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條理性混亂?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增強孩子的次序感

2021-01-11 寶寶好萌

東東放學後一個人在書房裡寫作業,一個小時之後,媽媽喊他出來吃晚飯,母子之間開始了如下對話:

"作業寫多少了?"

"語文作業還差一篇作文,數學作業寫了十題,還差五題,英語作業寫了前面的選擇題,判斷題和閱讀理解還沒做。"

"怎麼每樣作業都留一點,你寫作業沒有條理的嗎?"

"語文作文沒找到思路,我就想著先做數學,可是數學後面幾題太難了,我就又做了英語,還沒來得及寫後面,就出來吃飯了。"

這聽上去挺有道理,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孩子做事條理性混亂,而這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上,而是更多的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太不用心,稀裡糊塗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故意拖延,就是不想學習……

然而學者格林·艾薇在研究中卻發現,孩子行為的混亂是心理上的"條理性障礙",這種心理越打擊越嚴重,但可以通過訓練,讓孩子變得思維清晰,學會做事的井然有序。

01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患上"條理性障礙"?

1、父母的過度幹預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包辦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從孩子出生,一直到父母自己年邁,只要他們還能動,就會想方設法為孩子打理好一切。

父母不時的對孩子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父母就會自己動手,導致孩子失去思考和動手的能力,自然就無法具備良好的條理性。

2、選擇性困難

父母總是對孩子有著諸多的要求,頗高的期待,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全面性人才。

但在父母的壓力下,孩子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他們會猶豫會畏懼,最終導致每樣都想要做好,可每件事情都不盡如人意。

因為孩子沒有足夠的選擇能力,他們不知道在眾多的事件中應該如何做出取捨,從而導致他們沒有規劃性,想到哪做到哪。

特別是在8至16歲這段時期,孩子控制行為和條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發育得還不完善,自然做事沒有邏輯性,缺乏條理性。

3、睡眠不足

這是如今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面對各種作業、複習和預習,思想力稍不集中就有可能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從而延長晚上的學習時間,直接導致他們的睡眠時間不足。

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直接會導致大腦生物鐘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強制讓複雜思維的神經系統休息的現象產生。

這會讓孩子迷迷糊糊,丟三落四,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用於學習,自然做事的條理性就會欠缺。

02父母創建積極基調,幫孩子克服"條理性障礙"

1、創建積極向上的環境

父母的心態很大程度會影響孩子,所以父母不應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是儘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只有為孩子的發展創造出正面的環境,讓孩子的心態保持相對的輕鬆,這樣才能讓雙方更好的溝通。

2、不要比較孩子

在父母眼裡,他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好的,只要看到別的孩子考了好成績,父母就會習慣性的把對方當做孩子的學習目標,不斷在孩子耳邊強調彼此之間的差距。

這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多發現孩子的優點,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學會四象法則,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條理。

03什麼是四象法則?

"四象法則"是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它是由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來的,就是把所有該做的事,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

在四個象限裡,分別填上重要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緊急。

04四象法則的作用

1、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

孩子的時間觀念是比較缺乏的,每當父母急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孩子卻還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根本都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現父母一邊催一邊罵孩子,但是孩子卻依然慢吞吞的,絲毫沒有一點緊迫感的場景。

四象法則能夠讓孩子知道他們迫切需要做的是什麼,應該花多長時間做這件事,從而使得他們在時間上有所規劃,形成時間觀念。

2、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四象法則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就把所有應該做的事情進行規劃。

比如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最後做什麼事,這樣孩子的頭腦就會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做起事情也會有條有理,不會毛手毛腳,顯得慌亂。

05如何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條理?

1、掌握四象法則

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非常匱乏,所以父母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明確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最重要,應該先做,什麼事情雖然重要,但並不緊迫,可以往後推延。

當孩子熟悉了這樣的行為方式之後,他們自然就能分清不同事物的性質。

這時父母便可以適當的放手,只要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告訴孩子即可,至於具體怎麼安排,則由孩子自己決定。

2、教會孩子技巧

父母可以讓孩子儘量參與家庭事務中,比如讓孩子觀察自己怎麼做飯,具體到每一個步驟。

比如量米,淘米,加水煮飯,這樣能夠讓孩子知道,每件事情都應該有條理性,才能夠做到最好。

所以給孩子一點動手的機會,讓孩子們放下書本,去嘗試學習以外的事情。

因為真正優秀的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好,更是應該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應該從小做起。

3、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父母總是苦口婆心的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希望孩子能夠做得更好。

但有的時候言傳身教往往比不停說教更有作用,想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條理,父母不妨先從自己做起,因為他們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

所以經常反省自己,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因為你的孩子一定會變得優秀,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寒假孩子時間觀念等於零?用四象限法則,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確實,放假是讓孩子休息的時間,但這絕對不等同於孩子就可以整天打遊戲,沒有時間觀念。假期是孩子休息,同時也是自我提升的一個重要時間段。一放假時間觀念為零,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父母需要學會及時的制止孩子,但是也有許多的父母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各位父母別著急,學會用四象限法則,就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
  • 巧用「馬蠅效應」,改變孩子懶惰不上進的狀況,幫助孩子學會自律
    每個父母都曾遇到過孩子懶惰的時刻嗎?沒有想到要起床,沒有想到要寫作業,沒有想到要上學,喜歡懶洋洋地趴在床上,癱倒在沙發上,連吃飯都要三催四請。特別是寒假的暑假,早晨不起夜不睡,這可讓一些家長心煩意亂。小孩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媽媽覺得,父母可以巧用「馬蠅效應」,幫助孩子變得自律。
  • 孩子不夠堅強?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直面挫折,變得強大
    著名作家渡邊淳一,他是第一個提出了鈍感力的人,他認為擁有鈍感力的人,他們的人生會更加的幸福。那擁有鈍感力的人都有什麼特點呢?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的抗挫能力非常的強,不會因為一點事就退縮了。可很多的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抗挫能力非常弱,往往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在那裡又是哭又是鬧的。孩子為什麼受挫能力弱?
  • 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我們要讓孩子有希望的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家長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長卻把這種希望轉為精神壓力,而沒有讓孩子感到希望。這樣的話就不是特別好的。家長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告訴他們幹得好太棒了、太棒了!
  • 愛笑的孩子都會有好運,家長善用ABC法則,更能培養出樂觀寶寶
    和國外相比,國內的家長更容易將眼光放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從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引起孩子心理抑鬱,但仍舊有許多父母不在意。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之所以和抑鬱症扯上關係,主要還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在作祟。那麼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因為承受多次同樣的失敗或者是懲罰,而導致人類出現無奈、沒有希望的心理狀態。
  • 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 IQ 和 EQ,而是這一點
    孩子玩好以後,你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整理好,放回原位。如果玩具比較大,孩子拿不動,可以讓孩子拿一些小的。這個收拾的動作,可以提高孩子的條理性,從小形成規則感。條理性和專注力都是由大腦的同一部分來控制的,孩子條理性越好,相應的邏輯能力和專注力也就越好。
  • 6歲的孩子排斥英語怎麼辦?抓住兒童特點巧用力,讓孩子輕鬆愛上英語
    一個全新的東西,實在是滿足不了他個時期對中文大量表達的好奇,以及更加積極地去交流的願望。抓住6-10兒童的特點那麼如何讓孩子在敏感期接觸到英語不排斥,悄然讓英語融入他們的敏感期,完成及時引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 巧用1個方法,我竟讓孩子的「逆商」暴漲!
    孩子通過喊:」搗蛋鬼,別搗蛋!「,在克服挑戰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主人翁的意識,體會到了自我主宰的掌控感,並積累了自我效能感。 我把這套方法進行總結提煉,按照冰箱裝大象的邏輯,一步一步的列出來,希望對大家有用。 1、認知準備 讓孩子認識到人類大腦中有「情緒腦」和「理性腦」兩條神經環路,我們的行為分別受到這兩個大腦的支配。
  • 巧用家居文昌位 助推孩子的學業運昌隆(組圖)
    巧用家居文昌位 助推孩子的學業運昌隆(組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孩子的壞習慣,打罵後不久就故態復萌?家長試試「盤尼西林」法則
    這個環習慣有多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改掉它用了無數的辦法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有時是明明孩子已經不咬手指了,但是過一段時間發現孩子又在開心的咬手指了,讓家長抓狂不已。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壞習慣呢?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壞習慣有什麼方法可以徹底的根治呢?
  • 孩子邋裡邋遢,有可能是「本體覺失調」,父母要注意不要錯怪孩子
    因為孩子年紀小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而且大部分的孩子對講衛生這個概念十分模糊,出去玩耍弄髒自己在所難免,但是有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年齡的問題,有的孩子長大後在整潔方面也沒有得到改善,是孩子本質上就不愛乾淨,還是因為什麼呢?霖霖媽的兒子就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每次出門經常會帶著滿身的汙跡回來,就是在校園,孩子也經常帶著飯菜的菜汁,或者筆痕和顏料。
  • 孩子不分東南西北,學會這幾個小遊戲,孩子方向感蹭蹭「躥」
    特別有些孩子,方向感特別差,比說東南西北,自己家門衝哪,說不定都不知道。那麼方向感是天生的嗎?有什麼方法能提升方向感嗎?萌娃:就在門前,卻不知道哪個是自己家阿薇最近可被自己家的小寶貝「逗壞」了,原來前兩天,阿薇帶孩子回家。到了門口,阿薇有意考一考女兒,看看女兒認不認識哪個是自己家。
  • 3-6歲兒童數感思維萌芽期,聰明父母用3招,提高孩子數學邏輯思維
    而所說的「開竅」指的就是家長沒有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數感的引導。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有規律的。認知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3-7歲智力和思維模式發展最為迅速,是一生中的黃金期。在此階段,孩子對與數學相關的知識接受能力強,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也更為優越。
  • 左撇子的孩子具有右腦優勢
    當孩子學會自己用手吃飯時,父母才能明確孩子的習慣用手。一旦發現孩子是個左撇子,父母和長輩往往在驚奇的同時,又會帶有一絲憂慮,主要是怕左撇子會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比如吃飯、寫字的時候常會和別人「打架」,或者由於「與眾因為」而被小朋友們嘲笑,甚至害怕習慣使用左右不利於孩子的腦發育。為此,家中的長輩總希望改變孩子的用手習慣。
  • 這6句誇獎,是孩子一輩子的護身符
    比如,小朋友在公園玩時,和其它孩子一起完成了一項工作,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了XXX,你真有合作精神。」當孩子主動提出,幫助你做家務時,也是對孩子說這句話:「你跟媽媽一起合作完成今天的晚飯……」,讓孩子感受到「合作」是一件正確、積極且有力量的事。
  • 孩子的地毯夢 兒童地毯最新趨勢解析
    小床的造型,還是燈光的明暗,都根據孩子所能感覺到的最好的氛圍去建造。品牌的稀缺,導致兒童地毯行業現狀混亂,小門店所呈現的產品,也只是一般的民間小品牌,無法與國際大品牌相提並論。在人們對於生活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的時代,一般的產品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精緻生活的需求。  行業的人都知道,地毯與其他商品最大區別是沒有品牌之爭,更不必提在地毯行業本就不起眼的兒童市場。但沒有品牌之爭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嗎?其實不然。
  • 張杰謝娜2歲女兒做蛋糕,孩子是否優秀,中間隔著的是儀式感
    其實張杰是在教孩子生活要有儀式感!親手做的蛋糕可能更有意義,等孩子成年後,2歲時為父親做蛋糕將依舊記憶猶新。那麼儀式感除了可以讓孩子對一件事情增強記憶,還有什麼好處呢?一.儀式感有利於讓孩子學會耐心做事同樣是過生日,蛋糕隨便一切就吃,跟先插蠟燭、帶蛋糕帽,然後許願、吹蠟燭,讓孩子切第一刀小心翼翼的端給媽媽。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第二種,為什麼呢?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一、為什麼孩子不愛動腦思考1. 書籍內容較抽象有的時候,枯燥的習題和文學類的書籍內容會比較抽象,沒有像圖片和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孩子就會對這些抽象的內容感覺到枯燥,沒有興趣,更加不會有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慢慢地,孩子會形成一種不善於思考和動腦的習慣,對於所有的枯燥和抽象的內容都會敷衍了事,而不去真正的思考。
  • 中國歷史故事:星空的劃分,四象的含義
    有人認為二十八宿的創立在四象之前,或者認為依據事物發展的由粗略至精細的規律,應是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十二次依序而創立。1978年,在湖北隋縣擂鼓墩發掘出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其棺蓋上用漆書畫的星象圖,給人們較有意義的啟示,蓋面的中央是一個佔比例最大的篆文體「鬥」字,它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鬥」的周圍是二十八宿的名稱,蓋面兩端繪有頭尾方向正好相反的青龍、白虎。
  • 孩子老提問怎麼辦?家長一定要積極回應,別扼殺孩子的「聰明」
    他們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大的誘惑力,由於自身什麼都不懂,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向自己最親近的人詢問,這時候父母就是最值得信賴的人。2.懶於思考父母總是會第一時間告訴他們答案,長此以往導致孩子思維出現惰性。遇到問題直接問父母,而不是自己先動腦思考。大腦就像零部件,越用才會越靈活,長期懶於思考就會生鏽,反應也會變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