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篇,有功亦有過生不逢時的守平之臣

2021-01-20 執筆談古今

昨天,我們講了戰國四公子最先出場的孟嘗君,今天我們就講一下趙國的平原君趙勝,相比較於孟嘗君,平原君就顯得真實得多了。

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幼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出身於趙國王族的平原君,身份高貴,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趙勝天資聰穎,趙國的諸位王子中表現得最為賢良,憑藉自己身份的優勢和豐厚的家產,其也蓄養了數千門客。

作為王室子弟的人才,平原君先後輔佐自己的哥哥趙惠文王、自己的侄子趙孝成王兩代趙王,在趙國政壇縱橫幾十年,對趙國的政治走向有著重要影響。

平原君輔政時期,正是以併吞天下為目的秦國,同以聯合抗秦以圖自存的關東六國抗衡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一方面關東六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面對強大的秦國,關東六國也經常聯合起來以求共抗強秦。

這個時期,因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疆域擴大,軍力大增。

成為關東六國中國唯一一個能跟秦國硬碰硬掰掰手腕的國家,秦國與趙國的對抗是整個戰國後期的主題。

也正因為如此,秦趙兩國的每一場戰爭都關係到本國的未來走向,兩國戰爭期間的每一位參與者的判斷力都關係到戰爭的勝負。

可惜的是,與自己的對手秦國相比,平原君的表現卻有些差強人意,實事求是地講,平原君也是能力出眾之人,但是其是人才而非大才。

正如三國時期的劉表那樣,若是守平之時,平原君這樣的人必然是一代賢相,可惜他卻處於群雄爭霸的亂世之中,以他的才能便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局面。

也正是如此,趙國才會在他輔政時期由強盛轉向衰落。

在平原君為相時,其被詬病最深的一件事情,便是貪圖韓國的上黨郡,結果引發了那場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也正是這場戰爭徹底讓趙國一蹶不振。

262年,秦軍攻克韓國要地野王城( 今河南沁陽縣) ,它是韓國上黨郡( 今山西長治) 和韓國國都( 今河南新鄭) 的重要通道。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

上黨郡居民不願降附以苛暴著稱的秦國,又加之上黨距趙國邯鄲只有 300 多裡,因此,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降秦,而是想將禍水東引,將上黨獻給趙國。

若是趙國接受了上黨,秦國必然大怒而將進攻的目標對準趙國,而趙國為了對抗秦國,必然會聯合韓國,趙、韓兩個國家的力量加起來,就能抵抗住秦國了。

但是,對於是否接受上黨的歸附,趙國統治集團內部分為兩派: 以平陽君趙豹為代表的一方反對接受,認為這是「無故之利」,是韓人慾嫁禍於趙。

而趙王和平原君趙勝等卻認為不費一兵一卒而「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最終接受了上黨,結果導致秦趙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 40 萬。

由此,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評價說:「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司馬遷的評價影響極大,後世的史家多沿襲此論。

但是,如果將上黨的地理位置與當時的形勢進行綜合分析,就會發現,上黨在趙國西面,地勢高拔,道路艱險,可謂趙國的天然壁壘。

秦據上黨,則攻趙之路暢通,近可威脅太行山東側的趙都邯鄲,遠可以揮兵北上,控制呂梁山與太行山的險徑要塞,截斷趙與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北部地區的聯繫。

所以韓國上黨郡對趙國存亡關係重大。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倘若放棄上黨,無異於將原本有利的防禦之勢拱手讓於秦國,讓秦國可以居高臨下地進攻邯鄲。

因此,與其聽任秦佔領上黨後居高臨下直攻邯鄲,遠不如趙先佔據上黨有利地勢後積極地迎戰。

所謂馮亭獻地不過「欲嫁其禍於趙」,是就事論事而孤立地看待覆雜的歷史現象,這樣的結論是有失偏頗的。

長平之戰失敗的根源在於硬是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廉頗,犯了陣前換將的大忌,才使四十餘萬眾被坑殺。

當然,這並不代表沒有責任,作為國相,三年的長平之戰其不能審時度勢,面對趙王陣前換將、任由趙括紙上談兵、率意而為的重大失策而不能盡忠直諫,也難辭其咎。

但是,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平原君表現得卻十分優異,他先是派遣使者說服了魏國的信陵君和楚王,為趙國贏得兩支援軍。

而後,平原君聽從傳舍吏子李同的建議散盡家財以抗敵、並且身先士卒爭取民心,募得敢死隊幾千人,打退了秦軍的前鋒,為援軍得到來贏得時間。

公元前 257 年,魏楚救兵來到,加之邯鄲城內軍民銘記長平之禍的慘痛教訓,同仇敵愾上下一心,齊力抗秦,最終打退了秦軍,保存了邯鄲城。

所以說,大家在指責平原君招來長平之敗的時候不要忘了,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而且更不要忘了他在邯鄲之戰的突出表現。

另外再說一個小故事,當年趙國的田部官吏趙奢徵收租稅,趙勝的家中不肯交稅;趙奢用國法處置,殺掉趙勝家中九個管事的人。趙勝非常生氣,想要殺了趙奢。

趙奢便對平原君說:「您是趙國的王室公子,縱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麼國法就被削弱,國法削弱則國家弱,國家弱則諸侯發兵入侵。這將使趙國無法存在,您又怎麼能享有這種富貴!

憑您的尊貴,只要奉公守法那麼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則國強,國強則趙國政權穩固,而您貴為王族,難道會被世人看輕嗎?」

趙勝認為他很賢能,把他推薦給趙王。趙王讓他主管國家稅收,他把稅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國庫充實。

由此可見,平原君此人的容人之量和虛心納諫的性格,總的來說,平原君為相但也確有不少失誤,但也對趙國立下汗馬功勞。

其門下賓客數千人,但遠未達到知人善任,為國舉才的地步。加上本身的貴族出身,使其無法體恤下情,了解百姓疾苦。

雖然其才智有限,戰略謀劃差強人意。不過心胸寬廣,能從大局出發,卻有容人之量。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聞過即改,也彌補了其才智有限的不足。

所以說,平原君只是生錯了時代,若是承平之時,其必然是一代賢相,而身處亂世,其才能卻是不足與拒強敵,這才被人所詬病。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
  • 信陵君:有志難伸的戰國公子
    網上有朋友問: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在魏國卻有志難伸,鬱鬱寡歡?其實細究問題本身,答案就已經暗藏其間了。我們不妨拈出問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公子、大功、國家,逐一分析,答案自然也就不難明了。一、公子我們先看一下《史記》是如何介紹信陵君出身的: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所謂公子,就是王公(國君)之子,天生貴族,自帶光環。先公在世時,他們是繼承君位的有力候選人;先公不在時,他們又是現任國君的潛在競爭者。他們對國君而言,哪裡是什麼骨肉兄弟,分明就是在背之芒刺!
  • 古代帝王也「追星」,劉邦年輕時的偶像,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能人異士為國家開疆拓土或者教化一方,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在先秦時崇尚俠義之風,有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偶像,而古代帝王也有自己喜歡的人才,甚至帝王「追星」第一人的劉邦,就對素未謀面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十分崇拜。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春秋戰國,何為俠士精神?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士階層下沉成為骨幹
    尋求歷史典籍,我們可以知道: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有俠士這一群體的存在,而結合春秋之際的時代背景,俠士群體之所以產生便也具有了其合理性。春秋,四月丙子,吳國。平靜的朝堂之上,前任國君之子公子光正宴請吳王僚,王僚的諸多臣屬皆跪坐於兩旁;酒酣之際,一個庖廚裝扮的人端著一盤烤制魚肉進入;此時的吳王僚正享受著杯中醇釀,和臣下笑語連連;倏爾寒光一閃,魚腹中亮出一把匕首,「庖廚者」——專諸手起刀落;太史公司馬遷在敘寫這段歷史時,寫道:「王僚立死。」專諸也被誅於吳王左右。公子光帶上埋伏著的甲士一擁而入,盡數誅殺在場的王僚舊臣。其後,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
  • 民國時期四公子與戰國時期四公子
    生於河南項城,系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河北省政府顧問、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等職。張學良,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 戰國公子魏無忌:偷兵符、殺大將、救趙國,兩次破秦兵
    魏國公子魏無忌,又名信陵君,特別愛護自己的名聲,和魏安釐王關係賊差。  真實的信陵君沒有那麼完美,他也很普通,會驕傲,會自大,強撐面子真受罪。  繼承皇位遵守長幼有序,魏無忌稍微比魏圉晚出生了幾個年頭,就已經失去一大半繼承魏國皇位的的可能性了。
  • 戰國諸子中的「明星」,陰陽家鄒衍,你了解他嗎?
    0.0談天衍,雕龍奭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對此有過深入的考究,他認為鄒衍通曉陰陽之大道,論及事物多以宏觀概之,言語中涉及的都是天事,故而稱之為談天衍。 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戰國時期,鄒衍的知名程度遠超鄒奭,更為各諸侯王公所追捧,與先秦其它諸子形成鮮明對比,大有當時「明星」之勢。
  • 「紅色公子」陳復
    國民黨「四公子」之一的陳復(資料圖)。  國民黨「四公子」  民國大詩人柳亞子先生曾有一首《四公子歌》,是題寫國民黨「四公子」的。  所謂「四公子」,歷史上每一朝代似乎都有這個記錄,最早的是指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公子」:齊孟嘗君田文、楚春申君黃歇、趙平原君趙勝和魏信陵君無忌。  所謂「公子」,一般來說,能得此稱,不是指其「花花公子」的屬性,而是特指其「翩翩公子」的一面,這除了指其行為風度的異樣,在精神層面則是指其適逢時代變遷之際的弄潮兒姿態。
  • 在生不逢時的年代,堅強活著!
    關於父母的心傷,他們的抱怨,他們對我們的不解,我們是否真的有用心去好好地了解,如果今天你我都不是旁觀者,又有多少人會在面對類似的場景時成了一樂二樂三樂呢?對於父母曾經給到過的好,我們總是不是忘得太快就是把他們的所有付出都當成了理所當然!
  •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平原之塔全收集指南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的平原之塔地圖上,有113個呀哈哈,購買DLC的話會有7個神廟,還有很多寶箱,下邊就給大家帶來「可愛的洛克人47」分享的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平原之塔全收集指南,大家可以來看一看。平原之塔全收集指南呀哈哈:共113個BOSS:巖石巨人1(葛摩池塘的)巖石巨人2(海拉魯城堡西側的)巖石巨人3(海拉魯城堡地下的)西諾克斯1(蘋果森林的)西諾克斯2(平原牧場遺蹟東部的)西諾克斯3(巨人森林的)骷髏西諾克斯(海拉魯城堡地下的)
  • 戰國時期,信陵君盜取兵符,去趙國抵抗秦軍到底是為了救誰?
    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戰國時期的信陵君盜取兵符的歷史事件。這個信陵君就是魏國的公子無忌。他這個人待人非常的好,為人也相當的厚道,短短幾年之間就收下了門客將近3000多人在他家裡,那是白吃白喝白住。他平常要遇見一個有著大才能的人,他能對人家好到什麼程度?
  • 雀鳥生鷂鷹:這個怪事是如何將戰國八雄硬生生變成戰國七雄的?
    (夢歸秋塵:第87期)提到戰國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會想到戰國七雄,但其實有一個國家完全可以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他就是宋國,只不過由於宋康王的作死行為給了其他諸侯可乘之機,最終被齊國所滅。如果宋國不作死,那歷史書上就不再是戰國七雄而是戰國八雄了。下面,我們先就來了解一下宋國的歷史:1.起源。武王伐紂以後,對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進行分封。
  • 戰國銅鏡紋飾中的金烏扶桑
    本文討論的是戰國時期一種紋飾中帶有鳥、樹及變形龍紋的銅鏡,大多數人將其命名為「鳳鳥紋鏡」或「蟠螭菱紋鏡」,學界亦有稱之為「鸚鵡菩提蟠龍紋鏡」。究竟哪種說法更加貼切?解讀紋飾中所表達的含義,有助於更加嚴謹地探討這類銅鏡的定名問題。
  • 「小過卦」六二爻辭「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解讀
    過「過」作動詞,有訪問、探望的意思。孟浩然有詩曰《過故有莊》。這裡的「過其祖」當指前往祭拜祖廟。「過」還有「以…為過」的用法,責備的意思。這裡的「臣不可過」是說不能責備臣子。子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同理,君無道則失臣。「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君王無道,賢臣自然可棄而去之,這怎麼能責怪做臣子的呢?
  • 「社稷之臣」汲黯
    汲黯眼裡不揉沙子,有啥說啥,連皇帝他也敢得罪。漢武帝喜歡馬,有一年他得到了一匹「神馬」,心中十分得意。那時,漢武帝剛剛設立了樂府,就命人作了一首樂曲,當眾演奏。汲黯卻說:「凡是朝廷製作樂曲,對上是為了繼承祖宗的偉業,對下是為了教化黎民百姓。現在陛下得了一匹馬就如此興師動眾,值得嗎?」兜頭一盆涼水,說得漢武帝無言以對。
  • 這人曾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卻死於非命,案子至今存疑點
    張謇42歲中狀元,他有一妻四妾,但膝下寥落,直到46歲才由三妾吳道愔(後扶正)生下獨男,他興奮地寫詩稱:生平萬事居人後,獻歲初春舉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祈有福身經亂,不分能奇仕作公。及女成丁我周甲,摩挲雙鬢照青銅。
  •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和秦國最初的地位,有多低下?
    而西方的大秦則是在戰國時期崛起,以一國之勢,打壓東方六國,竟然無一國能夠抗衡。六國多次合縱聯盟,妄圖攻打秦國,然而每一次都是被秦國瓦解,打敗而歸。大秦銳士,令六國聞風喪膽,最終天下也是被秦國所統一。秦王政奮六世之餘烈,歷時十載,將東方六國逐一消滅,建立大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