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2021-01-11 林媽聊孩子學習

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長卻把這種希望轉為精神壓力,而沒有讓孩子感到希望。這樣的話就不是特別好的。

家長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告訴他們幹得好太棒了、太棒了!即使孩子一般沒有什麼做的好的,也要用善意的鼓勵的話,用心地去跟孩子一起互動,這樣的話就是一個合格優秀的家長了。

每一個人都希望被身邊的人看見,被身邊人的鼓勵。

有的家長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的法則,總愛找差距挑毛病。這樣的話孩子在叛逆期他就會更加的有失落感。

有時候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特別高,希望孩子考100分,當孩子考了98 、99,爸爸媽媽都會很苛刻。如果在這樣的一個叛逆的時期,爸爸這樣苛刻,媽媽這樣苛刻,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是在扼殺孩子的希望,也會讓孩子灰心喪氣的。

其實爸爸媽媽在這個時期是需要有管理法則的。

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有管教的責任,有的家長愛對老師說以後就把孩子交給老師,還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忙,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這些都屬於家長的失職。

在孩子的叛逆期,如果爸爸媽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很少的照顧和陪伴,把孩子推給了學校,推給了老師,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安全感。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讓孩子的叛逆期加長。

所以我想對親愛的家長們說,我們有管理孩子的責任,我們不要把孩子一味地推到學校,我們去參與孩子的管教,是建立在親情上的,是人性化的,是科學而有理性的。

不可以把孩子一味地推到學校,這樣的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本篇內容引自-焦導《20210106叛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條理性混亂?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增強孩子的次序感
    父母不時的對孩子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父母就會自己動手,導致孩子失去思考和動手的能力,自然就無法具備良好的條理性。2、選擇性困難父母總是對孩子有著諸多的要求,頗高的期待,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全面性人才。
  • 「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是希望他好」有多少父母在壓迫著孩子成長
    具體應該怎麼做,下面這4件事很關鍵:01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有一類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非常「盡職盡責」,希望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幫助引導。身邊有一位媽媽,就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報各種育兒課程,看各種教育類書籍,每次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因為工作不能陪孩子,就會好幾天都處在自責、懊悔的情緒中。
  • 寒假孩子時間觀念等於零?用四象限法則,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假期也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加懂得時間管理,讓孩子做事更有效率,父母不應再放縱孩子,學會用四象限法則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促進孩子的成長。  四象限法則簡單來說也是"十"字法則,用一個"十"字分成四個想像限,分別為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我們要做的事情根據輕重分為四個維度,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分清事情的重要程度,從而使我們做事更有效率。
  • 愛笑的孩子都會有好運,家長善用ABC法則,更能培養出樂觀寶寶
    簡單一點來說,如果一個孩子每次考試都拿不到高分,家長們一直埋怨孩子不聰明不努力,那麼孩子在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之後,就會對自己失去希望,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之後還會給自己設立一道枷鎖,將所有的事情都歸結到自己不行這個問題上來,逐漸產生絕望的心理。
  • 孩子不夠堅強?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直面挫折,變得強大
    1、父母過分的誇獎孩子撿起了地上的垃圾,父母看到了欣慰的誇讚孩子說他真棒,孩子吃飯的時候,把碗裡的飯都吃光了,父母誇讚孩子說他真厲害·。有些父母只要孩子一做了件事情,就忍不住立馬去表揚孩子,生怕誇獎少了,孩子會難過。這種做法,其實就是過分的誇獎。像一些小事,父母不需要特意的去誇獎,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自負。
  • 家庭關係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構建健康家庭,要遵循123法則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明白父母,雙方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起爭執和矛盾。要知道,家庭關係總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構建健康家庭,要遵循123原則。|家庭關係不和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 我們要如何和孩子談論理想,不妨讓孩子自己去這個繪本中尋找答案
    相信很多家長曾經和自己的孩子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長大了你想幹什麼?」我們通常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比如:「我想當科學家!」「我要當太空人!」「我想當演員!」 「我想當老師!」 「我要當球星!」……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會面對這個問題特別的迷茫。
  • 自卑內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樣的家庭,希望你家不是
    生活中因各種原因,父母與孩子分開的例子多如牛毛。今年三月份,政協委員劉利民就留守兒童進行了講話,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再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劉利民說,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生活沒有來源,而是缺乏親情關愛,政府要採取兜底政策,落實到縣和鄉鎮,使每個孩子都有學上。「希望父母有可能,帶孩子去打工,我們提供服務。」對此,不少網友也根據了自己的經歷,給出了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 沒有孩子也挺好?我們為什麼要生兒育女?
    但是,這僅僅是一部分人的選擇,大多數的人們依然是生兒育女,一輩子為撫養、教育孩子努力付出。我們為什麼要生寶寶?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總體上的、本質的原因應該不會有多大的不同,所以我們不妨從這 4 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一:愛的寄託有句話說,如果你心中有愛,就去擁抱新生命。我想這一句話道出了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的最好的理由。
  • 存去世兒子照片的手機被偷,媽媽崩潰大哭:孩子是父母的所有希望
    她發瘋似的一遍又一遍撥打已被關機的手機號碼,無數次祈禱能被接起,在希望破滅時,她嚎啕大哭道:"我不是要追回手機,只求撿到的好心人能把孩子的照片發給我。" 她兒子在工地幹活時,不幸去世了,僅留下手機裡的三張照片,那也是他兒子在這世間唯一可以觸摸到的痕跡,成了她全部的情感寄託。
  • 名存實亡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女兒:我希望永遠不結婚
    夫妻感情不好,女兒懼怕婚姻在一次直播中,小S為女兒過生日,當她詢問孩子許了什麼生日願望時,6歲的女兒竟然說:我希望我們三姐妹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結婚。小S疑似被家暴的新聞出現過很多次,雖然每次都被澄清,但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小S偶爾喜歡開直播,有一次在直播中情緒失控,失聲痛哭,而女兒卻說:媽媽,是不是爸爸把你打疼了?
  • 孩子的壞習慣,打罵後不久就故態復萌?家長試試「盤尼西林」法則
    或許家長們可以了解一下「盤尼西林法則」。盤尼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在我們感冒發燒去看病的時候,醫生最常開給病人的就是盤尼西林,醫生給的一般只夠病人吃一個星期這樣子。而一般一個星期過去,病人就會感覺好像病癒了,就不再去複查,這個時候往往會導致病情復發而且可能更加嚴重。盤尼西林法則就是強調要堅持,做任何事不能做到一半就放棄,這樣是不能成功的。
  • 父母希望孩子是神人轉世!其實,只有10%的孩子有神童的潛質!
    2014年8月,郭先生第三個孩子出生後,魏犀錕稱其兒子為某古代宗教領袖轉世,要統一世界,但需要使用文物等物品對孩子進行培養。於是,魏犀錕用539萬元在網上購買的物品,騙了郭先生一家3600萬元。其實,有一點是眾多父母都不知道的,易經命理研究表明:只有10%的孩子有神童的潛質!原因是:根據每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不同,就可以產生518400種組合。先考慮起大運的年齡。
  • 我永遠不會愛你,希望你不要後悔
    「楚煜南,我知道你要找的人在哪裡。」電波中傳來了一個溫柔的女子聲音。  男子握著手機的手指節不由泛白,急迫的問道,「在哪裡?!」  「可是,你要答應我一件事情。」  「你說!」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完全沒有辦法思考任何價值平等,買賣利益,只有找到安寧留下來的孩子才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我要你和我在一起。」  「葉子瑜,你想清楚,我可以和你在一起,但是我永遠不會愛你,我希望你不會後悔。」
  • 八字看為何結婚五年沒有生育,要孩子哪一年希望更大?
    張予騫/文 讀者留言:老師您好關注您很久了,開始被您吸引是在網上看到您發的命理文章。當時感覺您是個心地善良良並且有思想的人,而且說話不浮誇實事求事,越看越上癮就加了您的微信公眾號。現在看您每天發的文章,都在學習,這樣大功德的法布施讓我敬佩您,也十分欣賞崇拜您。
  • 孩子九歲,我終於離婚了:我要的老公,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有一次,汐霞問老公:「你不去上班嗎?」老公回說:「我們都還年輕,不要因為經濟壓力讓生活變了味,再說有我媽在呢!」汐霞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個男人是多麼的幼稚,只要對她好就行了。愛情不能當飯吃,一個男人在婚後不願意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不是因為他幼稚,而是因為他不願意成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 自己事業不如意,希望寄託孩子,孩子以後能有出息嗎?
    由於自己的能力有限,沒有戀愛過,多次相親都沒有成功,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通過努力成修成正果,結婚生子了,但是因為經濟原因,自己一直在外地工作,和妻子孩子一直是分居兩地的,到現在沒有敢要二胎!妻子平時也不是很愛學習,她平時對孩子的管教是比較少,經常是打牌或麻將,我在外地工作,也是差不多只能一個月回家一次,回家之後,也是會發生矛盾,孩子也是不很聽話,對學習不是很上心,現在生活讓自己很心力交瘁,這種情況想要二胎的計劃,只能更加遙遙無期了!自己的人生很迷茫,希望能得到老師的指點1:我命中會有第二個子女嗎?
  • 是希望,給了我們樂觀和堅強
    什麼是希望,希望就是心裡藏著某種美好的憧憬,促使自己一直朝著某個方向不斷前進。每一次想要放棄的時候,是希望給了我們堅持;每一次感到絕望的時候,是希望給了我們堅強。當一個人遭遇了那些無聲無息的打擊以後,因為心裡存有希望,仍然會從低谷中走出來。01希望可以讓人產生更多的愛,去愛自己也愛別人,更愛我們的社會。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有的時候,父母經常會看到孩子總喜歡看一些搞笑的漫畫書和一些帶有寓言性的故事書,總是抱怨道孩子不去做一些能夠啟發思維的習題,而是看這些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書,這就是抽象書籍內容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在抽象的內容和有吸引力的內容兩者中間,孩子的選擇一定是有吸引力的內容,能夠吸引自己的興趣和注意,孩子也會更善於在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中去動腦和思考。2.
  • 楊老師,謝謝你,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
    「楊老師,謝謝你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這是楊百玲收到的一張卡片上的內容。「全家」、「希望」。你很難想像,這兩個詞的背後,曾經有過多重的失望。而楊百玲恰恰是那個帶來希望的人。不僅僅是她,更是她身後所代表的,無數個家庭的期盼——我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