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蘭中醫創始人蔡仲遜: 中醫傳承任重道遠, 吾輩還須當仁不讓 |...

2021-01-09 網易

  

  「靈蘭初立,嘆杏林迷茫,遂發致力於中醫成長之心。今三載有餘,回望徵途深感中醫傳承之不易,然吾輩任重道遠還須當仁不讓。天時已至,地利為襄,故於丁酉夏月誠邀杏林師友一聚,共證良醫好藥善行之願......」

  靈蘭中醫館的開業邀請函,讓我想起三年前的那次採訪,那篇訪談錄的題目是《讓理想照進現實》。

  如今三年有餘,他的理想已經慢慢照進現實。「中醫書友會」的讀者從三年前採訪時不足4萬增加到近50萬人,當初構想的線下書院已規模不小,靈蘭研究院和中醫館也相繼開設,自我造血模式得到了一一驗證。

  我問他未來還有什麼理想尚待實現,他說希望建一所大學,把最優秀的中醫資源集中到一起,「有一群願意跟著我們去完善中醫教學體系的老師,有一批信任我們的優秀學生,學校就可能正向發展,中醫要走向世界,有了人才,才會真正有機會和可能性。」

  蔡仲遜: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碩士,嚮往自由的堅定中醫人,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創立者,靈蘭中醫創始人。曾任職於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獨立創業。

  

  蔡仲遜與中醫的相遇緣於中學時因病遭遇庸醫的一系列誤診、誤治,於是高考時他萌生了學醫的想法。他抱著期待的心態考進了北京中醫藥大學,一年之後,他感到迷茫和無助,因為找不到成為良醫的路徑,也看不到方向。執迷於計算機的他,本科期間創辦了紅紅火火的校園論壇「醫天地」,幾乎擱置了學業。

  讀研究生時,他並不想成為一名醫生,然而臨床跟診過程中,針灸立竿見影的效果讓他真正開始痴迷中醫。他的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雲霞教授,現在還常常對學生提起當年這位沉迷於網絡的中醫弟子,為了背誦中醫典籍,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的「浪子回頭」的故事。

  畢業後,蔡仲遜去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五年後,在工作成績很漂亮的時候,選擇了離職創業。

  2013年微信興起,他創辦了微信公眾號「中醫書友會」,他的想法是先聚人,果然,在很短的時間裡,用戶快速增長。

  後來,「粉絲」王超從東北某醫院辭職來京,他們兩個人每月各領3500元的工資,在一個沒有窗戶、除了桌子之外只有中醫書的小辦公室裡快樂地工作。

  再後來,他們通過平臺招募付費的親情會員,梳理和精編中醫書友會的內容,匯成內刊印製成冊發給會員。那段時間,中醫書友會確定了「致力於中醫成長」的發展主線。

  2016年,靈蘭中醫App出爐,中醫經典線裝書上市,靈蘭書院以「經絡醫學」為範本打造的金字塔學習體系初步形成;年底,靈蘭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靈蘭中醫館開業。

  

  寧靜:上次採訪到現在已三年多,三年前單純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變成了「靈蘭中醫」系列,這三年中最主要的變化有哪些?

  蔡仲遜:當年您的那次訪談,是我這幾年接受的唯一一次採訪,也算是記錄了初心。當時說了一些比較理想化的東西,現在回頭看那段訪談,有些觀點還是挺稚嫩的。

  我接觸了很多中醫師,發現他們中很多人跟我一樣,曾經或者正在處於迷茫的狀態。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可現實中療效好的大夫很少,中醫教育的成才率很低,沒有系統的繼續教育體系,主流的醫療環境不是中醫的陣地,動物實驗等研究方法也並不符合中醫的本質……行業問題很多,我覺得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醫教研三個方面著手,內部人才隊伍的培養應該是突破口,重中之重。

  圍繞醫、教、研,我們做了幾件事。第一件事是探索靈蘭書院的課程體系,充分應用網際網路的特點,結合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的優缺點,探討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其中的範本,就是王居易經絡醫學課程。

  第二件事,組建計算機技術團隊,我覺得中醫完全可以藉助新技術做深入研究。2009年我碰到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王正山,他是北大中醫學社的創始人,畢業後在百度工作了幾年,曾獲「最佳百度人」稱號,後來從百度辭職轉學中醫,讀到博士後。我覺得他是做這件事最合適的人選,2016年底,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磨合之後,一起成立了靈蘭研究院。

  第三件事,著手籌備靈蘭中醫館。因為有了教學範本、研究人才,我們還需要落地完成自身體系的閉環。醫館既可以作為老師臨床帶教的基地,又可以作為中醫師的臨床實踐平臺,也可以讓研究院從醫患一線了解到最直接的需求,根據需要隨時去完善技術產品。我給醫館團隊制定的指導思路是「良醫、好藥、善行」,同時希望醫館充分體現網際網路開放、眾創、共享的特點。

  無論教育還是醫療,都是良心事業。我覺得「一館兩院」的發展模式也應該是良性的,靈蘭的原則性、方向感非常強,我們常常面臨商業機會的取捨,應該說,這些年拒絕了無數的「誘惑」。我常告誡自己和團隊,絕不能為了賺錢做違背原則的事,要用公益的心態來做商業,不能用商業的心態來做公益。

  寧靜:靈蘭書院的課程體系是如何構建的?

  蔡仲遜:雖然確立了「一館兩院」的線下發展模式,線上仍然是靈蘭的重心。從2015年開始我們微信閱讀量每天都在10萬左右,信息發布可以快速覆蓋行業。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我們為用戶構建了一個「金字塔體系」。

  中醫除了在校學習階段以外,繼續教育的體系很不完整。我們的內容服務人群主要包括中醫師、想成為中醫師的人、深度的中醫愛好者。我們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很多人通過一篇篇的學術文章,在一起學習,先讓這些中醫人感覺不孤獨、有依靠。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中醫師,每天都需要學習。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的團隊每天推送兩篇精選的文章,滿足了用戶群體對於中醫學習的最基本需求,可以視為金字塔的底層。

  我們的一位投稿作者,王居易老師幾十年在國外,有成千上萬的國外粉絲,但在國內卻並不知名。他曾經為了支持我們,加入了親情會員,後來成為第一個系統課程的導師。從他開始,我們嘗試著梳理出更為高效的傳承模式,靈蘭書院的教學體系慢慢形成。

  以王居易老師課程的金字塔模型為例,第一層是讀他文章和專欄的人,第二層是《經絡醫學概論》的讀者,第三層是讀了書並通過訂閱頻道深入學習的用戶,第四層是網絡課學員,第五層是線下課學員,最上面一層就是他的核心弟子。

  這個模型是依託中醫書友會自然而然產生的,學生需要什麼,老師能提供什麼,金字塔課程體系就這樣順暢地搭建起來。關鍵一點,它是可以複製的。

  

  寧靜:靈蘭研究院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蔡仲遜:靈蘭研究院當下的工作重點是中醫工作站,它主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為中醫大夫提供量身定做的HIS系統,全方位支持中醫的多點執業;二是提供完備的數據追蹤、智能隨訪、自動療效評估,解決中醫名實不一的問題;三是配套共享藥房,重點解決中藥的質量問題,為中醫自由執業提供專業的藥材支持。

  與其它HIS系統不同的是:靈蘭中醫工作站為中醫大夫提供專業的中醫搜尋引擎;能夠智能測算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星座命理,提供疾病預測、體質分析等智能支持;智能檢測模塊能夠自動檢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藥禁忌、毒性藥物超標等,幫助中醫大夫降低醫療風險;還有智能分析,提供中醫大夫所期望的療效統計、病種統計、用藥分析等,幫助大夫認識個人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高和改進醫術。

  靈蘭研究院的長期目標,有可能是智能儀器、中醫大數據、中醫人工智慧,以及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的研究等等。有了尖端專業人才,未來有很多可能性。

  寧靜:剛才提及的「共享藥房」是什麼含義?

  蔡仲遜:業內一直有一種說法,「中醫將亡於藥」,我認為它並不是危言聳聽。一年多以前,我們的另一位親情會員洪志遠來到我的辦公室,跟我探討中藥質量面臨的嚴峻問題,我被他的認真態度所打動。他是臺灣人、連續創業者,最近這次創業,在上海創辦了中醫門診部,累積了不少行業經驗。因為理念和目標的一致,我邀請他加入靈蘭,負責籌建共享藥房。

  靈蘭的共享藥房,除了精選合作供應商,提供道地、炮製合宜、低重金屬農藥殘留的高性價比飲片以外,更重要的是引進國外第三方檢測機制,定期抽樣送至德國杜芙萊茵實驗室做檢測,以確保質量達到與國際同等的標準。

  共享藥房平臺立足於醫、藥、患三者,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資源整合、分工高效的互利機制。醫師專職於病情的診治,藥廠生產優質的藥品,靈蘭整合公正的第三方來進行篩選與檢測,最終藉由同行、醫師及大眾的共同監督,來達成良醫、好藥、善行的宗旨。

  

  寧靜:從發展路徑的角度,靈蘭中醫館是中醫書友會發展的自然結果;但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中醫館是否也是資本進入後的必然選擇?

  蔡仲遜:其實投資人基本沒有給我們商業上的壓力,我們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為什麼要做醫館?其實考量不完全是在商業上,而是在醫療教育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醫療不能只是理論,醫療教學一定是理論和臨床結合起來的。如果沒有一個醫療場所,怎麼來檢驗理論?醫館既可以作為老師臨床帶教的基地,又可以作為中醫師的臨床實踐平臺。

  另外,針對中醫師需要什麼,去年一整年我們對醫生的需求做了多次調研,但我覺得都沒有醫館落地之後來的直接。我們過去偏重網際網路和平臺的反饋,有了醫館後,醫生的需要變得更直接、直觀,我們針對中醫師的服務也更精準。很多想法從想像變成了切實的需要,這也是做醫館的主要目的。

  如果為了迎合資本而做醫館,那就麻煩了,醫館其實很難盈利。我們所做的事情,涵蓋教育和醫療,是善良的事業,選擇資本尤其需要慎重,必須是氣場相合、追求相同的。如果因為缺錢而去找錢,很容易跑偏;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原則很清楚,資本就會成為正面的助力。

  寧靜:對於醫生及患者而言,靈蘭中醫館有什麼不同之處?你理想中的中醫館是什麼樣子?

  蔡仲遜:如果靈蘭中醫館與其它中醫館雷同,就失去了開設的意義,靈蘭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醫生的來源和選擇、合作模式等等。

  中醫書友會的讀者群體中除了年輕中醫之外,也有中醫前輩。比如,陝西一位70歲的知名中醫,2013年開始關注中醫書友會,2015年參加了一次線下課程,之後就和我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她得知我們要做中醫館,就決定帶著老伴來北京工作。她說一是為了回報和支持中醫書友會,二是希望身體力行培養一批人。因為在當地優秀的學生並不好找,她希望靈蘭中醫館可以幫助她傳承多年的行醫經驗。她作為我們的醫師和老師,可以同時做醫療與傳承。

  幾個月前我們發布了醫館要成立的消息,收到上百份簡歷。靈蘭的學術口碑讓許多醫生主動找上門,我們的選擇餘地也就更大、更準確。

  選擇醫生時,我們不看重名氣和年齡,關鍵看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除了專業人員把關外,通過自主研發的工作站軟體,進行醫療數據統計分析、患者隨訪、療效評估、定期復盤,醫生提高醫術的同時,也為患者篩選各病種療效較為可靠的醫生。

  互相需求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需求某位醫生,而他在靈蘭並沒有更多收穫,合作就不會是良性的。靈蘭中醫館借鑑律師事務所的合作模式,參考網際網路行業的眾創和共享理念,制定了中醫館的合伙人制度。

  我們把每一位出診醫生都模擬成中醫館的合伙人,共享診室,共享藥房,再配備書院的學術支撐和研究院的技術支持,靈蘭的醫生會走得更穩、更高效。我希望靈蘭在堅守中醫思維的前提下,善用網際網路精神,不斷踐行良醫、好藥、善行的核心理念。

  寧靜:對於靈蘭中醫的未來,是否有更高遠的構想?就像三年前的訪談錄一樣,我們記錄於此,未來的某一天,看看理想能否照進現實。

  蔡仲遜:目前中醫書友會已積累了近50萬用戶,靈蘭中醫App也有十幾萬用戶;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加入靈蘭,有了這些,我們確實可以更大膽地去構思和探索。未來的靈蘭,我希望能做到中醫界的梅奧模式,醫教研三位一體良性發展。現在的「一館兩院」(醫館+書院+研究院),就是未來願景的雛形。

  

  訪談後記

  到達靈蘭書院及中醫館新址時,他正在翻看我的新書《遇見創業者》,他說需要溫習三年前的那篇訪談錄,想看看當年說的哪些話還沒有兌現。

  「對照一看才發現,當時80%的想法都已經達成,三年前關於書院和中醫館的構想都在書裡面。我們『致力於中醫成長』的宗旨比三年前更清晰,已落地實施的部分也比那時理想中的更系統規範,所以,當時應該不算吹牛吧?」

  忽然想在這裡向他發出一個邀約——三年後的夏月我們再次深談。希望那時靈蘭中醫的雛形已經羽翼豐滿,也希望那時他依然記得——

  回望徵途,深感中醫傳承之不易,然吾輩任重道遠,還須當仁不讓。

  作者簡介:寧靜,藥學專業,製藥/諮詢/BD外企多年;熱愛寫作,出於興趣創辦《寧靜訪談錄》,講述醫/藥人自己的故事。微信:ningjingwriter 郵箱:ningjingfangtanlu@163.com

  

  《遇見創業者》選摘: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 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 自序

   吉利德全球副總裁羅永慶:探索中的指引 | 推薦序

   十位醫療界大家評說《遇見創業者》

   唯有感謝 |後記

  ↙↙收藏作者籤名書,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有名的中醫竟然都會算命?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
    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不知道小夥伴是否有這樣的疑問:你老家的老中醫竟然會掐指看相算命?小朋友你是否會有很多問號,肯定又以為狗中醫騙人的。事實上,有名的老中醫還真的會算命!比如大名鼎鼎的藥王孫思邈就是個算命高手。
  • 《中醫英語進階課堂》第一講: 中醫基礎英語之陰陽五行
    《國醫之聲》中醫英語進階課堂第一講:中醫基礎英語之陰陽五行講者:楊樂老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一等獎)我們的聲音覆蓋國內外主要媒體、惠及華人中醫粉和國外普通人及中醫專業人士。國醫之聲微信公眾號組織的中醫英語授課已從6月1日也即是六一兒童節晚上20時開始!
  • 百年傳承,中醫抗癌典範—江蘇省國醫館·太乙堂中醫院
    而輔以中醫治療腫瘤,情況就有所不同,中西醫結合,對提高療效、減輕病人痛苦、改善生存質量、防止復發或轉移、延長生命和提高患者的治癒率,比單一的應用某一種療法的療效要好的多。中醫認為腫瘤是「全身為虛, 局部為實」的全身性疾病,從整體觀念出發,不只是局限在縮小腫塊、消滅腫瘤細胞本身,更是從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相協調的全身情況來考慮。
  • 國內第一部中醫國學小說《手相》即將面世(圖)
    《手相》佛教在線北京訊 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國內第一部以小說體展現中醫傳承的文學力作《手相》即將面世,這是著名作家竇應泰著眼中醫國學創作的30萬字長篇小說。《手相》時間跨度近百年,歷經民國初年至改革開放,講述了一代國醫名家呂鶴年及其後代以中醫手相診法造福於病患者的故事。
  • 2019(己亥)年「龍的傳人祭龍祖·中醫傳人祭鼻祖」系列活動集錦
    所以,這天在龍都淮陽分別舉行了「2019(己亥)年龍的傳人祭龍祖·中醫傳人祭鼻祖」、「中國先秦史學會龍文化研究會2019年學術會暨中國·淮陽中醫祖庭專題研討會」、「周口市中醫祖庭文化研究會」揭牌儀式和「第二屆中國·淮陽龍文化暨中醫祖庭文化書畫展」開幕式等大型活動。
  • 中醫啟蒙教育:中醫怎麼看人的衰老?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    首都國學.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  紮根首都北京,  2009年以來深耕細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與「雙創」發展  1、傳承北京紅色基因與基層黨建系列課堂  2、首善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系列講座  3、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  4、北京街道社區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講堂系列  5、傳統禮儀、漢服文化、傳統節日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課堂
  •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中醫,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為守護我們民族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儘管,作為一門相對古老的傳統醫學,其理論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並開始走向世界。
  • 同仁堂出事,中醫怎麼又「招黑」了?
    中醫藥的發展還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做好現代化的管理和監管,讓中醫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濟世良方」,讓老百姓更放心地享受中醫藥服務。
  • 中醫入門零到九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悽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
  • 中醫扶陽派名家閆振海坐診南京太乙堂
    日前,中國醫師協會會員、中醫扶陽派名家閆振海主任,正式坐診南京太乙堂中醫院。閆振海主任畢業於河北省中醫學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餘載,博採眾長、通曉諸科,在疼痛疾病、失眠抑鬱、消化類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等常見病、疑難病診治上,形成了獨特的辨證思路和臨床風格,以藥簡效宏而馳名業界。
  • 金天國際秉承中醫天然理念,詮釋健康美好新生活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醫是華夏文明的文化積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理念植根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發展,持續的資源投入,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2020安慶市中醫醫院招聘32人公告
    安慶市中醫醫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2020年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員公告因醫院發展需要,經研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員,現就2020年度安慶市中醫醫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公開招聘人員工作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招聘原則(一)堅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
  • 道以醫顯22:中醫太美之古中醫術數推導的陰陽、左右、東西
    中醫太美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健康解碼】中醫教你認識「六氣」
    本期節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就和您一起聊一聊何為「六氣」,當人體出現這些情況時我們又該如何調節。【專家介紹】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成語有故事,有世情,有歷史,有道義春秋,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文化,是大千世界。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
  • 「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中醫秘傳「三兩三」,療效顯著
    中醫秘傳「三兩三」作者/宋孝志記得1961年新年,我在談起《江西中醫》熊夢「冷廬醫話」載「三兩三」用於一切久不愈之皮膚病經驗有卓效熊夢說:「吾之開業期中,曾用此治療數例蕁麻疹,病程達十餘年之久,服用此方月餘,收到根治效果,誠良方也。」我好奇地問宋老,「三兩三」方出自何書?為何人所創?圖書館能否借到?宋老說:「三兩三」是民間醫師秘傳鎮宅之寶,無創作者和書籍流傳於世。
  • 斯人西去,精神永存——紀念「中醫泰鬥」鄧鐵濤教授逝世兩周年
    弘揚中醫,傳承國粹,我輩之重任中醫是華夏民族的國粹之一,它歷經五千年的發展,集理論與實踐之大成,成為中國從古至今的醫術見證,更是現代醫學科學的一個歷史底蘊。數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傳承、弘揚中醫,勵精圖治、前赴後繼,走出了一條可歌可泣的中醫藥文化發展之路。期間,也誕生了無數醫家名者。
  • 為什麼中醫總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圖說中醫:【心...
    為什麼中醫常說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可是生活中卻有那多人得心臟病? 為什麼中醫總是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吧。 在古中醫裡,說到「心」這個字,通常是指我們的靈魂之心。
  • 「傳於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
    後來我去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教書,還要求學生們全文背誦過。多少年過去,我都不太能背的出來了,不知怎麼的,今天腦子裡突然冒出來了幾句話:「傳於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自古人生於世,須有一計之能。我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晚上回到酒店,立馬百度把《富連成徒訓》翻了出來,再讀,依然擲地有聲。
  • 再次見證中醫神奇!大連母親服中藥母乳餵養,嬰兒核酸轉陰
    中醫是我國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對於中醫很多人都知道博大精深,但是對於其中的奧妙卻知之甚少;也有因為西醫在我國的普遍對中醫不是那麼重視的原因,導致中醫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 近日,發生了一起事件,讓我們看到了中醫的偉大及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