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向來是人生大事,無論男女,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值得回憶的盛大婚禮。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很早就形成了,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不斷發展演變,到了唐朝時期,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禮儀式,並藉助唐朝的強大影響力輻射東亞文化圈,對日韓和東南亞等國的婚姻習俗都造成了深遠影響。
晚唐的服飾
中國婚禮習俗的起源最早有關婚禮制度的記載來自於部落時,《通鑑外紀》上記載:"上古男女無有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太昊便是伏羲,儷皮則是指成對的鹿皮。伏羲創立嫁娶制度,這便是最古老的婚姻制度,而儷皮也因此成為古代婚禮必備的聘禮之一,只要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準備一對鹿皮作為聘禮。在"儷皮之禮"誕生後,在夏商時期,又相繼出現了"必告父母""親迎於庭"的習俗。
而到了周朝,周人對禮的重視性更是超乎想像,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而婚禮在其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當時人們正式婚禮的舉行時間通常是黃昏時間,此時日月交替,陰陽相合,因此"婚禮"被稱為"昏禮"。在《禮記》中關於婚禮有詳細的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可見人們對婚禮的重視。後來"昏"字加上"女"字旁變成了"婚",這也意味著當時人們已經不再要求一定要在黃昏時候完成婚禮。
影視劇中的婚禮
在《儀禮》中,婚禮被分類為嘉禮,而嘉禮代表著親近萬民。《儀禮》中對婚禮的流程有完整的記載,共分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個環節,這也就是後世所說"三書六禮"中的六禮,而三書則是指在儀式過程中使用的聘書、禮書、迎書。這一禮儀從周朝起延續了數千年,雖然這期間文化習俗在不斷的演化發展,吸收了不少其他文明的理念,但"六禮"的習俗卻一直保留到了唐朝,在唐朝正式的婚禮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三書六禮納採是唐朝婚禮的第一個流程,又稱"採擇",也是所謂的"說媒",屬於議婚,男女雙方家庭初步商討婚事。在《文公家禮》中記載為:"納其採擇之禮,及今世所謂言定也。"在唐朝娶親時,男方要請媒人提親,表明雙方的意願,確定女方願意議婚,才可以進行納採,開始正式的提婚流程。納採的時候男方需要帶一份"贄禮"前往女方家裡,在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活雉,但雉雞很容易死,於是在唐朝時期通常用大雁作為替代。大雁是候鳥,象徵陰陽之道,同時大雁忠貞不渝,寓示未來夫妻兩人同樣忠貞。除了傳統的大雁以外,納採的"贄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三十多種,每一種都有各自的象徵,包括降福的清酒、養食的粳米、音色和諧的合歡鈴等等,有條件的人家都會儘量備齊這些禮品,而沒有條件的人家至少也會找一隻活雁。
三書六禮
求婚成功後,男方會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並進行佔卜,以方便準備後續的婚禮儀式,這一環節叫做"問名"。唐朝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婚禮佔卜就是所謂的測算生辰八字,這一習俗也一直流傳到了後世。
在佔卜好之後,將佔卜結果和婚禮的準備告知女方,這一禮儀叫"納吉",也被稱為"訂盟",古人"海誓山盟"中的"盟"便是源於這裡。在這個時候,男女雙方都會一起準備訂婚信物。在唐朝,訂婚信物並不是隨便拿一件東西來就可以使用的,而是有專門用於訂婚的禮品,包括戒指、首飾、彩綢甚至豬羊等牲口,都可以作為訂婚信物,因此唐人也稱其為"送定"或"定聘","三書"中的聘書也是在這個時候完成,並與訂婚信物互相交換。
聘禮
完成訂婚後,聘禮就可以正式送往女方家裡,與聘禮一起送達的還有"三書"中的禮書,記載著聘禮的數目,這個過程已經屬於唐代婚禮的成婚禮儀式,周禮稱為"納徵",唐朝人俗稱完聘或者過大禮。在周禮中,送完聘禮就算完成了納徵,不過發展到了唐朝,這一習俗也有了變化,唐朝的女方家庭還應該對男方進行回禮,要退還聘禮中部分食物,或者贈送男方鞋帽襪子等衣物。不管是聘禮還是回禮,禮物一般都是成雙成對,大多帶有吉祥如意的含義,但絕對不能只送單件。
送完聘禮後,就要確定結婚日子,然後再備一份禮物到女方家裡,去徵詢女方的意見,叫作"請期"。這個時候,禮物只需要簡單一點就好,不過唐朝時期,請期和納徵經常合併到一起,在下聘禮的同時就定下婚期,聘禮和請期的禮物也合在一起。
最後就是迎娶新娘了,這一環節的正式稱謂是"親迎",在新娘過門時,還要送上"三書"的最後一書迎書。這是唐代婚禮最重要也最複雜的儀式,抬花轎、拜堂成親、鬧洞房等等習俗都屬於親迎的過程,詳細的流程足足有十幾項,每一項都含有吉祥安康的祝福之意。六禮之中的前五項通常被當作議婚或訂婚,親迎才是正式的婚禮。唐代親迎的時間一般選取在春季或是農閒時節,不過並沒有絕對要求,只要雙方家庭認可,在其他合適的時節親迎也沒有問題。
唐朝婚禮親迎的具體流程首先是祭天拜祖。婚嫁是人生大事,而親迎作為婚禮最重要的一環,同樣也是成人禮的一種,必須要告知天地祖先,因此唐朝人在親迎的前一天,男女雙方的家人都要進行沐浴焚香,用三牲酒禮祭祖,告知先祖有婚禮將要舉行。
接著是布置洞房,舉行安床禮。唐朝婚禮的洞房要準備嶄新的被褥和紅燭,再鋪上龍鳳鋪,在上面撒上蓮子、花生、紅棗等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的喜果,然後按照八字和房屋朝向拜"床母",向床母祈求婚禮安穩順利。鋪床的人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經過精挑細選,要求父母安康,兄弟姐妹健全,夫妻和睦,兒孫滿堂,寓意新婚的夫婦也能如同這些人一樣家庭美滿。
彩果
在親迎當日早上,新娘在起床後要吃湯圓或丸子湯,這在唐人眼中寓意甜蜜和圓滿。在迎親隊伍到來之前,新娘的家人還會為其梳洗打扮,梳頭之前要在臉上塗抹海棠粉進行"開面",梳洗時還會通常會用紅綠線為新娘綁頭,打扮時用的鏡子屬於道教禮器,代表著相思。另外無論男女雙方,在梳頭時,梳頭婆都會說些吉祥祝福的話,比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等等。
然後就到了抬花轎迎娶新娘。唐朝迎親的花轎都是特製的,只有迎合時才會用。在迎親隊伍出發前,花轎要停在家門前,向四周的街坊鄰居展示,稱為"亮轎",等到良辰吉時到來,新郎會騎著高頭大馬,帶領迎親隊伍抬著花轎前往新娘家,來迴路上都要敲鑼打鼓,越熱鬧越好。在火藥被唐朝的煉丹師發明之後,唐朝中晚期還會一路燃放爆竹鞭炮。
轎子
在新郎到來之前,新娘的娘家姐妹們會給出嫁的新娘撐一把紅傘,同時將米粒撒向天空,代表著出嫁後能夠開枝散葉。迎親隊伍到來後,新郎會遭到娘家人象徵性的阻攔,代表女方對他的考驗。而等到新娘上了花轎,返回男方家中的時候,抬轎的轎夫會儘可能將花轎抬得顛簸,代表著一路的艱辛困苦,晃得越厲害,將來苦盡甘來,婚姻就會越幸福。
一般情況下,迎親時間都會有嚴格計劃,新娘到家時已經差不多是下午了,新娘下轎時要用紅布鋪地,新娘從下轎到入洞房,鞋子都不能直接接觸地面。然後按照唐人尚武的習俗,男方要對天空、地面和遠處挽弓射出三箭,分別代表向天祈福,天長地久和未來幸福美滿。之後新娘還要過火盆和跨馬鞍,寓意紅紅火火和平平安安。
夫妻對拜
接下來就是經典的拜堂成親了,拜天地,拜父母雙親,最後夫妻對拜,兩人真正結為夫妻,同心同德。然後新娘就會送入洞房等待丈夫,而新郎則在前廳陪同親朋。等到時間差不多了,新郎入洞房的時候,關係親近的朋友還會鬧洞房,在開放熱情的唐人眼中,洞房鬧得越熱鬧越好,未來新郎新娘的生活就越紅火。在洞房時,還有掀蓋頭和喝交杯酒的習慣,掀蓋頭時不能用手,必須用秤砣,代表稱心如意。
唐朝時期,社會繁榮,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飛速發展,強大的國力讓唐人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吸收著各種文明的精粹,而婚姻習俗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