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新檢查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數據後,外星生命專家現在相信水星曾經擁有生命的成分。水星以其粗糙的裂縫和坑坑窪窪的表面而聞名,長久以來被認為「完全不適合居住」。現在,一項新理論表明,水星「混亂地帶」可能是由揮發物形成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元素和化合物能夠在水星表面下迅速轉換狀態,這些揮發物,如水,是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因此,對那些尋找外星生命的人來說,水星上的潛在存在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
這項由行星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亞歷克西斯·羅德裡格斯博士領導的研究,對水星混亂的地形進行了更細緻的研究。研究小組認為,揮發性物質曾經塑造了一個表面溫度高到足以熔化鉛的星球,紅色行星火星也有類似的混亂地形,但地球的近鄰可能是由外流通道造成的。
由於水星上沒有這樣的通道,研究人員轉而將其地形與強大的小行星撞擊留下的卡洛裡盆地聯繫起來,而卡洛裡盆地是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在水星表面仍然可見。到目前為止,太空專家認為水星混亂的地形是由撞擊後引發的地震造成的。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行的時間尺度。
這一發現的關鍵是發現混沌地形的發展持續到大約18億年前,也就是卡洛裡盆地形成後的20億年,這是「第一個確鑿的證據」。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美國宇航局水星表面空間環境地球化學和測距(信使號)太空飛行器的數據和圖像確定了這些特徵的日期,這項研究從2011年到2015年在水星軌道上進行。新的研究確定了地表特徵的年齡,包括混亂的地形和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
科學家們注意到許多小的特徵,比如微小的隕石坑,在這些地形中完好無損。面對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擊,科學家表示,想想你能想像到的最嚴重的地震吧。它不僅僅是推倒建築,而是推倒整個山脈。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撞擊後的地震造成了混亂的地形,那麼那些較小的特徵就不會被保留下來。這些觀察結果告訴研究小組,之前關於混亂地形形成的觀點是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