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信陵君盜取兵符,去趙國抵抗秦軍到底是為了救誰?

2021-01-17 內斂的如同三個代表

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戰國時期的信陵君盜取兵符的歷史事件。這個信陵君就是魏國的公子無忌。他這個人待人非常的好,為人也相當的厚道,短短幾年之間就收下了門客將近3000多人在他家裡,那是白吃白喝白住。

他平常要遇見一個有著大才能的人,他能對人家好到什麼程度?就這麼給大家說吧,在魏國的都城,有一個看大門的70歲老頭,他叫做侯贏。這個老頭好多人都說他有大才能,但是活到70多歲了沒被任重用過。也沒有當過任何人的門客。有一次公子無忌在宴請他們的食客吃飯的時候想到了這個看大門的老頭,然後親自駕車來到城門口去接他。侯贏這個人已經70多歲了,公子無忌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年輕小夥子,從這個長幼尊卑來講,他應該算是一個長者,所以說看到公子無忌來接她,他也沒有過多的禮讓,直接上了馬車。

上車以後找個老頭還三番五次的刁難公子無忌,讓公孫無忌拉著他在集市上亂轉,前去拜訪這個又去拜訪那個,好像整個集市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都要和人家說兩句話。但是身為公子無忌,他的脾氣好到這樣的程度,竟然都不生氣,這老頭還斜眼看看公孫無忌的態度。竟然發現他非常的溫和沒有想要動怒的神情,這下直接把這個老頭給感動了。後來到了公子無忌的府上所有的賓客看到他回來還帶了一個老頭,都特別納悶,這個老頭不是看大門的嗎?怎麼就能得到公子無忌這樣的待遇,而且坐的是主家席。小編為什麼在這裡要介紹這個老頭,真正讓公子無忌去偷兵符的也是這個老頭。

在後來的時候,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當時公子無忌的親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老婆。在公子無忌再三的懇求下,魏國的君主終於答應派部隊前去救援,但是部隊到達邊界以後按兵不動,根本就沒有參加戰爭。這下直接把公子無忌給急壞了。不光他及他的姐夫,平原君還好幾次派來使者,讓公子無忌想辦法說服衛國君主出手相助。

後來公子無忌感覺勸說不動魏國的君主。但是又特別擔心自己的姐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召集了他所有的門客,準備了100多輛戰車,想要自己親自去營救。他自己集結的部隊在城外組建好以後,當他出生的時候,看到了那個守城的老頭候贏。那個老頭就給公子無忌打了個招呼,說我知道你要去就趙國,我就不跟著去了,然後兩個人離別以後,他的大部隊出城沒走十裡。他又掉頭回去,找了那個老頭,他就特別納悶,老頭剛才說那話是什麼意思?

到了老頭侯贏的家裡,他直接給公子無忌說,我知道你要去救趙國,但是你卻是白白送死人家,秦國多麼強悍,還是正規部隊你集結起來的,說白了是一些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現在我給你出一個主意,你讓人偷偷把兵符偷出來,然後帶著部隊前去營救趙國。如果戰爭勝利了,回來魏王肯定不會說你什麼。公子無忌聽從了他的意見,取到了兵符帶著大兵抵抗了秦軍,最終贏得了勝利。

小編在這裡感覺有的時候我們是需要冒險的,在我國古代時候,封建王朝那些君主基本上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家不會為了沒有好處而去替別的國家打仗或者救援。再加上公子無忌的姐姐在那裡不值得魏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去救一個女人。公子無忌是一個敢於冒險,而且識人用人的大人物。最終化解了這場危機也是他種的因果。其實他前去抵抗秦軍,對於趙國來講也是非常有利的,不然的話他勝利歸來,魏國的君主肯定要找他的事情。所以說在偷兵符之前,他也完全考慮了整個戰爭的格局與事態,才做出了這麼果斷的一個決定。

相關焦點

  • 杜虎符:孩子的玩具「銅老虎」竟然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兵符
    二是這枚虎符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調動軍隊時,必須由君主派出的使臣與地方長官會合,將兩半虎符相合,方能調兵。杜虎符以實物的方式有力驗證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虎符與兵權虎符,也叫兵符,是古代兵權的象徵,也是調遣軍隊所使用的憑證。
  • 信陵君:有志難伸的戰國公子
    一、公子我們先看一下《史記》是如何介紹信陵君出身的: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所謂公子,就是王公(國君)之子,天生貴族,自帶光環。先公在世時,他們是繼承君位的有力候選人;先公不在時,他們又是現任國君的潛在競爭者。他們對國君而言,哪裡是什麼骨肉兄弟,分明就是在背之芒刺!
  • 戰國公子魏無忌:偷兵符、殺大將、救趙國,兩次破秦兵
    他這可把魏無忌想壞了,魏無忌把戰國時局看的更加清楚,魏國急需發展壯大,不能啃老底,現在正是有所行動的時候。  好在魏無忌有了信陵君的資本,學習其他公子廣招幕僚,接納各國士人,手底下慢慢地養了近千人,這都是他的力量。  信陵君也注重維護自己的聲譽,對待手下的態度很是溫和,有難必助,大家都說信陵君是一個賢明的人,願意投奔他。
  • 魏王寵妾為何冒著危險幫信陵君偷虎符?別想太多,她只是為了報恩
    魏國雖然在戰國末期的存在感很弱,但是卻做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並且山東諸侯在信陵君帶領下兩次挫敗強秦,著實讓魏國風光了一把。但,信陵君竊符救趙能成功,離卻不開一介女流如姬的幫助,那麼問題來了,她為何會幫魏無忌?魏王寵妾為何冒著危險幫信陵君偷虎符?別想太多,她只是為了報恩。信陵君和如姬。
  • 古人所用兵符之「虎符」,信陵君用它救了趙國,它究竟長什麼樣兒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文章,講得是信陵君,但其中關鍵物品就是虎符。公元前258年,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指日可待,戰爭頻發。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了趙降卒40萬。
  • 解析:《史記》中信陵君為何能殺死魏國名將晉鄙,成功竊符救趙?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的軍隊已經打敗了趙國在長平的駐軍,又乘勝進兵圍攻趙都邯鄲。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因而,平原君夫人屢次送信給魏王和魏公子信陵君,請求魏國去援救趙國。魏王便派遣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去救援趙國。這時,秦王派使者前來警告魏王說:「我攻打趙國,在短時內就要將其攻下。
  • 霸氣公子竊兵符,假傳聖旨奪10萬兵馬,令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霸氣的公子,盜竊國君的兵符,假傳「聖旨」斬殺國家最重要的主將,奪得10萬兵馬救援他國,其最終的行為讓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為何說是40年?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兵馬圍困趙國國都,秦昭王說誰敢救趙就滅誰,嚇得天下諸侯誰也不敢來救援,只有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的這個人敢來救援,最終擊敗了秦國軍隊,這一戰讓本可以滅趙的秦國,在40年後才得以滅趙。此人名叫魏無忌,魏國信陵君,此人仿效當前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廣攬食客,手下人才濟濟,據說當前劉邦年輕的時候十分仰慕信陵君,想投奔到其門下,可惜去得時候信陵君已經去世了。
  • 民國時期四公子與戰國時期四公子
    素有民國時期「天津青幫幫主」之稱,民國總統袁世凱的次子,長兄袁克定。號稱「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田文,即孟嘗君。又稱文子、薛文、薛公。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魏無忌,即信陵君。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能在邯鄲之圍中反敗為勝?
    邯鄲之戰關鍵詞: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合縱「國際援助」關鍵人物:平原君、信陵君、毛遂、白起(場外人)主戰方:趙、魏、楚 VS 秦對陣兵力:沒有確切記載,預估1:3戰前背景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萬精銳部隊灰飛湮滅,趙國已是岌岌可危。秦國名將白起挾勝利之師,席捲趙國,勢如破竹。
  • 王賁引水灌城,魏王假無奈投降,背後是張儀信陵君穿越時空的對決
    此外,筆者發現,魏王假的不幸遭遇,其實他叔公信陵君在約40年前早有預言。 現在韓國已遭受戰禍三年,秦國要它屈從,它卻送人質到趙國,這是表明要做抗秦的先鋒。如今楚國、趙國軍隊聚集,準備抗秦,魏王應該儘快加入聯軍,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再要求它割讓土地,韓國一定會答應,這樣也可以不勞而獲。 在信陵君勸說魏安釐王放棄攻打韓國的時候,他已經預見秦國佔領韓國之後會怎麼攻陷魏國。
  • 戰國時期有一場戰役,不知打得多麼慘烈,士兵相互殺食
    戰國時期有一場戰役,不知打得多麼慘烈,士兵相互殺食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致命的一次。秦軍和趙軍都投入了將近一百萬軍隊,秦軍消滅了25萬趙軍,秦軍損失了20萬。最後,剩下的20萬趙軍投降後被秦軍殺死,只有240名趙軍的年輕士兵被遣返,趙軍的國力不斷下降。
  • 看見文物|中國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犁地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即這件「杜虎符」。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字體為小篆,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
  • 古代有「兵符」就能調兵,為何沒人仿製兵符,歷史記載都是偷兵符
    皇帝假如要勇冠三軍,就要名將攜帶右符,去找持左符的名將去接受部隊就可以了。虎符在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較為時興,可是大家也了解,虎符假如實行得好,那麼肯定是一項好規章制度,假如實行不太好,也是名存實亡。大家都聽過,春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小故事:秦朝發兵圍住趙國國都邯鄲市,信陵君為了救趙國,偷出了魏王的虎符,隨後讓魏國大將晉鄙發兵。晉鄙認證了虎符,卻不敢相信他,仍然不願發兵。最終信陵君殺了晉鄙奪得了軍權,馬上發兵,慘敗秦兵,救了趙國。
  • 詩詞鑑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注釋】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裡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於說「俠客的歌」。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