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韓與魏、趙共同大敗知伯後,實現「三家分晉」,並被周天子正式承認為諸侯。地緣劣勢的韓國地盤最小,且國力最弱。北有魏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隨時都有被這些大國吞噬的危險。到了戰國中期各個國家開始變法圖強。先有魏國有李悝變法強魏,後有秦國有商鞅變法強秦、夾在魏秦中間的韓國深感安:再不變法,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不顧貴族眾卿反對,破格提拔本為「鄭國賤民」的申不害為相,在韓昭侯的支持之下開始實施變法強韓。
作為一個被韓國徵服兼併的鄭國小民,申不害自然很珍惜韓昭侯的知遇之恩,將畢生所學全部傾注在處理韓國事務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申不害本學黃老,但推崇「循名責實,明賞慎罰」的刑名學,也就是法學。他提倡「術」與「法」相結合,為了滿足當時封建君主集權統治的需要,他主張君主應擅長「術」之道,也就是要做到喜怒不流於臉上,不給下屬揣測之道。而且君主還要能夠玩弄「權術」,推崇國君「獨斷」,要牢牢地把持住國家的最高權力。
針對貴族階層:他取得了韓昭侯的絕對支持,收回貴族特權,清理貴族的府庫以充盈國庫;在吏治方面:申不害主張官員要稱職不越位,履職情況要有檢查和考核,推行「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不僅可以選拔出真正的人才,還提高了整個國家政務處理效率;在經濟方面:申不害一方面鼓勵農民開荒種糧,另一方面又大力推動手工業、冶鑄業的發展,也因而有了「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可以說功勳卓著,變法也立竿見影,昔日弱小的韓國在短期內變得國強民富。申不害為相15年,為韓國創造了「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的局面,但是各諸侯稱之為「勁韓」。
然後大家知道的在韓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後,韓國漸漸的變成一個奇葩,被秦第一個滅掉!對比商鞅變化來說申不害變法算是失敗的變法,究其原因申不害變法過段依賴「人」治,而再在其中極其容易產生特權思想!
申不害變法以「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術」治方略,其變法的關鍵節點在於實施者君主能否完美的操控「術治」,如果君王英明,國家就能穩定發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權力便會被濫用,國家也就會衰敗,這是申不害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子韓宣惠王、韓襄王未能參透「術治」的精髓,活脫地將韓變成有一個奇葩、一個笑話!於是先後鬧出了「移禍大邦」、「肥周退秦」、「治水疲秦」的笑話,結果「移禍大邦」使得作為韓國盟友的趙國幾近亡國,「肥周退秦」直接讓享國七百多年的周王室嗝屁,「治水疲秦」更是讓秦國從此水旱無憂……
出自韓非子著作中的自相矛盾故事大家都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其實也在申不害身上出現過,《資治通鑑》中記載 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申不害推薦他堂兄當官,被韓昭侯拒絕並說到:「我拜您為相,尊您為師,向您學習,其目的是打算利用您的思想和主張治理國家。您曾教導我,要切實修改用人制度,必須按功勞大小的次第任用。可現在,您卻向我提出為親屬請官的要求,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我現在是答應您的私人請求而廢棄您過去堅持的學說、主張,還是實行您的學說、主張而廢棄您的私人請求呢?"
而申不害當然知道向韓昭侯推薦堂兄是與自己所制定的制度相矛盾的,當韓昭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後,申不害汗流浹背。通過申不害的汗流浹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堂兄沒有什麼值得一用的才華,只是想通過裙帶關係謀個官職撈取好處而已。
也就是說,在申不害的內心深處是有特權思想的,制度都是為別人制定的,自己是凌駕於制度之上的「超級公民」,這其實就是申不害「人治」的癥結所在。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