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學習書法喜歡從唐代楷書開始學起,並且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書法的基礎了,其實不然,書法的基礎並不是指某一種書體,而是指的一筆法為核心的一系列結字章法變化的技巧。
單純將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的人,可能一生也能以練好楷書。而對於當代人而言,學習楷書若是從唐楷學習,很容易走向板滯以及「美術字」的彎路。
我們看看前人是怎麼學楷書的,相信能夠給當代人很多的啟示。
最廣為熟知的一個人就是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的書法是魏碑為根基。魏碑楷書可謂是唐代楷書之源,在書法當中幾乎所有的用筆技巧和變化規律,都能在魏碑當中找到源頭。
郭沫若是一代碑學大家,同時也是一位熔古鑄今名副其實的書法大師。他的青年時期,正值碑學興起的時代,作為一位有著極深造詣的考古大師,他成了碑學領域當中的佼佼者。
魏碑的美學特點普遍適用於所有的書體特徵,尤其是結字的變化和風貌,我們看郭沫若如今傳世的牌匾,洋溢著濃濃的魏碑風貌,樸茂而不失天然風姿,極具放射感!
郭沫若題寫過許多的牌匾,比如著名的「中國書店」、「榮寶齋」、「中國銀行」等等,而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著名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了。
「北京故宮博物館」這7個大字,是將魏碑楷書活用的一個典範,無絲毫板滯之弊,而是一種活靈活現的厚重與靈巧之美,尤其這個「院」字,最後一筆,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個大敗筆,但在整體來看這幅字,卻毫無違和感,這就是大師的功力!
郭沫若曾經寫過兩個「建設」,在一次拍賣會上,拍出了1600多萬的天價。可見其書法之高妙!
魏碑是沉穩厚重的,而魏碑楷書中的變化將這種厚重感所中和起來,所以在氣質和藝術表達上要遠勝於唐楷。
郭沫若在書法上強調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的態勢,這種態勢乃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的一種探索。
從郭沫若的書法當中,能夠看出他從魏碑當中的名品《元楨墓誌》當中取法甚多,他以超凡的天資將魏碑寫出了新的姿態,在有清以來,能夠達到這種水平的不過沈曾植等寥寥數人而已。
《元楨墓誌》乃是北魏「元氏墓誌」當中的佼佼者,北魏「拓跋氏」當年為了推行「漢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了「元氏」,如今傳世的「元氏墓誌」都是北魏時期的頂尖書法高手所刻,傳到了今天乃是書法史上的重要寶藏。
而《元楨墓誌》在「元氏墓誌」當中堪稱魁首,此作乃是上個世紀209年代出土,出土之後,被郭沫若先生收藏並且精心研究過,後來被「草聖」于右任收藏,現在藏於西安碑林!
郭沫若的書法便是融合此碑的特長,而形成的一種雄健瀟灑的書風。此碑用筆剛勁,結字多變,在體勢上更是妙不可言,乃是學習楷書不可錯過的一部絕佳之作!
如今,我們將這件《元楨墓誌》的原拓進行了超高清的復原和編修,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字跡。
欲購此《元楨墓誌》,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