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公子魏無忌:偷兵符、殺大將、救趙國,兩次破秦兵

2021-01-17 網易

  魏國公子魏無忌,又名信陵君,特別愛護自己的名聲,和魏安釐王關係賊差。

  真實的信陵君沒有那麼完美,他也很普通,會驕傲,會自大,強撐面子真受罪。

  繼承皇位遵守長幼有序,魏無忌稍微比魏圉晚出生了幾個年頭,就已經失去一大半繼承魏國皇位的的可能性了。

  不過魏無忌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封地,信陵是一塊兒還算富饒的地方,他因此被人們稱為信陵君。

  

  魏國經歷五代君主,被交到魏安釐王手裡的時候,已經顯露出來幾分外強中乾。通俗點說,就是沒有遇上有能力的君主堅守故土和對外擴張。

  再加上魏國的魏國相和秦國的範宰相之間不和,範雎是個有仇必報的,他就在中間挑撥秦王攻打魏國,魏國為此失去了華陽。

  這下子,魏國很發愁,魏無忌和魏安釐王都是愁眉苦臉,各自尋找法子救活魏國,他們又不能齊心協力。

  魏無忌知道自己哥哥同他沒有多少信任,兩個人並不是多麼親密的兄弟,自己的計劃是說不得的。

  

  這魏安釐王也有幾分忌憚自己的兄弟,對信陵君有一定的防備心,害怕自己這個弟弟積攢力量想來搶他的位置。

  他這可把魏無忌想壞了,魏無忌把戰國時局看的更加清楚,魏國急需發展壯大,不能啃老底,現在正是有所行動的時候。

  好在魏無忌有了信陵君的資本,學習其他公子廣招幕僚,接納各國士人,手底下慢慢地養了近千人,這都是他的力量。

  信陵君也注重維護自己的聲譽,對待手下的態度很是溫和,有難必助,大家都說信陵君是一個賢明的人,願意投奔他。

  

  慢慢的,信陵君成為了戰國的「大明星」,坐擁極高的人氣和聲望,其他國家顧忌信陵君,不敢輕易發兵魏國。

  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一個荊軻不是什麼危害,但信陵君手下要是有上百個願意為他效力拼命的人才,那就恐怖了。

  這信陵君的「粉絲團」力量大,也是一支「精銳死忠隊」,要是做不到趕盡殺絕,怎麼能夠隨意觸犯眾怒呢?

  時間在無形中早已埋下一個隱患,魏安釐王對信陵君的防備心理在逐漸加深,兩個人岌岌可危的信任產生了裂痕。

  也許只是一件小事就足以造成這樣的效果,某天趙王帶兵到了魏國邊境一帶,聽到探子來報,魏安釐王認為這是趙王想要侵襲邊境。

  坐在魏安釐王對面的魏無忌放下手中棋子,搖搖頭笑著說,是趙王帶著侍從在那一帶打獵,用不著防範。

  

  後來果真證實了魏無忌的說法,魏安釐王大為詫異,魏無忌不動聲色,稱自己安排了手下食客在趙王身邊,趙王的舉動早就被他知曉。

  這件小事讓魏安釐王更加清楚地看明白,眼前的人不是同父幼弟魏無忌,他是名揚戰國的信陵君。

  萬一自己的身邊也有信陵君的人,那他豈不是毫無隱私地活在別人眼裡?魏安釐王不敢想了,他不知道信陵君的勢力滲透到了什麼地步。

  真正把兩個人君臣關係撕裂的,還是在救趙一事上的分歧。

  

  秦國實力強大,在秦王運籌帷幄之中,利用計謀讓趙國重用了空有大話的趙括,結果敗得一塌糊塗,四十萬大軍覆滅。

  這趙國節節敗退,眼看就要被秦國攻破了,早些年魏無忌的姐姐嫁去了趙國,如今寫信懇求娘家魏國出兵相助。

  接到求救信,魏安釐王跟魏無忌商量,決定出兵解救趙國,一方面可以遏制秦國擴張,一方面也能在趙國那邊撈些好處。

  秦國也不會眼睜睜看著魏國插手管閒事,就對魏安釐王恐嚇了一番,類似於那種「魏國敢不老實下一個就來打你」。

  

  這威脅的話是半真半假,魏安釐王嚇破膽了,立馬收兵,說什麼也不管趙國死活。

  趙國急得多次派人來找魏無忌,魏無忌又不能辜負了自己「信陵君」的好名聲,答應了別人又做不到,肯定會成為他的黑點。

  所以信陵君鋌而走險,一手促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徹底同魏安釐王決裂。

  「竊符救趙」這件事情在別人眼裡是辦的漂亮,彰顯了信陵君的大義,值得讚揚。可換到魏國的角度上來說,就很不地道。

  信陵君同魏安釐王的姬妾合謀,偷了最重要的兵符,還為此殺掉魏國大將軍晉鄙,調動大軍從秦國手裡救了趙國。

  

  從結果來看,魏國不僅得罪了秦國,還失去了一員大將,信陵君這是把魏安釐王的面子放在地上踩,一點好處都沒有。

  氣昏頭的魏安釐王把魏無忌趕走了,趙國倒是很歡迎信陵君住在這邊,一連就是住了十幾年。

  剛開始魏無忌是得意洋洋的,你魏安釐王不要我,自然有其他人搶著留我,我可是拯救了趙國的大功臣。

  趙國把信陵君奉為貴客,魏無忌這小日子過得愜意,明知道趙國拿他做擋箭牌,使得秦國不能下手,他也不在乎。

  

  秦國轉頭就去攻打魏國,到時候我把你魏國王室的宗廟都剷平了,看你信陵君還怎麼有臉活在世上?

  魏安釐王急了,魏無忌也急了,最終雙方在心中妥協,魏無忌趕回來幫助魏國。

  一次兩次都被信陵君壞了好事,秦王知道硬攻是不行的,還得使點心機手段,把魏國從內部進行破壞。

  魏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才剛剛複合,秦國兩頭一挑撥,這關係瞬間又降到冰點,到了相見生厭的地步。

  

  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裡卻很陌生,大家對於這個胳膊肘往外拐、損魏救趙的「信陵君」很不待見。

  魏安釐王也不想見到自己的弟弟,心裡煩著,魏無忌向他進諫的話也都不聽。鬱鬱寡歡的魏無忌嗜酒消愁,靠著玩樂女色打發時間。

  不出五年,信陵君一死,魏國再也不是動不得的,瞬間變成了其他強國案板上的肥肉,十八年後被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信陵君盜取兵符,去趙國抵抗秦軍到底是為了救誰?
    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戰國時期的信陵君盜取兵符的歷史事件。這個信陵君就是魏國的公子無忌。他這個人待人非常的好,為人也相當的厚道,短短幾年之間就收下了門客將近3000多人在他家裡,那是白吃白喝白住。他平常要遇見一個有著大才能的人,他能對人家好到什麼程度?
  • 魏王寵妾為何冒著危險幫信陵君偷虎符?別想太多,她只是為了報恩
    魏國雖然在戰國末期的存在感很弱,但是卻做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並且山東諸侯在信陵君帶領下兩次挫敗強秦,著實讓魏國風光了一把。但,信陵君竊符救趙能成功,離卻不開一介女流如姬的幫助,那麼問題來了,她為何會幫魏無忌?魏王寵妾為何冒著危險幫信陵君偷虎符?別想太多,她只是為了報恩。信陵君和如姬。
  • 霸氣公子竊兵符,假傳聖旨奪10萬兵馬,令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霸氣的公子,盜竊國君的兵符,假傳「聖旨」斬殺國家最重要的主將,奪得10萬兵馬救援他國,其最終的行為讓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為何說是40年?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兵馬圍困趙國國都,秦昭王說誰敢救趙就滅誰,嚇得天下諸侯誰也不敢來救援,只有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的這個人敢來救援,最終擊敗了秦國軍隊,這一戰讓本可以滅趙的秦國,在40年後才得以滅趙。此人名叫魏無忌,魏國信陵君,此人仿效當前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廣攬食客,手下人才濟濟,據說當前劉邦年輕的時候十分仰慕信陵君,想投奔到其門下,可惜去得時候信陵君已經去世了。
  • 古人所用兵符之「虎符」,信陵君用它救了趙國,它究竟長什麼樣兒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文章,講得是信陵君,但其中關鍵物品就是虎符。公元前258年,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指日可待,戰爭頻發。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了趙降卒40萬。
  • 解析:《史記》中信陵君為何能殺死魏國名將晉鄙,成功竊符救趙?
    如今邯鄲很快就要被秦兵攻破,然而魏國的救兵卻不到來,哪裡看得出公子能解救別人的困難呢? 公子即使看不起我趙勝,拋棄我不管從而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憐憫你的姐姐嗎?」公子十分憂慮此事,他自己屢次請求魏王,又派賓客中能言善辯者遊說魏王。用盡種種辦法勸說魏王,然而魏王懼怕秦國,始終不聽魏公子的諫言。公子暗自思量,救趙之事最終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許,決計不能獨自苟生而使趙國滅亡。
  • 古代有「兵符」就能調兵,為何沒人仿製兵符,歷史記載都是偷兵符
    虎符一般是用黃銅或是金子製成伏虎樣子的動態口令,劈為兩截,皇帝手上有一半,另外一半給領兵的大將。僅有2個虎符可以對上,而且合在一起應用,持符者才可以得到 勇冠三軍權。從總體上,虎符一般全是銅質、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能夠相配。右符存留中央政府,左符在名將之手。皇帝假如要勇冠三軍,就要名將攜帶右符,去找持左符的名將去接受部隊就可以了。
  • 杜虎符:孩子的玩具「銅老虎」竟然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兵符
    二是這枚虎符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調動軍隊時,必須由君主派出的使臣與地方長官會合,將兩半虎符相合,方能調兵。杜虎符以實物的方式有力驗證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虎符與兵權虎符,也叫兵符,是古代兵權的象徵,也是調遣軍隊所使用的憑證。
  • 民國時期四公子與戰國時期四公子
    袁克文,字豹岑,號寒雲,河南項城人,生於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崑曲名家,民國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國時期「天津青幫幫主」之稱,民國總統袁世凱的次子,長兄袁克定。號稱「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田文,即孟嘗君。又稱文子、薛文、薛公。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
  • 信陵君:有志難伸的戰國公子
    網上有朋友問: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在魏國卻有志難伸,鬱鬱寡歡?其實細究問題本身,答案就已經暗藏其間了。我們不妨拈出問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公子、大功、國家,逐一分析,答案自然也就不難明了。一、公子我們先看一下《史記》是如何介紹信陵君出身的: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所謂公子,就是王公(國君)之子,天生貴族,自帶光環。先公在世時,他們是繼承君位的有力候選人;先公不在時,他們又是現任國君的潛在競爭者。他們對國君而言,哪裡是什麼骨肉兄弟,分明就是在背之芒刺!
  • 古代帝王也「追星」,劉邦年輕時的偶像,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能人異士為國家開疆拓土或者教化一方,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在先秦時崇尚俠義之風,有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偶像,而古代帝王也有自己喜歡的人才,甚至帝王「追星」第一人的劉邦,就對素未謀面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十分崇拜。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能在邯鄲之圍中反敗為勝?
    交戰情況邯鄲之戰也被後人稱為「邯鄲保衛戰」,大有戰國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悲壯。這樣一說,可以想像趙國贏得有多慘烈!完全不佔優勢的趙國,只用了一個戰術:以守為攻,等待救援。面對弱勢的趙國,秦國確實是佔盡了優勢,但再大的優勢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等於沒優勢。
  • 古代的虎符能調兵,為何沒人偷虎符造反呢?原因用4個字就能解釋
    於是君主就想出了兵符調兵這個辦法。兵符又叫虎符,因為最早的兵符就是做成銅製虎形,一分為二,左邊的給予統兵的將領,右邊的則君主手中。嫪毐當年靠著太后的勢力,權勢燻天又造了假的印璽,但是因為沒虎符,所以造反的時候還是只能靠自己養的私兵門客作戰,結果被秦王嬴政殺的大敗。 最關鍵的問題是,士兵是只認虎符不認人的,這也是為了增強虎符的權威和嚴謹。漢武帝統治後期,長安爆發巫蠱之亂,當時太子劉據用符節調北軍任安發兵,但卻被拒絕。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各國相互徵戰吞併,各國應運而生能人輩出。徵戰到最後,戰國七雄並立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各國國策不同,各自發展,其間也短不了大大小小的摩擦。七國之中,趙國一直是實力強大的一方,戰國時能數得上的大將有一半都在趙國,所以趙國的國力一直十分強大,最初的時候,連秦國也比不上他。趙國的強大自然離不開國主的帶領。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便在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排在戰國七雄之首,魏國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被齊國擊敗,國力衰弱,走向衰落。當時還一度大破燕國,並以其強盛之勢,經過三次攻宋戰爭,攻破宋國,獨自吞併了富庶之國,又與趙國並肩作戰,因而四面受敵,齊國攻佔了楚國、秦國、燕國、韓國,再次吞併了宋國,戰國七雄中有四個在齊愍王時期被齊國攻佔,造成了齊國嚴重的政治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