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是希望他好」有多少父母在壓迫著孩子成長

2021-01-10 五員大將大作文

常常聽到家長感嘆:「為什麼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孩子還是沒有長成我期待的樣子?」

我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惑。

為人父母之後,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從吃飯穿衣、身體健康到習慣養成、知識學習、人際交往······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可孩子成長中,還是會遇到各種棘手的難題,令家長感到心累、迷茫。

其實教育孩子的本質,從來不應當是父母單方面的付出和犧牲,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往往也很難活出各自生命的精彩。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

「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孩子一直不斷地成長,父母一動不動留在原地插著腰指手畫腳,又怎麼能抱怨因為代溝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和孩子越來越遠?」

家庭教育最好的樣子,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具體應該怎麼做,下面這4件事很關鍵:

01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有一類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非常「盡職盡責」,希望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幫助引導。

身邊有一位媽媽,就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報各種育兒課程,看各種教育類書籍,每次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因為工作不能陪孩子,就會好幾天都處在自責、懊悔的情緒中。

當家長過於追求完美,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而苛責自己,就容易陷入焦慮、糾結、患得患失的狀態中,會削弱改變自己、成長進步的動力。

而這樣一種不穩定、不鬆弛的狀態,又會傳遞到孩子身上,造成負面的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60分媽媽」的概念,叫作「足夠好的母親」。

能力範圍內的,努力用科學的方法養育孩子,在有些事情上做得沒那麼好,也不要過於緊張。

家長的「不完美」,會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兒童自有其精神胚胎,當我們表現中有微小瑕疵時,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對於『不完美』這件事,最好的適應起點,就是自己的父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家長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也就能夠放下對完美孩子的執念,不會過於控制孩子、給孩子過高的期望,而是關注眼前這個孩子,因材施教。

家長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心態會更輕鬆、健康,更有動力去學習和進步。

比起追求完美,家長鬆弛、篤定、保持學習和進步的狀態,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02學會跳出情緒的「陷阱」,理性引導孩子

觀察身邊乃至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中最大的錯就是掉進了情緒的「陷阱」。

每當孩子表現得不如人意、考試成績不好、給自己惹了麻煩時,家長總是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指責、評判孩子。

被憤怒、不滿等情緒裹挾的父母,思維是僵化、片面、偏激的,不能客觀地看到問題的本質、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只會歸結於「你這個孩子不乖/不行」。

而父母怒火下的孩子,一方面感到恐懼不安,沒辦法把全部的心理能量用於探索和自我成長,另一方面得不到父母具體有效的指導,感到迷茫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

父母管理不好情緒,不利於自己和孩子的成長進步。

只有當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客觀地思考問題,去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孩子想要什麼?自己為什麼會有激動的情緒,才能更了解自己,同時能夠給孩子真正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當家長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這項能力,就走上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之路。

03學會跟隨孩子的成長節奏,走進孩子的世界

之前網上有個話題: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記得一個很美的回答:「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我想,參與意味著跟隨著孩子的成長節奏,去重新探索和感受這個世界;意味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的情緒、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生命,對每個平凡的日子產生更深、更新的認識和感悟,獲得二次成長。

作家周國平的《妞妞》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記下我看到的一個場景——黃昏時刻,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小河邊玩,興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撈河裡的蝌蚪。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裡的蝌蚪。像捉蝌蚪這類「無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我們多半是不會去做的。我們久已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裡,只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哪裡還有工夫和興致去玩,去做「無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來了,在孩子的帶引下,我們才重新回到那個早被遺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願地為了「無用」的事情而犧牲掉許多「有用」的事情。所以,的確是孩子帶我們去玩,去逛公園,去跟蹤草葉上的甲蟲和泥地上的螞蟻。孩子更新了我們對世界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常常忘記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做事方式,總是催著孩子快一點,不耽誤自己的事情,或者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這些錯誤的做法,都會破壞孩子的生命體驗和內在的成長潛能。

家長們也常常會習慣於成人世界浮躁、庸碌、快節奏的生活,而錯過了很多特別的風景,忘記了停一停,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的時候不妨慢下來,讓孩子充分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和體驗,比如花一下午的時間玩積木,在路上觀察一隻蝸牛······

慢下來,跟隨著孩子,家長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滋養。

04關注自我的學習和提升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卻逐漸忘記了自己的人生課題。

放棄了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對人生的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於是喜歡控制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

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對生活現狀的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看孩子不順眼,朝孩子發脾氣。

這對父母和孩子的個人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關注自身的學習和提升,不僅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會用身教的力量,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比如在家裡不要總是沉迷手機、追劇,可以多看書、寫字、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利用空餘時間,從能做的事情做起,一步步踏實地行動,改掉壞習慣,不斷完善自己,慢慢靠近目標。教育是大作文的堅持,與您一起關注孩子成長!

相關焦點

  • 5歲男孩幫父母送外賣:讓孩子做家務不是壓迫,而是愛
    表姐昨天跟我聊天時吐槽她10歲的兒子小石頭:「別人家孩子5歲,都能幫爹媽做家務、送外賣了。而我家10歲的大兒子,還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甚至連他自己的房間還需要我幫忙打掃整理。一對比就覺得自己養了個假兒子。」表姐說這個,指的是最近網上曝出的佛山5歲男孩放學幫父母送外賣的事。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家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鋼琴,為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他隨手就把一杯水灑在鋼琴上,而父母面對他如此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責備,反而還誇獎說:寶寶做得真好,瞧瞧這鋼琴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 黃子韜父親年僅52歲去世:中國有多少父母,為孩子全力付出著
    剛回國發展時,20剛出頭的黃子韜就一直深陷輿論漩渦,黑粉不計其數,走到哪裡身後都有罵聲。曾被快言快語的金星批評。看到這張照片,看得出外貌隨母親,比父親身材好模樣俊。如今看到黃子韜的成功,看到父親過早去世的消息。才想到,原來孩子成功的背後,有一個為兒子操勞的父親。看這張照片背景中的窗簾,看得出小時候家境不算很富,財富都是白手起家,打拼所得。曾自稱身價有200億。
  • 書桌擺放的風水禁忌,這些壞風水是孩子成長的阻礙,父母懂得,孩子成長則有保障!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裡就一個寶貝孩子,要確保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要確保孩子的智力健康,都是望子女成龍鳳,做父母的除了教育和陪伴孩子,懂得助旺孩子的學業,也是很重要的,別總怪孩子不聰明、調皮,看完你就明白了
  • 不要隨意給孩子定目標,讓孩子自我成長,才能更好激發潛在能力
    當孩子逐漸長大了還在問「媽媽我明天穿什麼裙子」,「媽媽我要不要參加朋友生日聚會」時,父母會頭痛「孩子為什麼一點主見都沒有」,父母有沒有想過導致孩子喪失獨立人格的原因。本該在培養孩子主見的時候,父母包辦替代,為孩子做選擇,給孩子定目標,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讓孩子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產生自我懷疑,迷失自己。
  •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有多可怕?明明為孩子驕傲,話一出口全是貶低
    在中國有這麼一種父母,無論自家孩子多優秀,永遠都得不到他們的誇獎。前一秒還在別人面前為自家孩子驕傲,到了孩子身邊卻總是板著一張臉,總是不斷的貶低孩子,孩子似乎怎麼做都不對。這樣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01明明為孩子驕傲,話一說出口全是貶低,「毒舌」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有多可怕?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就是這一類型的父母。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過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哇哇地哭起來。 「你還有理哭?跟你說了多少次,畫畫要在紙上畫,就是不聽,你要氣死媽媽嗎?」我繼續吼道。 小欣停止了哭聲,轉過身,含有淚水的眼睛驚恐地看著我。
  • 被父母貶低和羞辱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可實際上,被羞辱的孩子往往不會變得勇敢,而是更加的膽怯、自卑和自我懷疑。01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心裡都很苦。看過這麼一個新聞,一個老藝術家對女兒特別嚴苛,後來女兒到常春藤讀博士,媽媽去美國看女兒,不知道為什麼就指責起來,女兒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媽媽回了一句:「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麼?」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了陽臺,沒有救過來。
  • 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家長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長卻把這種希望轉為精神壓力,而沒有讓孩子感到希望。這樣的話就不是特別好的。家長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告訴他們幹得好太棒了、太棒了!
  • 基督徒父母培養孩子成長時不可缺少的三點
    一,樹立標準現今許多父母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孩子獨立性比較差,甚至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幫著親力親為,逐漸養成了孩子懶惰的問題,因為父母怕孩子做不好,就乾脆不讓孩子去做,自己獨攬所有。
  • 孩子成長有規律,父母從人格健全入手,培育未來優秀人才
    從春節以後孩子的學校就沒開學,這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拷問家長該怎麼有意義的幫孩子度過,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該怎麼讓孩子充分利用這個期來成長。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拿個好分數,教育更應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很多教育專家共同傳遞給大眾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時間。這就是說,有心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充分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人格。
  • 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多少孩子事情沒弄清,已經扛不住父母的怒火
    教育好一個孩子真的需要家長付出很多心血,尤其是在孩子犯錯之後「認錯」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痛,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有人覺得不能孩子一犯錯就狠狠責罰,只要他能夠認錯就可以了。可是有的家長又說,孩子認錯特別快,而且就把「認錯」當成是免死金牌,用來逃避處罰,結果下次還要繼續犯錯,必須要給點顏色看看,才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 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底色
    我把這件事情和朋友分享,大家都問我是如何引導孩子,所以,今天我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孩子獨立性的問題。在我看來,想要孩子擁有獨立性,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對於獨立的態度。父母是否期望孩子獨立,父母的行為是否促進了孩子的獨立。先來說期望獨立這件事情,父母們都會說:「誰不希望孩子獨立呢?一定會希望啊!」態度上是明確的,但是從行為的角度來說,卻未必真的是在促進孩子獨立。
  • 「父母吵架不需要避開孩子,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是不是瞎說?
    父母以前吵架的時候經常避開孩子,避免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這到底是科學研究還是胡說八道? 對孩子來說到底有什麼好呢? 讓我們一起看看。可以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親密父母吵架時,孩子會因為其中一方站在自己身邊理解自己、袒護自己,從而產生親近感。在現實中好像真的是這樣,曾經有個朋友也抱怨過,每次她教育孩子,孩子爸爸都會過來說:「別總是批評他,孩子在學校學習很累,讓他放鬆一下」,結果是孩子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和媽媽的關係反而越來越疏遠。
  • 10年跟拍5個北京中產孩子,反差扎心:你希望孩子走的路,有多少成了坑?
    60分媽媽  不要做70分、80分  不要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開始就想要做完美媽媽  結果就出了事兒  我操心太多了  但我即便知道這樣  我還是懷著一種愛心  來做媽媽  劉嘉陽的家庭環境比較寬鬆  劉嘉陽的媽媽認為  「我的孩子很有主見  他知道他想要什麼  他會為目標付出努力
  • 存去世兒子照片的手機被偷,媽媽崩潰大哭:孩子是父母的所有希望
    她發瘋似的一遍又一遍撥打已被關機的手機號碼,無數次祈禱能被接起,在希望破滅時,她嚎啕大哭道:"我不是要追回手機,只求撿到的好心人能把孩子的照片發給我。" 她兒子在工地幹活時,不幸去世了,僅留下手機裡的三張照片,那也是他兒子在這世間唯一可以觸摸到的痕跡,成了她全部的情感寄託。
  • 全國只有6%的孩子考上一本,父母的性格對孩子命運有什麼影響?
    期待自己孩子們不平庸的心理殘疾父母們,正在親手終結了每一個孩子健全的人生,並將這種可怕的心理殘疾,以愛的名義一代代傳承下去。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少父母喜歡用自己走過的路為經驗,擅自做主替孩子做決定,避免了孩子犯錯的風險,不甘願孩子平庸和平凡,希望孩子能夠有突出表現,但是作為父母,你卻剝奪了孩子體驗人生的權利,讓孩子錯過了品嘗西瓜的機會。
  • 父母和孩子的四種緣!
    到底是什麼緣呢,我們講有四種緣。 第一種緣:報恩的 過去一生中你跟他有緣,這父母對你有恩惠,你遇到了狠歡喜,你來報恩的。來報恩的小孩好,很省心,孝子賢孫,他就那麼聰明、就那麼乖、就那麼聽話。你要是懂這個道理,我們對人要廣結善緣,要廣結恩惠,報恩的人才多。
  • 睡前一小時,父母能陪孩子做三件事,他會一天比一天優秀!
    很多職場父母,希望孩子在不經意間就能長大,變得懂事、聰明、優秀,但是,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然而,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養料!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隨時隨地隨叫隨到。它講求時間,也講求方法。孩子長大進入社會之後,學習成績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他的情商、行為處事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 「你這樣不行」,一開口就否定孩子的父母,講再多道理也於事無補
    有時候自己花很多心思在教育孩子上,卻不見得孩子變得有多乖巧,不知道是孩子的本質問題,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錯。有些家長喜歡用否定孩子的方式,去激勵孩子成長得更快,其實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犯錯,還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