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蘭初立,嘆杏林迷茫,遂發致力於中醫成長之心。今三載有餘,回望徵途深感中醫傳承之不易,然吾輩任重道遠還須當仁不讓。天時已至,地利為襄,故於丁酉夏月誠邀杏林師友一聚,共證良醫好藥善行之願......」
靈蘭中醫館的開業邀請函,讓我想起三年前的那次採訪,那篇訪談錄的題目是《讓理想照進現實》。
如今三年有餘,他的理想已經慢慢照進現實。「中醫書友會」的讀者從三年前採訪時不足4萬增加到近50萬人,當初構想的線下書院已規模不小,靈蘭研究院和中醫館也相繼開設,自我造血模式得到了一一驗證。
我問他未來還有什麼理想尚待實現,他說希望建一所大學,把最優秀的中醫資源集中到一起,「有一群願意跟著我們去完善中醫教學體系的老師,有一批信任我們的優秀學生,學校就可能正向發展,中醫要走向世界,有了人才,才會真正有機會和可能性。」
蔡仲遜: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碩士,嚮往自由的堅定中醫人,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創立者,靈蘭中醫創始人。曾任職於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獨立創業。
蔡仲遜與中醫的相遇緣於中學時因病遭遇庸醫的一系列誤診、誤治,於是高考時他萌生了學醫的想法。他抱著期待的心態考進了北京中醫藥大學,一年之後,他感到迷茫和無助,因為找不到成為良醫的路徑,也看不到方向。執迷於計算機的他,本科期間創辦了紅紅火火的校園論壇「醫天地」,幾乎擱置了學業。
讀研究生時,他並不想成為一名醫生,然而臨床跟診過程中,針灸立竿見影的效果讓他真正開始痴迷中醫。他的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雲霞教授,現在還常常對學生提起當年這位沉迷於網絡的中醫弟子,為了背誦中醫典籍,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的「浪子回頭」的故事。
畢業後,蔡仲遜去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五年後,在工作成績很漂亮的時候,選擇了離職創業。
2013年微信興起,他創辦了微信公眾號「中醫書友會」,他的想法是先聚人,果然,在很短的時間裡,用戶快速增長。
後來,「粉絲」王超從東北某醫院辭職來京,他們兩個人每月各領3500元的工資,在一個沒有窗戶、除了桌子之外只有中醫書的小辦公室裡快樂地工作。
再後來,他們通過平臺招募付費的親情會員,梳理和精編中醫書友會的內容,匯成內刊印製成冊發給會員。那段時間,中醫書友會確定了「致力於中醫成長」的發展主線。
2016年,靈蘭中醫App出爐,中醫經典線裝書上市,靈蘭書院以「經絡醫學」為範本打造的金字塔學習體系初步形成;年底,靈蘭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靈蘭中醫館開業。
寧靜:上次採訪到現在已三年多,三年前單純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變成了「靈蘭中醫」系列,這三年中最主要的變化有哪些?
蔡仲遜:當年您的那次訪談,是我這幾年接受的唯一一次採訪,也算是記錄了初心。當時說了一些比較理想化的東西,現在回頭看那段訪談,有些觀點還是挺稚嫩的。
我接觸了很多中醫師,發現他們中很多人跟我一樣,曾經或者正在處於迷茫的狀態。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可現實中療效好的大夫很少,中醫教育的成才率很低,沒有系統的繼續教育體系,主流的醫療環境不是中醫的陣地,動物實驗等研究方法也並不符合中醫的本質……行業問題很多,我覺得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醫教研三個方面著手,內部人才隊伍的培養應該是突破口,重中之重。
圍繞醫、教、研,我們做了幾件事。第一件事是探索靈蘭書院的課程體系,充分應用網際網路的特點,結合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的優缺點,探討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其中的範本,就是王居易經絡醫學課程。
第二件事,組建計算機技術團隊,我覺得中醫完全可以藉助新技術做深入研究。2009年我碰到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王正山,他是北大中醫學社的創始人,畢業後在百度工作了幾年,曾獲「最佳百度人」稱號,後來從百度辭職轉學中醫,讀到博士後。我覺得他是做這件事最合適的人選,2016年底,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磨合之後,一起成立了靈蘭研究院。
第三件事,著手籌備靈蘭中醫館。因為有了教學範本、研究人才,我們還需要落地完成自身體系的閉環。醫館既可以作為老師臨床帶教的基地,又可以作為中醫師的臨床實踐平臺,也可以讓研究院從醫患一線了解到最直接的需求,根據需要隨時去完善技術產品。我給醫館團隊制定的指導思路是「良醫、好藥、善行」,同時希望醫館充分體現網際網路開放、眾創、共享的特點。
無論教育還是醫療,都是良心事業。我覺得「一館兩院」的發展模式也應該是良性的,靈蘭的原則性、方向感非常強,我們常常面臨商業機會的取捨,應該說,這些年拒絕了無數的「誘惑」。我常告誡自己和團隊,絕不能為了賺錢做違背原則的事,要用公益的心態來做商業,不能用商業的心態來做公益。
寧靜:靈蘭書院的課程體系是如何構建的?
蔡仲遜:雖然確立了「一館兩院」的線下發展模式,線上仍然是靈蘭的重心。從2015年開始我們微信閱讀量每天都在10萬左右,信息發布可以快速覆蓋行業。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我們為用戶構建了一個「金字塔體系」。
中醫除了在校學習階段以外,繼續教育的體系很不完整。我們的內容服務人群主要包括中醫師、想成為中醫師的人、深度的中醫愛好者。我們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很多人通過一篇篇的學術文章,在一起學習,先讓這些中醫人感覺不孤獨、有依靠。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中醫師,每天都需要學習。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的團隊每天推送兩篇精選的文章,滿足了用戶群體對於中醫學習的最基本需求,可以視為金字塔的底層。
我們的一位投稿作者,王居易老師幾十年在國外,有成千上萬的國外粉絲,但在國內卻並不知名。他曾經為了支持我們,加入了親情會員,後來成為第一個系統課程的導師。從他開始,我們嘗試著梳理出更為高效的傳承模式,靈蘭書院的教學體系慢慢形成。
以王居易老師課程的金字塔模型為例,第一層是讀他文章和專欄的人,第二層是《經絡醫學概論》的讀者,第三層是讀了書並通過訂閱頻道深入學習的用戶,第四層是網絡課學員,第五層是線下課學員,最上面一層就是他的核心弟子。
這個模型是依託中醫書友會自然而然產生的,學生需要什麼,老師能提供什麼,金字塔課程體系就這樣順暢地搭建起來。關鍵一點,它是可以複製的。
寧靜:靈蘭研究院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蔡仲遜:靈蘭研究院當下的工作重點是中醫工作站,它主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為中醫大夫提供量身定做的HIS系統,全方位支持中醫的多點執業;二是提供完備的數據追蹤、智能隨訪、自動療效評估,解決中醫名實不一的問題;三是配套共享藥房,重點解決中藥的質量問題,為中醫自由執業提供專業的藥材支持。
與其它HIS系統不同的是:靈蘭中醫工作站為中醫大夫提供專業的中醫搜尋引擎;能夠智能測算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星座命理,提供疾病預測、體質分析等智能支持;智能檢測模塊能夠自動檢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藥禁忌、毒性藥物超標等,幫助中醫大夫降低醫療風險;還有智能分析,提供中醫大夫所期望的療效統計、病種統計、用藥分析等,幫助大夫認識個人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高和改進醫術。
靈蘭研究院的長期目標,有可能是智能儀器、中醫大數據、中醫人工智慧,以及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的研究等等。有了尖端專業人才,未來有很多可能性。
寧靜:剛才提及的「共享藥房」是什麼含義?
蔡仲遜:業內一直有一種說法,「中醫將亡於藥」,我認為它並不是危言聳聽。一年多以前,我們的另一位親情會員洪志遠來到我的辦公室,跟我探討中藥質量面臨的嚴峻問題,我被他的認真態度所打動。他是臺灣人、連續創業者,最近這次創業,在上海創辦了中醫門診部,累積了不少行業經驗。因為理念和目標的一致,我邀請他加入靈蘭,負責籌建共享藥房。
靈蘭的共享藥房,除了精選合作供應商,提供道地、炮製合宜、低重金屬農藥殘留的高性價比飲片以外,更重要的是引進國外第三方檢測機制,定期抽樣送至德國杜芙萊茵實驗室做檢測,以確保質量達到與國際同等的標準。
共享藥房平臺立足於醫、藥、患三者,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資源整合、分工高效的互利機制。醫師專職於病情的診治,藥廠生產優質的藥品,靈蘭整合公正的第三方來進行篩選與檢測,最終藉由同行、醫師及大眾的共同監督,來達成良醫、好藥、善行的宗旨。
寧靜:從發展路徑的角度,靈蘭中醫館是中醫書友會發展的自然結果;但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中醫館是否也是資本進入後的必然選擇?
蔡仲遜:其實投資人基本沒有給我們商業上的壓力,我們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為什麼要做醫館?其實考量不完全是在商業上,而是在醫療教育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醫療不能只是理論,醫療教學一定是理論和臨床結合起來的。如果沒有一個醫療場所,怎麼來檢驗理論?醫館既可以作為老師臨床帶教的基地,又可以作為中醫師的臨床實踐平臺。
另外,針對中醫師需要什麼,去年一整年我們對醫生的需求做了多次調研,但我覺得都沒有醫館落地之後來的直接。我們過去偏重網際網路和平臺的反饋,有了醫館後,醫生的需要變得更直接、直觀,我們針對中醫師的服務也更精準。很多想法從想像變成了切實的需要,這也是做醫館的主要目的。
如果為了迎合資本而做醫館,那就麻煩了,醫館其實很難盈利。我們所做的事情,涵蓋教育和醫療,是善良的事業,選擇資本尤其需要慎重,必須是氣場相合、追求相同的。如果因為缺錢而去找錢,很容易跑偏;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原則很清楚,資本就會成為正面的助力。
寧靜:對於醫生及患者而言,靈蘭中醫館有什麼不同之處?你理想中的中醫館是什麼樣子?
蔡仲遜:如果靈蘭中醫館與其它中醫館雷同,就失去了開設的意義,靈蘭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醫生的來源和選擇、合作模式等等。
中醫書友會的讀者群體中除了年輕中醫之外,也有中醫前輩。比如,陝西一位70歲的知名中醫,2013年開始關注中醫書友會,2015年參加了一次線下課程,之後就和我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她得知我們要做中醫館,就決定帶著老伴來北京工作。她說一是為了回報和支持中醫書友會,二是希望身體力行培養一批人。因為在當地優秀的學生並不好找,她希望靈蘭中醫館可以幫助她傳承多年的行醫經驗。她作為我們的醫師和老師,可以同時做醫療與傳承。
幾個月前我們發布了醫館要成立的消息,收到上百份簡歷。靈蘭的學術口碑讓許多醫生主動找上門,我們的選擇餘地也就更大、更準確。
選擇醫生時,我們不看重名氣和年齡,關鍵看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除了專業人員把關外,通過自主研發的工作站軟體,進行醫療數據統計分析、患者隨訪、療效評估、定期復盤,醫生提高醫術的同時,也為患者篩選各病種療效較為可靠的醫生。
互相需求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需求某位醫生,而他在靈蘭並沒有更多收穫,合作就不會是良性的。靈蘭中醫館借鑑律師事務所的合作模式,參考網際網路行業的眾創和共享理念,制定了中醫館的合伙人制度。
我們把每一位出診醫生都模擬成中醫館的合伙人,共享診室,共享藥房,再配備書院的學術支撐和研究院的技術支持,靈蘭的醫生會走得更穩、更高效。我希望靈蘭在堅守中醫思維的前提下,善用網際網路精神,不斷踐行良醫、好藥、善行的核心理念。
寧靜:對於靈蘭中醫的未來,是否有更高遠的構想?就像三年前的訪談錄一樣,我們記錄於此,未來的某一天,看看理想能否照進現實。
蔡仲遜:目前中醫書友會已積累了近50萬用戶,靈蘭中醫App也有十幾萬用戶;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加入靈蘭,有了這些,我們確實可以更大膽地去構思和探索。未來的靈蘭,我希望能做到中醫界的梅奧模式,醫教研三位一體良性發展。現在的「一館兩院」(醫館+書院+研究院),就是未來願景的雛形。
訪談後記
到達靈蘭書院及中醫館新址時,他正在翻看我的新書《遇見創業者》,他說需要溫習三年前的那篇訪談錄,想看看當年說的哪些話還沒有兌現。
「對照一看才發現,當時80%的想法都已經達成,三年前關於書院和中醫館的構想都在書裡面。我們『致力於中醫成長』的宗旨比三年前更清晰,已落地實施的部分也比那時理想中的更系統規範,所以,當時應該不算吹牛吧?」
忽然想在這裡向他發出一個邀約——三年後的夏月我們再次深談。希望那時靈蘭中醫的雛形已經羽翼豐滿,也希望那時他依然記得——
回望徵途,深感中醫傳承之不易,然吾輩任重道遠,還須當仁不讓。
作者簡介:寧靜,藥學專業,製藥/諮詢/BD外企多年;熱愛寫作,出於興趣創辦《寧靜訪談錄》,講述醫/藥人自己的故事。微信:ningjingwriter 郵箱:ningjingfangtanlu@163.com
《遇見創業者》選摘: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 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 自序
吉利德全球副總裁羅永慶:探索中的指引 | 推薦序
十位醫療界大家評說《遇見創業者》
唯有感謝 |後記
↙↙收藏作者籤名書,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