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家長感嘆:「為什麼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孩子還是沒有長成我期待的樣子?」
我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惑。
為人父母之後,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從吃飯穿衣、身體健康到習慣養成、知識學習、人際交往······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可孩子成長中,還是會遇到各種棘手的難題,令家長感到心累、迷茫。
其實教育孩子的本質,從來不應當是父母單方面的付出和犧牲,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往往也很難活出各自生命的精彩。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
「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孩子一直不斷地成長,父母一動不動留在原地插著腰指手畫腳,又怎麼能抱怨因為代溝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和孩子越來越遠?」
家庭教育最好的樣子,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具體應該怎麼做,下面這4件事很關鍵:
01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有一類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非常「盡職盡責」,希望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幫助引導。
身邊有一位媽媽,就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報各種育兒課程,看各種教育類書籍,每次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因為工作不能陪孩子,就會好幾天都處在自責、懊悔的情緒中。
當家長過於追求完美,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而苛責自己,就容易陷入焦慮、糾結、患得患失的狀態中,會削弱改變自己、成長進步的動力。
而這樣一種不穩定、不鬆弛的狀態,又會傳遞到孩子身上,造成負面的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60分媽媽」的概念,叫作「足夠好的母親」。
能力範圍內的,努力用科學的方法養育孩子,在有些事情上做得沒那麼好,也不要過於緊張。
家長的「不完美」,會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兒童自有其精神胚胎,當我們表現中有微小瑕疵時,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對於『不完美』這件事,最好的適應起點,就是自己的父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家長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也就能夠放下對完美孩子的執念,不會過於控制孩子、給孩子過高的期望,而是關注眼前這個孩子,因材施教。
家長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心態會更輕鬆、健康,更有動力去學習和進步。
比起追求完美,家長鬆弛、篤定、保持學習和進步的狀態,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02學會跳出情緒的「陷阱」,理性引導孩子
觀察身邊乃至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中最大的錯就是掉進了情緒的「陷阱」。
每當孩子表現得不如人意、考試成績不好、給自己惹了麻煩時,家長總是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指責、評判孩子。
被憤怒、不滿等情緒裹挾的父母,思維是僵化、片面、偏激的,不能客觀地看到問題的本質、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只會歸結於「你這個孩子不乖/不行」。
而父母怒火下的孩子,一方面感到恐懼不安,沒辦法把全部的心理能量用於探索和自我成長,另一方面得不到父母具體有效的指導,感到迷茫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
父母管理不好情緒,不利於自己和孩子的成長進步。
只有當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客觀地思考問題,去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孩子想要什麼?自己為什麼會有激動的情緒,才能更了解自己,同時能夠給孩子真正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當家長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這項能力,就走上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之路。
03學會跟隨孩子的成長節奏,走進孩子的世界
之前網上有個話題: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記得一個很美的回答:「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我想,參與意味著跟隨著孩子的成長節奏,去重新探索和感受這個世界;意味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的情緒、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生命,對每個平凡的日子產生更深、更新的認識和感悟,獲得二次成長。
作家周國平的《妞妞》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記下我看到的一個場景——黃昏時刻,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小河邊玩,興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撈河裡的蝌蚪。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裡的蝌蚪。像捉蝌蚪這類「無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我們多半是不會去做的。我們久已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裡,只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哪裡還有工夫和興致去玩,去做「無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來了,在孩子的帶引下,我們才重新回到那個早被遺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願地為了「無用」的事情而犧牲掉許多「有用」的事情。所以,的確是孩子帶我們去玩,去逛公園,去跟蹤草葉上的甲蟲和泥地上的螞蟻。孩子更新了我們對世界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常常忘記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做事方式,總是催著孩子快一點,不耽誤自己的事情,或者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這些錯誤的做法,都會破壞孩子的生命體驗和內在的成長潛能。
家長們也常常會習慣於成人世界浮躁、庸碌、快節奏的生活,而錯過了很多特別的風景,忘記了停一停,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的時候不妨慢下來,讓孩子充分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和體驗,比如花一下午的時間玩積木,在路上觀察一隻蝸牛······
慢下來,跟隨著孩子,家長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滋養。
04關注自我的學習和提升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卻逐漸忘記了自己的人生課題。
放棄了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對人生的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於是喜歡控制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
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對生活現狀的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看孩子不順眼,朝孩子發脾氣。
這對父母和孩子的個人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關注自身的學習和提升,不僅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會用身教的力量,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比如在家裡不要總是沉迷手機、追劇,可以多看書、寫字、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利用空餘時間,從能做的事情做起,一步步踏實地行動,改掉壞習慣,不斷完善自己,慢慢靠近目標。教育是大作文的堅持,與您一起關注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