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謝謝你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
這是楊百玲收到的一張卡片上的內容。
「全家」、「希望」。
你很難想像,這兩個詞的背後,曾經有過多重的失望。
而楊百玲恰恰是那個帶來希望的人。
不僅僅是她,更是她身後所代表的,無數個家庭的期盼——
我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未來?
我們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未來?
感謝你點開今天的這篇文章,因為你的這一分關注,孩子的幸福又向前走了一步。
01
最讓一個家庭感到焦慮的是:
你覺得孩子有問題,但你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當所有人都在教室裡安靜地上課,一年級的小浩會突然在地上打滾,有時上著上著課,他就走出去,跑到外面去抓蟲子。
行為很怪異,且危險。
檢測做過了,身體沒問題,也並非自閉症,被校外的機構認定為感統失調,所以他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老師和家長急壞了,他們做了各種嘗試,帶孩子去不同的機構和醫院做幹預,什麼感統訓練,沙盤治療等等,通通都試過了。
結果呢?
沒用。
轉眼三年級了,這個有著大眼睛的小男孩坐在教室的角落,他孤獨地盯著四周,覺得整個世界只剩下他自己。
三年了,他在班裡一個朋友也沒有。
我想他心裡可能在著急地喊:「我不是怪胎,但我不知道我怎麼了。」
接手小浩的老師是楊百玲,她是學校負責學生心理的老師,工作21年了,她的體會是:
孩子沒有問題。
需要改善的是教育方法。
此時的楊百玲比幾年前的她更「厲害」了——她報名參加了心教師工程,系統學習了其中幸福雙翼課程的教育方法,如今的她擁有真正改變一個孩子的能力。
找對方法,才能真正幫到一個孩子。
她應對小浩的方法很巧妙,用特殊定製的遊戲,提升身心健康。
心教師的《學習的身心基礎》課程裡,有許多對學習的生理和心理有幫助的遊戲,楊百玲通過這些遊戲和小浩建立關係。
一來一回之間,這個小男孩久違地笑了。
和孩子建立了真切的信任,一切才能順利展開。
接下來,楊百玲構建了一個嚴密的教育鐵三角,教育從來都是三管齊下:
老師,家長,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她一邊和小浩的班主任密切溝通,分享對孩子的分析和課程裡的一些方法,同時爭取科任老師的支持,給予小浩更多的特殊對待。
另一邊,她也給小浩的爸媽支了招:
他們開始正視家庭問題,改善家庭關係,不再把眼光只盯著孩子的作業,而是陪孩子進行各種玩耍,幫助他發育學習的生理和心理基礎。
楊百玲接手僅僅兩個月後,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曾經的怪異行為,漸漸消失了。
那天,看著小浩第一次和同學有說有笑地從學校裡走出來,小浩的媽媽站在校門口哭了。
這個小男孩,頭一次,在班上交到了好朋友。
他的眼睛變得從所未有的亮堂,這是獨屬於一個孩子的純粹和快樂。
現在我們回想起開頭的那一張卡片「謝謝你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更加能理解,這一句感謝的背後背負的是什麼。
而對於楊百玲來說,這幾年裡,她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希望。
只是,這個小浩遇到了改變的機會,那千千萬萬個小浩該怎麼辦?
我想你必須知道一個數據:
根據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在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心教師裡有許許多多用心的老師,正在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但同時,我們也在想,是不是:
在中國大地各個角落的學校裡,可能還有千千萬萬個在成長的路上遇到困惑的孩子。
既然還有千千萬萬個小浩,那能不能有更多的楊老師,能不能讓每一個老師,都具備楊老師這樣的能力?
是的,我們正在做這件事。
02
曾經的楊百玲,並不是一個對教育如此得心應手的老師,她的家庭關係,也曾亮起了紅燈。
「我的媽媽時而溫柔,時而暴躁。」這是三年級時,她的兒子在作文裡面的描述。
她的老公也曾埋怨她,「你看你,還是學心理學的呢,怎麼就會給我貼各種標籤,對我有各種期待。」
這個社會對老師的期待和挑戰很大,家庭和學校都在逼著他們快速尋求成長。
這裡頭的壓力,可想而知。
幸運的是,楊百玲找對了方向。
因為本身是幸福雙翼課程的受益者,她在心教師的第一期就報上了名,系統地進行了心教師的課程學習和針對性踐行。
同時,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她都緊緊跟隨著這個項目,飛速成長。
如今兒子來到了青春期,想像中的雞飛狗跳沒有出現,反而更加融洽了。
原來只要教育方法得當,青春期的孩子並不可怕。
原來人生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能做好教育,也能經營好家庭。
她用在課程裡學到的方法,遊刃有餘地處理和丈夫、婆婆的關係,她變得更有界限,也更懂得尊重對方。
一個人的改變能帶動一個家庭。
楊百玲仿佛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因為她的改變而轉動起來。
她變得篤定和自信。
家庭幸福了,工作就更不在話下了。
心教師學習的幸福雙翼課程裡的「341肯定法」、「通情達理」、「成年期六把鑰匙」、「情緒平衡」等等,都讓楊百玲的工作像開掛了一樣。
楊百玲在工作中找到了更多的自信——
「我現在可以非常輕鬆地贏得孩子和家長的信任,工作起來非常輕鬆,也非常喜悅。」
「我能做到,我能改變,我是真的能夠幫到這些孩子和家長。」
03
給楊百玲的驚喜遠遠沒有結束。
在成為心教師的第一年,楊百玲就開始為這個公益項目進行捐款。
其實她一開始也沒太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是意識到這個項目好,她希望有更多老師和孩子能享受到,她必須支持。
而隨著進一步的深入,接下來的三年裡,楊百玲一步步地在支持心教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如今,她不僅僅是捐贈人,還成為了愛心夥伴,號召了超過一百人的愛心助力。
上一年99公益日,為了搶配捐,全家一起蹲在路由器旁。
「5,4,3,2,1,搶!」楊百玲負責用手機倒計時。
「搶到了媽媽!」一旁的兒子握著手機興高採烈。
「我也成功了!」老公也激動地喊起來。
楊百玲搶到的是99公益日期間才有的1:1配捐活動,她捐了999元,同時撬動了真愛夢想基金會的999元捐到心教師工程。
想到又有更多的老師和孩子因此受益,全家人都特別開心。
每個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夠善良、正直、有社會責任感。
而楊百玲的舉動,也無意之中影響到了兒子。
早在第一次捐款時,楊百玲的兒子聽說後,二話不說地從他為數不多的零用錢裡拿了50元給她。
「雖然我不知道具體是怎樣的,但我猜肯定是老師學習以後會對學生更好的項目,這樣的項目我肯定要支持。「 那個時候男孩才初一。
現在升上高中的兒子,打心底裡為他的母親感到自豪,積極地支持著母親的公益踐行。
無需多言,這個男孩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愛心和善良,早已默默根植在他的心底。
沒有比父母的身體力行更好的「身教」了。
全家人一起朝著一件正確又意義的事努力,那種從心底升起的能量深深滋養著整個家庭。
04
作為心教師的愛心夥伴,楊百玲一直在把心教師推薦給更多的人,這一路上她收到了無數的感謝。
「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這個項目的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得到了很多別人的愛,同時我們當然也付出了愛。」
現在,楊百玲正在積極推動著最新一期的心教師籌款,她希望讓更多的老師從這裡獲得賦能,有能力影響更多的孩子。
「楊老師,你知道嗎,我學了這個性格課程之後,用在班級管理上,真的太有用了!」
小麗是楊百玲推薦的其中一個老師,每次看到楊百玲,她都要分享她最近又用心教師課程裡的哪一點進行了什麼改進。
「我發現這樣真的能發揮孩子們的天賦優勢,我真的特別開心。「
一句句用心的感謝,一個個真實的成長,都讓楊百玲覺得由衷的快樂。
她覺得她做到了,她真的在讓更多老師受益,真的在讓更多的孩子變好,真的幫到了更多的家長。
與此同時,今年楊百玲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
她成為了心教師的顧問。
楊百玲發現即使已經接觸了三年,這個項目組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讓她感到驚喜。
比如,孩子的問題,是真的會在這個課程裡得到解決。
參加心教師的老師們所提出的問題,除了老師間的自行討論,項目組的老師們都會給予很認真的回覆。
「做了顧問我才發現,項目組比我想像的還要認真負責。」
很多次夜已經很深了,作為顧問的楊百玲還不時會收到項目組的消息,請教她某個問題怎麼解決會更好。
這些老師們在心教師裡學到的課程,立馬就能實踐,隨時可以得到針對性的指導,是實實在在地在幫助老師,幫助孩子。
我們不難想像,也許正有這麼一個棘手的小浩問題,正在心教師的踐行群裡被大家熱烈地討論著解決方式。
也許一個一個孩子的人生轉折點,就在這裡發生著。
05
如今,心教師工程已經走到了第3年,為幸福中國而教公益行動也走到了第8年。
去年的99公益日到來之前,楊百玲老師認真地給項目組寫來了一段動情的話,在這裡我截取其中的一段:
「我覺得公益這個事情真的不是說你要有多少錢才可以做的。
只要你有這份心,都可以參與到其中。你有多大的力,就量力而為貢獻出來一份。
你發出的愛,最終都會流動到你自己身上。」
「我在做公益的過程中間,我覺得心裏面很有力量很溫暖。」
「雖然我在做公益,但我發現,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我們全家人都在因此受益。」
這種點亮一個個孩子的成就感讓她變得更加柔軟,楊百玲覺得這幾年的幸福感比過去高太多了。
她覺得自己被一份偉大的事業滋養著,她從心底感到平和與快樂。
文字:廖子子
編輯:心教師工程項目組
圖片:pexels、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