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中國傳統文化,有大量辯證法,但沒有完備理論(下)
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毛澤東《矛盾論》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上篇文章,我們盤點了道、儒、法三家的辯證法思想。
這篇文章,我們來梳理兵家、醫家、縱橫家、雜家等學派的辯證法思想。
先從兵家開始吧。
兵家
兵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中華文明繁衍史上,兵家從來沒有斷流中止過,像永不枯竭的長江之水一樣,從先秦時期傳承到當今時代。
兵家,主要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黃帝、姜子牙、孫武、吳起、白起、司馬穰苴、孫臏、尉繚子、李靖、戚繼光、毛澤東等人。
其中,孫武是兵家思想集大成者,被稱為「兵聖」,其代表作品《孫子兵法》是現存影響力最為廣泛與深遠的兵法典籍。
兵法思想,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豐富的辯證法。
不妨,我們來梳理一下。
《孫子兵法·軍爭篇》「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爭取先機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要把從表面看是遙遠的迂迴的彎路,變成實際上是近便的直路,是要把困難變成有利。
「迂與直」、「患與利」,是相互對立統一的矛盾。
孫武認為,爭取先機之所以困難,難就難在要創造條件,把彎路變成直路,把困難變成有利因素。
很顯然,孫武看到矛盾具有轉化空間,並且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完成。
如何創造矛盾轉化的條件?
孫武沒有講,這是指揮技術層面的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用《矛盾論》原理來解釋: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
《孫子兵法·九變篇》: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面。
在不利情況下,要看到有利條件,才能提高勝利信心;
在順利的情況中,要看到危害的可能,才能避免禍患。
孫武認為,聰明將帥考慮問題,要有辯證法的思維,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要用對立統一的視角分析事情。
這就是陰陽之道,也就是矛盾法則。
在《孫子兵法》中,孫武還提出「虛實」、「奇正」、「賞罰」、「迂直」、「己彼」、「分合」、「勞逸」、「內外」、「攻守」等軍事觀點。
這些精妙闡述,都蘊藏深刻的辯證法思維。
孫武看到矛盾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
用《矛盾論》觀點來解釋: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2、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吳子兵法·論將》:「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讙譁,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
如果敵人每次前進和停止,指揮都有條不紊,追擊假裝追不上,見到戰利品裝做沒看見,像這樣的將領是有智謀的,不要和他交戰。
如果敵人喧譁吵鬧,旗幟紛亂,士卒自由行動,兵器橫七豎八,追擊惟恐追不上,見利惟恐得不到,這是愚昧的將領,敵軍即使很多,也可以把他擒獲。
吳起認為,判斷敵人將領是聰明還是愚蠢,可以通過觀察戰場上某些細節,來得到正確的答案,即透過戰場某種現象,來看到敵方將領的本質。
指揮作戰有條有理、能追上敵人卻故意不追、看到戰利品故意不撿,這幾個都是作戰的現象。
通過分析這三種現象,可以判斷出對方將領很有智謀,即本質上是一個良將,不能輕易和對交戰,要不然會吃虧。
反過來,敵軍士兵很喧鬧,看到東西就搶,看到敵人就追,這種軍隊看上去人多勢眾,實際上沒有什麼戰鬥力。
通過敵軍喧鬧、盲目、貪利的現象,看到敵軍將領愚蠢與敵軍戰鬥力並不強的本質。
吳起告訴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到事物本質。
這是唯物辯證法「現象與本質」的哲學範疇。
現象是我們的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事物的外部形態和外部聯繫。
本質是事物內部聯繫和根本特質,它由事物的內部特殊本質所決定的。
用《矛盾論》原理來解釋:
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
現象與本質,核心思想還是對立統一。
《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國家即使再大,愛好戰爭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
司馬穰苴認為,「強大與敗亡」是對立統一的矛盾事物,在「好戰」的條件下,強大會走向敗亡,大國會變成亡國。
「安定與危險」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事物,在「忘戰」的情況下,安定會變成危險。
這是軍事辯證法思想。
用《矛盾論》原理來解釋: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
《司馬法·嚴位》凡戰,戰相為輕重。
作戰是雙方兵力的對比和較量。
在這裡,「輕」與「重」,並不是重量單位,而是泛指戰爭中的諸多因素。
「輕」相對於「重」而言,二者是對立統一關係,在戰爭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轉化。
在《司馬法》中,除了「強大與敗亡」「安定與危險」「輕與重」之外,還講到「剛與柔」「寬與嚴」「文與武」「多與少」「快與慢」等辯證軍事觀點。
為什麼《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軍事思想能長盛不衰?
因為它們在講述春秋戰國軍事特殊情況之外,還闡述了很多軍事普遍規律。
這些客觀存在的軍事規律,並沒有因為時代更迭、武器進化而消失,所以書中所講的道理沒有過期,對人們研究軍事仍有啟發性。
春秋戰國是一個特殊時期,當時兵法思想既有時代的特殊矛盾,也有軍事規律的普遍矛盾,即有當時社會的軍事特殊點,也有人類軍事活動的一般規律性。
用《矛盾論》觀點來解釋,認識兩個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
接下來,講講醫家的辯證法思想。
醫家
醫家,這裡是指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在春秋時期就形成了基本理論,經過幾千年同疾病做鬥爭的實踐,逐步形成一套科學與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
在中國悠久歷史上,著名的醫家代表人物有神農、黃帝、岐伯、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孫思貌、錢乙、李時珍、吳又可、鄧鐵濤等。
經久不衰的醫學典籍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等。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的醫學典籍,這部奇書表面上講醫學,實際上也涉及到社會學和自然學。並運用陰陽的辯證思想,解釋了人體與宇宙的微妙關係,闡述了健康與自然的種種關聯。
簡而言之,中醫理論思想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維。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保養陽氣、在秋冬保養陰氣,順從萬物生長收藏的運動規律。
如果違逆了這個自然規律,就會對健康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才算懂得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健康同四季陰陽變化有關係。
人們在養生過程中,要充分遵循這種自然規律,不要輕易違背它,否則容易導致身體疾病。
這句話,蘊含普遍聯繫的哲學觀點,洞察到人體健康與大自然規律的某種聯繫。
類似的普遍聯繫觀,在《內經》中還有很多。
比如《素問·五臟生成》、《靈樞·雜病第二十六》,均用「普遍聯繫」的哲學觀點,闡述了五臟六腑與人體體表的密切關係。
普遍聯繫觀點,是中醫一個重要看病思維,用運動、聯繫、發展觀點診斷疾病。
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在《矛盾論》中,毛主席對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繫觀點,有進一步的發揮與闡述。
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一切事物及事物發展過程之中。
同時還認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
既普遍,又聯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陰陽是宇宙的一種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隱藏很多大道理。
凡醫生治療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宇宙的基本規律,可以解釋萬事萬物的根本,包括人體健康和疾病在內。
這是中醫陰陽學說最基礎的理論,也是中醫陰陽學說的最早發端。
中醫運用陰陽觀點,比如表裡、寒熱、內外、上下、標本、邪正、始終、聚散等對立統一的思維,來解釋人體健康與人體結構、自然社會之間的複雜聯繫。
健康和疾病,是人體生命的一對矛盾體。
醫生治療人體疾病時,就是在為人體創造陰陽(矛盾)轉化的條件,即創造疾病向健康方面轉化的條件,最終目的是達到陰陽平衡。
用《矛盾論》來解釋: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
醫學也不例外,也適合這個矛盾法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陽偏生則表現為熱性病症,陰偏生則表現為寒性病症。
寒到極點,會表現熱象,熱到極點,會表現出寒象。
《內經》認為,人體的寒熱狀況,因陰陽變化而起,二者相互轉化。
這是對立統一觀點。
《矛盾論》認為,矛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傷寒論·辯脈法》: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陰不足則陽氣得以乘之,所以發熱;陽不足則陰氣得以乘之,所以惡寒。
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陰陽觀點。
陰陽狀態的滲透轉化,會直接引發人體寒熱症狀的轉化,這也是矛盾相互滲透轉化的觀點。
《傷寒論》不僅繼承陰陽對立統一思想,而且大力發展了陰陽學說,主張醫生看病要辯證論治,還提出主證、兼證、變證和兼夾證的六經證候觀點。
主證,有兩層意思:一是主要症狀,為辨證的依據;二是在主次兼挾的病證中,反映疾病本質的證候。
這就是強調要抓住病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用《矛盾論》原理來解釋就是: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
辯證論治就是強調,要抓住病情的主要矛盾。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用靜止的、孤立的、一成不變的方法診治病情。
這是中醫辯證法思維,即矛盾法則。
《傷寒論·傷寒例》: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
感染時令不正之氣,而引起身體不適,就應該及早告訴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氣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癒。
如果患病的人隱瞞忍耐,多天後才找醫生,邪氣已經深入臟腑,就難於治療了。
張仲景告訴我們,換季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感染到邪氣,導致身體不舒服,應該及時看醫生,否則邪氣會從人體的肌表,入侵到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導致病情加重。
很顯然,這句話蘊含辯證法的運動發展觀。
用《矛盾論》觀點來解釋: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病情惡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體外陰氣攻破體內陽氣,是陰陽鬥爭的結果。
如果不去調理治理,陰氣會在體內繼續運動,導致病情惡化。
比如小咳嗽不及時治療,會引發喉嚨發炎,甚至是肺炎。
關於中醫的辯證法思想,這裡只是拋磚引玉地簡單介紹,目的讓更多人看到,中醫理論基礎就是辯證法哲學。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講縱橫家。
縱橫家
縱橫家,由鬼谷子創立的學術流派。
在戰國時期,縱橫家善於權謀遊說,主要從事政治外交事務。
縱橫派創始人鬼谷子,被稱為謀聖,精通道家、兵家、縱橫、陰陽等多家學問,屬於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廣泛與持久的影響力。
縱橫家代表人物有:張儀、公孫衍、蘇秦、甘茂、司馬錯、樂毅、範雎、蔡澤、鄒忌、毛遂、麗食其、蒯通等。
他們都是鬼谷子的學生,或受鬼谷子思想深刻影響,才成為大放異彩的縱橫家。
縱橫家的思想言論,主要集中在《鬼谷子》和《戰國策》,書中除了闡述精妙的縱橫之道外,還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我們來一起梳理下。
《鬼谷子·捭闔》: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陽的事物運動到了極致,就會隨之進入陰的周期和進程;
同理,陰的事物發展到達極致,就會消亡下去,並萌發新的事物,向陽的方面運動。
鬼谷子,闡述了陰陽相互轉化的矛盾規律。
這是對立統一的觀點。
用《矛盾論》的觀點來解釋:
事情不是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還在於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轉化。
很顯然,鬼谷子看到矛盾的相互依存,更看到矛盾的相互轉化。
高人就是高人,早在幾千年前就悟透這個問題。
《鬼谷子·忤合》:「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為,都會有相應的計策。
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環連而無中斷。
然而,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玩轉反覆,互相依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措施、建立相應的制度而加以控制。
鬼谷子後來又接著講: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沒有永久普遍適用的東西,也沒有永久普遍有效的法則。
鬼谷子認為,聖人遇到所有的問題,都是根據當時具體問題,給出針對性的分析與適合解決方法。
總而言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矛盾論》中,也有精妙的闡述:
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
毛主席指出,要從事物矛盾的五個不同方面去具體分析。
《戰國策·魏策一》:「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
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
事物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發根本性的變化。
這句話,就包含著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思想。
質量互變規律,其本質是對立統一,上篇文章有做解讀,這裡就不贅述了。
接下來,我們講一下雜家的辯證法思想。
雜家
雜家,也算是一個獨立學派。
其特點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融合了道家、法家、儒家、農家等各派思想,代表人物有呂不韋。
在學術界,也有人把劉安,歸類於雜家人物,其理由就是《淮南子》思想龐雜,也是博採眾長的作品。
雜家學派的著名典籍有《呂氏春秋》。
我們來看看其辯證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