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到惡意排擠怎麼辦?父母能撐腰,才會揚眉吐氣的成長

2021-01-09 沫沫的靜好歲月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前段時間有個小調查,說孩子受到欺凌怎麼辦?

大部分家長都會義憤填膺的回一句:打回去!或者一定為孩子撐腰!

而問到,如果孩子受到排擠怎麼辦?

家長的回答就比較五花八門了:

有的認為小孩子的世界無所謂,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就好;

有的認為別人不和自家孩子玩,自有和孩子玩的人,換人、換地方就好;

有的則認為應該和自家孩子討論,看是哪個方面的原因,最好讓孩子融進圈裡去;

……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孩子圈子的組建方式】

其實,小孩子們是真的自有自己的小圈子,游離在圈外的孩子,是會受到圈內孩子的排擠,甚至是惡意排擠的。

而孩子們圈子的構建,大多源自於幾種情況:

1、源自於父母輩的組織

有一些彼此認識、相熟、相知的父母或者彼此間的親朋好友,總會帶著孩子一起小聚,這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因為熟悉而走到一起,組成一個和父母同行的小圈子。

2、源自於興趣愛好的組織

孩子們從小就會接受到不同興趣的薰陶和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會結識新的朋友,有共同的興趣,自然就會志同道合,從而組建了自己的小圈子。

3、源自於班集體的組織

但凡是一個班級裡,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我們都會看到孩子們總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各有各的圈子,這種可能與座位的排列有關,也可能與成績的分配有關,總之,這個時候的圈子也多是孩子自行組建而成的。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所以,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會有自己不同的圈子,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父母的過多幹涉,他們自會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原則,也自會處理自己的歡笑悲喜。

但是,若是孩子在某個圈子中總是被惡意排擠,卻走不出來;就值得父母深思,並且適時伸出援助之手了。

主張「打回去」的家長,並非是不可以;但是如何「打」,怎樣更好的「處理」,才能在不影響孩子成長的基礎上,讓事情得以圓滿的解決,才最為考驗為人父母的智慧。

傳統意義上,責備自家孩子,讓孩子委曲求全,為了成人世界莫須有的面子,是很多父母的做法,殊不知,卻讓孩子在倍含委屈和煎熬中成長,要麼親子關係疏離,要麼孩子黯然失色唯唯諾諾;

而激進的家長使用「兩敗俱傷」、「魚死網破」最為簡單明了,痛快江湖,但卻最為傷人八百,自傷一千;若干年後回憶起來,往往最為不堪回首罷了。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這裡有個很經典的案例可以分析:

一個是曾經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面的橋段,當看到顧佳堪稱完美的處理了孩子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很多媽媽忍不住拍手稱快,一個字:爽!

最為媽媽,總想把最好的給予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人父母的一個通病吧!

所以我們特別理解顧佳削尖腦袋,也想要兒子進入那個所謂高大上的幼兒園,甚至不惜伏小做低,為掌權人提鞋更衣……

當孩子總算如願進入了幼兒園之後,隨即就發生了這樣一場事故:

剛剛入幼兒園沒多久的許子言,接到同學的邀請去參加生日聚會。隨後當顧佳去接孩子的時候,卻發現自家孩子被惡意的鎖在了廁所。

起因是在許子言入園之初,顧佳因為面對班級裡某位癲癇病孩子的問題上,與這位家委會家長有了理念上的衝突而引發的後續吧!

圖片源自網絡

當孩子出來的時候,自然是驚恐+委屈,抱著媽媽痛哭不已。

而顧佳的表現堪稱一絕:忍住自己的悲痛(看到孩子的委屈,沒有哪個媽媽會不痛苦萬分吧,寧願那個受傷的是自己),先是擁抱孩子,安撫孩子,然後把孩子抱離現場。

然後顧佳霸氣的摘掉表、脫了鞋、把那兩個欺負自家孩子的家長拽進房間。

在其他人瞠目結舌之時,她堪堪的走出房間,一邊整理頭髮,一邊整理自己的物品。

隨後身後傳來兩位媽媽的哭喊和要挾:「我要報警,我要驗傷,我要你們從幼兒園滾出去!」

而顧佳,則霸氣的坐到椅子上,有條不紊的回擊:「該報警的是我,你們不經我同意就帶走我的孩子,這叫拐帶;該從幼兒園滾出去的是你,否則我就把你收回扣謀私利的爛事捅到群裡去!」

顧佳抱著孩子走在馬路上,旁白令無數媽媽淚流滿面:

三十年來,第一次動手打人,因為有了比體面更寶貴的事和想要保護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

可以說,作為媽媽,面對被惡意排擠的孩子,顧佳的表現太到位了。

不卑不亢、有理有據、落落大方,一個字:颯!

面對強權,我們不怕;面對不公允,我們不怕;面對受欺負,我們不怕!

顧佳用自己的行動,用為母則剛的準則,為孩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讓孩子懂得不畏懼、不逃避、父母是你堅實的後盾。

而顧佳的做法,更是在遊刃有餘中的完美:

第一步,擁抱孩子。

受了委屈的孩子最需要什麼?最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在自己的懷抱裡,給孩子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個世界雖然不公平,但是你莫怕,媽媽來了,媽媽一定會保護你!

圖片源自網絡

第二步,讓孩子遠離。

是的,看到自己孩子受到委屈,多少父母會立即如火山爆發,理智全無;在孩子面前不管是唇槍舌戰也好,還是大打出手也罷,自己做到了情緒的宣洩,但是孩子呢?

有沒有看到孩子眼中的驚恐?本是委屈萬分、擔憂不已,再看到父母一掃自己熟悉的溫暖,而變得「瘋魔」,誰能想到孩子內心的悲哀?

所以,顧佳先是把許子言抱出房間,溫柔的和孩子約定「先在這裡等媽媽,好不好?」得到孩子肯定的答覆之後,顧佳才再次回到室內。

成人的問題,用成人的方式來解決,理智也好、不堪也罷,怎樣的方法都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展示。

圖片源自網絡

第三步,展示實力。

可以說,大多數的母親在彼時彼刻,傷心痛苦可能有之,但直接面對「潑婦」,面對不公,也難免會心生膽怯。

但顧佳沒有,她用自己絕對的實力和勇氣,以一擋二,將兩位過分的母親教訓的酣暢淋漓。

是的,你們以大欺小,欺負了我的兒子,我會用盡我全力一擊,打出自己和孩子應有的尊嚴,也為孩子日後的生存環境奠定基礎。

換句話說,為了孩子,我無所畏懼!

當然就想起劇中,顧佳堅持不懈鍛鍊身體的場景,所有的準備,都會在關鍵時刻綻放光彩!做有準備的人,有前瞻的人,有遠慮的人,應該是睿智父母必備的素質之一吧!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我認識一位父親,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因為騎車的剮蹭問題,和一路人發生衝突。路人出言不遜,父親先是道歉無果,後被屢屢挑釁,回頭再看孩子在路人的咄咄相逼下畏畏縮縮,眼淚盈眶,頓時在孩子面前表現了自己的「實力」,將言語倨傲的路人一個大摔,絕對的實力讓路人震驚。

這時父親快速的撥通妻子的電話,讓妻子到現場帶孩子先行離開,然後撥通110,等警察到現場和路人再協商來解決問題。

後來和孩子聚會談及此事,在孩子眼中,父親儼然就是「保護神」一般的存在!父親的勇氣和力量,是孩子為之信任且嚮往的。

圖片源自全景視覺

孩子,這個世界紛繁複雜,有喜歡你的人,也有討厭你的人,有散發自己光環的圈子,也有自己融不進的圈子,無所謂,做自己就好!

而父母,就是孩子堅實的後盾,是孩子一路前行的引領者、陪伴者,為孩子披荊斬棘,為孩子撐腰,讓孩子可以有底氣、有力量、揚眉吐氣的一路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強迫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通過與鍾女士多次交流後,諮詢師找到了問題的起源,原來鍾女士的童年並不是愉快的,因為父母的嚴格管教,鍾女士很難像其他孩子一樣能夠無拘無束的玩鬧。鍾女士父母本身就具有強迫型人格,例如做事情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管教孩子也十分嚴厲。父母的這種強迫型人格,又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鍾女士的人格成長,以至於成年後的鐘女士,在某個時期患上了強迫症。
  • 從生命靈數看你童年時受到的父母制約與你成長後的表現
    限制數是3:兒時受到的制約:小時候你父母覺得你聰明伶俐,以你為榮,經常會把你帶到親朋好友面前展示,所以你很小就知道怎麼做才能討大人歡心,不過你也有點叫人心酸,也說明父母給予的愛有點匱乏。成長後的表現:成年後你是社交高手,表演會由習慣變成特長,懂得隨機應變,善於讒言官色,對別人的心思和狀態都能揣摩出來。
  • 新生兒因「黝黑」膚色遭親戚嫌棄,百天後完美逆襲,父母揚眉吐氣
    每個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會在腦海中無數次構想自己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並無比期待孩子的出生。但有時候也會事與願違,寶寶剛出生後的樣子與準父母想像並不太一樣,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生出來的小孩怎麼會那麼醜。更有甚者,還會覺得是不是護士抱錯了孩子。
  • 孩子受委屈總哭怎麼辦?父母學會3招,巧妙改善孩子「蛋殼心理」
    「她爸媽還好,比較了解女兒,倒沒有說過什麼,但你想人家孩子在幼兒園,總是哭哭啼啼,一副受委屈的樣子,就算人家家長不在意,咱們也過意不去啊。我和其他老師反正就是儘量減少說她。其實完全沒有惡意,但她就是非常脆弱,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只能聽進去讚美。」甜甜一臉犯愁地說。其實,像這種經不了批評的孩子就是我們常說的「蛋殼心理」:心理脆弱,不能說不能受任何委屈。
  • 幼兒園最容易被「排擠」的孩子,居然是這一類!
    我發現一個小男孩站在旁邊羨慕地看了好一會兒,然後鼓足勇氣上前問了句「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結果孩子們都沒理他,大亨也只是抬頭瞥了一眼,就繼續玩他們自己的,小男孩委屈地淚都掉下來了。恰巧,我也看到了類似的求助:說被「排擠」可能有點兒誇張,但這場景恐怕大家都很熟悉,看到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就鼓勵孩子過去詢問:「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
  • 7歲孩子偷東西被發現,你會怎麼辦?這教科書式的做法值得點讚
    網友求助大家,要怎麼辦?該怎麼教育孩子。有位網友給出了一份教科書式的教育方法,值得所有的父母反思和學習!1、定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於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的佔有欲,這不是惡意的偷竊,故意破壞道德規範。2、反思自己孩子是父母的名片,如果一個孩子犯了錯,那麼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 父母讓孩子難堪,就是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他
    ——宋慶齡2、孩子也許比父母想像的更脆弱父母對孩子的貶低式教育,其實就是給孩子的一種難堪,就等於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了孩子。雖然父母的出發點也許並無惡意,只是希望用較為嚴厲的語言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產生羞恥心。這樣孩子為了不被父母嘲笑,也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以此來回應父母對自己的無視。
  • 「獨立」是孩子成長的基石,而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父母應擯棄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早早學會獨立,不依賴父母,因此在孩子有了獨立意識之後,加強了孩子的獨立教育。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揠苗助長,是偽獨立,家長需要注意。多多今年五歲了,他的爸爸是一個比較嚴肅的人。爸爸不止一次地跟多多說:「你已經五歲了,應該學會獨立,不要什麼事都依賴家長。」
  • 閩姐姐知心欄目⑩丨孩子能帶給我們什麼?
    孩子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總是在討論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帶來什麼,而忽略了作為孩子,可以給父母帶來什麼。作為父母要求孩子回報似乎是可恥的事情,事實上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孩子能給我們的回報都是很可觀的。
  • 重慶,一對父母吵架,孩子報警,學習退步,能怪孩子嗎?
    現在的父母工作辛苦,每天忙來忙去,孩子學習只能靠自己,一旦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怎麼辦。近日,在重慶,一名9歲的孩子,上四年級。平時學習成績處於中遊水平,可是父母太忙,每天回家很晚,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沒有家長陪伴和管教,變得很貪玩,結果,最近一次考試成了班裡倒數第一。
  • 「父母吵架不需要避開孩子,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是不是瞎說?
    父母以前吵架的時候經常避開孩子,避免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這到底是科學研究還是胡說八道? 對孩子來說到底有什麼好呢? 讓我們一起看看。可以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親密父母吵架時,孩子會因為其中一方站在自己身邊理解自己、袒護自己,從而產生親近感。在現實中好像真的是這樣,曾經有個朋友也抱怨過,每次她教育孩子,孩子爸爸都會過來說:「別總是批評他,孩子在學校學習很累,讓他放鬆一下」,結果是孩子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和媽媽的關係反而越來越疏遠。
  • 聽了婆婆「土」方法,孩子貽誤治療期,眼睛一大一小遭排擠
    聽了婆婆「土」方法,孩子貽誤治療期,眼睛一大一小遭排擠小王與丈夫結婚幾年,一直想要個孩子,前段時間好不容易懷上孩子,每天各種營養品的吃。終於撐過了艱難的十個月,經歷生死將孩子平安生下來,全家都很高興。可是孩子出生沒幾天,小王發現了一件事,這件事讓她開始愁眉苦臉、寢食難安。孩子剛出生時小王身體虛弱,而且孩子沒睜開眼,小王沒發現,幾天過後,小王偶然間孩子眼睛有些異常,兩隻眼睛大小不一樣。一開始,小王以為是自己看錯了或是孩子還沒有完全睜開眼睛導致的,於是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期間還用手輕輕扒看孩子的眼睛,最後確認情況不對,打算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遍。
  • 「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孩子受了欺負的時候,應該打回去嗎?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被別的孩子欺負了,你會怎麼辦?或者說你覺得這個時候應該對孩子說些什麼?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小寶貝,也沒有父母會願意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但是這卻是一個避免不了的事情,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總要自己一個人去經歷去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就免不了會有各種各樣的磕磕碰碰。
  •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自信勇敢
    文/可馨育兒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自信勇敢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表現得很靦腆內向,不敢主動和別人交談,父母看到後就會覺得孩子的性格膽小,擔心孩子以後不敢積極面對外界的社會生活。作為父母的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孩子膽小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 兒童情緒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幹擾的,孩子可能一會兒高高興興的去交談,等一會就感覺不想說話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一部分是後天養成的。面對困難,孩子一時的迴避退縮是在所難免的,只要膽怯沒有讓孩子失去信心,就可以被父母所接受。
  • 「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是希望他好」有多少父母在壓迫著孩子成長
    其實教育孩子的本質,從來不應當是父母單方面的付出和犧牲,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往往也很難活出各自生命的精彩。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孩子一直不斷地成長,父母一動不動留在原地插著腰指手畫腳,又怎麼能抱怨因為代溝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和孩子越來越遠?」家庭教育最好的樣子,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02這裡面體現了親子教育的真諦: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孩子和父母溝通,情緒管理都是第一要務。父母教育的實現需要通過孩子理性的反思——即聽進去、想明白,進而塑造、改變行為。不過這只是即時的應對策略,從長期角度來看,你需要想明白一下幾件事:1.必須承認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也必須從心底接受這個事實。鄰居家孩子能輕鬆背下大段大段的英語,自己的孩子雖然不擅長英語,但是喜歡閱讀古詩詞;親戚家孩子下起圍棋來煞有介事,但是自己的孩子喜歡唱歌也不錯啊。2.不能在教育孩子時操之過急。
  • 基督徒父母培養孩子成長時不可缺少的三點
    一,樹立標準現今許多父母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孩子獨立性比較差,甚至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幫著親力親為,逐漸養成了孩子懶惰的問題,因為父母怕孩子做不好,就乾脆不讓孩子去做,自己獨攬所有。
  • 孩子生肖和父母生肖犯衝怎麼辦?
    孩子生肖和父母生肖犯衝怎麼辦? 大自然中充滿著能量的轉換關係,有時貌似相剋,卻是新生的開始。那你就要在虎年受孕最為保險, 可是由於生理原因,或是繁忙的工作、緊湊的日程等等原因, 你未必在虎年能成功受孕,所以小兔子可能就拖延成了小龍、小蛇, 之前的計劃被打亂,孩子的生肖未必是你滿意的, 或者說,孩子的生肖,跟父母的生肖,可能有些相衝。
  • 孩子自信心不足心理很脆弱怎麼辦?
    今天有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反映說:「自己家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心理很脆弱,應該怎麼辦?」其實,我們知道,每個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都是積極、樂觀、向上的,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卻逐漸地喪失了自信心,其實這與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孩子愛「吹牛、說大話」,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其實孩子吹牛的時候說明孩子逐漸建立意識的過程,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七歲的小東是個調皮的小男孩,雖然在父母眼裡說不上懂事,但也算好管教。可是最近小東的媽媽發現小東特別喜歡「吹牛、說大話」淨是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