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趙括果真是紙上談兵?

2021-01-09 襲沙麗影

近幾年,筆者發現了很多為趙括翻案的文章。諸如趙括乃文武全才,統帥弱旅依然能與強秦大軍決一高下,雖全軍覆滅,卻也把秦軍消滅十之七八。很長一段時間,筆者也開始疑惑,難道這個「紙上談兵」的趙括是個背鍋俠?於是筆者翻閱史料,發現趙括的敗北是早已註定的。且看筆者摘《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的章節,分析一下趙括。

出場背景:戰國後期,秦昭襄王屢次攻打趙國卻始終無功而返。昭襄王命白起與趙軍決戰,意圖徹底殲滅趙國有生力量,使趙國再無法與秦較量。可由於對方主帥廉頗老謀深算,洞悉了秦軍意圖。大軍駐守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始終堅守不出,兩軍形成了長期的對峙局勢。

秦國見對峙三年依然毫無辦法,便施反間計散布對廉頗不利的謠言「廉頗擁兵自重,不願與秦一戰。」並在趙國境內故意放聲說「趙國趙括是秦國最怕之人」。此時,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每天都在為幾十萬大軍的糧草著急。一聽此事,趙王火冒三丈「搞了半天,寡人養了個幹吃飯不幹活的主!你在那享清福,卻讓我來養活這幾十萬大軍?」趙王急了,一再催促廉頗開戰,可廉頗像來個性十足,怎會給他面子。於是,老闆生氣了,後果自然很嚴重。當趙王得知趙奢之子趙括可堪大用,便起了炒掉廉頗,換上趙括的心思。

閒話不多說,下面進入正題: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喜歡談論用兵作戰之道,自信天下沒人能與之相提並論。他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不能駁倒他,可也從不講他什麼好話。於是趙括的母親便問趙奢,是何緣故。趙奢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戰爭,是生與死的較量,充滿了兇險。而在趙括嘴中吐出,卻顯得如此的容易和不懈。他太輕浮了!假使趙國不用趙括領兵為將便罷,他若為將,致使我趙軍敗亡的,必然是他趙括!」

趙括被趙王啟用,即將領兵出師之時,趙括母親上書進諫趙王說:「趙括不可以為將。」

趙王反問:「為什麼?」

趙母回答說:「當初妾身侍奉趙括父親的時候,他父親正擔任上將軍之職。家中需要他捧著飯菜進獻的長輩有十幾位,他身邊的朋友更是數以百計。然而大王您和宗室所賞賜的財物,悉數分給了全軍將士。自從他受命之日起,便不再過問一句家事。

而趙括如今當了將軍,尾巴都翹到天上去了。在軍營裡大擺官僚作風,所率軍士沒有敢抬頭看他一眼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布匹,都拿回來藏在家中。更是每天都在打聽著哪有便宜合適的田地房屋,能買便買。

大王認為趙括比起他的父親來,怎麼樣?他們父子的心地,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

可趙王面對著趙母的語重心長,似乎並沒有聽進去。反而說道:「老夫人,您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母親見無法說動趙王,便無奈地說:「看來大王還是要派他出徵啊。倘若他在軍中有不稱職的事情發生,妾身能否不與他連坐?」

趙王於是向趙母許諾。

趙括剛剛替代了廉頗,便把原有的軍規軍紀全部拋於腦後,並把軍官都更換成自己的親信。秦軍主將白起聽聞此消息,便安排奇兵。假裝潰敗而走,實則搶奪斷絕了趙軍的糧道,並將趙軍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連,致使趙軍軍心大亂。

四十多天後,趙軍飢餓難耐,再不出戰只能坐以待斃。趙括只好挑選出精兵強將,親自上陣與秦軍決戰。結果,在戰鬥中趙括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於是大敗,數十萬人投降了秦軍,全部被秦軍活埋。

趙軍因此一戰,前前後後共陣亡將士四十五萬。第二年,秦軍便圍困住了趙國都城邯鄲。秦軍包圍了足足一年有餘,趙國幾經嘗試始終無法脫此困局。幸好楚國、魏國兩大諸侯前來救援,才解了本次邯鄲之圍。

趙王也因為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沒有殺了她。

以上來源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因此認可度非常高。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趙括為人輕浮、自私自利。他剛入軍營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故作威嚴,而不得軍心;他貪婪成性獲利獨享,從不關心下屬部眾的感受,而失軍心;摒棄原有軍紀,任人唯親,而使軍心渙散。

面對早已威名遠揚的戰神白起,和他身後強大的秦軍。他不但不思進取,反而總想著自家的田產房產這些兒女情長的事情。一個將軍面臨生死之際,不思生死,只想苟活,而且還要活得更精彩。他不敗,是否還有天理?

再說說為什麼長平之戰,白起自報「秦軍戰損十之七八」。趙軍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卻匈奴,南擴疆土。尤騎兵最為精悍,趙軍一向軍紀嚴明,整軍有方。趙軍的戰力即使是在元氣大傷的長平之戰後,依然是東方六國最強。加上趙括所帶部隊,均是名將廉頗的打下的基礎。趙軍被困,早已無退路,因此一鼓作氣與秦決戰,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以求自保。

若不是趙括不懂帶兵,把自己這位幾十萬大軍的統帥當成了先鋒將軍被射死於陣前,趙軍甚至有可能反敗為勝。

綜上所述,趙括豈止是簡簡單單的「紙上談兵」之人。趙括他明知不能而為之,為了名利視國家利益於不顧,是一個典型的誤國誤軍的敗類。當然,長平之戰的失敗趙王也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性格剛烈,喜好獨斷專行,最為要命的是自己竟不能做到最基本的選人用人。因此,作為老闆他當得確實失敗。

正如趙國易出奸臣,秦國易出名相。我想,識得千裡馬的伯樂必然也是一匹千裡馬,而一頭騾子的視野裡想必也就只有騾子。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可聯繫作者進行刪除。

相關焦點

  •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一無是處嗎?那為何白起提起他就恨得咬牙切齒
    而成語的來歷都有特定的故事,並非無中生有,胡編亂造,那麼下面我們來就說一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背後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圖片來源於網絡:成語紙上談兵之所以說紙上談兵,最起碼得有紙這件物品,但是考古學家多年的考古經驗發現,雖然紙張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被創造出來,但是那個時候的製作工藝並不完善,因此沒有被大家接受,更沒有廣泛使用。
  •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爆發戰爭?為什麼趙國換將?趙括有多少人?
    趙孝成王對內並沒有進行深度改革,對外也並沒有明確戰略目標,秦趙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孝成王依舊遊走在和談與戰爭的邊緣,以至於影響了戰爭的走向以及結局。而秦趙兩國的戰略也就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爆發,就算趙國放棄上黨仍舊會爆發大規模戰爭,也許有可能就是晉陽之戰或者邯鄲之戰。戰爭是必然的,只不過戰爭發生的地點或時間不是必然的罷了。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白起得魏冉提拔後踏足軍界,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人生;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而當時秦國最強大的敵人——趙國、魏國和楚國,就是被白起削弱的。這裡大概的說下白起一生的戰績,首先是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史稱「伊闕之戰」。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 他太了解趙括
    因此秦軍在這一戰中大敗而歸,趙奢取得了閼與之戰的徹底勝利。因為這一戰有功,所以趙奢被任命為馬服君。三、趙國太需要一場大勝來挽回顏面了。趙惠文王雖然也是一代明君,徵伐天下的時候,獲勝的機會比較多。比如說三次伐齊之戰,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他對付秦國就是沒那麼大的本事,而且總是被秦昭襄王戲耍,他太需要一場大勝仗,來挽回自己在秦國面前的尊嚴了。
  • 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篇,有功亦有過生不逢時的守平之臣
    可惜的是,與自己的對手秦國相比,平原君的表現卻有些差強人意,實事求是地講,平原君也是能力出眾之人,但是其是人才而非大才。正如三國時期的劉表那樣,若是守平之時,平原君這樣的人必然是一代賢相,可惜他卻處於群雄爭霸的亂世之中,以他的才能便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局面。也正是如此,趙國才會在他輔政時期由強盛轉向衰落。
  • 借《孫子兵法》解讀《三十六計》之離間計,制勝的關鍵在攻於心計
    在《孫子兵法》中的註解是「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改也」,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破壞對方的外交,離間對方的君臣關係,從而個個擊破,達到戰爭獲勝的結果,其中最有名的戰爭便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長平是趙國的城池,駐守的將領是廉頗。因為廉頗之前打了很多敗戰,所以廉頗在長平選擇的戰略是按兵不動。
  • 此人是一國之相,一計滅敵四十萬大軍,還創造了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範雎的功勞主要在於他制定了遠交近攻策略,高屋建瓴的提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縱方針(日後尉繚子提出的統一六國的先後順序其實就是對範雎策略的完善),並且在關鍵的長平之戰中一計使得趙王臨陣換帥滅敵四十萬。不過因為早期的經歷,範雎為人刻薄,他創造的一個成語睚眥必報流傳至今。
  • 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是個悲劇 對於廉頗來說有了出頭的機會
    從此二人言歸於好,並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刎頸之交。力挽危局的廉頗之後的幾年內,廉頗攻伐齊國、魏國,皆勝。然後在公元前 261 年,廉頗率 20 多萬趙軍參與了長平之戰。開戰初期,廉頗吃了幾場敗仗,之後退守百裡石長城固守,開始與秦軍長期對峙。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能在邯鄲之圍中反敗為勝?
    邯鄲之戰是秦國繼長平之戰後的延續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交戰方最初為秦、趙,隨著形勢的轉變,後期演變成一場趙、楚、魏三國聯合抗秦的戰爭。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重創後,面對秦軍的圍困,憑什麼還能勝出?本文重點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