會被濫用,國家也就會衰敗,這是申不害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子韓宣惠王、韓襄王未能參透「術治」的精髓,活脫地將韓變成有一個奇葩、一個笑話!於是先後鬧出了「移禍大邦」、「肥周退秦」、「治水疲秦」的笑話,結果「移禍大邦」使得作為韓國盟友的趙國幾近亡國,「肥周退秦」直接讓享國七百多年的周王室嗝屁,「治水疲秦」更是讓秦國從此水旱無憂……

出自韓非子著作中的自相矛盾故事大家都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其實也在申不害身上出現過,《資治通鑑》中記載 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申不害推薦他堂兄當官,被韓昭侯拒絕並說到:「我拜您為相,尊您為師,向您學習,其目的是打算利用您的思想和主張治理國家。您曾教導我,要切實修改用人制度,必須按功勞大小的次第任用。可現在,您卻向我提出為親屬請官的要求,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我現在是答應您的私人請求而廢棄您過去堅持的學說、主張,還是實行您的學說、主張而廢棄您的私人請求呢?"

而申不害當然知道向韓昭侯推薦堂兄是與自己所制定的制度相矛盾的,當韓昭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後,申不害汗流浹背。通過申不害的汗流浹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堂兄沒有什麼值得一用的才華,只是想通過裙帶關係謀個官職撈取好處而已。

也就是說,在申不害的內心深處是有特權思想的,制度都是為別人制定的,自己是凌駕於制度之上的「超級公民」,這其實就是申不害「人治」的癥結所在。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後續韓國進行了歷史上最重要吞併,滅了申不害母國鄭國,這個戰國大才,就此成了韓國人。韓昭侯是個年輕的帝王,對富國強兵很有執念。滅鄭之後,就讓申不害成了韓國相國,進而開啟了申不害變法序幕,和後續十五年韓國變法時光。
  • 韓國申不害變法:戰國法家術派唯一實踐,終使國政陰謀化?
    原因可能也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並沒能給韓國帶來真正的富強,也並沒有在戰國這個激烈鬥爭的年代裡給韓國以任何不可磨滅的印記。反而隨著這一變法成果的畸形,韓國成為戰國七雄當中陰謀論氛圍最為濃厚的國家。從而影響到韓國國政,也給韓國在戰國中後期以後的種種匪夷所思做法留下可恥的一筆。其實韓國申不害變法並不會直接導致韓國後期的種種弊端。
  • 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很牛?韓非子:這二位的做法都存在重大不足
    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的兩大標誌性法家變革,但二者的效果、影響力卻迥然不同。直到韓非子出現後,他認為這兩大變法都存在著明顯短板,並提出了一整套的法家治國理論,因此,他也被後世公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三位法家宗師的觀點存在哪些區別。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北宋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毛澤東獨具慧眼,一語中的
    毛澤東一生,對北宋名相王安石青睞有加,研究頗深。熟讀中國古籍,通曉中國歷史,一直是毛澤東進行思考、形成思想的源泉之一。毛澤東晚年囑印 「大字本 」古籍 ,包括史傳、政論、賦、詩詞、散曲等體裁。這些古代文獻,是根據他當時關心和考慮的問題,專門布置校點注釋,用小初號(36磅)長宋字體印製。
  • 《易經》恆卦:事業、感情不能長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生在世,無不希望自己的事業能長久的留存,感情能如日月般長久,但遺憾的是無論你的事業有多大,總有衰落之日,無你你的感情有多麼的驚天地動鬼神,使聞者落淚,見者傷心,但是最後也終有情淡如水之日,這是為什麼呢?
  • 馬達為:入法變法,出法創法
    文/王無邪 畫家尋找個人道路,會經歷入法、變法、出法、創法,四個重要階段。故須變法,將學得之法,化為己用。進一步求建個人畫風,則須出法,開僻新境。離法創法,方能立一家面目。 入法以勤,肯定目標方向,尋性之近,師古倣今,格物問道。變法以活,輕外貌與過程,重理念之引伸。出法以勇,得而肯棄,破而再立,忘然後得。創法以悟,不止於形,不溺於技,明心見性,立意顯情。
  •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2月14日,北京下雪了,北京變成了北平,故宮變成了紫禁城故宮能不能給我一首歌的時間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 《邵子神數》一則條文透露了邵雍對王安石變法的真實觀點
    己酉年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了新的執政班子。蔡京因為王安石變法得以走上政治舞臺庚戌年保甲法,王安石變法內容之一,熙寧三年(1070年)由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全國。
  • 表面變法,實際賣國?揭秘戊戌變法譚嗣同賣新疆西藏的背後真相
    這句滿腔豪氣的詩句,不僅見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變法,同時也為了一個人留下了輝煌的人生結局,他就是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 但是譚嗣同卻決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做最後頑抗,當時他對離開的人說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於是譚嗣同被捕,在9月28日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五位維新人士,被斬於北京宣武門。
  • 丙寅變法,色彩,色彩
    ■松濤圖 38×41cm 1996年■豐收讚歌(合作) 套色木刻 109×90cm 1979年■臨陳洪綬花卉 79×84cm 1991年■欲佩三尺劍,獨彈一張琴賴少其藝術館館長於在海談賴老藝術人生:丙寅變法,色彩,色彩!
  • 以變法之名行殘暴之事,商鞅變法究竟利了誰,為何說他害民無窮!
    提起來商鞅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商鞅因為他的變法使他成為了後世很多人希望富國強兵的模仿對象,對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帶來的富強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不管是從商鞅依靠的理論基礎學說和還是他實行的變法本質都可以看出商鞅之法的殘暴。
  • 和雙魚座最不般配三對星座,在一起註定不能長久!
    和雙魚座最不般配三對星座,在一起註定不能長久!水瓶座vs雙魚座可以這樣說:水瓶女愛上雙魚男是犯賤。因為這個時候水瓶女既要追其自己獨立的人格,又要因為回應雙魚男而無私奉獻自己。
  • 富貴命的八字格局,三分天註定其實也很重要
    我們都常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但是有的時候一個人已經非常努力了,但終究還是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這時候就不得不說,有些富貴是上天註定的,再怎麼打拼也是得不到的。那麼,什麼富貴是天註定的呢?這就要看你有沒有富貴命的八字格局了。
  • 王安石變法中的最大敗筆,偏執型人格是一道坎
    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獨斷專行,排除異己,既不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也不善與團結各方面力量,同時,在變法由於用人不當造成小人亂政,因而樹敵過多,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來完成「熙寧變法」的大業,使得變法嚴重受挫,最終導致變法失敗。對此,史學界也是看法各有千秋。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因為王安石人格偏執,剛愎自用,不善團結各方人士,最終以人廢事。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