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稱梁思成在美婚禮簡單 令其三書六禮娶徽因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梁思成、林徽因婚照。

梁思成與林徽因文定禮本。 (時間:1927年12月7日)

梁思成與林徽因廟見禮本。(時間:1927年7月1日)

  近日,由北京匡時和中華書局聯合出版的《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披露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時行廟見禮與文定禮的種種細節與考究。該書分上下二冊,影印收錄全部檔案內容。書中的「南長街54號」藏梁氏檔案由梁啓超胞弟梁啟勳的後人整理珍藏,塵封百年,首次集中現世,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規模最大的梁啓超文物集,包括信札、手稿、書籍、家具等共計近千件,其中287通信札,通信方涉及民國政壇風雲人物袁世凱、馮國璋、孫傳芳等。內容涵括梁啓超手書退出進步黨通告、聲援五四運動電報、講學社簡章、梁思成與林徽因文定禮細節等,而康有為的信札則是保皇會在海外的兩樁公案芝加哥「瓊彩樓」案和廣西振華案的有力佐證。梁啓超《清代學術講稿》、《袁世凱之解剖》、梁啟勳《曼殊室隨筆》等十件重要學術著作的手稿原件也均系首次現世。這批檔案是研究梁啓超、梁啟勳、康有為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最新發現,也是關於梁啓超與現代中國最有深度和較為全面的歷史瑰寶。

  既享西式浪漫又守中式禮俗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事近百年來傳頌不倦,卻很少人知道這段看似順理成章的美好姻緣在背後所經歷的種種秘聞與波折。他們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

  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啓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當時兩家可說是旗鼓相當。兩人在婚前既擁有西式的浪漫愛情,最終又遵從父母之命,結為秦晉之好,在世人眼中,幾可媲美李清照與趙明誠。而作為名門之後,他們所得到的父輩關懷與疼愛較之多了詩意與傳奇。梁啓超的兒女邀請哪些親戚大媒?見面禮如何?聘禮為何物?如何布置新房?講究的是排場還是禮俗?在他寫給弟弟交之對方代辦的信札當中,陳述詳細周到得可做民國時期書香門第婚嫁習俗的範本。

  林父逝後梁家資助徽因完成學業

  據《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披露,林長民過世之後,林徽因曾因經濟拮据,打算在美國休學一年用來打工掙學費,梁啓超得悉後,決定一直資助她直至學業完成。那還是未完婚之前,梁啓超已經視「這位林家女公子」為自家孩兒撫養,因有這份世侄女般的親情,他對於這對新人的婚儀也格外操心重視。

  當日,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文定大禮就在「南長街54號」院中舉行。梁啓超悉數吩咐,仲父梁啟勳親自操辦,與新人在加拿大即將舉行的婚禮比肩而重,在那兒締結了一段世紀婚戀傳奇。

  以鄭重訂婚禮告慰林家

  1927年,梁啓超已病重入院,他去信仲弟梁啟勳,讓其代為籌措這對璧人的廟見大禮、文定大禮。他在信中說:「徽因思成已決定在美結婚(我及思順如此主張,彼兩小未完全同意),婚儀太簡率,所以想在文定禮上稍微鄭重莊嚴一點,我既不來京,一切由弟代理便是。」

  由信中可知,舉辦廟見禮時,梁思成已決定於東北大學應聘。儘管兩人不在國內,但梁啓超認為婚姻之事不能草率,當時林父(林長民)去世不久,這場訂婚禮的鄭重也是給予林家的最大安慰。就座次細節,他也細心囑咐:「座位是林家大媒首席,我家大媒次之,汝代表主人須親自送酒言席陪客。」

  聘物玉印上刻「長宜子孫」

  廟見禮、文定禮本中親朋好友、媒人、見面禮、利是紅包、布置新房的情況等事無巨細,梁啓超躬親一一列出,從庚帖如何寫?不同的人庚帖又如何設置?庚帖要用多大開本?聘辭由誰念等等,信中都有所涉及,很是詳盡,且每步的安排極為考究。

  信中提到的玉印,雖然只是聘禮中的一件,形質、印文無不考慮周全,慈父的良苦用心躍然紙上。「聘物林家用一玉印,據君庸言該印本是一對,故當仲恕未購定玉佩以前,曾與君庸言兩家各購其一,印文互刻新郎新婦名。今我家既已購定,本來最好是林家併購雙印送我,但不便作此要求,仍由我家購其一便是。但我家所購者印文擬不刻徽音(林徽因原名)名,但刻『長宜子孫』四字陰文,請託君庸代購代刻。」

  兒子和未來媳婦不在,自己又染病在身,仍心系愛子婚事,依足訂婚禮數差人督辦,梁啓超的拳拳父愛即便今日看來,也是極為動人的。

  記者 鄧燕婷 通訊員 葛士恆

  閱讀延伸

  何謂三書六禮 明媒正娶?

  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禮儀有點不同。可說是更為莊重繁複。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儀。而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裡,目的是為了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

  除此以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媒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

  三書

  「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可以說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分別指:

  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

  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迎親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

  六禮

  「六禮」是結婚過程的六個禮法,分別指:

  納採: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採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

  問名: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後卜吉兇。

  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收庚帖後,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兇,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衝相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衝相剋之徵象後,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徵(又稱過大禮):即男家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個月至兩周,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此時,女家需回禮。

  請期(又稱乞日):即男家擇定合婚的良辰吉日,並徵求女家的同意。

  親迎(或迎親):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會偕同媒人、親友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禮,之後才用花轎將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儀式後,便送入洞房。(百合)

相關焦點

  • 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
    古人結婚講究「三媒六證」,「三媒」是誰?「六證」有啥?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書」是啥?「六禮」為何?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古代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即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古代婚俗中三書六禮都包含哪些內容?傳統婚禮都有哪些講究
    比如說,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因此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後來演化為婚禮。一、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三書分別是:聘書、禮書與迎書,隨著時代發展,三書現在很多地方已逐步省略,取而代之是微信群發,或者電子版書帖。
  • 徐志摩和陸小曼婚禮上,梁啓超的講話不近人情,但卻用心良苦……
    婚禮開始後,大媒胡適微笑著講了對這一對新人的美好祝願。然後,證婚人梁啓超走上講席發言,何止是發言,這就是一頓訓詞: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聚……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 良辰吉日、三書六禮,一樣不能少
    後來"昏"字加上"女"字旁變成了"婚",這也意味著當時人們已經不再要求一定要在黃昏時候完成婚禮。影視劇中的婚禮在《儀禮》中,婚禮被分類為嘉禮,而嘉禮代表著親近萬民。《儀禮》中對婚禮的流程有完整的記載,共分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個環節,這也就是後世所說"三書六禮"中的六禮,而三書則是指在儀式過程中使用的聘書、禮書、迎書。
  • 農村俗語:「男婚女嫁,需三書六禮」,這三書和六禮分別指什麼?
    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是和農村大事——結婚嫁娶相關的農村俗語,這也是老農們富含智慧和經驗的總結,這句農村俗語就是:「男婚女嫁,需三書六禮。」那麼這句話是何意?這裡的「三書」和「六禮」又分別指代什麼呢?這句俗語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男女結婚的時候,需要三書和六禮。
  • 父親49歲遇難,林徽因卻能完成學業,多虧了公公梁啓超
    民國著名才女林徽因的丈夫是梁思成,公公是梁啓超,梁啓超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維新變法的領導者之一,後來在民國又成了著名學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是雙方父親促成的自由戀愛,由家庭介紹認識,兩個人彼此滿意才開始交往。
  • 林徽因梁思成:才子配佳人,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度,林徽因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在其感染之下,對新詩發生了喜愛之情,也正是在這裡,受到房東女建築師的影響,林徽因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徐志摩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間一個美麗的意外,也是林徽因生命裡有緣無分的存在,他們兩人興趣相投,還在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且常常有書信的往來。只是當徐志摩提出離婚的想法,並向她求婚的時候,林徽因困惑了。
  • 林徽因和梁思成同眠八寶山,為何一箭之遙待遇卻大相逕庭
    提起林徽因和梁思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子佳人的組合,夫婦倆都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大師,共同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都是保護歷史文物和建築的先鋒。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百年之後都同眠在八寶山,為何兩人一箭之遙待遇卻大相逕庭呢?
  • 中國古代婚姻六禮,結婚要經過六個複雜步驟,不像現在這麼簡單
    「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初議後,若女方有意,則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並攜帶一定禮物,故稱。古納採禮的禮物只用雁。納採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採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採。用雁。」鄭玄註:「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
  • 林徽因的詩告訴你:為何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都對她一生深愛!
    其祖父林孝恂,清朝進士,地方官員。其父林長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其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革命黨人林覺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最廣為傳誦的詩作。這首詩的美絕不僅僅局限於表面的文字,它體現出林徽因對人生大境界深刻體悟,超越凡俗,而這也正是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這三個大名頂頂的人物甘願為其奉獻一生所愛的根本原因!今天,騫尋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林徽因和她的詩世界。
  • 古代婚禮的流程及說法
    喜隨著社會的發展,周朝時婚制已出現固定流程的雛形,承啟上古至夏商,發揚於君子風範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長歲月中以上古婚制為骨架,逐漸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三書六禮。三書:聘書、禮書、迎親書;
  • 梁啓超用了什麼教育方式,子女個個都是人才?
    梁啓超除此之外,梁啓超本人還是中國近代媒體行業的重要奠基人物,他創辦的報紙有《時務報》、《知新報》、《新民叢報》等,梁啓超才華橫溢自然不容置疑,同時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他的9個子女個個都是人才。
  • 古代婚姻六禮,你知道嗎?
    現代婚禮各式各樣,有西式的教堂婚禮,也有中式的復古婚禮,但或多或少都會與古代的婚禮有所偏差,想知道真正的古代婚姻是怎樣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儀禮》中:「婚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1、納彩納彩,即納其採擇之禮於女家也。
  • 康有為、梁啓超大力提倡一夫一妻制,為何二人自己卻背道而馳?
    康有為和梁啓超都是晚清風雲人物,康有為(1850~1927)是光緒帝的老師,也是梁啓超的老師。梁啓超(1873~1929)受老師的影響,一直致力推進改變清朝的面貌,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到了晚年,在60歲時娶了一位18歲的姑娘,這讓世人笑掉了大牙。也許是老夫少妻力不從心,在69歲時,他聽信俄國外科醫生沃羅諾夫的忽悠——「只要花一筆銀子,就可以為他換一個黑猩猩的性器官,絕對好使。」康有為信以為真,掏錢作了手術,手術當初效果確實不錯,可是過了一個月後,出現了嚴重的排斥,再找這個醫生,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不久康有為去世了。這就是號稱「南海聖人」康有為做的蠢事。
  • 梁啓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民國時期婚禮場景復原縱觀中國歷史,男子納妾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事情。其一是基於三綱五常,女子遵循夫為妻綱,地位相對較低,對丈夫是千依百順,對納妾一般不予置否;其二是古代人極其重視子嗣,《明會典刑部律例》規定:「庶人40歲以上無子可娶一妾」,因此正妻無出、丈夫納妾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以上皆是封建時代的糟粕思想了。直到上世紀20年代,在那個推陳出新、烽火三月的時代裡,一夫一妻制開始成為了主流。
  • 往事| 梁思成與林洙:不為人知的十年婚姻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在梁啓超看來是其「全生涯中最愉快的一件事」。人們樂於讚嘆這位絕代佳人浪漫的愛與情,卻忽略了梁思成二十多歲時就落下了脊柱與腳踝的終生殘疾,一直穿著鐵背心生活;忽略了林徽因二三十歲時就被肺結核糾纏。1955年,年僅51歲的林徽因告別人世,而此時梁思成正身處針對他的「大批判」發動的當口。
  • 老照片:民國時期的婚禮,比起現在,結婚程序複雜多了
    民國時期,新郎騎著高頭大馬去迎娶新娘。 我國的婚禮流程從古至今都程序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我們現在的結婚流程一般是指婚禮當天的儀式,而民國時期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形式。今天小編整理了民國時期的結婚流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民國名人夫妻合影:齊白石93歲時娶22歲女孩,圖3杜月笙和孟小冬
    【林徽因和梁思成】1928年3月21日,27歲的梁思成和24歲的林徽因在加拿大正式結婚。林梁的結合,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然而,林梁兩人的婚姻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和諧。正如林徽因弟弟林宣所說的那樣,「梁思成、林徽因結婚以後,家庭生活充滿矛盾……從性格上講兩個人很合不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處處讓著林徽因,經常沉默。林徽因對此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