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曾說過:「不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而中國首位盲人女博士鄭璇就是這樣的一個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榜樣。
鄭璇是一位傳奇聾人: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並最終投身於特殊群體的教育中,為此付出自己最美的年華和時光。
2歲遭受醫療事故意外,聽力喪失卻不放棄人生
鄭璇是獨生女,兩歲半的時候有一次生病發燒,因醫療事故造成嚴重聽力損失。只有左耳剩下一絲微弱的聽力。儘管受到這樣的打擊,但鄭璇的父母和其他家人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對她進行康復性訓練,讓鄭璇練習說話、學習文化知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鄭璇依靠助聽器以及讀他人的唇,慢慢學會了和健聽人交流。在6歲時,鄭璇便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到普通小學上學。因為聽力障礙,鄭璇不得不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時刻盯著老師的口型來「聽講」,晚上回到家中還要花成倍的時間來複習和預習。
刻苦學習得遇恩師,求學路上並不孤單
鄭璇毅力驚人,學習成績一直優異。普校生涯結束後,鄭璇考入了武漢大學,在念完本科和碩士後,在沒有任何特殊照顧的情況下,她考入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師從手語語言學家龔群虎教授,成為中國第一個聾人語言學博士。
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在沿海城市,就業機會多待遇也不錯,不過鄭璇都放棄了。最終因為想要推動中國聾人教育的發展,所以選擇到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教書,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聾校教師,影響更多的人。
創設「三位一體」溝通課程,致力於特殊群體教育
鄭璇創設了「三位一體」的溝通課程體系,她說,「這好比一個三角形。下面兩個底角是大學語文課和提升他們手語溝通水平的手語課,語言能力的提升為他們的社交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三角形的頂角是人際溝通課,使他們掌握社交技能和跨文化溝通技巧,在實戰中去演練。這個課程體系也是我們重慶師範大學聾人教育的創新成果。目前聾校裡面的課程基本上只有兩個角,缺少手語這門課程,聾人的手語並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需要去學習。對聾校學生而言,手語水平提升了,對漢語學習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聾人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後,有哪些是需要特別注意學習的方面?對此,鄭璇表示:「我們重師的聾人大學生,聾校考過來的多一些,也有普通學校過來的。這些孩子在聾人群體中算是佼佼者,但是即便是這樣,他們的書面語學習還是有很大的挑戰。學習書面語對他們來說很難,相當於學習一門外語。很多孩子在0-6歲的學前階段語言是一片空白,既沒有獲得完整的有聲語言,也沒有機會接觸手語,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後來上了聾校之後,才自發向高年級學生學習手語,這時,他們的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已經受到影響了。」
嚴謹治學崇尚學術,為特殊教育研究做出突出貢獻
近十年來,她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代表城市手勢語料採集、信息標註和語料庫建設」等6個項目;主研「中國手語類標記與類標記謂語研究」等國家級重大項目4項和市級項目4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1篇;出版三本專著和多本譯著;此外2015年她受邀擔任國家通用手語重大課題結題會的專家評審。學術界同行評價鄭璇:「開創了中國聾人進入大學任教並獲副教授職稱和碩士生導師資格的先河」。
鄭璇在她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後,她選擇了西藏手語作為她的研究對象,申請了第二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此後,她多次入藏,每次到達之後,她都會不顧身體上的不適,參加社會聾人舉辦的活動。周末掃盲班上,需要任課教師與手語翻譯綜合運用漢語、藏語、漢手語和藏手語四種語言進行講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的內容。鄭璇義務地為他們上課,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學受到全體師生的一致讚揚。
寫在最後,人生之路漫長,而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對此事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