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陰陽學說一樣,五行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重要地位,是系統邏輯的重要基礎,值得我們了解!
一、五行起源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觀點。最流 行的觀點出自《尚書》,其中認為人們將 自然界中具有類似屬性的事物抽象概括,歸入 五行,再用五行解釋事物的變化,最終發展為—種學說即五行學說。
第二種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也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河圖中共有55個黑白點組成白點都是單數為陽,相合天氣,天氣清為陽;黑點雙數為陰,相和地氣,地氣濁為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五行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六共宗,故水居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同道,故故火居南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八為朋,故木居東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作友,故金居西方;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十同途,故土居中央。
第三個觀點是《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 為:「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 生火」,「中央生溼,溼生土」,「西方生 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 之氣產生五行。
二、什麼是五行,五行和陰陽的關係。
五行,是用來概括世界上五類基本要素的範疇。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非僅僅指這些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本要素,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
。五行是表現陰陽內容的形式,是陰陽的表現或者說現象。所以說談陰陽必兼五行,談五行必合陰陽。
三、五行的相生相剋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四、陰陽五行學說的意義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認識論,而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如果沒有陰陽五行理論的系統邏輯,那麼,現代哲學闡述的基本觀點和原理就是一盤散沙。比如說,現代哲學其實就是以矛盾為立論基礎,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為其具體鋪墊的思維方法,也是客觀世界普遍遵循的規律。有道是,任何理論都是抽象的,若未採取特定的思維藝術或與具體事物結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備具體的含義,而且也無法形成完整嚴密的思維體系。所以,儘管現代哲學在所有單個的認識層面很深入也較全面,但其畢竟未能採用陰陽五行學說那樣的宏觀思維藝術,所以,它的不同層面上的認知就無法有機的銜接,形成一種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時空上連續動態變化的思維體系。而這一切恰恰陰陽五行學說出乎人們預料的做到了,且已經達到了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